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通納》:我們也許羨慕別人的生活,卻沒有勇氣真正成為別人

2020-12-22 丁明的光影世界

斯通納活過,然後死去,如你我一樣。他生活中發生的每一件事就發生在你我面前,看似平淡。然而,寫出這種「簡單」卻需要天才才能完成。讀這本書是一本令人難過卻又美妙的閱讀體驗。——《星期日泰晤士報》

為什麼要閱讀《斯通納》這本書,也許正如媒體評論的那樣,他的生活很平淡,然而在這平淡中卻感受到一點不尋常之處,這個不尋常之處也許就是人類一直追尋的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感。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意義是什麼?這是我看《斯通納》這本小說過程中經常陷入反思,曾經有人簡單的回顧一個人的一生,那就是:來了,活了,走了。

但是這六個字又可以無限制的擴充,有的人把它擴充為英雄的讚歌,諸如《天國王朝》電影中青年鐵匠巴裡安的傳奇故事,他在十字軍東徵中尋找到自我的價值和意義,那麼他的來了,活了和走了,顯得如此值得紀念。

有的如我們熟悉的賈伯斯的信念一樣: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賈伯斯通過劃時代的蘋果系列產品確實改變了世界,讓我們在享受快捷通訊的同時也能感受了工業時代的美,這是一種追求產品簡單和極致之間平衡的美。

還有的的人生意義那就是享受,正如我曾經說不會抽菸喝酒,更不願意賭錢的時候,有人驚嘆道那你的人生還有什麼意義呢?在一些人看來,人生的意義就是要享受各種各樣的娛樂活動,特別是葡萄美酒夜光杯一定要有的,否則人生就沒有樂趣。

每一個人都能夠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和樂趣所在,然而《斯通納》卻是找到另一種不同的意義所在,在平淡中感受到一種生命的韌度,第一個個體都應該是獨一無二般的存在。

斯通納的軌跡偏離

斯通納是一個奇怪的人,貧困的家庭出身給了他一個看上去脆弱的,對世事並不怎麼關心的性格。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有時他好像去抗爭了,有時卻承受著生活的強姦,面對生活的淡然,卻讓斯通納一直行走在怪異的邊緣。

父親讓他去學習農業,原來想著是學成歸來可以為貧瘠的土地帶來點豐收的希望,結果斯通納遇到了基隆這個古怪的人,對這個世界可以說是充滿了憤怒的人。

有時候人生就是這麼奇怪,一不小心變可能偏離了既定的軌道,不過這種偏離對於斯納來說也許正是人生意義的開啟。

這個人給了斯通納一個機會,最終斯通納變成了大學裡的講師。

面對是否參軍的疑問,斯隆對斯通綱說:你必須記住自己是什麼人,你選擇要成為什麼人,記住你正在從事的東西的重要意義。

這樣平淡的語言被說起過多次,但在這部小說中,卻是有點發人深思,工作的意義?生命的意義,對於斯通納來說遠沒有找到,卻要面對選擇是否參加戰爭?而他本人對於戰爭卻是一點感覺都沒有,這樣的選擇那麼意義何在?

所以斯通納算是幸運的,當朋友戰死沙場的時候,他還在校園裡為論文焦慮去沒有生命的威脅,不過他遇到了生命中另一個重要的旅程,那就是愛情。

斯通納的婚姻

斯通納的愛情充滿了怪異,怪異的不是愛情,而是愛情中的兩個人到底是愛還是不愛,這樣的意義在何處,好像兩人都沒有找到。

關於愛情和婚姻的糾結如今顯得更加具有現實意義,是為愛而結婚,為結婚而結婚,還是為了物質生活而結婚,不同的選擇導致的結果可能是不一樣的。

當斯通納遇到伊迪絲時,他們之間有多少愛情,這是個問號。

但有些東西是明確的,如雙方都是出身於傳統的家庭,都有著看上去完全正確的三觀。

所以一個要做好丈夫,一個要努力去做一個好妻子,事實證明斯通納基本做到,妻子卻是用盡全力還是游離在婚姻之外,這是一個為結婚而結婚的女子。

貸款買了新房子,收拾房子變成了雙方的樂趣所在。

當斯通納在收拾屋子,當屋子逐漸變得有模有樣時,他意識到,很多年來,自己並不知道,他有過一份憧憬,一直鎖在內心某個地方的憧憬,就像一個見不得人的秘密,這個憧憬表面上是一個地方,其實就是他自己。

所以雖然妻子伊迪絲流離在他的生活之外,房子還有貸款的壓力,但斯通納很開心的生活,正是在這不斷的收拾過程中,也收拾的是自己對生活的一份希望和信心。

但是妻子發動了一場沒有銷煙的戰爭,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戰爭?只因為無愛的婚姻中的自我折磨而已。

傳統的妻子只是為了孩子而要了孩子,卻在孩子幼年到童年時幾乎無視,而一旦意識到孩子與父親走得更近的時候,那種血緣的牽掛或者是對丈夫的無意識的敵意,讓孩子遠離父親。

斯通納活在自我的世界中,卻無法反抗這樣的安排,正如最終因為一個學生而遭受不公平待遇時時,他的態度也是隨遇而安,此時的斯通納並沒有太多的想法,生活而已。

斯通納的愛情,真倒黴

第二次的愛情不期而遇了。

在四十三歲的時候,斯通納遇到了愛情,並學會了一樣東西:你最初愛的那個人並不是你最終愛的那個人,愛不是最終目標還是一個過程,藉助這個過程,一個人想去了解另一個人。

與凱薩琳的相知相惜,讓斯通納再次煥發了青春,這樣的愛戀不可能不被人知曉,但是奇怪的是妻子由於長年的冷暴力對於這樣的關係已經開始熟視無睹了,抓小三這件事對於斯通納的妻子來說,實在是一件無聊的事,還不如自己生活好自己得了,所以即使知道,也不想知道太多,只不過偶爾嘲諷一下而已。

沉迷於愛情中的兩位,無視外人的看法,他們開始相信,可以生活在自以為對他們的愛情充滿知音的世界,在那裡自尊又舒服地活著。

在山地度假村,詩意的描寫很讓人心動,曾經我也聽過雪從樹木的枝條下悄然滑落的聲音,如今卻是滑落在記憶中,若不是文字的描述更是無從想起,林中小鹿優雅的步伐,一切顯得如此自然和優美。

當凱薩琳平靜的說:「比爾,如果我們不曾擁有過別的任何東西,至少還有這一星期。」好像這一星期只是愛情輓歌的前奏而已。

這個世界永遠不會缺少衛道士的,更不會缺少落井下石的人,兩個無助的人,更進一步的說是斯通納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生活,無法邁出關鍵的一步,是的,無愛的妻子,心愛的女兒,還有自己那看上去對生活必不可少的工作,這一切是一個美麗的肥皂泡,看上去脆弱,但是要自己親自打破它,卻要擁有無比堅強的勇氣,但是斯通納不是這樣的人,所以凱薩琳說:真倒黴。

為了顧全斯通納,凱薩琳退出了斯通納的生活,四十歲純真的愛情就這樣消失了。

突然想起一段文字:在錯的時間遇到錯的人是婚姻,是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是愛情。

無聲的戰爭 

當一本《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大賣了之後,其實也說明了男女之間總是處於無聲的戰爭當中。

妻子伊迪絲一直在和斯通納進行著無聲的戰爭,這樣的戰爭對於雙方來說都是一種煎熬,但是雙方都堅挺著沒有走出最後一步,為了婚姻而婚姻,在婚姻中戰爭帶來的結果則是格蕾斯的妻子和斯通納的翻版。

面對不幸的家庭,個人總是哀嘆我還能怎麼辦呢,順受的人接受了命運的安排,抗爭的人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但是格蕾斯選擇了順受和無聲的抵抗,結果造就了自己看上去與世無爭卻是悲慘生活的源頭。在這一點上格蕾斯繼承了斯通納的順其自然和那一點點的抗爭之意,結果成就了自己對於伊迪絲的拷貝版。

當斯通納提供了一條遠離家庭的選擇時,格蕾斯並沒接受,不要安排的命運,卻要選擇以自己的方式來逃離,只不過這樣的逃離代價卻是自已的所謂不是愛情的愛情。

命運又再一次輪迴,當格蕾斯懷孕,那個格蕾斯根本不愛的小夥子與伊迪絲會面商討結婚的事時,曾經斯通納第一次面對伊迪絲的的場景好像再一次重現了。格蕾斯冷漠固執了選擇了自己抗爭的方式,卻選擇了一條不歸路,結果當小夥子戰死沙場時,無所謂傷心,也無所謂開心,只有一句可憐而已。

斯通納的戰爭就這樣延續了又一代,人生就是這樣充滿了無奈。

斯通納最後的抗爭是退休,只不過敗給了疾病,最終斯通納放棄了抗爭,倒是無所謂悲傷,無所謂快樂,以平靜的姿態面對命運加於他的。

自己的那本書,他沒有過那樣的幻覺,以為會從中找到自我,在那已然褪色的印刷文字中。而且,他知道,自己的一小部分,他無法否認在其中,而且將永遠在其中。

生命中最後的一刻,他已經感覺不到任何意義,生命的孤獨和對他人他事那種自我的無聲抗爭在這一刻已經宣布結束。

斯通納的一生可以這樣如文章開頭般的歸納下:在求學八個春秋後,正當第一次世界大戰拼殺猶酣的時候,他獲得了哲學博士的學位,拿到母校的助教職位,直到1956年死去。他的職稱始終沒有升到助理教授以上的級別。修完他的課後記憶猶新的學生寥寥無幾………

在他生命的盡頭,或許他可以坦然面對這個問題:你的一生,還要期望別的什麼嗎?

相關焦點

  • 遲到的經典:我們為什麼要讀《斯通納》
    羅德爾剛讀完他的第三部長篇小說《斯通納》(Stoner),雖然明確表示很欣賞,可這位經紀人也提醒威廉斯,期望不要太高。威廉斯回信說:「我想自己完全同意你對這部小說商業潛力的預期,同時又覺得這部小說會讓我們驚喜。噢,我絕無幻覺,認為這部小說會成為暢銷書或者類似的東西。
  • 《被討厭的勇氣》:真正的自由不怕被別人討厭
    這本書是以一種對話的方式進行,書中一位自卑、不幸福的青年人,聽到哲人主張「世界如此單純,人人都能幸福」,便對其進行挑戰,在你來我往的辯論與思考中,青年人對生活開始有了更多的理解......
  • 你很在乎別人的評價?真正的自由,需要有被別人討厭的勇氣
    比如,一個成年人總表現出一種順從聽話的模樣,在父母、同學、同事、伴侶眼裡,他都是一個老好人,懂得照顧別人的感受,為他人著想。但他自己卻覺得痛苦萬分,好像被無形的力量牽引著,要真正活出自己,卻辦不到。遇到這種問題,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一般會從年幼時期與父母相處的關係上找原因,或許是父母脾氣暴躁,孩子為了免受皮肉之苦,不得不去體諒父母的感受,撫平他們的情緒。
  • 不必羨慕別人的生活,你所擁有的就是最好的
    你有沒有曾經很羨慕一個人?你有沒有曾經抱怨為什麼自己不是xx的孩子?你有沒有那麼一瞬間覺得世界不公平?其實,我們或許都曾經或多或少有過這些短暫的埋怨,但是我想說的是:「相比那些你羨慕的生活,你所擁有的才是最好的。」
  • 《斯通納》|代表著大部分人生的故事
    書中有這樣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他們生活在一個暗淡的世界,他們把自己美好的部分帶到這個世界。因為剛剛讀過《白夜行》,不禁想到「他們生活在黑夜,所以帶給別人的也是傷害。」而這本書卻與之相反,生活暗淡,卻還將美好帶給別人。
  • 《斯通納》之活出自我便是最大的贏家
    那人突兀地看著上帝說:「我們都很幸福,因為我們擁有的財富是別人沒有的。」上帝又問:「擁有錢就幸福了嗎?擁有財富你的一生就沒有遺憾了嗎?」是啊,總有人覺得自己擁有了萬貫家財,就擁有了完美的一生。殊不知比追求財富更重要的,是追求自我。
  • 你愛我的時候,我沒有羨慕過別人
    若干年後,你自己才會知道,原來在他愛你的時候,你從來沒有羨慕過別人。有人把你放在他的心尖上,就是你的幸福。有人記掛著你的三餐和冷暖,就是你的幸福。有人疼惜著你生活的不容易,就是你的幸福。愛你的人,你永遠在他的心上。愛你的人,他自己擁有一塊的時候,恨不得給你100塊。
  • 如何成為別人口中羨慕的貴人氣息,弘一大師一句話道明方法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這個世界,就可以少走一些彎路和折騰,聰明且享受的過自己想要過的生活,而不是一味的只能羨慕別人的人生。被我們羨慕的人身上,總是有一些特殊的氣息,才華,勇氣,舉止甚至身影都有可能成為我們想要的一部分,他們身上有我們想要的貴人的氣息,那麼如何成為別人口中羨慕的貴人氣質?弘一大師一句話道明方法。弘一大師一生都很有貴氣,他說過一句話:「勤學才華貴,行善心地貴,德高身份貴。」勤學、行善、修德,就是他對世人的忠告。
  • 《斯通納》50年後再版:為什麼現在去讀一個擼瑟的故事?
    奧威爾曾說過,時間才是真正評價文學的唯一標準。但與上述幾例事例相比,《斯通納》重生的原因有著截然不同的顛覆性差異。這麼講可能顯得我是個喜歡誇大其詞的狂熱分子,但這場事件確認讓我燃起了一份希望:資本主義能量牢牢控制著我們的注意力,屏蔽了人類對心靈世界痛苦的必要關注,在這樣一個時代,《斯通納》告訴我們最終衡量人類的,是人直面那個隱秘的自我、而非展現在公眾前的自我的能力。
  • 永遠不要去羨慕別人所擁有的,只有自己努力了,才能做到無怨無悔
    很多人都比較羨慕別人的生活,與其總是羨慕別人的生活,還不如努力提升自己,比如你總是羨慕別人買了房子,羨慕別人有一個薪資高的工作,總是覺得別人很輕鬆得到的,覺得別人事事非常順心,自己的生活確實非常艱難,畢竟人家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的,你總是在幻想,不去努力是永遠得不到的。
  • 不要羨慕別人的成功,我們要看到別人背後默默付出的努力
    懦弱的人只會裹足不前,莽撞的人只能引為燒身,只有真正敢的人才能所向披靡。成功的人一定付出很多,世界上絕對沒有白來的成功!成功其實就是付出。親愛的朋友,不要羨慕別人的成功,我們應該看到別人,背後默默付出的努力。時間是會照出真相的。只有腳踏實地的成功,那才是真正的成功。
  • 你想一直成為一個羨慕別人的人嗎?
    最近一直在運動,嘴裡也念叨著要減肥,但從內心上來說,沒有下決心減肥,運動也不過是為了身體更健康。但昨晚醒來後,覺得不能放任自己長肉了,必須在一個具體的時間段瘦下來。只有抱著十足的決心和行動力,才會刻意的去訓練自己。減肥不能是拿來過嘴癮的,必須要有行動,必須要有結果。瘦下來,就是最終極的目標。
  • 《斯通納》,大多數人的平庸和蹉跎
    誠如書籍開頭描述的一樣,就連斯通納的去世,也沒有激起多大的波瀾,就如同我們身邊無數的普通人一樣,平凡地度過一生,除了親友以外,幾乎無人知曉。可是,就是這樣一本描述普通人的書,就是這樣一個沒有任何主角光環的斯通納,深深的觸動了無數人的心。
  • 娃舔著臉羨慕別人的樣子太丟人現眼了
    很多人看到娃這些「低聲下氣」的表現會氣不打一處來:我的孩子看到別人家的好東西,就兩眼發直,一點家教都沒有。但其實,我們生氣的並不是孩子「羨慕」這件事的本身,而是「在外人面前表露出羨慕的情緒/做法」,讓你覺得不體面,沒骨氣,很沒有面子。
  • 你所羨慕的精彩人生,背後都是別人的不懈努力
    2021請你努力,你說有的付出都會有所回報我們總是羨慕別人的成功,卻不知道別人背後的努力。如果你不努力,成功不會找上門來,如果你不努力,機會甚至都不會出現在你身邊。成功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卻是那麼的難,我們都經歷過努力,但卻不一定都成功過。因為 你努力到一半就放棄了,那麼成功自然不會找上門來。其實我們每個人身邊都有這樣的人,他們很優秀,讓我們很羨慕。
  • 不必羨慕別人,你也是他人眼中絕美的風景
    其實我們來到這個世間沒有人會真正意義上的喜歡孤獨,都希望有一個聊得來的伴陪伴左右,但當那個人不在身邊的時候學會自行獨處也是一個人的能力,它能讓你更好的看清自己,也能讓你有空間去思考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 預告丨像一塊石頭——今天能否像斯通納一樣活著?
    農家子弟斯通納,背負著父母的期望進入大學學習農學,卻在偶然間被文學的力量擊中,一生也自此改變,他成為了一名大學老師,結婚、生子、教學、退休、衰老、死亡。斯通納一生追隨自己內心對純潔、正直的渴望,在遭遇婚姻和家庭的不幸、學院生活的不順之後,選擇像一塊石頭,沉默地背向外面的世界,築起堅硬的外殼抵抗生活的侵蝕。
  • 《成為自己的勇氣》:願你有勇氣去尋找,有智慧去發掘真正的自己
    我們想要成為一個獨立、成熟、完整的個體,想要成為自己,我們必須意識到自己和別人的不同,接納自己,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才能夠在真正意義上成為自己,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要拿出改變的勇氣。這也正是《成為自己的勇氣》這本書所提出的核心觀點。這是一本心理學自我管理類的書,針對現代人常見的心理和情緒問題,對於焦慮、自律、安全感缺失、負面情緒管理等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
  • 你是否常常仰望別人的幸福,而忘了好好過自己的生活?
    託尼堅信,醫院的一場大火導致他們兩個嬰兒被父母抱錯,本該屬於他的優越富足的生活被弗雷德奪去。隨著父親和姐姐的意外去世,託尼對弗雷德一家的嫉恨逐漸加深,這份執念深入骨髓,造成了他平庸落寞、孤苦無助的悲劇一生,最終走向自殺的解脫之路。看完後不由得佩服起導演的精彩演繹,因為故事太能引起觀眾的共鳴了。人們似乎總是忽略自己所擁有的,卻對別人的東西羨慕不已。
  • 你為什麼總是在否定自己,羨慕別人?
    1、 你是不是像我一樣,每每看到朋友圈,總會羨慕別人的生活狀態: 家裡有錢的,冰島旅行說走就走;事業有成的,住上了江景大別墅;成績好的,世界頂尖名校在讀;有對象的,時不時撒點狗糧…… 每個人的生活都有不如人的地方,但也同樣有閃光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