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人死後來到了上帝那兒,上帝說:「你跟我講講你的一生吧?」那人猶豫了一下,便將自己一生中最成功的事情講給上帝聽,比如家裡有多少財產,老婆跟自己生了幾個孩子等等。上帝搖了搖頭又問他:「財產是你父親留給你的吧?你喜歡繼承你的家業嗎?你和你老婆關係好嗎?孩子們都過得幸福嗎?」那人突兀地看著上帝說:「我們都很幸福,因為我們擁有的財富是別人沒有的。」上帝又問:「擁有錢就幸福了嗎?擁有財富你的一生就沒有遺憾了嗎?」
是啊,總有人覺得自己擁有了萬貫家財,就擁有了完美的一生。殊不知比追求財富更重要的,是追求自我。
小說《斯通納》中的主人公斯通納就深諳這一點。當他的現實生活與實現自我相悖離時,他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了書的腰封上說的那句:「即使不能擁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過完整的自我。」
從今天開始,我們就將一起共讀《斯通納》,共讀這本曾被退稿7次,蒙塵50年,但一經出版便銷售超20萬冊的奇書。
對,它就是一部小說,一部以主人公命名的小說。但你不要小看了它,它可是能陪伴你終身的小說。因為它「第一眼故事,第二眼經典,第三眼生活,第四眼是自己。」因此這本小說適合每個階段的我們。每一次看,你都會有不同層次的理解和提升。
斯通納》的作者約翰·愛德華·威廉斯和斯通納的經歷有著相同的地方。他們兩人都在密蘇裡大學獲得了博士後,並擔任教授。威廉斯在服兵役期間就寫下了第一部小說的手稿。如果書中的斯通納也和作者一樣去參了軍,他的一生也許會是另外一番景象。威廉斯的一生中只寫了四部小說。《斯通納》是其中的第三部,也是他的巔峰之作。
但無論如何,這部50年前的作品,在如今讀起來卻絲毫沒有違和感。斯通納的故事在我們的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在上演。閱讀它將會是一次非比尋常的發現之旅。
01
人的一生無非是讀書、工作、結婚、生子、外遇、死亡看似平凡,可斯通納是怎麼在平凡生活中實現完美自我的呢?
斯通納在重病臥床時,書中這樣寫道:「他想成為一名教師,便成了教師。但他知道,他永遠知道,人生的大部分時候他都是一個冷漠的人。他曾夢想過某種正直,某種絕對的純潔。他尋找過妥協和突擊性消遣某些無聊瑣事。他曾想像過智慧,在漫長歲月的盡頭,他卻找到了無知……」
能在自己的生命即將終結時,發現自己了無期望,這或許就是一個將死之人最大的幸福吧。
凱薩琳走了之後,斯通納再次陷入了混沌的生活狀態。當身心無處寄託時,人就像沒有了靈魂。沒有靈魂的斯通納到處遊走,世界都是一片灰暗。可他某一天突然發現,原來自己沒有失去凱薩琳,凱薩琳的獨自離開,只是為了自己再一次實現自我。是的,斯通納在實現自我這方面,他又勝利了。他為了實現自我,傷害了自己最愛的女人,也拒絕了自己曾經最期望的愛情。
每當他絕望時,他總會想起教授阿切爾·斯隆及朋友戴夫·斯特思——這兩個離世的人,兩個影響他一生的人。他反覆回想他們說的每一句話。當自己絕望和處在危機時,他應該再次將散亂的目光投入大學這個審慎的信仰。雖然這樣的信仰並不深厚,也並不崇高,但斯通納知道他已經擁有了全世界。
對文學的熱愛和追求,是他生活中的唯一。即便自己在絕望中,也未曾想過要遠離這樣的生活。斯通納又再次活過來了,因為他生活中的唯一。他抵抗愛情的誘惑,他只是想保存那份完整的自我。
02
這次他沒有再懦弱,沒有再任憑蘇曼克斯給自己安排工作。他將課表揉成一團扔進垃圾桶時,他就已經暗下決心要把自己失去的拿回來。其實在斯通納心裡,無時無刻不做著自我鬥爭。無論他取得了怎樣的成就,他始終無法忘記自己的身體裡,流著農民階級的血液。骨血裡貧賤、認命、卑微不時地就會冒出來。
蘇曼克斯和斯通納,因為一個學生是否能成為研究生的事情,起了爭執。這件事情產生的後果,不僅僅是兩個人20年沒有說過話,斯通斯還為此失去了晉升教授和很多文學研究的機會。斯通納直到退休,一直都是助教的職稱,但是他永遠沒有放棄過。或許這就是斯通納說的,他夢想過的正直。他為這份正直付出過、努力過!
他沒有和蘇曼克斯同流合汙,也沒有為了一己私利而破壞這種正直。面對蘇曼克斯的狹隘胸襟和瘋狂報復,斯通納決定予以反擊。他一邊刻苦地鑽研著文學,一邊挑釁蘇曼克斯。當蘇曼克斯被氣地跳腳時,真的很搞笑!此時的斯通納不屑身邊人的非議,也不在意別人對他異樣的眼光,他的眼中只有文學,心中只有文學,血液裡流淌著的依然是文學。
這一次的反抗他勝利了,他變成了學校裡面的傳奇人物。認命?卑賤?永遠不要讓這些該死的東西冒出來。只要放它們出來,它們就像吸血蟲一樣,吸蝕著自己直到你倒下的那一刻。只有對抗和它們對抗著才能獲得自我和新生。
03
斯通納要退休了,可是他不願意,因為只有在學校做著教師的工作,他才能感受到生活的樂趣。這是他活著的意義!
他現在除了文學和助教的工作,他什麼都沒有。孩子遠嫁,伊迪絲和他向來沒有共同的言語。因此他申請延後退休,也得到了學院的同意。但就在這時,他被查出得了癌症,而且是晚期。
可醫生卻對他隱瞞了這個事實。他仍然堅持去上班,給學生批改作業。直到有一天他的眼睛忽然看不見了,全身疼痛不能從床上起來,他才不甘心地放棄了。
可以說,斯通納追求的並不只是文學給他帶來的物質需求、榮譽及社會地位。他想擁有的是思想上的自由。他想活出自我。
斯通納在彌留之際,吃力地拿起一本書。是的,他感覺到了這東西的重量。一個曾經不知道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終於,找到了自己,也活出了自己。雖然他沒有像愛迪生一樣,被世人記住,被世人敬仰。但這個看上去一生失敗的人,卻從未放棄過。越是在平凡中堅持活出自我的人,越是讓人覺得他才是生活中的大贏家。
在這本書中,我們一同見證了斯通納為活出自我,在關鍵時刻做出的一系列重要抉擇。斯通納為了完成自我,努力地解決掉了過程中的重重困難,他不僅果斷地和邪惡勢力劃清界限,還痛心地捨棄了愛情。或許你會覺得斯通納是自私的,貪心的,甚至覺得他是一個傻瓜。但那就是他的一生。他既不在乎別人的眼光,也不在意得失。他在意的只有他一生的那個目標。
望我們都能像斯通納一樣,「即使不能擁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過完整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