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明豔:脫離儒家崇尚的黑白正色,隋代《遊春圖》中的青綠山水

2020-12-11 沅芷小記

引言

中國山水畫發展到隋唐時期成為一門獨立的畫種,而「金碧輝映」的青綠風格成為這一時期山水畫的主流樣式。隋代畫家展子虔的《遊春圖》標誌著中國山水畫的開端,以及山水畫青綠樣式的形成,是傳統青綠山水畫的基石。

觸物留情,各該妙絕,尤喜臺閣,人馬山川,咫尺千裡。

《遊春圖》以較為成熟的繪畫語言、完備的繪畫樣式、富麗的裝飾風格,標誌著「青綠重彩、工細巧整」的青綠山水體系逐步確立以及「金碧青綠」樣式的開端。青綠山水畫對畫家的綜合素養提出了極高的要求。由於青綠山水的創作,注重對自然山川、樓閣庭院、鞍馬人物等客觀物象的真實表現,需要畫家具有對物象的造型和表現力,對自然景物強烈的感受和領悟力,對色彩的感知和識別能力,對意境的營造和把控能力。而展子虔的《遊春圖》正是把這一特點展現的淋漓盡致。

青綠為質,金碧為文的繪畫手法再加上儒家禮法——隋代青綠山水體系的形成

畫,繪事也。古來無不設色,且多青綠金粉。白土洽潑墨後,北苑、巨然繼之,方尚水墨,然樹身、屋宇,猶以淡色渲暈。

由此可知,青綠山水是中國山水畫的原初樣式,也是中國山水畫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水墨山水一樣同屬於中國山水畫的審美範疇。但是,何謂「青綠山水」,這是一個看似明了,卻又是比較含糊的概念。古人對山水畫樣式並無嚴格的定義,加上青綠山水和金碧山水之間又相互關聯,這增加了它們彼此之間的界定難度。

而「丹青」最初只是指早期繪畫中經常使用的「丹」和「青」兩種顏料,後形成了以紅和黑為主色的繪畫風格。故古人常以「丹青」指代繪畫。但魏晉以後,與傳統色彩觀相背的「青綠」色系逐步取代了紅黑色系在繪畫上的主流地位,並為青綠山水風格體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青」最初並不是用來表示顏色,但從東周時期開始頻繁作為顏色詞出現,用於形容未成熟作物特有的嫩綠色。象萬物生長時的徵候之色。「青」表示藍色和藍草染色有關。古人把藍草鮮葉揉浸出的顏色稱之為「青」。藍的詞義在先秦時期就是綠色的藍草名,如《說文》:

藍,染青草也。

因此,「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中的「青」,是指紡織品在由藍草製成的靛藍中浸染後的藍色。青應屬於藍色系,不過更為飽和,純度更高而己。由此亦可見,植物性顏料也能染出青色,即與青綠山水中的「石青」不同的「花青」,為植物質顏料。

綠,帛青黃色也。

「綠」作為顏色詞是指一種絲織品的人工染色。「綠」在先秦文獻中主要是指一種稱為「王籙」的染色植物,可以用來染綠或黃色。「青」和「綠」之間存在著聯繫與區別。古人認為「綠」是青勝黃之色,是青與黃的問色。

古人認為,五行理論乃「造化之根源,人倫之資始」。東、南、西、北、天、地之方色為青、赤、白、黑、玄、黃,是為正色,通過五種正色和鄰近色調配產生間色,正色為尊,間色為卑,上下尊卑、官位等級、宗教祭祀都要選配相應的色彩及紋樣,此其「禮」的象徵意義之所在。而在正色中,對黑、白二色的崇尚是遠古中國人色彩觀的一個突出特徵。

孔子的色彩觀念是以「禮」為歸依,關注色彩所被賦予的尊卑、上下、秩序等倫理內容,強調「克已復禮」,「非禮勿視」。

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

孔子對正色的尊崇和對間色的排斥,在維護「禮」的同時,也反映出古人對純正色相的肯定。

在早期色彩觀的影響下,先秦至兩漢的色彩運用多以紅、黃、藍、黑等顏色繪製,呈現出一種非常豐富、熱烈而和諧的暖色基調。但是,對綠色等間色、複色的排斥與拒絕,客觀上造成了對色彩審美創新的阻礙,限制了色彩的多樣性和豐富性。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六朝時期佛教美術的傳入才發生轉變。

天竺遺法,西域風格——外來佛教美術對中國傳統繪畫的影響

漢代以前,中國繪畫是獨立發展的,隨著佛教的鍵陀羅藝術和岌多藝術通過新疆、敦煌傳入中原地區,極大地改變了傳統中國繪畫的面貌。魏晉南北朝處於印度的岌多時期,色彩豐富鮮明的友多繪畫風格隨著佛教的傳播進入中國,直接影響了古絲綢之路上的石窟壁畫。如克孜爾石窟、敦煌石窟、炳靈寺石窟等佛教石窟都出現了大紅、大綠、藍色、黑色、白色等色彩鮮明、對比強烈的壁畫。用泥金描繪,以金箔貼金、堆金的手法後來也被普遍應用,被泛稱為「西域風格。」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盛極一時,印度的佛教美術作品、畫像乃至工具材料不斷東來,佛教美術在中國各地得以迅速傳播。在傳統繪畫基礎上,充分吸取佛教美術的技法與觀念,並以本民族的審美對其加以融合、改造,創作出新的繪畫樣式。

文人士大夫的不斷加入對於佛教的傳播和佛教美術的本土化具有重要意義。特別在中國南方,由於士大夫親自參加了佛教造像的藝術活動,不僅對佛教藝術的中國化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對北方的佛教造像也有深遠的影響。代表人物有戴違、顧愷之、張僧蒜等。

實際上,外來畫家以及整個外來佛教美術,對中國傳統繪畫的影響主要是在色彩方面,並未影響和涉及到中國山水畫的觀念和題材。所以,外來佛教美術對青綠山水的推動是間接的而非直接的。

由於佛教美術的傳入,改變了傳統的色彩觀念中對冷色的排斥,青、綠等色大量進入畫面,也帶動了青、綠類外來顏料的大量輸入。這些外來顏料白身所具有的獨特的色彩效果,必然會影響到壁畫的色彩風格,並進而影響到中原內地的繪畫表現。因此,青綠色系的確立是本土觀念與外來文化相互融合的結果。

青綠重彩、工細巧整的《遊春圖》以及金碧青綠的隋代山水畫風格——「金」在青綠山水畫中的地位

人類認識和使用金的歷史非常悠久,在金的使用過程中,先民們不但對黃金的特性與性質有了不斷深入的認識,而且對於其獨特的一些效果也逐漸掌握,在繪畫中,恰當地使用黃金材料,尤其是在傳統的山水畫中呈現出黃金的材質,不僅能使畫面具有不同的美感,而且也會直接影響到欣賞者的審美感受和審美態度。

從美學的角度而言,有時候美是由於象徵意義帶來的。而「金」由於其本身的稀有性、穩定性等特徵而具有了溫暖、高貴甚至奢侈、時尚的象徵意味。在中國古代,五行學說中「金木水火土」中以「土」為中,也最為珍貴,而土的顏色與金相仿,因而也成為了我國古代帝土的專用色。

從人類社會進入階級社會以來,博取社會地位和顯示社會地位就成為了人們追求的社會價值之一,並逐漸成為了私有制社會中的人們表現出的共同心理傾向,無論是帝土將相還是市井小民,都會白覺不白覺地將黃金視作統治階級最高國家權力的象徵。因此,金作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裝飾品一直沿用到今天。

金的突出特點就是絢爛。無論在宗教壁畫、宮殿建築、民間美術,抑或在服飾色彩中,大都採用最絢爛的顏料,加上各種純正的色相,從而讓人強烈地感受到色彩形式美的精神享受。

就敦煌壁畫而言,其色彩生動而具有強烈吸引力,運用了補色、色相、冷暖、明度等元素的多種對比方式,尤其是補色對比的使用,採用硃砂與石綠,從而使色彩華麗奪目、絢爛生姿,實現了中國繪畫的色彩豐富性,在宮殿建築中,光耀的琉璃瓦屋頂和肅穆的紅色圍牆、門柱等形成莊嚴貴氣的色彩風貌;在民間藝術、服飾色彩中,大量使用黃、綠、紫、白、黑等顏色,色彩明快、活潑,絢爛之至,滿足了人們豐富的色彩審美心理。

這種絢麗多姿的色彩反映出中國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的生命意識,以及對生活的熱愛和神馳,展現了一種陽剛之氣。因此,金的使用所表達的信念,更多的是依賴於人們對其的定義。

結語

當下青綠山水的發展需要立足於本民族的美學精神和審美情趣,深入研究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在學習借鑑優秀的外來文化的過程中,找尋符合現代生活和思想意識的契合點,才能創造出既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的繪畫精品。

立足於世界,紮根於本民族的優良傳統,不斷地拓展本民族繪畫的風格、材料和技法;並他們繼承和發揚下去,深入生活,把握時代脈搏,創造出具有時代精神和文化特點的中國式繪畫,是我們不敗於世界藝術之林的保證。

參考文獻:

《歷代名畫記》

《畫禪室隨筆》

《芥舟學畫編》

相關焦點

  • 初唐-青綠山水畫家李思訓李昭道父子
    《宮苑圖軸》北京故宮博物院        李思訓走展子虔青綠工筆山水一路,筆力遒勁。題材上多表現幽居之所。畫風精麗嚴整,以金碧青綠的濃重顏色作山水,細入毫髮,獨樹一幟。法度謹嚴、意境高超、筆力剛勁、色彩繁富,顯現出從小青綠到大青綠的山水畫的發展與成熟的過程。它和同時期興起的水墨山水畫,都為五代和北宋時期的山水畫奠定了基礎。其作品均散佚。《宣和書譜》記載尚有《山屆四皓》《春山圖》《海天落照圖》《江山漁樂》《群山茂林》等十七幅,《九成宮紈扇圖》。
  • 「青綠山水」與「水墨山水」的較量
    特別是隋代山水畫家展子虔,他的代表作《遊春圖》以俯瞰構圖的形式,實現了咫尺千裡的效果,體現了當時畫家對透視的認識。到了唐代,山水畫真正進入全面發展時期。這一時期不僅湧現了許多著名的山水畫家,還形成了風格完全不同的兩大流派。
  • 中國青綠山水畫的開山之作《遊春圖》
    展子虔是唯一有畫跡可考的隋代畫家,在中國繪畫史上位置不言而喻,《遊春圖》是其唯一的傳世作品,也是迄今為止存世最古老的畫卷。《遊春圖》局部《遊春圖》描繪的是人們春遊時的場景。畫中以自然山水景色為主,人物比例縮小點綴其中。畫中的山石、樹木皆細線勾勒,未見皴擦,人物則直接敷色渲染。
  • 開青山綠水之源,可為唐畫之祖‖展子虔和他的《遊春圖》
    早在魏晉時期,中國畫中已經出現了山水的形象,並且有宗炳、王微兩位畫家,專門撰寫了《畫山水序》和《敘畫》兩篇小文章,在畫壇上大力推崇山水畫。但就整體而言,這一時期的山水尚未獲得屬於自己的生命,在很多時候只是充當人物畫的背景,具有裝飾性的意味,因故事情節的需要而出現。比如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雖然有了山水,但主要內容仍然與人物相關——曹植與洛水之神的愛情。還有敦煌壁畫中的山水形象也是以配角出道的。
  • 遊春圖|丹青故紙,山水濫觴
    山水畫,是國畫中最具東方審美氣質的一個畫種。青山隱隱水迢迢,既有對實景的描摹,也有文人心頭的雅境。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山水也不是一日畫成的。展子虔以青綠勾填法直接描繪了大自然的山川和人物,在對樹枝的處理上直接用粉去點染;通過俯視的角度描繪,使畫作具有不錯的透視空間和縱深表現,事物比例也趨於合理。可見山水畫在隋代取得了較大發展並形成了早期的範式。
  • 展子虔 《遊春圖》
    (《隋書》中記載「散官,以加文武官之德聲者,並不理事。」也就是說,這兩個職位都是獎給社會知名人士的榮稱,從正四品。)傳世作品《遊春圖》是中國山水畫中獨具風格的畫體,亦是中國存世最古老的山水畫。《遊春圖》 絹本、青綠設色   80.5×43cm   北京故宮博物院《遊春圖》描繪了人們在風和日麗,春光明媚的季節,到山間水旁踏青遊玩的情景。
  • 宋代傑出畫家趙伯駒青綠山水欣賞
    趙伯駒的青綠山水正是這樣一幅構思、構圖、勾勒、設色「周密不苟」的佳作。宋 趙伯駒《山水》手卷 尺寸:長:245cm 寬:32.9cm青綠山水是中國山水畫的典型代表。通常用線條勾出輪廓,然後用赭石色來表意山體裸巖。石綠和石青用色於樹木青苔。顏色厚重華麗。
  • 青綠也分大小?中國畫的色彩才叫驚豔~ | 踏歌行
    中國畫,有一個優美的名字,叫「丹青」,丹,朱色,紅也;青,青綠是也。 中國畫,顏色的最早使用是圖騰、壁畫,常用色為赤、黑、赭紅色。 到了夏、商、周時期開始在帛畫上出現顏色的繪製作品,再到秦、漢,顏色就尤為成熟,青、赤、白、黃、黑五行色已經全面運用的藝術品上面了。
  • 青綠山水中的寫意人生
    青綠山水展現大唐盛世的恢弘氣度,一度佔據了山水畫壇的重要位置,後來其與水墨並存。宋代青綠山水再次興盛,走向鼎盛。水墨山水在元代畫壇中佔據主流,青綠山水再度衰落。清代以後,青綠山水逐漸偏離中國繪畫藝術的主流位置,遺憾地淪為傳統山水畫歷史上較早沉寂落寞的古典藝術樣式。
  • 青綠山水的傳承與發展
    山水畫自東晉濫觴起,就以青綠為主色,那是大自然的本色,也是中國古人理想中的自然應有的色彩。青綠山水在唐代成熟並達到鼎盛,至宋代又出現第二個高峰,從此開始衰落,原因在於水墨畫的崛起。水墨山水畫起源於盛唐,五代兩宋時一躍取代青綠而成主流,原因是多方面的。它牽涉到中國文化的特殊性,特別是儒、道、禪哲學對宇宙、自然、人生、藝術多領域的特殊見解,也與中國古代畫家以文人士大夫為主體有關。
  • 李聖峰重彩山水畫章法嚴謹筆墨鬆弛而精準,令觀者沉靜於畫中意境
    貴族氣是一種高尚、華貴的氣質,無可指責;而氣勢雄渾、豪縱的青綠山水畫原本就以一種健康的美學心態作為依託,表現了儒家提倡的至大至剛的宏偉氣派與入世陽剛的燦爛之美,同時也體現了莊子「磅礴萬象」、「揮斥八極」的美學觀點。
  • 咫尺千裡、畫外有情——評展子虔《遊春圖》
    隋唐是中國確立純山水藝術的時期。隋朝展子虔的《遊春圖》,是早期青綠山水初具形貌的代表,將過去只在理論上探討的山水畫技法與創作實踐結合起來。畫面已具備虛實、景深及重疊式構圖的特徵,主要表現山水景色,擺脫了魏晉時期山水作為人物畫背景的地位;山石樹木大多有勾無皴,以青綠色彩進行渲染;畫面整體呈現出獨立完整的山水面貌,具備空間層次,並在繪形、構圖等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就,同時在細節與整體相互關係的處理上努力營造出「遠近山川,咫尺千裡」的畫面效果。
  • 真正的中國色!赤、青、黃、白、黑與國人生活的前世今生
    「五色」一詞最早出現在《禮記·樂記》中:「五色成文而不亂。」戰國時期出現了正色的概念,分別為青、黑、赤、黃、白五色。人們為了分辨這五種正色,會將象徵吉祥的雉的羽毛作為染正色的標準;戰國時期 雉羽為染正色的標準秦漢是中國古代色彩的系統化時期,五色開始與「陰陽五行」的宇宙系統聯繫起來。
  • 青綠山水為何受到藏家青睞?
    為何藏家都喜歡青綠山水畫文/朱浩雲插圖/趙春秋青綠山水大家知道,青綠是大自然的本色,也是古代人們思想中應有的色彩。「青綠山水」的繪畫方法是先以濃淡墨色勾出山石、林木、泉流等輪廊層次。樹葉多為夾葉,也可點葉。
  • 滿家山水:畫家滿維起的青綠山水畫作品
    因為他不僅在青綠山水領域進行了獨具匠心的探索與創造,還在景致、空間、筆墨與複色等方面構建起了新的視覺表達形式。滿維起的滿家山水以其鮮明的筆墨語言獨步當代畫壇,成為當代新青綠山水畫家的傑出代表。滿維起山水畫滿維起雖以青綠山水馳名畫壇,但他已然突破了傳統青綠山水的模式,從傳統的三渲五染的繁瑣程序中解脫出來,從而實現了由古典青綠山水向現代青綠山水的成功轉型,賦予青綠山水更為鮮明的時代精神和審美風貌
  • 美術研究|論五彩彰施的「重彩」山水,淡雅的「水墨為上」山水畫
    摘要:縱觀華夏5000年歷史,中國山水畫集天地之大美反映了宇宙物質世界,體現了人的精神風貌,實現了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早期,色彩的面貌是中國山水畫的本質形式,在山水畫的創作中其色彩表現形式主要包括「色」與「墨」兩種。中國山水畫的色彩呈現代表了一種獨特的審美形式。
  • 龍泉之美是陰翳中的若即若離,是山水間的若青若綠
    比如儒家就在其思想中提出「比德於玉」的教化觀念,孔子賦予玉「十一德」,仁、義、知、禮、樂、忠、信、天、地、德、道。 「五色」根源於中國陰陽五行學說,它把存在於自然界中的各種物象按精神和屬性的不同,分為金、木、水、火、土,又把白、綠、藍、紅、黃五色與五行相關聯,從而形成了中國古代傳統的色彩審美體系,五行色彩學說。
  • 穿越絹帛的風景 | 周曉明青綠山水
    2005年作品《無塵之境》入選「大河春天第五屆當代中國山水畫展」被授予「優秀人民藝術家」。 2005年寫生作品參加「天津美術學院寫生作品展」並獲優秀獎。 2007年在河北美術館舉辦「故鄉情韻——周曉明山水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