「光州事件」改變了韓國
光州事件,又名光州民主化運動,也稱光州起義或五·一八光州暴動。該事件發生在1980年5月18日至27日的韓國光州。
它是一次在民主派組織的影響下,由光州當地市民自發掀起的要求實現民主化的韓國街頭運動。
該運動遭到當時的軍事獨裁者全鬥煥無情鎮壓,造成大量平民、學生死亡和受傷。
光州事件,為啟動韓國民主政治進行了空前的民意彩排,有力地推動了韓國民主政治的跨越發展。
1979年10月26日,時任韓國總統、軍事獨裁者樸正熙(即樸槿惠的父親)被其部下、情報部長金載圭刺殺後,由崔圭夏出任代總統,韓國出現了一個短暫的「漢城之春」。但好景不長,實權依然掌握在軍人手中。
12月12日,另一位軍界強人全鬥煥發動了「肅軍政變」,逼迫崔圭夏出讓總統職位,繼續實行獨裁統治。
不久,金大中等民主人士聯合發表了《促進民主化國民宣言》,要求全鬥煥下臺,得到很多地方響應。
到1980年4月,爆發了全國範圍的工人及學生示威浪潮,要求在韓國實行民主政治,結束軍人獨裁統治。
5月初,全鬥煥政府頒布了漢城戒嚴令,宣布在漢城取消一切政治活動,禁止集會遊行。
然而,民眾的示威浪潮繼續擴大,進而要求撤銷戒嚴令和全鬥煥下臺。5月15日,約10萬名大學生在漢城集會,向軍政府示威。
5月16日,光州3萬名學生與市民發起示威。
5月17日,全鬥煥宣布《緊急戒嚴令》,將戒嚴範圍擴大至全國,禁止一切政治活動,關閉大學校園,禁止召開國會,禁止批評國家元首,還拘捕了金大中、金泳三等民主運動領袖和部分學生骨幹。
17日上午10點,在光州民主運動大本營--全羅南道國立大學,戒嚴軍人與學生發生了第一次衝突,軍隊打死學生數人、逮捕多人。
憤怒的光州學生和市民奮起抗爭,聚集於全羅南道道廳(相當於省政府)前廣場,拉開了「光州518抗爭」序幕。
一句「到道廳去」成了當時最具感染力的口號。學生與市民以道廳為中心,在光州火車站、高速巴士總站等地阻攔戒嚴軍隊進城。軍人開始向示威人群鳴槍。
軍隊的鎮壓行為,激起民眾更大反抗。5月20日晚,20萬人在道廳前集會、示威。期間,市民還組織了200多輛計程車、公共巴士突破戒嚴軍隊封鎖線,到達道廳助威。
戒嚴軍隊切斷了光州與外界的聯繫,並於21日凌晨向示威人群開火,造成54人死亡。
21日,多達30萬的民眾聚集到道廳廣場及周圍的錦南街、忠壯路。一個青年站在戒嚴軍隊的坦克上,揮舞著國旗,高呼「光州萬歲」,並與市民一起高唱國歌,被士兵殘忍射殺。
隨後,光州市民針鋒相對,成立了「民眾抗爭本部」,進行長達一周有組織的系統化對抗行動。具體為:
(一)組織市民軍,與戒嚴軍人武裝對抗。他們從警察局和軍隊那裡搶奪了部分武器,與軍隊開展街壘戰,並佔領了道廳(相當於省府)。市民軍迫使戒嚴軍一度撤回到郊外。
由於有武裝衝突,所以也有歷史學家稱「光州事件」為「518暴動」或「518起義」。
(二)成立市民收拾對策委員會。與政府當局談判,讓死難者家屬認領抗爭者屍體、戒嚴軍隊釋放被捕的民眾並撤出道廳及市中心、市民軍交出武器。
(三)組織救援、發動募捐、提供後勤保障。為抗爭人士提供食物及日常補給。醫生、護士全力搶救受傷者,連娼妓都為傷者獻血。
23、24、25日連續三天晚上數萬市民在道廳廣場召開「守護民主市民大會」,決心與軍政府對抗到最後一刻。
(四)突破軍政府新聞封鎖,向全國發布光州事件真相。政府控制的光州各主要媒體不僅不客觀報導事件的進展,還歪曲事實。
市民軍忍無可忍,縱火焚燒了這幾家電臺和報社,自己編發《民主市民會報》,向全國發布光州抗爭消息,如實揭露戒嚴軍警的暴行。
然而,市民學生的全方位抗爭,卻沒有獲得美國同情和支持,反使局勢出現了更糟的變化。據韓國學者披露,全鬥煥調動軍隊到光州鎮壓得到了美國的默許。分析認為,根據50年代籤訂的韓美同盟協定,韓國境內軍隊的指揮權是掌握在駐韓美軍司令部手中的。
27日,美國國務院還發表了「不能坐視南韓的無秩序和混亂」的聲明,直接放縱全鬥煥政府武力鎮壓抗爭者。
數千名軍人在坦克掩護下突進市區,儘管有市民臥路阻擋,但坦克仍然肆無忌憚地碾過他們身軀,強行入城。
戒嚴軍隊佔領了道廳,槍殺了最後一批不肯撤出道廳主樓的20多名學生和市民。光州「518」運動以遭到殘酷鎮壓而失敗告終。
光州518事件平息後,全鬥煥政府在全國範圍瘋狂鎮壓民運,白色恐怖籠罩整個韓國。至5月28日,共逮捕了幾千名參與民主運動的市民,並以「光州事件的幕後操縱者」的罪名判處金大中死刑。
1980—1983年,有700多名新聞工作者因要求新聞自由而被政府勒令退休。1980-1986年,每年都有相當多的大學生因政治訴求被開除。
此後,攝於高壓,韓國新聞媒體普遍選擇沉默。據統計,當時的武力鎮壓,共造成4362人傷亡(截至2005年4月的統計),154名死亡(包括12具無名屍體),70人下落不明,4138人被逮捕、拘禁。
當時,全鬥煥政府將"5·18事件"定性為"光州事變"、"暴動"、"受企圖推翻國家政權的不法分子指使而發生的內亂"。
直到1987年6月再次爆發的民眾抗爭事件之後,1980年5月的真相才逐漸為國民所知。1988年第6共和國成立以後,以尋求國民和解為名,將「5·18事件」改稱為「光州民主化運動」。
1987年前夕,韓國為爭得1988年漢城奧運會舉辦權,開始半推半就地重啟民主化進程。1987年6月,反對黨趁機發動百萬人走上漢城街頭要求改憲。
形勢發展使軍隊也不願再參與到壓制民主的行動中。
隨著全鬥煥任期屆滿,他表示不再參與競選總統。全鬥煥的繼任者盧泰愚,受1987年六月民主抗爭的影響,同時為了改變自己在世人眼中的政治形象,被迫接受憲改方案,發布《6·29宣言》,實行總統直接選舉制,正式開啟韓國的民主化之路。
至此,獨裁政治在韓國宣告終結。
隨後,國會重新提出光州「518」事件平反議案。1993年第一位非軍人總統金泳三上臺,承諾為「518運動」死難者建立國家公墓。
1997年,他籤署「518運動」特殊法令,正式為「518運動」正名,為死難者家屬支付賠償金。並對在「518事件」中鎮壓民眾的元兇——兩位前總統全鬥煥、盧泰愚以內亂罪課以重刑(之後又對他們實行了赦免)。
可以說,是光州「518」運動敲響了韓國軍人獨裁統治的喪鐘,加速了民主政治的到來。
光州「518」運動對韓國社會產生了深刻影響,它是對韓國社會的一次普遍啟蒙和民主化前期準備,為韓國民主化的推進奠定了普遍的社會政治基礎。
這期間,具有「民主鬥士」之稱的金大中等人,在冒著生命危險屢次被捕判刑的時候,依然矢志不渝,堅韌不拔,組建反對黨,持續從事策劃實施民主運動。
他們在一系列抗爭實踐中得出,「必須結束軍人獨裁統治,才能實現韓國民主化」的理性認知。為日後韓國迎取民主,找到了方向。
韓國當時的社會政治現狀是,雖然不允許反對派參政議政,但在名義上允許反對黨的存在,這也為韓國民主化留下了一個不小的「出口」。
受此影響和啟發,其後的金永三等政界人物,借韓國申辦1988年奧運會舉辦權的時機,拋棄軍人政治,重組政黨,參選總統,並在盧泰愚之後成功當選,為韓國全面民主化鋪平了道路。
金泳三上任後,施行陽光政治,率先公布個人財產,帶動整個韓國政務人員紛紛跟進,為韓國社會增強對腐敗的免疫力,為韓國經濟的持續走強,做出了突出貢獻。
有評論人士對韓國「光州事件」進行總結時說:與西方不同,在韓國,以武力對抗政權的行為,之前都沒有被社會認可過。但自「光州事件」始,人類的自然法權即抵抗暴政的權力的正當性,首次得到肯定。進而作為抵抗的手段,武裝鬥爭的合法性也得到承認。這為避免再次出現軍人獨裁政治奠定了基礎(誰敢獨裁就武力對抗誰)。
從這點來看,其意義非常深遠。「光州事件」雖曾被一些掌權者貶低為"武裝暴徒的騷擾事件",然而真相大白之後,全體韓國人公認其為"光州民主化運動"。
光州民主化運動,為否定軍人獨裁政權的正當性和道德性,為軍人獨裁政體的徹底崩潰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所以,光州民主化運動,不應被視為一個時代的痛苦記憶,而應成為韓國現代史進程中一個嶄新的開始。
推薦閱讀:
人類乘上「契約快車」從野蠻邁向文明
為啥說「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
一向深愛朝廷的林衝為啥要反
慈禧是如何耍義和團的
對全人類貢獻最大的三個國家
自由是麻雀的生命
大清天朝聖殿是從「兵不在了」轟然倒塌的
「上帝」是洪秀全的一張「好牌」
911恐襲十八周年祭
隆裕太后必須在武昌起義後下詔退位
薩達姆風光時無人「說不」
鄭觀應為啥要寫《盛世危言》
普京為啥不搞完全毒菜?
日本官員「愛辭職」是因「臉皮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