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通納》,大多數人的平庸和蹉跎

2020-12-22 字燃世界

文/王志剛(預計閱讀時間4分鐘)

因為和菜頭公眾號推薦的緣故,繼上次看了《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之後,我繼續看完了這本《斯通納》。

這是一本描述普通人的書,一個平常的農村孩子,通過自己的學習,再加上一點點機緣巧合,走上了教學之路,最終在大學教學上完成了自己的職業生涯。誠如書籍開頭描述的一樣,就連斯通納的去世,也沒有激起多大的波瀾,就如同我們身邊無數的普通人一樣,平凡地度過一生,除了親友以外,幾乎無人知曉。

可是,就是這樣一本描述普通人的書,就是這樣一個沒有任何主角光環的斯通納,深深的觸動了無數人的心。我想,絕大多數人跟我一樣,在斯通納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他的童年生活、他的求學之路、他的倉促婚姻、他的職場妥協,似乎都在我們的身上一點點映射著。

在中國城市化進程剛剛開始的今天,我們大多數人也都如斯通納一樣,曾經來自某個小鎮或者某座村落,然後因為求學的緣故,第一次接觸大都市,第一次看到了更新奇的世界,哪怕最初時這個世界於我們來說是帶著某種不可名的陌生甚至是壓迫的。但是,最終我們都會被城市的巨大引力所吸引,一點點將自己埋葬在這個為之傾盡一生的或熟悉或陌生的地方。

然後,我們會帶著小鎮青年特有的倔強和謹小慎微,慢慢靠近我們以為的愛情,甚至會奮不顧身。可是,當初有多奮不顧身,可能以後就會有多戚惶無力。

後來的斯通納和伊迪絲,又是多少對夫妻的真實寫照。我們不能簡單地批評伊迪絲的冷淡,也不能無謂地同情斯通納的木訥,只是他們在兩個維度裡,各自維繫著自以為的愛與責任。以至於後來斯通納出軌時,我想很多讀者跟我一樣是有點為斯通納慶幸的。至少,在漫無邊際的灰暗婚姻裡,斯通納有過那麼短暫的一個夏天關於愛情的奢靡。

其實我們不羨慕斯通納,因為他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奪目光環主角。在他身上,我們看不到大人物的指點江山,也看不到小人物的逆襲成功。但是,我們依然會沉溺在斯通納的生活中,因為他就是你我本人。他極其平淡甚至庸碌的一生,就是我們當下正在經歷的人生。我們也都不可避免地會慢慢走向他的人生軌跡,在我們的餘生中。

那麼,我們僅僅只是因為相像才會被這本書打動嗎,才會被斯通納吸引嗎?不是的,更多的是我們看到了真正平凡人生中如何妥協如何倔強如何努力生長。這種妥協,不是出賣了靈魂和道德的妥協;這種倔強,不是不可一世的孤傲和牽強;這種努力生長,不是枉顧所以的拼命狂奔。這一切,都有據可循、有路可依,仿佛一切都在斯通納的人生中打上了必然的烙印,但一切又似乎都透露出了無限的可能性。

「我不怕千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曾經五月天告訴我們生活的倔強和永葆青春的模樣。可是,每個人都會逐漸老去,會一點點兒忘卻年輕的朝氣,會一點點將生活的暮氣霧靄成周遭的全部,但是這些並不影響我們在心底某個地方,保留一處曾經對生活最初的嚮往。正是這份當初不曾泯滅的嚮往,保留了生命最原始的動力,連同那些不曾忘記的渴望,一點點澆灌著生命本已逐漸枯萎的花朵。

我知道,我就是斯通納,我也會遭遇我的伊迪絲,我也會與我的格蕾斯告別。似乎,一切都那麼巧,我此刻正經歷著斯通納般與伊迪絲的決裂、與格蕾斯的告別,而且我已經完成了這兩場於我來說都顯得尤為重要的訣別。

這本書的腰封推薦尤為感人,「即使不能擁有完美的生活,索性追求過完整的自我」。我想,我們都憧憬過完美的生活,但是卻無力追求過完整的自我。而這,正是無數人一生平庸卻無力回望的癥結所在。

斯通納的一生,我們的餘生,或許依舊寂寂無聞,但是我們依舊可以努力去追求內心一直秉持的那個完整的自我。

去年今時:

《人間失格》,生而為人、總要勉強

相關焦點

  • 《斯通納》|代表著大部分人生的故事
    《人生的枷鎖》講述的是菲利普的人生,《斯通納》則講述的關於斯通納的一生,從出生到死亡,但是他們的共同點是都關於學業,工作,婚姻,愛情的一生。這本書的作者是約翰·威廉斯,美國作家、詩人、學者。一生只寫了四部小說,其中《斯通納》所受評價頗高。
  • 《斯通納》|衝突、潰敗與倖存才是每個個體獨特存在的意義
    這部小說主要描寫的是主人公斯通納平庸卻又不平凡的一生,卻對自身生活中最具諷刺意味的悲劇保持著相對超然的冷靜。因一首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而偶然愛上文學的他,在拿到文學博士之後,順理成章的娶了銀行家的女兒,卻在一個月內意識到了妻子的歇斯底裡和婚姻的失敗,因為過度堅持原則,答辯時不照應系主任門生的面子,之後一輩子在系裡被穿小鞋,到死都是助理教授的位置。
  • 遲到的經典:我們為什麼要讀《斯通納》
    第一頁看過去又順勢翻到第二頁,接下來看到的是令人心悅誠服的口耳相傳的那些內容,正是這種東西激發讀者迫不及待一頁又一頁讀下去,讓人忍不住跟別人分享。這本書開始在朋友間流布,然後訂購和傳郵隨之悄然興起。從這本書的第一段我們得知,威廉·斯通納一輩子是個學院中人,1910年入密蘇裡大學學習,此後一直在那裡教書,直到1956年去世。
  • 《斯通納》:沉默的辯白,順從的反抗
    斯通納的一生用馬斯特思的話來概括再合適不過:「你是什麼樣的人?一個單純的土地的孩子,像你對自己假裝的那樣?噢,不是。我總覺得伊迪絲其實是愛著斯通納的,只是她的愛或許受原生家庭影響而顯得有些畸形,她希望可以通過一些異常的行為引起斯通納的注意,她希望可以成為斯通納的全部,可很顯然,家庭生活只是斯通納整個生活的一小部分,伊迪絲因而失去了內心世界的平衡,可是卻又像高傲的公主一樣不願承認。在給斯通納帶來困擾的同時,她也未嘗不是在自討無趣。
  • 《斯通納》之活出自我便是最大的贏家
    每一次看,你都會有不同層次的理解和提升。斯通納》的作者約翰·愛德華·威廉斯和斯通納的經歷有著相同的地方。他們兩人都在密蘇裡大學獲得了博士後,並擔任教授。威廉斯在服兵役期間就寫下了第一部小說的手稿。如果書中的斯通納也和作者一樣去參了軍,他的一生也許會是另外一番景象。威廉斯的一生中只寫了四部小說。《斯通納》是其中的第三部,也是他的巔峰之作。
  • 《斯通納》50年後再版:為什麼現在去讀一個擼瑟的故事?
    他把愛情視為轉化的人類行為,一種一個瞬間接一個瞬間,一天接一天,被意志、才智和心靈發現、修改的狀態。」我想這些文字足夠了。《斯通納》作者約翰·威廉斯1965年出版之後,《斯通納》曾經兩次絕版,原因是俗常的日常生活情節和克制的風格令這本書的銷售難有起色——同時一件值得玩味的事發生在圖書庫存變化上。
  • 一條孤獨的寫作路——從《斯通納》到《奧古斯都》
    《斯通納》中的大學也不是戲謔和八卦,只是一個並不成功的英語文學教授對自己生命的經歷與思考。如今來到了歷史小說《奧古斯都》,古羅馬最偉大的元首之一,應該有刀光劍影,愛恨情仇,君臨天下的情懷與野心,陰謀與偉業,結果呢,主人公竟然在小說十分之九的篇幅後才正面出場。
  • 預告丨像一塊石頭——今天能否像斯通納一樣活著?
    [摘要]《斯通納》本是一部被人遺忘的小說,卻在沉寂50年後的今天被廣泛地閱讀與討論,創造了世界範圍內的出版奇蹟。4月10日,與徐則臣、淡豹相約言幾又書店,一起走進「斯通納」的文學世界。斯通納一生追隨自己內心對純潔、正直的渴望,在遭遇婚姻和家庭的不幸、學院生活的不順之後,選擇像一塊石頭,沉默地背向外面的世界,築起堅硬的外殼抵抗生活的侵蝕。《斯通納》講述的是一個勇者有過的失敗卻不失意的人生——即使不能擁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成就完整的自我。
  • 《斯通納》:我們也許羨慕別人的生活,卻沒有勇氣真正成為別人
    這是我看《斯通納》這本小說過程中經常陷入反思,曾經有人簡單的回顧一個人的一生,那就是:來了,活了,走了。但是這六個字又可以無限制的擴充,有的人把它擴充為英雄的讚歌,諸如《天國王朝》電影中青年鐵匠巴裡安的傳奇故事,他在十字軍東徵中尋找到自我的價值和意義,那麼他的來了,活了和走了,顯得如此值得紀念。
  • 模塊化武器的先驅 對於輕武器發展意義重大的斯通納63武器系統
    斯通納63武器系統的原型名稱為M69W,在1962年設計,為7.62×51mm NATO口徑,該武器的特點是採用一個通用機匣,通過更換不同的部件可在輕機槍和步槍之間進行轉換。在1963年的時候,斯通納62完成了小口徑型的設計,改造後的槍械也可以發射5.56×45mm M193步槍彈,按照生產年月,因而命名為斯通納63。
  • 通用化走歪路的倒黴孩子,斯通納63槍族那點故事
    這個題也是應小夥伴要求而寫,相信很多人都知美軍在越戰期間吃夠了M14的苦頭,隨後就拿出了M16應急,同時也有一批被稱之為斯通納63的槍族(主要是機槍)也在越戰期間小露了一面,但由於種種原因,這批武器最終沒能列裝。這篇狗子就和大家聊聊斯通納63。
  • 第一眼故事,第二眼經典,第三眼生活,第四眼自己——《斯通納》
    他相信,這個問題是這些年日積月累中來的,是從各種偶然事件和限制中來的,是他開始對這些東西的領悟中來的。他從這些可能性中獲取一種陰鬱和具有諷刺意味的快感,這種可能性就是,他努力獲得的小小學問啟發自己達到了這樣一種認識:從長遠看,各種東西,甚至讓他領悟到這點的這份學問,都是徒勞和一場空,而且最終要消解成一片他們撼動不了的虛無。
  • 未來兩周,長樂未央,長毋相忘,長夜將盡,來日可期,餘生共蹉跎
    儘管這些不完美的地方會讓處女座的人難以忍受,但是,並非每一件事都能讓他們心滿意足,因為每一件已經經歷過的事情都會有完美的結局。但是對理性的處女座來說,一切都已經過去了,不再有糾纏的必要。處女事事都很出類拔萃,期望自己的一切都能出類拔萃,對另一半的要求也很苛刻,他們希望兩人站在一起的時候,就是郎才女貌,讓人豔羨。因此在尋找戀人對象的過程中,總是不斷遭遇挫折。
  • 《斯通納》作者威廉斯:小說無用,但它把人和動物區別開來
    《斯通納》講述的是一個農家孩子在學院生活中的故事,而《屠夫十字鎮》是1870年代一位哈佛輟學學生在西部的一次野牛捕獵中探尋自我的故事。即便《斯通納》在許多國家成了暢銷書,但外界對威廉斯依然所知甚少。在留存很少的訪談中,1981年刊的文學雜誌《犁》曾刊登了一篇對作家的長篇訪談,回顧了威廉斯的一生和寫作生涯。
  • MotoGP亞森站爆出大冷門 澳洲新星將要接過杜漢與斯通納的槍?
    6月26日,MotoGP荷蘭亞森站因天氣原因而變得一波三折,無比混亂的戰局之下,年僅21歲的獨立車隊車手傑克·米勒(Jack Miller)力壓本田廠隊的馬奎斯,奪得個人首個GP組別的分站冠軍,同時他也是自2012年的斯通納之後首位奪得分站冠軍的澳大利亞車手
  • 人,不怕大器晚成,就怕人一生平庸
    「人,不怕大器晚成,就怕人一生平庸」,你怎麼看?前幾天喝咖啡的時候,看見杯子上印有「最怕你一生碌碌無為,還安慰自己平凡可貴」的字樣,我不禁思考,什麼樣的人生算是碌碌無為,什麼樣的人生是平庸什麼樣的人生是有價值的。
  • 生活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庸
    幾乎所有人都曾有過自命不凡的經歷,創業的人,會覺得自己的點子絕無僅有,上班的人,會覺得自己的能力和思維價值百萬,人人都希望自己是不平凡的,人人都曾經覺得自己和別人是不一樣的。可以說,他們的生活,不僅平凡,而且平庸,因為他們失去了太多期待和嚮往,這樣其實是不好的,我們的生活可以平凡,但不應該平庸,要知道,即使是平凡的人生,只要明白堅持和專注的意義,也可以變得足夠精彩。
  • 《簡愛》:平庸的你為什麼要反抗生活?因為大多數幸福都來源於此
    02簡愛從小就不認命,她傲嬌,不願意忍氣吞聲地生活,雖然她也嘗試過,可是她卻沒有得到周圍人的喜愛和憐憫。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這段話:這一切在我亂如麻的腦海裡,就像一口汙井裡的汙泥沉渣那樣翻騰起來。為什麼我總吃苦頭,總被呵斥,總受責怪,總是有錯呢?為什麼我總是不討人喜歡?
  • 《成功的真諦—施瓦辛克演講》|大多數人永遠不會真正成功
    大衛·施瓦茨曾經寫道:所有你周圍的環境,正試圖把你拉向一條平庸的路。走出社會的這十年,有過迷茫,有過焦慮,也有過困頓。但當自己有了一些過往和經歷,夜深人靜之時,回想起自己的種種和身邊人的種種,不禁覺得,原來,社會上百分之八十的人經歷的是激烈而沒有太多差距的競爭。
  • 叔本華的悲觀主義:一個洞察人事,深諳世故的人註定是本性平庸?
    也許這樣的行為是「不合群」的,但是說一個人過早地看人,懂得世故是註定天性平庸的,我想大多數人都不會認同吧。叔本華的悲觀和這個家庭毫無關係,他的父親脾氣暴躁,情緒低落,他的母親自私和冷漠。也許叔本華想要描述的是這樣一個人:他具有與生俱來的高尚的道德責任感和超凡的智慧,當他在這個無知、混亂的世界中生存時,他發現世界的道德觀是如此虛偽,而智慧卻從來沒有把那些值得思考的問題反映到頭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