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登芒碭尋聖人蹤跡 攬西漢明月情
南遊黃口聞澮水春聲 讀東漢感恩閣
「千年傳勝地,五色麗春波。澮藻猶如此,文章意如何……」清代學士朱大成在《澮濱述古》中對澮河如是描寫。據史記記載,隋煬帝大業六年,澮河始鑿通,連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水系商運航道。成為中原連通南方的水上絲綢之路,兩岸商賈雲集、物埠豐實、繁華興盛,在綿延百裡的古航運絲綢之路——澮河河畔,散落著無數的濱河村寨,最耀眼的便是黃口。
hui he
黃口「三月三」古廟會、澮水春聲,無不浸透歷史,積澱著中華民族歷史長卷中最為波瀾壯闊的漢帝國文化。
據史料記載,漢高祖劉邦之九世孫劉秀為建東漢帝業,與新朝君主王莽東西馳騁南北徵戰。公元二十三年三月三日,時年二十八歲的劉秀兵困馬乏,被王莽追至澮河北岸,澮水奔騰咆哮浮滿兩岸,水高浪急,人馬止步於岸邊。劉秀悲愴仰天呼嘆:「天將亡我!」王莽追兵將至,絕望之際,見岸邊有一廟宇,劉秀遂入廟跪拜,祈求上天。不久澮水浪息水平,河面一隻小船正劃向北岸。艄公鶴髮童顏,持槳立於船頭,高呼:將軍上船!劉秀急步上船,劃向南岸。劉秀下船,跪倒在地「恩公留名,劉秀如能生還,日後定當謝恩!」老者捋須微笑:「我乃黃姓族人也」。言畢,人去船空。劉秀轉身,見澮水惡浪滔天,王莽兵卒阻隔於澮河北岸。劉秀於岸南下船處(現政府樓後)小憩。村民聞訊,得知劉秀乃劉氏皇室後裔,隨送食蔬果腹。
公元二十五年六月,劉秀登基稱帝建立東漢王朝。時至公元二十六年春三月三日,劉秀結草銜環,御駕親臨澮河南岸的小村子,訪村民尋恩公,厚禮相送。因當年村民冒死相救送食充飢,豪情仗義,御賜村名為大義黃口,又賜黃金千兩,加固廟宇,並在當年下船小憩處建感恩閣。劉秀於恩公家小住幾日,乘船飽覽澮河兩岸風情。船向東划行數裡,見一湧泉,河水翻騰如花,伴有悅耳響聲,漢世祖光武帝劉秀龍顏大悅,脫口成詩:澮水春聲有韻律,頌我帝業成華章。從此,澮水春聲,便成為黃口特有的自然景觀。
「澮水春聲」一景在永城市黃口境內澮河之上,是永城八景之一。澮河,《水經注》裡稱渙水。《方輿志》裡有這樣一段文字記載:「睢渙之水成文章,故中間名為繪,衍為澮,平地湧泉,四時不涸。」相傳,過去這裡有一個很深的隧洞,口似井口,常年吐水噴泉,翻騰之泡花如鵝蛋大小,水頭高一尺多,泉水擊浪聲可聞二、三裡遠,故名「響泉」。此景被稱為「澮水春聲」。
清代文人呂永輝為「澮水春聲」寫了這樣一首詩:
橫前一帶啟榮光,四序皆春泉脈長。
自古源流分睢渙,從來色澤煥文章。
剖符調水冬猶暖,泛宅垂綸夏亦涼。
兩岸蕭葭六橋柳,伊人多在白雲鄉。
河的兩岸,有蘆葦,有楊柳,鬱鬱蔥蔥,風景十分秀麗。不少文人雅士家鄉就在澮河兩岸,這裡是人才的搖籃!人們生活在這四季如春的藍天白雲之下,看著潺潺的流水,吸著悅耳的響泉,河裡魚兒跳躍,兩岸農業豐收,如此景色,怎麼能不讓人心曠神怡?
後人為紀念光武帝劉秀跪廟祈天、渡河求生、結草銜環的這段歷史,捐善款修廟宇,引善男信女,祈福求安,香火旺盛。每年的三月三日,人們聚集於此,懷古論今,便成為現在的黃口「三月三」古廟會。
大義黃口,大美黃口人,一代一代傳承著大義的美德……
「三月三」廟會
"March three" Temple
今年的黃口「三月三」古廟會,將以政府搭臺,社會參與,群眾共享的活動方式,以「北登芒碭尋聖人蹤跡 攬西漢明月情,南遊黃口聞澮水春聲 讀東漢感恩閣」為主題詞,以「大力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培育黃口人民文化品質,建設黃口文化強鎮,展示黃口形象和新時期黃口人民的風採」為目的,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化形式營造和諧的社會發展氛圍,大力推進「夢裡水鄉,生態明珠,魅力黃口,文化強鎮」建設。
活動時間為農曆三月初一至初七,活動地點分布於黃口鎮區集市、文化站、中心小學。此外,還將組織開展黃口基層群眾樹新風、話發展、講文明為主題的唱響黃口、讚美家鄉的曲藝類有獎徵文和攝影展活動,年內評出獲獎作品,明年廟會開幕式頒獎;組織開展以弘揚正能量,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描寫黃口美好明天,讚美黃口人民優良品質和高尚情操為主題的詩詞書畫展。分為青少年組和成人組,稿件徵集自3月28日開始,至4月5日截止。具體由文化站籌備。詩詞書畫展貫穿文化周活動始終,展出地點為黃口中心小學。開幕式還將邀請市電視臺、報社、漢興網等多家媒體現場報導。歷屆廟會活動
The temple activ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