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通納》:沉默的辯白,順從的反抗

2020-12-22 木魚書齋

斯通納的一生用馬斯特思的話來概括再合適不過:

「你是什麼樣的人?一個單純的土地的孩子,像你對自己假裝的那樣?噢,不是。你也在弱者之列——你是個夢想家,一個更瘋狂世界的瘋子,我們中西部本土的堂吉訶德,但沒有自己的桑喬,在藍天下歡跳。你足夠聰明——只是比我們共同的朋友聰明一點。但是你有這個瑕疵,那個頑疾。你覺得這裡有某種東西,有某種東西值得去尋找。其實,在這個世界上,你很快就會明白。你同樣因為失敗而與世隔絕;你不會跟這個世界拼搏。你會任由這個世界吃掉你,再把你吐出來,你還躺在這裡納悶,到底做錯了什麼。因為你總是對這個世界有所期待,而它沒有那個東西,它也不希望如此。棉花裡的象蟲,豆莢裡的蠕蟲,玉米裡的穿孔蟲。你無法面對它們,你又不會與它們搏鬥;因為你太弱了,你又太固執了。你在這個世界沒有安身之地。」

《斯通納》【美】約翰·威廉斯

可就是這樣一個單純的土地的孩子,這個看似懦弱、處處逆來順受的夢想家,卻總能夠在人生的重大節點裡做出一些並不尋常的抉擇:轉專業、畢業留校、上門提親、拒絕參軍、不同意沃爾克通過答辯、出軌凱薩琳、拒絕提前退休、堅持出席榮譽教授晚宴……

許是因斯通納為自己抗爭的事件太少了,所以每一樁每一件都顯得尤為珍貴,可又不由覺得,僅這幾件事,便足以串聯他的整個人生。他外表懦弱,然內心堅定,以至於對外界的一切刁難均可視若無睹,聽之任之。

面對伊迪絲,他未為自己做過辯解,任由她哭鬧,前者便向重拳打在棉花上,最後只能自顧自變著法地表演。我總覺得伊迪絲其實是愛著斯通納的,只是她的愛或許受原生家庭影響而顯得有些畸形,她希望可以通過一些異常的行為引起斯通納的注意,她希望可以成為斯通納的全部,可很顯然,家庭生活只是斯通納整個生活的一小部分,伊迪絲因而失去了內心世界的平衡,可是卻又像高傲的公主一樣不願承認。在給斯通納帶來困擾的同時,她也未嘗不是在自討無趣。

「這是以前的想法,可是突然又覺得伊迪絲其實就是另一個格蕾斯,強勢的家庭教育使其喪失了愛與期待的能力,變得麻木不仁、索然無趣、無所適從,她迫切地想逃離原生家庭(所以也總提到自己想去歐洲),因此她的丈夫可以是斯通納,也可以是隨便什麼人,只要他不在聖路易斯……也正因此,面對父親的離世,她沒有過多的痛苦,不過是例行公事般置辦喪事,她燒掉自己的過往,從頭到尾改變自己的風格,希望可以有一個全新的開始。然而這早已無濟於事,她終究還是敗了,她越憤怒於自己的無力,便越嫉妒斯通納。但更殘忍的是,她嫉妒自己的女兒,剝奪了她的一切……」

總體來說,伊迪絲是一個悲劇人物,表面光鮮亮麗,實際陰暗麻木,可恨,卻也可憐、可悲。

說回斯通納,面對勞曼克思,起初他是懷有敬意的。可能早些時候勞曼克思也不見得對斯通納有多大敵意,但總覺得勞曼克思有點喜歡伊迪絲(很有可能腦洞開大了),偏巧勞曼克思腿腳不好,所以雙倍自卑使得他開始嫉妒斯通納。(原諒小木魚對勞曼克思戴有色眼鏡,可是一想到後來做系主任時他的年輕小女秘書對斯通納的態度就覺得很氣憤!)

沃爾克的出現徹底使二者關係陷入僵局。面對一個希望通過答辯的學生,斯通納這個傻石頭只看學術造詣、堅持自己的原則,不惜為自己樹敵(這也是小木魚更敬佩他的地方)。可是他忽視了一點,沃爾克不是尋常人,也是個殘疾人,所以沃和勞之間自然惺惺相惜,沃視勞為偶像,勞視沃為曾經的自己。雖然斯通納本意並非如此,但勞曼克思並不覺得……

約翰·威廉斯

得罪上司,成為學校的「傳奇人物」,自然免不了要遭受各種排擠,凱薩琳的再次出現,可說將其拉出泥淖,帶到人生的高光時刻。他第一次領悟到愛情的真諦:「愛情既不是一種優美狀態,也非虛幻。他把愛情視為轉化的人類行為,一種一個瞬間接一個瞬間,一天接一天,被意志、才智和心靈發現、修改的狀態」,體會到了愛情的美好。雖然美好過於短暫,但那種靈魂的慰藉,卻足以支撐一個人走過漫長的黑暗。被戳到痛處,便不再默不作聲。在凱薩琳被逼走後,他開始為自己的權益而戰。

在黑暗中不失夢想,在質疑中堅持己見,不執著於行名,不糾結於死生,冷漠而涼薄,看似從未反抗,實則從未妥協。無處安身?無懈可擊。

相關焦點

  • 一條孤獨的寫作路——從《斯通納》到《奧古斯都》
    《斯通納》中的大學也不是戲謔和八卦,只是一個並不成功的英語文學教授對自己生命的經歷與思考。如今來到了歷史小說《奧古斯都》,古羅馬最偉大的元首之一,應該有刀光劍影,愛恨情仇,君臨天下的情懷與野心,陰謀與偉業,結果呢,主人公竟然在小說十分之九的篇幅後才正面出場。
  • 《斯通納》之活出自我便是最大的贏家
    小說《斯通納》中的主人公斯通納就深諳這一點。當他的現實生活與實現自我相悖離時,他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了書的腰封上說的那句:「即使不能擁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過完整的自我。」從今天開始,我們就將一起共讀《斯通納》,共讀這本曾被退稿7次,蒙塵50年,但一經出版便銷售超20萬冊的奇書。
  • 《斯通納》|衝突、潰敗與倖存才是每個個體獨特存在的意義
    如同小說裡斯通納的銀行家嶽父,如同斯通納一生紀念的好友戴夫,同樣還有一些荒唐地為了那些所謂充滿意義的理想和幻想而死的人,比如小說中為了戰爭的正義、國家的榮譽而輕易地走上戰場客死他鄉的年輕人們。一些人在失去自視為珍貴事物的同時,也隨之主動放棄了對生命的佔有,而另一些在精神性反思上過於偏執的人,則是在純粹的反抗中進行了思想的自殺。
  • 《斯通納》50年後再版:為什麼現在去讀一個擼瑟的故事?
    【編者按】出版於1960年代的小說《斯通納》(作者約翰·威廉斯)被埋沒了50年,然後一夜之間,歐美文學界到處都在討論這部重版的小說,歐美書店的暢銷榜上也出現了這部小說。《斯通納》成了一個文學現象,這一情況只有幾年前的《2666》才可以媲美。
  • 預告丨像一塊石頭——今天能否像斯通納一樣活著?
    農家子弟斯通納,背負著父母的期望進入大學學習農學,卻在偶然間被文學的力量擊中,一生也自此改變,他成為了一名大學老師,結婚、生子、教學、退休、衰老、死亡。斯通納一生追隨自己內心對純潔、正直的渴望,在遭遇婚姻和家庭的不幸、學院生活的不順之後,選擇像一塊石頭,沉默地背向外面的世界,築起堅硬的外殼抵抗生活的侵蝕。
  • 《斯通納》|代表著大部分人生的故事
    《人生的枷鎖》講述的是菲利普的人生,《斯通納》則講述的關於斯通納的一生,從出生到死亡,但是他們的共同點是都關於學業,工作,婚姻,愛情的一生。這本書的作者是約翰·威廉斯,美國作家、詩人、學者。一生只寫了四部小說,其中《斯通納》所受評價頗高。
  • 《斯通納》:我們也許羨慕別人的生活,卻沒有勇氣真正成為別人
    斯通納的軌跡偏離斯通納是一個奇怪的人,貧困的家庭出身給了他一個看上去脆弱的,對世事並不怎麼關心的性格。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有時他好像去抗爭了,有時卻承受著生活的強姦,面對生活的淡然,卻讓斯通納一直行走在怪異的邊緣。
  • 《斯通納》,大多數人的平庸和蹉跎
    誠如書籍開頭描述的一樣,就連斯通納的去世,也沒有激起多大的波瀾,就如同我們身邊無數的普通人一樣,平凡地度過一生,除了親友以外,幾乎無人知曉。可是,就是這樣一本描述普通人的書,就是這樣一個沒有任何主角光環的斯通納,深深的觸動了無數人的心。
  • 順從造句和解釋_順從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順從(shùn cóng),多用於評價人。近義詞有:遵從,服從,馴服,順服,聽從,協助,服帖。反義詞有:反抗,抗拒,違背,違抗,作對,執拗,固執,違逆。順服,服從。[巴金《秋》:「他順從地忍受著一個頑固的人的任性,把一切全推給命運。」]
  • 遲到的經典:我們為什麼要讀《斯通納》
    然後又看書名:《斯通納》。我們這是要被帶進關於摩洛哥和哥倫比亞黃金優劣比較的催人睡眠的瑣碎討論嗎?有篇約翰·麥克葛漢(John McGahern, 1936-2006,愛爾蘭著名作家)的導言(算是推薦),就這樣過了第一頁的檢驗。後來發現斯通納是主人公的名字,這才鬆了口氣。文筆乾淨冷靜,語調略微有些揶揄。
  • 模塊化武器的先驅 對於輕武器發展意義重大的斯通納63武器系統
    在越南戰場上,隨著黑豹突擊隊而揚名國際的斯通納63武器系統,出自於著名槍械設計師尤金·斯通納之手,是基於斯通納62的基礎上,改小了口徑而推出的類似於槍族的武器系統。斯通納63武器系統的原型名稱為M69W,在1962年設計,為7.62×51mm NATO口徑,該武器的特點是採用一個通用機匣,通過更換不同的部件可在輕機槍和步槍之間進行轉換。在1963年的時候,斯通納62完成了小口徑型的設計,改造後的槍械也可以發射5.56×45mm M193步槍彈,按照生產年月,因而命名為斯通納63。
  • 通用化走歪路的倒黴孩子,斯通納63槍族那點故事
    這個題也是應小夥伴要求而寫,相信很多人都知美軍在越戰期間吃夠了M14的苦頭,隨後就拿出了M16應急,同時也有一批被稱之為斯通納63的槍族(主要是機槍)也在越戰期間小露了一面,但由於種種原因,這批武器最終沒能列裝。這篇狗子就和大家聊聊斯通納63。
  • 第一眼故事,第二眼經典,第三眼生活,第四眼自己——《斯通納》
    對約翰·威廉斯的寫作,英國作家朱利安·巴恩斯評價:「當我稱之為『絕佳』,我的意思是它們(《屠夫十字鎮》、《斯通納》)已經超越了各自類型範圍內的評價標準。」一生只創作了四部小說:《惟有黑夜》(1948)、《屠夫十字鎮》(1960)、《斯通納》(1965)、《奧古斯都》(1973,本書獲得當年美國國家圖書獎)。
  • 紫金陳《壞小孩》到《隱秘的角落》:沉默的悲歌是命運無聲的吶喊
    他在動手之前,都給過他們最後的忠告,只要他們能點頭順從自己也許就是不一樣的結局,但是沒有,他們都冷漠的搭上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讓張東升用毀滅一切的方式來保全自己。他的日記中有真有假,描寫普普和丁浩的生存環境是真,描寫他們無力反抗也是真,描寫繼母對父親的影響是真,描寫自己被忽視也是真,唯獨在描寫自己暗暗策劃、激化矛盾、漁翁獲利時卻是虛假的。與其說朱朝陽的心思可怕,不如說他看穿了所有偽裝並且學著偽裝做無聲的反抗。
  • 數學家哈代的辯白,什麼是數學中的美學?
    《一個數學家的辯白》(雙語版)內容簡介本書是哈代於 1940 年寫成的作品,展現了數學之美、數學的持久性和數學的重要性三大主題。作者從自己的角度談論了數學中的美學,給眾多數學「門外漢」一個機會,洞察工作中的數學家的內心。
  • MotoGP亞森站爆出大冷門 澳洲新星將要接過杜漢與斯通納的槍?
    6月26日,MotoGP荷蘭亞森站因天氣原因而變得一波三折,無比混亂的戰局之下,年僅21歲的獨立車隊車手傑克·米勒(Jack Miller)力壓本田廠隊的馬奎斯,奪得個人首個GP組別的分站冠軍,同時他也是自2012年的斯通納之後首位奪得分站冠軍的澳大利亞車手
  • 《斯通納》作者威廉斯:小說無用,但它把人和動物區別開來
    一直到這幾年,他那部出版時並不為人太過留意的小說《斯通納》突然成了全球暢銷書,約翰·威廉斯才成了文學青年們不斷提起的名字。《斯通納》的中文版去年由北京世紀文景出版,跟其他國家一樣,伴隨而來的是威廉斯其他作品的重新出版,他的另外一部被打上「西部文學」標籤的小說《屠夫十字鎮》中文版剛剛由世紀文景出版。
  • 大衛的辯白,掃羅的醒悟
    大衛的辯白(8-15)當掃羅大解完畢,從洞裡出去以後,大衛也從洞裡出去,並且向掃羅辯白自己。大衛以一個極度謙卑的態度來為自己辯白的。第一、他謙卑的稱呼掃羅為我主王王,而且屈身臉伏於地下拜。這大概是見到王的時候的風俗,百姓所給與王的極度的尊敬。第二、他保留掃羅作為王的尊嚴。
  • 孩子青年期的心理特徵:「自我的覺醒」的反抗
    人們常說青年期是第二反抗期。以往,孩子們對家長和老師又順從又聽話,但一升入初中後,他們變得不僅不聽話,而且動不動就頂嘴、鬧彆扭。這時,越是象父母這樣的親人就越擔心:「我家孩子的性格變壞了」、「是不是會變成行為不軌的少年?」「我們大概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吧」。
  • 「書摘」《政治哲學史》|路德、加爾文:權柄、順從、寬容
    然而,雖然不順從是可以允許的,並且在這類情境中它事實上還是必須要做的,然而暴力抵抗卻是絕對不行的。用刀劍來反抗將會混淆雙重王國,因為它假定屬靈的領域也可以正當地拿起刀劍,然而,拿起刀劍恰恰只能屬於世俗王國。由於不承認任何社會契約論、人民主權論或者基於同意進行統治這類理論,臣民企圖藉助暴力來改變政權的任何基礎也就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