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初,吳式太極拳宗師王培生先生為滿足群眾學拳需要,以楊禹廷先生傳統吳式太極拳八十三式為基礎,去掉重複動作,增強意念鍛鍊,創編了這套三十七式太極拳。數十年來,三十七式太極拳以其武醫結合,易學易練,效果快速顯著而在太極拳愛好者中享有極好口碑,並曾作為美國太空人訓練科目為世界矚目。
得益於王培生先生、張耀忠先生等前輩的教誨,我們在教學活動中總結了一點經驗,積累了一些資料,在此分享給同樣熱愛太極拳的朋友們,希望對大家學習三十七式有所幫助。
資源一、分式視頻之 37-01預備式、起式
資源二、預備式、起式分動作循環演示(動圖)
第一動 左腳橫移
第二動 左腳落平
第三動 兩腕前掤
第四動 兩掌下採
資源三:歌訣:
預備勢
預備之勢為開頭,
全身內外松肌肉。
四肢脊柱骨節開,
毛孔擴大把氣透。
兩腳並齊陰陵貼,
尾骨鼻尖來對接。
二目平視往遠看,
全身舒適心愉悅。
預備姿勢無動作,
三才樁功不可沒。
意守中極心不動,
心靜能御外來敵。
第一式起勢(四動)
起勢一動陰陽分,
左腳橫移又落平。
兩腕前掤勾提打,
兩掌下採體松沉。
資源四:圖解:
資源四:背面帶領熟練動作練習視頻:
資源五:全套三十七式背面演示視頻:
資源六:研練問答:
問:為什麼我的動作不能實現「自動化」?
答:
動作完全做到「用意不用力」、「自動化」是比較高的要求。有兩個條件:
1、思想意念正確、充分。
2、身體放鬆正確、充分。
例如:我們希望兩手腕自動上掤,有效的意念是將注意力放在手心,或者手指回勾手心,回勾時略有阻力,則放鬆的手腕會自然向前,向上運動。
如果採取了錯誤的意念,例如沒有分清手心、手背。甚至將意念放在了手背上,那只能讓手臂更加沉重,與我們的願望背道而馳,不可能自動抬起。又如:在兩掌下採時,意念一定放在手背,這樣的意念使手背產生向手心的力量,幫助兩掌向下移動。
在運用意念的同時,還要注意身體放鬆,就是聽任意念的擺布,即不要主動迎合,又不能僵硬,或故意抵制身體運動的趨勢。
做到了意念正確,身體放鬆,還要有耐心等待動作的自然發生。
建議初學者找有經驗的老師幫助指點,事半功倍,有望豁然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