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國山水畫發展到隋唐時期成為一門獨立的畫種,而「金碧輝映」的青綠風格成為這一時期山水畫的主流樣式。隋代畫家展子虔的《遊春圖》標誌著中國山水畫的開端,以及山水畫青綠樣式的形成,是傳統青綠山水畫的基石。
觸物留情,各該妙絕,尤喜臺閣,人馬山川,咫尺千裡。
《遊春圖》以較為成熟的繪畫語言、完備的繪畫樣式、富麗的裝飾風格,標誌著「青綠重彩、工細巧整」的青綠山水體系逐步確立以及「金碧青綠」樣式的開端。青綠山水畫對畫家的綜合素養提出了極高的要求。由於青綠山水的創作,注重對自然山川、樓閣庭院、鞍馬人物等客觀物象的真實表現,需要畫家具有對物象的造型和表現力,對自然景物強烈的感受和領悟力,對色彩的感知和識別能力,對意境的營造和把控能力。而展子虔的《遊春圖》正是把這一特點展現的淋漓盡致。
青綠為質,金碧為文的繪畫手法再加上儒家禮法——隋代青綠山水體系的形成
畫,繪事也。古來無不設色,且多青綠金粉。白土洽潑墨後,北苑、巨然繼之,方尚水墨,然樹身、屋宇,猶以淡色渲暈。
由此可知,青綠山水是中國山水畫的原初樣式,也是中國山水畫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水墨山水一樣同屬於中國山水畫的審美範疇。但是,何謂「青綠山水」,這是一個看似明了,卻又是比較含糊的概念。古人對山水畫樣式並無嚴格的定義,加上青綠山水和金碧山水之間又相互關聯,這增加了它們彼此之間的界定難度。
而「丹青」最初只是指早期繪畫中經常使用的「丹」和「青」兩種顏料,後形成了以紅和黑為主色的繪畫風格。故古人常以「丹青」指代繪畫。但魏晉以後,與傳統色彩觀相背的「青綠」色系逐步取代了紅黑色系在繪畫上的主流地位,並為青綠山水風格體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青」最初並不是用來表示顏色,但從東周時期開始頻繁作為顏色詞出現,用於形容未成熟作物特有的嫩綠色。象萬物生長時的徵候之色。「青」表示藍色和藍草染色有關。古人把藍草鮮葉揉浸出的顏色稱之為「青」。藍的詞義在先秦時期就是綠色的藍草名,如《說文》:
藍,染青草也。
因此,「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中的「青」,是指紡織品在由藍草製成的靛藍中浸染後的藍色。青應屬於藍色系,不過更為飽和,純度更高而己。由此亦可見,植物性顏料也能染出青色,即與青綠山水中的「石青」不同的「花青」,為植物質顏料。
綠,帛青黃色也。
「綠」作為顏色詞是指一種絲織品的人工染色。「綠」在先秦文獻中主要是指一種稱為「王籙」的染色植物,可以用來染綠或黃色。「青」和「綠」之間存在著聯繫與區別。古人認為「綠」是青勝黃之色,是青與黃的問色。
古人認為,五行理論乃「造化之根源,人倫之資始」。東、南、西、北、天、地之方色為青、赤、白、黑、玄、黃,是為正色,通過五種正色和鄰近色調配產生間色,正色為尊,間色為卑,上下尊卑、官位等級、宗教祭祀都要選配相應的色彩及紋樣,此其「禮」的象徵意義之所在。而在正色中,對黑、白二色的崇尚是遠古中國人色彩觀的一個突出特徵。
孔子的色彩觀念是以「禮」為歸依,關注色彩所被賦予的尊卑、上下、秩序等倫理內容,強調「克已復禮」,「非禮勿視」。
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
孔子對正色的尊崇和對間色的排斥,在維護「禮」的同時,也反映出古人對純正色相的肯定。
在早期色彩觀的影響下,先秦至兩漢的色彩運用多以紅、黃、藍、黑等顏色繪製,呈現出一種非常豐富、熱烈而和諧的暖色基調。但是,對綠色等間色、複色的排斥與拒絕,客觀上造成了對色彩審美創新的阻礙,限制了色彩的多樣性和豐富性。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六朝時期佛教美術的傳入才發生轉變。
天竺遺法,西域風格——外來佛教美術對中國傳統繪畫的影響
漢代以前,中國繪畫是獨立發展的,隨著佛教的鍵陀羅藝術和岌多藝術通過新疆、敦煌傳入中原地區,極大地改變了傳統中國繪畫的面貌。魏晉南北朝處於印度的岌多時期,色彩豐富鮮明的友多繪畫風格隨著佛教的傳播進入中國,直接影響了古絲綢之路上的石窟壁畫。如克孜爾石窟、敦煌石窟、炳靈寺石窟等佛教石窟都出現了大紅、大綠、藍色、黑色、白色等色彩鮮明、對比強烈的壁畫。用泥金描繪,以金箔貼金、堆金的手法後來也被普遍應用,被泛稱為「西域風格。」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盛極一時,印度的佛教美術作品、畫像乃至工具材料不斷東來,佛教美術在中國各地得以迅速傳播。在傳統繪畫基礎上,充分吸取佛教美術的技法與觀念,並以本民族的審美對其加以融合、改造,創作出新的繪畫樣式。
文人士大夫的不斷加入對於佛教的傳播和佛教美術的本土化具有重要意義。特別在中國南方,由於士大夫親自參加了佛教造像的藝術活動,不僅對佛教藝術的中國化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對北方的佛教造像也有深遠的影響。代表人物有戴違、顧愷之、張僧蒜等。
實際上,外來畫家以及整個外來佛教美術,對中國傳統繪畫的影響主要是在色彩方面,並未影響和涉及到中國山水畫的觀念和題材。所以,外來佛教美術對青綠山水的推動是間接的而非直接的。
由於佛教美術的傳入,改變了傳統的色彩觀念中對冷色的排斥,青、綠等色大量進入畫面,也帶動了青、綠類外來顏料的大量輸入。這些外來顏料白身所具有的獨特的色彩效果,必然會影響到壁畫的色彩風格,並進而影響到中原內地的繪畫表現。因此,青綠色系的確立是本土觀念與外來文化相互融合的結果。
青綠重彩、工細巧整的《遊春圖》以及金碧青綠的隋代山水畫風格——「金」在青綠山水畫中的地位
人類認識和使用金的歷史非常悠久,在金的使用過程中,先民們不但對黃金的特性與性質有了不斷深入的認識,而且對於其獨特的一些效果也逐漸掌握,在繪畫中,恰當地使用黃金材料,尤其是在傳統的山水畫中呈現出黃金的材質,不僅能使畫面具有不同的美感,而且也會直接影響到欣賞者的審美感受和審美態度。
從美學的角度而言,有時候美是由於象徵意義帶來的。而「金」由於其本身的稀有性、穩定性等特徵而具有了溫暖、高貴甚至奢侈、時尚的象徵意味。在中國古代,五行學說中「金木水火土」中以「土」為中,也最為珍貴,而土的顏色與金相仿,因而也成為了我國古代帝土的專用色。
從人類社會進入階級社會以來,博取社會地位和顯示社會地位就成為了人們追求的社會價值之一,並逐漸成為了私有制社會中的人們表現出的共同心理傾向,無論是帝土將相還是市井小民,都會白覺不白覺地將黃金視作統治階級最高國家權力的象徵。因此,金作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裝飾品一直沿用到今天。
金的突出特點就是絢爛。無論在宗教壁畫、宮殿建築、民間美術,抑或在服飾色彩中,大都採用最絢爛的顏料,加上各種純正的色相,從而讓人強烈地感受到色彩形式美的精神享受。
就敦煌壁畫而言,其色彩生動而具有強烈吸引力,運用了補色、色相、冷暖、明度等元素的多種對比方式,尤其是補色對比的使用,採用硃砂與石綠,從而使色彩華麗奪目、絢爛生姿,實現了中國繪畫的色彩豐富性,在宮殿建築中,光耀的琉璃瓦屋頂和肅穆的紅色圍牆、門柱等形成莊嚴貴氣的色彩風貌;在民間藝術、服飾色彩中,大量使用黃、綠、紫、白、黑等顏色,色彩明快、活潑,絢爛之至,滿足了人們豐富的色彩審美心理。
這種絢麗多姿的色彩反映出中國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的生命意識,以及對生活的熱愛和神馳,展現了一種陽剛之氣。因此,金的使用所表達的信念,更多的是依賴於人們對其的定義。
結語
當下青綠山水的發展需要立足於本民族的美學精神和審美情趣,深入研究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在學習借鑑優秀的外來文化的過程中,找尋符合現代生活和思想意識的契合點,才能創造出既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的繪畫精品。
立足於世界,紮根於本民族的優良傳統,不斷地拓展本民族繪畫的風格、材料和技法;並他們繼承和發揚下去,深入生活,把握時代脈搏,創造出具有時代精神和文化特點的中國式繪畫,是我們不敗於世界藝術之林的保證。
參考文獻:
《歷代名畫記》
《畫禪室隨筆》
《芥舟學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