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青綠山水畫家李思訓李昭道父子

2021-03-01 藝術寶庫

        「青綠山水」用礦物質石青、石綠作為主色的山水畫。有大青綠、小青綠之分。前者多鉤廓,少皴筆,著色濃重,裝飾性強;後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礎上薄罩青綠。本篇介紹前者,畫法是先以濃淡墨色勾出山石、林木、泉流等輪廊層次。樹葉多為夾葉,也可點葉。行筆宜有虛實,山石要有凹凸塊面。繼以淡赭石染山石打底;磨細石綠調輕膠軟筆輕染,稍幹,用草綠分陰陽皴擦丘壑;再以重汁綠輕染稜角背向,使之蒼潤華滋。待幹,復以石綠、石青重點加染,多為上重下輕逐層積旋。待幹,再輕罩染石綠,使之和諧。樹木、樓閣等按類似色同時渲染。最後以稍濃石青、石綠(重點地方或用墨)點染。  

《山亭高隱圖》 

                                                                                                                                           

        李思訓(651-716,一作648-713),唐代傑出畫家。字建睍,一作建景。漢族,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曾任過武衛大將軍,世稱「大李將軍」。明代董其昌推其為山水畫「北宗」之祖。

《宮苑圖軸》北京故宮博物院

        李思訓走展子虔青綠工筆山水一路,筆力遒勁。題材上多表現幽居之所。畫風精麗嚴整,以金碧青綠的濃重顏色作山水,細入毫髮,獨樹一幟。在用筆方面,能曲折多變地勾劃出丘壑的變化。法度謹嚴、意境高超、筆力剛勁、色彩繁富,顯現出從小青綠到大青綠的山水畫的發展與成熟的過程。它和同時期興起的水墨山水畫,都為五代和北宋時期的山水畫奠定了基礎。其作品均散佚。《宣和書譜》記載尚有《山屆四皓》《春山圖》《海天落照圖》《江山漁樂》《群山茂林》等十七幅,《九成宮紈扇圖》。

《御苑採蓮圖/宮苑圖(南宋人畫)》故宮博物院

        李思訓善畫山水、樓閣、佛道、花木、鳥獸,尤以金碧山水著稱。其山水畫主要師承隋代畫家展子虔的青綠山水畫風,並加以發展,形成意境雋永奇偉、用筆遒勁、風骨峻峭、色澤勻淨而典雅,具有裝飾味的工整富麗的金碧山水畫風格。在創作上,李思訓除了取材實景,多描繪富麗堂皇的宮殿樓閣和奇異秀麗的自然山川外,還結合神仙題材,創造出一種理想的山水畫境界。

《懸圃春深圖(傳李思訓 宋人畫)》

《九成避暑圖頁(傳李思訓)》北京故宮博物院

        《江帆樓閣圖》據記載是他的作品,絹本,縱101.9釐米,橫54.7釐米,青綠設色,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圖的上方是浩渺的江水,近處滿勾細密的魚鱗紋,漸遠漸渺茫。近岸有一葉漁舟,天邊則有二片風帆遠去。下方是江邊坡岸,山峰聳立,長松秀嶺,密樹掩映,山徑層疊,有碧殿朱廊曲折其間。遊人在江邊活動,江天空閣,風帆縹緲。畫家以俯瞰的角度,描繪了山腳叢林中的樓閣庭院和煙水遼闊的江流、帆影,境界廣漠幽曠。

        樹木山石的刻畫比以前細密、老成。畫樹已注重交叉取勢,顯得繁茂厚重,但枝、幹、葉,仍用工整的雙勾線描填色法;山石用中鋒硬線勾描,無明顯的皴筆。而松樹則更具特色,此前的展子虔畫松不畫松針,只用綠色點染,畫法古樸,而此圖則先用石綠點染,而後又用石青加上兩筆交叉的線,以示松針。這種表達方式,如今的人們也許會覺得希奇,但卻正是一種「古怪」。這與北宋李成開創的描繪松針的「攢針」法相比較,自然會顯得比較古拙,但也正因為這一點,讓後來的學者確認這幅未署名款的古畫為處於承上啟下時期的李思訓所作。

        而用色上也沿用人物畫優秀的重彩法,在石面及松葉上著濃厚的石綠色,在廊簷及木柱上著明豔的硃砂色,將隋以來的金碧山水演繹成一種以青綠為主的青綠山水。設色濃厚,以石青、石綠為主,墨線轉折處用金粉提醒,具有交相輝映的強烈效果。畫法沿襲《遊春圖》的青綠設色而有所演進,甚至在景物布置上參考了《遊春圖》左段而略有變通,比之《遊春圖》更有雄渾的氣勢。

《江帆樓閣圖》

        李思訓身為皇室,其作品反映了貴族階層的審美趣味和生活理想,因當時社會的各種矛盾和佛道思想及文人隱居習尚的影響,也使他在作品中時常流露出一種出世情調。即所謂「時靚神仙之事,合然巖嶺之幽」。

        李思訓之子李昭道,字希俊,玄宗時期曾任太原府倉曹、直集賢院,官至中書舍人。善畫青綠山水,繼承家學,並能變父之體,有所創新,造詣精深,後世稱之為「小李將軍」。兼善鳥獸、樓臺、人物,並創海景。畫風巧贍精緻,雖「豆人寸馬」,也畫得鬚眉畢現。由於畫面繁複,線條纖細,論者亦有「筆力不及思訓」之評。李昭道的作品現很少見到,傳為他的《春山行旅圖》。

《明皇幸蜀圖》:

       「明皇幸蜀」就是唐明皇在安史之亂的時候,放棄首都長安,遷至四川避難,這幅畫就是記錄唐玄宗到四川避難途中的情形。畫面中繪著壯麗險峻的山川,仔細觀察可以看見山下山中有些很小的人騎著馬,行經在這蜿蜒崎嶇山路間,這些人馬就是唐玄宗到四川避難的隊伍。畫面左邊中段的山間,有些用木材搭建的路,這就是古代的「棧道」,那是因為這些懸崖峭壁上沒有路可通行而搭建的,所以「棧道」底下是懸空的,十分危險。這幅畫兼具著歷史及政治意義,因為李昭道將安史之亂的文字歷史轉化成生動的畫面。

《明皇幸蜀圖》

《明皇幸蜀圖》局部

《春山行旅圖》

《山水樓閣》

《山水樓閣》局部

《賞梅圖》

《 山莊幽居圖》

       藝術寶庫帶您進入藝術的神聖殿堂,領略藝術的美,生活的美!藝術寶庫是美術愛好者的福地,古今中外藝術的集大成者,美術資料豐富全面,供藝術家們學習研究的交流平臺。有需要請聯繫微信:glailp-

相關焦點

  • 窅然巖嶺 李思訓父子
    而以之與唐代李思訓父子的成就聯繫起來,作進一歩考察,則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這一時期山水畫發展的具體狀況。         展子虔《遊春圖》以青綠鉤填法描山水,人物、樹木直接用粉點染,而山石、樹木都未形成固定的強調對象特性的表現技法。但是,樸拙而真實描繪自然景色的努力,顯示出山水畫已經趨向成熟。重疊的山岡、平遠的河水,確實獲得了「遠近山川,咫尺千裡」的效果。
  • 青綠山水中的寫意人生
    青綠山水展現大唐盛世的恢弘氣度,一度佔據了山水畫壇的重要位置,後來其與水墨並存。宋代青綠山水再次興盛,走向鼎盛。水墨山水在元代畫壇中佔據主流,青綠山水再度衰落。清代以後,青綠山水逐漸偏離中國繪畫藝術的主流位置,遺憾地淪為傳統山水畫歷史上較早沉寂落寞的古典藝術樣式。
  • 「青綠山水」與「水墨山水」的較量
    特別是隋代山水畫家展子虔,他的代表作《遊春圖》以俯瞰構圖的形式,實現了咫尺千裡的效果,體現了當時畫家對透視的認識。到了唐代,山水畫真正進入全面發展時期。這一時期不僅湧現了許多著名的山水畫家,還形成了風格完全不同的兩大流派。
  • 青綠也分大小?中國畫的色彩才叫驚豔~ | 踏歌行
    (圖2、展子虔 遊春圖 局部) 初唐的李思訓、李昭道父子即為傑出的青綠山水大家,史稱「大小李將軍」。 李思訓首創大青綠山水及金碧山水一格,所謂「青綠為質,金碧為文」,「陽面塗金,陰面加藍」,形成「金碧輝煌」的豪華富麗效果。
  • 宋代傑出畫家趙伯駒青綠山水欣賞
    趙伯駒的青綠山水正是這樣一幅構思、構圖、勾勒、設色「周密不苟」的佳作。宋 趙伯駒《山水》手卷 尺寸:長:245cm 寬:32.9cm青綠山水是中國山水畫的典型代表。通常用線條勾出輪廓,然後用赭石色來表意山體裸巖。石綠和石青用色於樹木青苔。顏色厚重華麗。
  • 《明皇幸蜀圖》李昭道(唐)-中國名畫鑑賞語音講解(三)
    今天給大家介紹唐朝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圖》。 李昭道,盛唐人,唐代名家李思訓之子,亦工著色山水,與其父同享盛名,官至太子中舍,畫史上稱為小李將軍。 局部圖 此畫為青綠設色,崇山峻岭間一隊騎旅自右側山間穿出,向遠山棧道行進,前方一騎者著紅衣乘三花黑馬正待過橋,應為唐明皇,嬪妃則著胡裝戴帷帽
  • 青綠山水為何受到藏家青睞?
    青綠山水又有大青綠、小青綠之分。前者多鉤廓,皴筆少,著色濃重;後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礎上薄施青綠,在古代繪畫藝術上佔有重要地位,這種畫以青綠顏色為主,用筆工整,細筆重彩,色彩濃烈,富有生氣。在勾線內用石青石綠著色。色彩濃烈的叫大青綠山水,彩色淺淡些的叫小青綠山水。若加泥金勾勒山稜樹廓,叫「金碧山水」(實際多泥金一色)。
  • 範美俊讀名畫(三):李昭道《明皇幸蜀圖》(附高清圖)
    幸蜀北狩俱相似 青山綠水好詩意——李昭道《明皇幸蜀圖》釋讀03.明皇幸蜀圖唐·李昭道絹本設色,55.9×81cm畫家把一群負管行李的侍從安排在畫幅中心,設計了一個人馬都在休息的「歇晌」場面,把騎馬過橋的唐明皇及殯妃、隨從壓縮在畫幅的右角,雖是舟車勞頓,依然顯得輕鬆,一如太平時期的遊春。畫面用青綠的石色,增強了春天的氣息,因此該圖也曾被稱為《春山行旅圖》。這幅畫,可謂是早期蜀地旅遊攻略的唐明皇版,類似宣傳機構製作的天府之國導覽圖。
  • 中國青綠山水畫的開山之作《遊春圖》
    展子虔,約生於550年,604去世,渤海也就是現在的河北河間縣人,歷經北齊、北周和隋朝三個朝代,與東晉顧愷之,南朝陸探微、張僧繇並稱為「唐前四大畫家」。展子虔是唯一有畫跡可考的隋代畫家,在中國繪畫史上位置不言而喻,《遊春圖》是其唯一的傳世作品,也是迄今為止存世最古老的畫卷。
  • 人們為什麼喜歡青綠山水畫?
    記得民國時期許多畫家在制定潤格時,往往將青綠山水定得很高,比如陳佩秋畫例:山水花鳥人物及仿明清各家名跡每方尺50元,雙鉤花鳥青綠山水及仿宋元各家名跡加倍,另加墨費二成。其他名家如張大千、吳湖帆、胡佩衡、等青綠山水也是加倍,那時就可看出青綠山水的價格明顯比其它作品高。九十年代國內藝術拍賣興起後,古今名家青綠山水作品很受藏家的歡迎。
  • 青綠研究:楊彬
    浸潤於綠水青山的海島子民,心中都有一片抹不去的青綠底色。近期,楊彬創作了一系列青綠山水畫。因為那一抹青綠,我常在他畫室茗茶、品畫。楊彬從北朝的敦煌莫高窟壁畫聊起,至隋唐展子虔、李思訓、李昭道父子,至天才少年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一路青綠一路痴情,話裡話外全是畫。他散落在畫室裡的這批青綠作品,不管是色彩厚重的大青綠還是清新淡雅的小青綠皆能引人入勝,讓我醉情其間。
  • 滿家山水:畫家滿維起的青綠山水畫作品
    因為他不僅在青綠山水領域進行了獨具匠心的探索與創造,還在景致、空間、筆墨與複色等方面構建起了新的視覺表達形式。滿維起的滿家山水以其鮮明的筆墨語言獨步當代畫壇,成為當代新青綠山水畫家的傑出代表。滿維起山水畫滿維起雖以青綠山水馳名畫壇,但他已然突破了傳統青綠山水的模式,從傳統的三渲五染的繁瑣程序中解脫出來,從而實現了由古典青綠山水向現代青綠山水的成功轉型,賦予青綠山水更為鮮明的時代精神和審美風貌
  • 古畫新讀|大江一隅花樹密 遠帆樓閣相成趣——李思訓 《江帆樓閣圖》探微
    ,也是青綠與金碧結合的山水畫。春天欣欣向榮、萬物生發,遊人寄情山水、怡然自樂的場景,遠離塵世,清新超然的畫境,都一一躍然紙上。金碧山水的初步形成是在隋代,存世原跡只有展子虔的《遊春圖》。至於法度謹嚴筆墨精妙、丘壑多變、設色巧麗、境界引人高度成熟的金碧山水,則始於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說:「山水之變,始於吳(吳道子),成於二李(李思訓、李昭道)。」
  • 談晟廣:從「明皇幸蜀圖」談李思訓的生平(上)
    從「明皇幸蜀圖」談李思訓的生平談晟廣(Tan Shengguang)圖1 [唐]李昭道「明皇幸蜀圖」(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今被定名為(傳)唐代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圖」(圖1),在清《石渠寶笈·三編》中的著錄畫名曾是《宋人關山行旅》。
  • 青綠山水的傳承與發展
    山水畫自東晉濫觴起,就以青綠為主色,那是大自然的本色,也是中國古人理想中的自然應有的色彩。青綠山水在唐代成熟並達到鼎盛,至宋代又出現第二個高峰,從此開始衰落,原因在於水墨畫的崛起。水墨山水畫起源於盛唐,五代兩宋時一躍取代青綠而成主流,原因是多方面的。它牽涉到中國文化的特殊性,特別是儒、道、禪哲學對宇宙、自然、人生、藝術多領域的特殊見解,也與中國古代畫家以文人士大夫為主體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