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國·上海靜安國際雕塑展」明天將在靜安雕塑公園對市民遊客免費開放,今年將有33組、55件,來自10個國家、29位藝術家的作品參展。記者今天探營,發現本屆展品觀賞性與互動性都很高,在秋高氣爽的日子,非常適合全家一起來欣賞遊玩。
在公園的綠色草坪上,遠遠就能看到兩座高大的紅色巨型雕塑,鋼鐵架子為主體,好像兩架吊車一樣。仔細看,雕塑的上端造型如兩個人在舉手。這是本屆雕塑展上最大的雕塑裝置,由墨西哥藝術家佩德羅·雷耶斯創作,作品名叫《團結》。佩德羅·雷耶斯在建築學方面有很深造詣,他在設計中應用到很多結構設計與建築原理。《團結》要表達是如何讓個人的創造性得到釋放,如何激發一群人協同合作。
一根光禿禿的水泥樹幹上,「長」著五顏六色的「樹葉」,這些樹葉都是用各種形狀的塑料容器做成的,容器的開口好像一個個可以發聲的嘴巴。這是藝術家帕斯卡爾·馬爾蒂那·塔尤帶來的作品「會說話的樹」。「會說話的樹」被用來比喻日常流行的大眾集會,在這些集會中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觀點、言論,也正是這些集思廣益讓城市生活更美好。塔尤曾參加第 11屆卡塞爾文獻展(2002 年)和威尼斯雙年展(2005年和2009年),是一位國際知名藝術家,其創作的物品、雕塑、裝置、繪畫和錄像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探索與探討「地球村」的話題。
三個圓滾滾的金屬球,「躺」在地上,球體上還開著門,人可以走進球裡看看內部空間。這是英國藝術家馬特·霍普的作品《空氣》。作品的形態來源於人們時刻呼吸的空氣分子——水分子、二氧化碳、氮氣和氟氯化碳,藝術家希望通過裝置模型以最好的方式向人呈現平時肉眼看不見的空氣分子。走進球體,別有洞天:球狀的空間在一定程度上隔絕了外界聲音和環境,日光從無數個均勻分布在球體表面的孔中照射進來,使球體內牆上出現數百個圓形光斑,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光線的變化,光點的位置和強度也會改變。不論在裝置內部的哪一面,人們都能看到這些變化,仿佛透過窗戶向外觀看。
西班牙藝術家胡安·蓋瑞扎博的作品《永恆之門》也是一個有意思的作品。摺疊著的臺階層層而上,有18級,臺階最上端,大概四米多高的地方是一扇門。胡安·蓋瑞扎博在繪畫、雕塑、燈光及聲學裝置、視頻藝術和版畫製作等方面都有涉足,他還特別著迷於中國建築,這部作品中就帶有很多中國建築的元素。讓人覺得有意思的是,彎曲而上的臺階,高四米多,與地面只有一個連接點,臺階卻穩穩而立。胡安·蓋瑞扎博的很多作品都是其手工完成的,使用鍛造、木工、電工、塑性和砌體等技術。
一個由排油煙管道彎曲塑造成的「大海螺」, 懸浮在池塘之上,微風掠過,池塘泛起漣漪,「大海螺」發出輕鳴之聲。這是中國藝術家梁紹基帶來的作品《月亮灣》。他以排油煙管為形,暗喻淨化空氣的無機工業材料轉化為有機生命體,融於大自然,表達一種環保理念。
本屆雕塑展以「空間重塑」為主題,以人對生活品質的更高需求為出發點,將生態、藝術元素整合,植入商業、休憩、教育等各類公共空間,營造精緻、宜人、富於想像力的城市環境。展覽將持續到今年年底,免費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