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5月,韓國現代史上最悲哀、醜惡的事件在光州發生了。
新軍部為了篡奪政權,發動了12·12軍事政變,光州學生和市民走上街頭遊行反對這種醜陋行徑,並佔領了道廳。在戒嚴軍的強行鎮壓下,無數光州市民在鬥爭中犧牲了,從表面上來看,光州民主化運動也由此告一段落。
這是一些政治軍人趁樸正熙總統被槍殺後之機,利用當時的權力真空狀態,對光州市民展開的沒有人性的軍事行動(行動命令:衷情行動)。以此為契機,他們成功掌握了國家的政權。'第5共和國'就這樣成立了,但是'第5共和國'的指導部成員不是永遠的贏家,光州市民也不是永遠的輸家。
二戰結束後,東亞大陸上的朝鮮半島成為冷戰時期美國在東亞對抗蘇東陣營的最前線。
1945年8月日本結束殖民地統治後,朝鮮半島被劃分為由前蘇聯(1922~1991)支持的朝鮮,及由美國支持的韓國。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戰後初期,韓國經濟十分惡劣。
其後,韓國在總統樸正熙的「經濟發展」政策及美國的資助下,經濟高速發展,並首次超越了朝鮮的經濟增長,但樸正熙總統卻不容許任何有關民主化運動或示威活動,並且經常逮捕和嚴刑拷打異見者。
1979年,韓國連連發生軍事政變,全鬥煥的軍事獨裁統治拉開序幕,次年5月18日「光州運動」正式爆發。
1979年10月26日樸正熙被部下情報部長金載圭刺殺,由崔圭夏任代總統,韓國出現了一個短暫的「首爾之春」。
但好景不長,實權還是掌握在軍人手中。11月24日,140名民主運動人士因要求民主而被逮捕及拷問。
12月12日,又一位軍界強人全鬥煥發動了「12·12肅軍政變」,繼續實行獨裁統治。
不久,金大中等民主人士發表了《促進民主化國民宣言》,要求全鬥煥下臺。1980年4月中旬,全國爆發了工人及學生示威浪潮,要求民主。
5月初全鬥煥政府公布了戒嚴令,宣布在漢城取消一切政治活動,禁止集會遊行。
但民眾示威浪潮隨之更擴大,要求撤銷戒嚴令和全鬥煥下臺。5月15日,約10萬名大學生在漢城集會,向軍政府示威。1980年5月16日光州也有3萬名學生與市民示威。
1980年5月17日,全鬥煥宣布《緊急戒嚴令》,進一步擴大戒嚴範圍至全國。
禁止一切政治活動,關閉大學校園,禁止召開韓國國會,禁止批評國家元首,還拘捕了金大中、金泳三等民主運動領袖和學生。
組成戒嚴軍分六路包圍了韓國全羅南道(相當於中國的省)首府光州市,甚至動用飛機空運軍隊。
當日上午10點,在光州民主運動大本營全羅南道國立大學,戒嚴軍與學生發生了第一次衝突,軍隊打死學生數人、逮捕多人。
激動的光州學生和市民奮起抗爭,聚集於全羅南道道廳(相當於我們國家的省政府)前廣場,拉開了「光州518抗爭」序幕。
一句「到道廳去」成了當年最激蕩光州市民的口號。學生與市民以道廳為中心,到光州火車站、高速巴士總站等地阻攔戒嚴軍進城。軍隊向人群開火。
5月20日晚,20萬人在道廳集會、示威。市民組織了200多輛計程車、公共巴士突破戒嚴軍封鎖線到道廳助威。
戒嚴軍切斷了光州與外界的聯繫,擔心失控,21日凌晨向示威人群開火,造成54人死亡。
21日,多達30萬的老百姓來到道廳,廣場及周圍的錦南街、忠壯路都擠得水洩不通。
一個青年站在戒嚴軍的坦克上,揮舞著國旗,高呼「光州萬歲」,市民圍在一起高唱國歌,軍隊射殺了這位熱血青年。
憤怒的市民成立了「民眾抗爭本部」,進行長達一周的有組織有系統的對抗活動:
組織市民軍,與戒嚴軍武裝對抗。
他們從警察局和軍隊那裡搶奪了部分武器,與軍隊開展了街壘戰,佔領了道廳。
市民軍迫使戒嚴軍一度撤回到郊外。整個抗爭期間,還訓練市民使用槍械 。由於有武裝衝突,所以後來也有歷史學家稱作「518暴動」或「518起義」。
成立市民收拾對策委員會。與政府當局談判:讓死難者家屬認領抗爭者屍體、戒嚴軍釋放被捕的民眾並撤出道廳及市中心、市民軍交出武器。
組織救援、發動募捐、提供後勤保障。為抗爭人士提供食物及日常補給。醫生、護士全力搶救受傷者,連娼妓都為傷者獻血 。
23、24、25日連續三天晚上數萬市民在道廳廣場召開「守護民主市民大會」,決心與軍政府對抗到最後一刻。突破軍政府新聞封鎖,向全國說明光州事件真相。
政府控制的光州各媒體不僅不客觀報導事件的進展,還歪曲事實。.
市民縱火焚燒幾家電臺和報社,並自己編發了《民主市民會報》,向全國發布光州抗爭消息,如實地揭露戒嚴軍的暴行。
「518」運動被鎮壓後,攝於政府高壓,韓國新聞媒體只得選擇沉默。政府在提到這個事件時,只輕描淡寫說是「光州事件」或「光州暴亂」。
韓國爭得1988年漢城奧運會舉辦權,大大推進了民主化進程,為「518」正名迎來了曙光。
這時,反對黨的改憲運動如火如荼,特別是1987年6月,百萬人走上漢城街頭要求改憲。
軍隊已經無法再壓制民主運動。韓國軍政府在內外壓力下,也為了改變世人對自己的政治形象,被迫接受憲改方案,採用總統直接選舉制,獨裁統治在韓國終結。
全鬥煥下臺後,緊接著,1988年,光州「518」事件很快就被國會重提。
1993年第一位非軍人總統,金泳三上臺,承諾為518運動死難者建立國家公墓。
1997年,他籤署「518」運動特殊法令,正式為「518」運動正名,為死難者家屬支付賠償金。
對鎮壓「518」事件的元兇——兩位前總統全鬥煥、盧泰愚以內亂罪課以重刑。不過後來又對他們實行了赦免。
可以說,是光州「518」運動敲響了韓國軍人獨裁統治的喪鐘,加速了民主政治的到來。
說明:本文轉載自老照片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