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通納》之活出自我便是最大的贏家

2020-12-22 圈圈情感小窩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人死後來到了上帝那兒,上帝說:「你跟我講講你的一生吧?」那人猶豫了一下,便將自己一生中最成功的事情講給上帝聽,比如家裡有多少財產,老婆跟自己生了幾個孩子等等。上帝搖了搖頭又問他:「財產是你父親留給你的吧?你喜歡繼承你的家業嗎?你和你老婆關係好嗎?孩子們都過得幸福嗎?」那人突兀地看著上帝說:「我們都很幸福,因為我們擁有的財富是別人沒有的。」上帝又問:「擁有錢就幸福了嗎?擁有財富你的一生就沒有遺憾了嗎?」

是啊,總有人覺得自己擁有了萬貫家財,就擁有了完美的一生。殊不知比追求財富更重要的,是追求自我。

小說《斯通納》中的主人公斯通納就深諳這一點。當他的現實生活與實現自我相悖離時,他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了書的腰封上說的那句:「即使不能擁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過完整的自我。」

從今天開始,我們就將一起共讀《斯通納》,共讀這本曾被退稿7次,蒙塵50年,但一經出版便銷售超20萬冊的奇書。

《斯通納》書籍封面

對,它就是一部小說,一部以主人公命名的小說。但你不要小看了它,它可是能陪伴你終身的小說。因為它「第一眼故事,第二眼經典,第三眼生活,第四眼是自己。」因此這本小說適合每個階段的我們。每一次看,你都會有不同層次的理解和提升。

斯通納》的作者約翰·愛德華·威廉斯和斯通納的經歷有著相同的地方。他們兩人都在密蘇裡大學獲得了博士後,並擔任教授。威廉斯在服兵役期間就寫下了第一部小說的手稿。如果書中的斯通納也和作者一樣去參了軍,他的一生也許會是另外一番景象。威廉斯的一生中只寫了四部小說。《斯通納》是其中的第三部,也是他的巔峰之作。

但無論如何,這部50年前的作品,在如今讀起來卻絲毫沒有違和感。斯通納的故事在我們的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在上演。閱讀它將會是一次非比尋常的發現之旅。

作者約翰·愛德華·威廉斯

01

人的一生無非是讀書、工作、結婚、生子、外遇、死亡看似平凡,可斯通納是怎麼在平凡生活中實現完美自我的呢?

斯通納在重病臥床時,書中這樣寫道:「他想成為一名教師,便成了教師。但他知道,他永遠知道,人生的大部分時候他都是一個冷漠的人。他曾夢想過某種正直,某種絕對的純潔。他尋找過妥協和突擊性消遣某些無聊瑣事。他曾想像過智慧,在漫長歲月的盡頭,他卻找到了無知……」

能在自己的生命即將終結時,發現自己了無期望,這或許就是一個將死之人最大的幸福吧。

凱薩琳走了之後,斯通納再次陷入了混沌的生活狀態。當身心無處寄託時,人就像沒有了靈魂。沒有靈魂的斯通納到處遊走,世界都是一片灰暗。可他某一天突然發現,原來自己沒有失去凱薩琳,凱薩琳的獨自離開,只是為了自己再一次實現自我。是的,斯通納在實現自我這方面,他又勝利了。他為了實現自我,傷害了自己最愛的女人,也拒絕了自己曾經最期望的愛情。

每當他絕望時,他總會想起教授阿切爾·斯隆及朋友戴夫·斯特思——這兩個離世的人,兩個影響他一生的人。他反覆回想他們說的每一句話。當自己絕望和處在危機時,他應該再次將散亂的目光投入大學這個審慎的信仰。雖然這樣的信仰並不深厚,也並不崇高,但斯通納知道他已經擁有了全世界。

對文學的熱愛和追求,是他生活中的唯一。即便自己在絕望中,也未曾想過要遠離這樣的生活。斯通納又再次活過來了,因為他生活中的唯一。他抵抗愛情的誘惑,他只是想保存那份完整的自我。

圖片來源於網絡

02

這次他沒有再懦弱,沒有再任憑蘇曼克斯給自己安排工作。他將課表揉成一團扔進垃圾桶時,他就已經暗下決心要把自己失去的拿回來。其實在斯通納心裡,無時無刻不做著自我鬥爭。無論他取得了怎樣的成就,他始終無法忘記自己的身體裡,流著農民階級的血液。骨血裡貧賤、認命、卑微不時地就會冒出來。

蘇曼克斯和斯通納,因為一個學生是否能成為研究生的事情,起了爭執。這件事情產生的後果,不僅僅是兩個人20年沒有說過話,斯通斯還為此失去了晉升教授和很多文學研究的機會。斯通納直到退休,一直都是助教的職稱,但是他永遠沒有放棄過。或許這就是斯通納說的,他夢想過的正直。他為這份正直付出過、努力過!

他沒有和蘇曼克斯同流合汙,也沒有為了一己私利而破壞這種正直。面對蘇曼克斯的狹隘胸襟和瘋狂報復,斯通納決定予以反擊。他一邊刻苦地鑽研著文學,一邊挑釁蘇曼克斯。當蘇曼克斯被氣地跳腳時,真的很搞笑!此時的斯通納不屑身邊人的非議,也不在意別人對他異樣的眼光,他的眼中只有文學,心中只有文學,血液裡流淌著的依然是文學。

這一次的反抗他勝利了,他變成了學校裡面的傳奇人物。認命?卑賤?永遠不要讓這些該死的東西冒出來。只要放它們出來,它們就像吸血蟲一樣,吸蝕著自己直到你倒下的那一刻。只有對抗和它們對抗著才能獲得自我和新生。

圖片來源於網絡

03

斯通納要退休了,可是他不願意,因為只有在學校做著教師的工作,他才能感受到生活的樂趣。這是他活著的意義!

他現在除了文學和助教的工作,他什麼都沒有。孩子遠嫁,伊迪絲和他向來沒有共同的言語。因此他申請延後退休,也得到了學院的同意。但就在這時,他被查出得了癌症,而且是晚期。

可醫生卻對他隱瞞了這個事實。他仍然堅持去上班,給學生批改作業。直到有一天他的眼睛忽然看不見了,全身疼痛不能從床上起來,他才不甘心地放棄了。

可以說,斯通納追求的並不只是文學給他帶來的物質需求、榮譽及社會地位。他想擁有的是思想上的自由。他想活出自我。

斯通納在彌留之際,吃力地拿起一本書。是的,他感覺到了這東西的重量。一個曾經不知道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終於,找到了自己,也活出了自己。雖然他沒有像愛迪生一樣,被世人記住,被世人敬仰。但這個看上去一生失敗的人,卻從未放棄過。越是在平凡中堅持活出自我的人,越是讓人覺得他才是生活中的大贏家。

在這本書中,我們一同見證了斯通納為活出自我,在關鍵時刻做出的一系列重要抉擇。斯通納為了完成自我,努力地解決掉了過程中的重重困難,他不僅果斷地和邪惡勢力劃清界限,還痛心地捨棄了愛情。或許你會覺得斯通納是自私的,貪心的,甚至覺得他是一個傻瓜。但那就是他的一生。他既不在乎別人的眼光,也不在意得失。他在意的只有他一生的那個目標。

望我們都能像斯通納一樣,「即使不能擁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過完整的自我。」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斯通納》|衝突、潰敗與倖存才是每個個體獨特存在的意義
    他們就像一面面鏡子,折射出生活中很多人的生存狀態:終其一生庸庸碌碌,瞎忙活而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活著。他們在面對現實和感情的壓制下努力去尋找著適合自己的平衡,到頭來卻在尋找中丟失了自我,但是,在這部小說裡的平凡人物卻用自己的堅持找到了所謂的平衡。
  • 《斯通納》,大多數人的平庸和蹉跎
    在中國城市化進程剛剛開始的今天,我們大多數人也都如斯通納一樣,曾經來自某個小鎮或者某座村落,然後因為求學的緣故,第一次接觸大都市,第一次看到了更新奇的世界,哪怕最初時這個世界於我們來說是帶著某種不可名的陌生甚至是壓迫的。但是,最終我們都會被城市的巨大引力所吸引,一點點將自己埋葬在這個為之傾盡一生的或熟悉或陌生的地方。
  • 《斯通納》:我們也許羨慕別人的生活,卻沒有勇氣真正成為別人
    ——《星期日泰晤士報》為什麼要閱讀《斯通納》這本書,也許正如媒體評論的那樣,他的生活很平淡,然而在這平淡中卻感受到一點不尋常之處,這個不尋常之處也許就是人類一直追尋的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感。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意義是什麼?
  • 遲到的經典:我們為什麼要讀《斯通納》
    有對自己作品自信的坦露——沒有這份自信你簡直無從下筆;有面對可惡的成功女神時的警惕;有對聲名鵲起的謹慎,但對期許不要太高又表示出更大的審慎;最後,還有作家永遠保留的「餘地」——意味著如果這一切都出了差錯,責任可能在他者。《斯通納》最初出版於1965年,依若常規,其行情走的是介於小說家害怕和希冀之間的中間態勢。坊間對小說的評論尊崇有加,銷量在合理的幅度。
  • 預告丨像一塊石頭——今天能否像斯通納一樣活著?
    《斯通納》講述的是一個勇者有過的失敗卻不失意的人生——即使不能擁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成就完整的自我。第一眼讀《斯通納》,你也許看到的是故事,第二眼,你也許感受到的是經典,第三眼你看到了生活,第四眼你會發覺,你看到的不是他者,正是自己。約翰·威廉斯(John Edward Williams, 1922-1994),美國作家、詩人、學者。
  • 《斯通納》50年後再版:為什麼現在去讀一個擼瑟的故事?
    那個年紀的我正醉心於各路「垮掉」的作家,於是自然認為這本《斯通納》(原文STONER,英語中有「癮君子」之義)是個講靈魂墮落的故事。作為一個不夠聰明的讀者,如何說明自己喜歡哪一類型的書呢,我決定直接呈上下面這段描寫婚外情的簡短內容來說明我喜歡的類型。
  • 一條孤獨的寫作路——從《斯通納》到《奧古斯都》
    他出版過四本小說(《唯有黑夜》《屠夫十字鎮》《斯通納》《奧古斯都》),留下一部未竟之作《理性的沉睡》。作為小說家,他的經歷平穩而安全,研究的是小說,寫作的是小說,最後以教授身份退休,沒有什麼傳奇,八卦色彩也缺缺,但這位學院派作家將他的文學世界置於歷史與遠方,輕輕披上類型小說的外衣,大步邁入嚴肅小說的軌道,在類型化的題材中開拓出深度的精神世界。
  • 《斯通納》:沉默的辯白,順從的反抗
    你也在弱者之列——你是個夢想家,一個更瘋狂世界的瘋子,我們中西部本土的堂吉訶德,但沒有自己的桑喬,在藍天下歡跳。你足夠聰明——只是比我們共同的朋友聰明一點。但是你有這個瑕疵,那個頑疾。你覺得這裡有某種東西,有某種東西值得去尋找。其實,在這個世界上,你很快就會明白。你同樣因為失敗而與世隔絕;你不會跟這個世界拼搏。你會任由這個世界吃掉你,再把你吐出來,你還躺在這裡納悶,到底做錯了什麼。
  • 《斯通納》|代表著大部分人生的故事
    《人生的枷鎖》講述的是菲利普的人生,《斯通納》則講述的關於斯通納的一生,從出生到死亡,但是他們的共同點是都關於學業,工作,婚姻,愛情的一生。這本書的作者是約翰·威廉斯,美國作家、詩人、學者。一生只寫了四部小說,其中《斯通納》所受評價頗高。
  • 第一眼故事,第二眼經典,第三眼生活,第四眼自己——《斯通納》
    一生只創作了四部小說:《惟有黑夜》(1948)、《屠夫十字鎮》(1960)、《斯通納》(1965)、《奧古斯都》(1973,本書獲得當年美國國家圖書獎)。斯通納活過,然後死去,如你我一樣。他生活中發生的每一件事就發生在你我面前,看似平淡,然而寫出這種「簡單」卻需要天才才能完成。讀這本書是一種難過卻又美妙的閱讀體驗。——《星期日泰晤士報》威廉斯的寫作就像就像被打磨光滑的橡木上反射出本色、持久的光澤。
  • 迷失自我,是對心靈的封鎖:活出自我,是對未來的嚮往
    逆來順受已經成為很多人的一種主旋律,總是習慣被安排,已然失去真正的自我。唯唯諾諾,唯命是從已經是生活常態,不敢對生活說一個不字,害怕說了不字,原有生活就成了泡影。活出自我,是對生活的挑戰,是對自己的認可,生活從來不是別人給的,我們要為自己負責,也是對生活的態度負責,也是真正活出自我。
  • 《母親的英雄之旅》:活出自我,活出生命的意義
    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一段潛能無限的英雄之旅,用心理學家弗蘭克爾的話,那就是活出生命的意義。我們有時候會想,生活不如意,為什麼而活,其實真實的情況是,「我們想要的太多,做得太少」,試想一下,我們在疫情的這段時間,是躺在床上玩手機,刷劇呢?還是在閱讀,在學習,在提升自己呢?
  • 模塊化武器的先驅 對於輕武器發展意義重大的斯通納63武器系統
    在越南戰場上,隨著黑豹突擊隊而揚名國際的斯通納63武器系統,出自於著名槍械設計師尤金·斯通納之手,是基於斯通納62的基礎上,改小了口徑而推出的類似於槍族的武器系統。斯通納63武器系統的原型名稱為M69W,在1962年設計,為7.62×51mm NATO口徑,該武器的特點是採用一個通用機匣,通過更換不同的部件可在輕機槍和步槍之間進行轉換。在1963年的時候,斯通納62完成了小口徑型的設計,改造後的槍械也可以發射5.56×45mm M193步槍彈,按照生產年月,因而命名為斯通納63。
  • 中國新說唱:今年沒有活死人也沒有CSC,最大的贏家依然是MDSK
    作為去年最大的兩個派系,活死人廠牌和CSC地區選手可謂是紅極一時,其中大傻、劉聰、功夫胖均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但很遺憾今年九強裡一個活死人廠牌成員都沒有,同樣也沒有來自CSC的說唱歌手。 首先排除沒有參賽這個選項,眾所周知龍崎、小李、Jarstick均是確認出席了節目的活死人選手。
  • 中國新說唱:活死人全軍覆沒,CDC僅剩獨苗,今年最大贏家是MDSK
    隨著場外關於《中國新說唱》比賽的爆料越來越多,這檔大型音綜的具體情況也逐漸浮出水面,雖然節目只播到第二期,但整個局勢卻已經開始明了。20強名單確認,廠牌之爭戰況激烈。活死人全軍覆沒作為國內近幾年發展速度極快的獨立廠牌,活死人在人氣上可謂碾壓了絕大多數同行。尤其是當去年廠牌成員楊和蘇在《中國新說唱2019》奪冠後,活死人的名聲被徹底打響,此後法老等人一系列的整活行動,雖然偶爾會招來罵聲,但綜合來看效果還是非常不錯的。
  • 活出自我——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
    那個時候我是在初一,她的作文主題是《媽媽,請你為自己而活吧》。這篇作文的內容我早已記不清了,但是「為自己而活」這幾個字,卻烙印在了我的心裡,好像有什麼神奇的魔力一般。每每想起這幾個字,好像覆蓋在上面的灰塵都會拂去,變得褶褶生輝。被情緒「綁架」下的生活什麼樣的人,是活出了自我的?
  • 伊的家精緻女人社區:擁抱精緻,活出自我
    我們從這類視頻逐漸風靡網絡的現象,不妨能看出萬千女性對於自律、精緻乃至自我愉悅的追求。但這背後也會有一些不同的聲音:不少博主及熱愛看Vlog的女性都被扣上了「消費主義」、「理想主義」的帽子。也有很多女性朋友會說:「我們也想要精緻,但是現實條件不允許」。「女人,對自己好一點」這句話,真的僅僅局限於物質嗎?其實不然。
  • 通用化走歪路的倒黴孩子,斯通納63槍族那點故事
    這個題也是應小夥伴要求而寫,相信很多人都知美軍在越戰期間吃夠了M14的苦頭,隨後就拿出了M16應急,同時也有一批被稱之為斯通納63的槍族(主要是機槍)也在越戰期間小露了一面,但由於種種原因,這批武器最終沒能列裝。這篇狗子就和大家聊聊斯通納63。
  • 《馬戲之王》:做一個堅持夢想與活出自我的人
    撰文/深度刊《馬戲之王》是改編馬戲團之父T 巴納姆真實故事的歌舞電影,其英文片名《 The Greatest Showman 》說明藝術不分高低貴賤,只要以人為本,能博君一笑的好片,都值得喝釆。當查莉蒂許下一家人幸福在一起的願望時,殊不知簡單才最難,因為人性受到主流社會太多影響,而巴納姆就是其中之一,在欲望洪流裡迷失自我後,差點失去一家人與好夥伴。幸福是無聊的嗎?對應到電影中最後一幕場景,查莉蒂的願望如實上演,一家人滿足欣賞女兒跳芭蕾即說明一切。
  • 《以家人之名》大結局:張新成,才是最大贏家
    《以家人之名》溫暖收官了。不過主角們經歷過什麼,最後均是以大圓滿作為結局。希望陳婷是真的從過去中走過來了吧。但是我覺得編劇處理得過於倉促了,一個那麼偏激的人不可能經過一次溺水就能想明白的。而且她的自我和解需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