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月、青梅煮酒、雪青、百草霜、藕荷……簡單幾個字,就溢出詩情畫意,仿佛有一幅水墨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這些飽含詩意的名稱皆是中國古代對色彩的稱謂。
作為一個文化歷史源遠流長的國家,中國傳統色彩觀同樣有著悠久的歷史,其中影響最深遠的就是五色觀。
古人將青、白、赤、黑、黃五種顏色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古代傳統的各個領域都有體現。
《周禮·考工記》中記載:「東方謂之青,西方謂之白,南方謂之赤,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將五色與方位相聯繫。
後來又發展出五色與五行論,使得五色不僅與方位相對,更與五行對應,並且有著不同的內涵。
漢代劉熙著作《釋名》一書中曾對五色有過這樣的描述:青為生也,象徵萬物生長的顏色;紅為輝煌,是太陽之色;黃為光輝,象徵耀眼的日光之色;白為天涼起始之色;黑為昏暗之色。
由此可知,古人對色彩的稱謂來源於對自然和事物的觀察。
除了五行論,儒家也對五色做出了規範,維護周時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將五色定為正色,由五色按照五行相生規律調配而成的各種顏色定為間色,並且賦予它們尊卑貴賤的象徵意義。
清初博明《西齋偶得》中記載:五色相宣之理,以相反而相成。如白之與黑,朱之與綠,黃之與藍,乃天地間自然之對,待深則俱深,淺則俱淺。相雜而間,色生矣。
《淮南子》記載:「色之數不過五,而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
可見由五色可以衍生出諸多色彩,無窮無盡。不過色彩雖多,等級的劃分卻相當森嚴。正色為尊,間色為卑,尊卑有序,不能逾越。
而色彩昭示的等級差異滲透至古人們的生活中,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服飾的顏色有著具體而又嚴格的標準,如《禮記》說:「衣正色,裳閒色」。
秦漢以來,庶人不得衣彩,只能穿布衣、白衣、皂衣。唐朝以袍服顏色區分官員等級,三品以上衣紫,五品以上用緋(朱紅色),七品以上為綠,九品以上為青色。
服飾顏色赤裸裸地昭示著等級差距,沒有地位的平民與繽紛的色彩註定無緣。上至統治階級,下到黎明百姓,無不以五色觀作為審美標準。
不過現代社會,色彩早已沒有貴賤,更少了很多刻板印象,粉色不再是少女專屬,黃色更是隨處可見,色彩跨越了等級、性別,回歸了自然屬性本身。
而五色觀對五行以及情感色彩、道德倫理品格的象徵意義依然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帶給我們無限的想像和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