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古航運絲綢之路——澮河之濱名鎮 黃 口

2021-02-16 永城廣電漢興網

北登芒碭尋聖人蹤跡 攬西漢明月情  

南遊黃口聞澮水春聲 讀東漢感恩閣 

「千年傳勝地,五色麗春波。澮藻猶如此,文章意如何……」清代學士朱大成在《澮濱述古》中對澮河如是描寫。據史記記載,隋煬帝大業六年,澮河始鑿通,連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水系商運航道。成為中原連通南方的水上絲綢之路,兩岸商賈雲集、物埠豐實、繁華興盛,在綿延百裡的古航運絲綢之路——澮河河畔,散落著無數的濱河村寨,最耀眼的便是黃口。

hui he

黃口「三月三」古廟會、澮水春聲,無不浸透歷史,積澱著中華民族歷史長卷中最為波瀾壯闊的漢帝國文化。
    
據史料記載,漢高祖劉邦之九世孫劉秀為建東漢帝業,與新朝君主王莽東西馳騁南北徵戰。公元二十三年三月三日,時年二十八歲的劉秀兵困馬乏,被王莽追至澮河北岸,澮水奔騰咆哮浮滿兩岸,水高浪急,人馬止步於岸邊。劉秀悲愴仰天呼嘆:「天將亡我!」王莽追兵將至,絕望之際,見岸邊有一廟宇,劉秀遂入廟跪拜,祈求上天。不久澮水浪息水平,河面一隻小船正劃向北岸。艄公鶴髮童顏,持槳立於船頭,高呼:將軍上船!劉秀急步上船,劃向南岸。劉秀下船,跪倒在地「恩公留名,劉秀如能生還,日後定當謝恩!」老者捋須微笑:「我乃黃姓族人也」。言畢,人去船空。劉秀轉身,見澮水惡浪滔天,王莽兵卒阻隔於澮河北岸。劉秀於岸南下船處(現政府樓後)小憩。村民聞訊,得知劉秀乃劉氏皇室後裔,隨送食蔬果腹。

公元二十五年六月,劉秀登基稱帝建立東漢王朝。時至公元二十六年春三月三日,劉秀結草銜環,御駕親臨澮河南岸的小村子,訪村民尋恩公,厚禮相送。因當年村民冒死相救送食充飢,豪情仗義,御賜村名為大義黃口,又賜黃金千兩,加固廟宇,並在當年下船小憩處建感恩閣。劉秀於恩公家小住幾日,乘船飽覽澮河兩岸風情。船向東划行數裡,見一湧泉,河水翻騰如花,伴有悅耳響聲,漢世祖光武帝劉秀龍顏大悅,脫口成詩:澮水春聲有韻律,頌我帝業成華章。從此,澮水春聲,便成為黃口特有的自然景觀。

「澮水春聲」一景在永城市黃口境內澮河之上,是永城八景之一。澮河,《水經注》裡稱渙水。《方輿志》裡有這樣一段文字記載:「睢渙之水成文章,故中間名為繪,衍為澮,平地湧泉,四時不涸。」相傳,過去這裡有一個很深的隧洞,口似井口,常年吐水噴泉,翻騰之泡花如鵝蛋大小,水頭高一尺多,泉水擊浪聲可聞二、三裡遠,故名「響泉」。此景被稱為「澮水春聲」。

清代文人呂永輝為「澮水春聲」寫了這樣一首詩:

橫前一帶啟榮光,四序皆春泉脈長。

自古源流分睢渙,從來色澤煥文章。

剖符調水冬猶暖,泛宅垂綸夏亦涼。

兩岸蕭葭六橋柳,伊人多在白雲鄉。

河的兩岸,有蘆葦,有楊柳,鬱鬱蔥蔥,風景十分秀麗。不少文人雅士家鄉就在澮河兩岸,這裡是人才的搖籃!人們生活在這四季如春的藍天白雲之下,看著潺潺的流水,吸著悅耳的響泉,河裡魚兒跳躍,兩岸農業豐收,如此景色,怎麼能不讓人心曠神怡?

後人為紀念光武帝劉秀跪廟祈天、渡河求生、結草銜環的這段歷史,捐善款修廟宇,引善男信女,祈福求安,香火旺盛。每年的三月三日,人們聚集於此,懷古論今,便成為現在的黃口「三月三」古廟會。

大義黃口,大美黃口人,一代一代傳承著大義的美德……

「三月三」廟會

"March three" Temple

今年的黃口「三月三」古廟會,將以政府搭臺,社會參與,群眾共享的活動方式,以「北登芒碭尋聖人蹤跡 攬西漢明月情,南遊黃口聞澮水春聲 讀東漢感恩閣」為主題詞,以「大力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培育黃口人民文化品質,建設黃口文化強鎮,展示黃口形象和新時期黃口人民的風採」為目的,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化形式營造和諧的社會發展氛圍,大力推進「夢裡水鄉,生態明珠,魅力黃口,文化強鎮」建設。

  活動時間為農曆三月初一至初七,活動地點分布於黃口鎮區集市、文化站、中心小學。此外,還將組織開展黃口基層群眾樹新風、話發展、講文明為主題的唱響黃口、讚美家鄉的曲藝類有獎徵文和攝影展活動,年內評出獲獎作品,明年廟會開幕式頒獎;組織開展以弘揚正能量,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描寫黃口美好明天,讚美黃口人民優良品質和高尚情操為主題的詩詞書畫展。分為青少年組和成人組,稿件徵集自3月28日開始,至4月5日截止。具體由文化站籌備。詩詞書畫展貫穿文化周活動始終,展出地點為黃口中心小學。開幕式還將邀請市電視臺、報社、漢興網等多家媒體現場報導。歷屆廟會活動

The temple activities


相關焦點

  • 《印象滑縣》道口古鎮之概述 古寨牆
    道口之名,因有李姓人家在黃河渡口擺渡而得名,史稱李家道口,距今已千餘年歷史。明朝初年,朱棣因遷都北京,重修大運河,並在道口設遞運所運輸官資、軍需,古鎮因此日益繁榮。道口古鎮依靠大運河航運,上通輝縣(今輝縣市)百泉下達天津,交通順暢,航運發達,素有「小天津」之稱。明清時期,「道口鎮綰轂水陸,商賈懋遷,貨物駢比,居民齪齪,頗有魚鹽之繞」。
  • 獅子流入中原地帶:張騫二次出使西域,印度使節進入絲綢之路
    普通人一般是這樣的,而官員們則不然,自大禹稱帝後打開了中原四千年的奴隸制度大門,這些奴隸就倒黴的成為了主人的殉葬品。西漢陵墓的棺木前有石獸守護靈主,石獸的模樣又和靈主生前的的官位有關,老虎以猛獸之王的形象留存在帝王的陵墓中。
  • 古「絲綢之路」文化遙遙萬裡
    絲綢之路雕塑,歷史文化雕塑,民俗雕塑這些商人出西域後大部分成為富商巨賈,從而吸引了更多人從事絲綢之路上的貿易活動,刺激了邊貿經濟的發展,進而極大地推動了中原地區與西域之間的物質文化交流。絲綢之路駱駝雕塑,隊伍雕塑,廣場雕塑
  • 古蜀名鎮非遺之旅!轉古鎮 聽川劇 遊燈會
    尋夢古蜀名鎮心棲人文成都走進非遺之旅感受四川本土文化 基本特點依託文化旅遊名鎮和街區的豐富非遺資源深度體驗古蜀民風民俗的獨特韻味金沙遺址博物館金沙遺址是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城西蘇坡鄉金沙村一處商周時代遺址,是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7世紀長江上遊古代文明中心——古蜀王國的都邑。金沙遺址博物館2007年在金沙遺址原址建成開館,展示了神秘的古蜀文化和獨特的青銅文明。
  • 海上絲路遊徑串聯大灣區文化歷史肌理 古港名鎮向海興
    「蕃客」足跡還原「西來古岸」舊貌坐落在廣州中山四路的南越王宮博物館,是昔日南越王宮署遺址的所在。從秦漢到民國的歷朝遺蹟層層相疊,見證著廣州「千年商都」的繁榮,也蘊藏著這座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2000多年長盛不衰的奧秘。
  • 一生一定要走的古絲綢之路
    青甘大環線,這條古 絲綢之路 於我而言心心念念已久,像場不願醒來的夢一般可能真的印證了「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年,在內心足夠豐盈時候,終圓夢那種激動,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心中雀躍「扁都口」為藏語「扁麻多」之音變,意為金露梅, 祁連 山中一種植株低矮的灌木,花量極多,花朵精緻,常見為金黃色,也有白色、粉色的,每到夏季,扁都口峽谷漫山遍野盛開金露梅,故由此而得名。扁都口是 青海 東部通往 甘肅 河西走廊 的一條最為便捷的重要地段,在 中國 歷代軍事、商貿、民族交流等方面發揮過重要的作用。
  • 古絲綢之路的概括,淺析對「一帶一路」的啟發
    今日話題:古絲綢之路的概括,淺析對「一帶一路」的啟發在古代有這樣一條「神奇」的商路,它橫跨亞—歐—非大陸,全長七千多公裡,綿延了數萬年。近幾年,我們國家多次提出「一帶一路」計劃,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強調要打造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這是對古絲綢之路的極大肯定與繼承。然而,為何絲綢之路能多次在會議上提出,受到國家領導的高度重視?它到底有著怎樣的神秘面紗?就讓我們一起來重走絲綢之路,來揭開他的神秘面紗。
  • 地圖上的絲綢之路︱歐洲古地圖上的「中國」與「絲綢之路」
    而早在漢武帝時代(前140—前88年),中國人就已開闢了從中國南方到達印度洋的海上絲綢之路。這樣,海上絲綢之路就將古羅馬文明與漢文明連接起來了。在羅馬人的認知裡,從印度繼續向東,「在大海盡頭的最北端,有個很大的內陸城市,名叫『秦尼』(Thina,又寫作Sinae),那裡盛產各類絲織品。」那麼,「賽裡斯」與「秦尼」之間是什麼關係呢?
  • 回望新疆:從歷史典籍中走來的絲綢之路
    從中也可以看出,絲綢之路在漢唐時期的繁華場景,真實地見證了西域和中原往來貿易與密切關係。但至今,有很多人還不明白古絲綢之路名字的由來、古絲綢之路的大致情況以及古絲綢之路在歷史上發揮了多大的作用?我們通常所說的絲綢之路,是指綠洲絲綢之路,也就是從河西走廊到西域位於絲綢之路要衝的西域,是歷史上世界民族大遷徙的十字路口,是東西方文化交流薈萃之地。中原文化、古羅馬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中亞文化和印度文化都曾通過絲綢之路在這裡粉墨登場。
  • 中國最熱的地方,古絲綢之路的中樞和門戶,因西遊記而聞名遐邇
    火焰山位於吐魯番盆地北部邊緣,古絲綢之路北段,山勢呈東西走向。古人把火焰山叫做「赤石山」,維吾爾語叫「克孜勒塔格」,意思是紅山。這是一條由紅砂巖組成的山脈,東起鄯善縣蘭幹流沙河,西止吐魯番桃兒溝,長100千米,最寬10公裡。在海拔500米的火焰山中,素來以高溫著稱。這童山禿嶺,寸草不生。
  • 最新展覽 | 千山共色——絲綢之路文明特展
    本次展覽以新疆與絲綢之路歷史進程為線索,共分三個章節:第一章節「聯雪隱天山」,呈現四萬年前人類的足跡便已出現在新疆。青銅時代至鐵器時代的早期文化,新疆與河西、中原地區關係密切,也與亞歐草原有著廣泛的聯繫。
  • 瓦罕走廊——被遺忘的古絲綢之路
    在古代,自張騫鑿空西域以來,因北方有強大的匈奴部落威脅,東西方文明的交流須靠翻越帕米爾高原才能實現,而瓦罕走廊地勢較其他平坦,因此成為了連接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如今,瓦罕走廊在中國境內長度約100公裡。這裡土地貧瘠,多暴風雪災,千年來荒蕪人跡,至今是地球上最難生存、最為貧困的地區之一。
  • 紅柯:絲綢之路就是中國神話史詩之路
    2017年北京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光明日報》特約紅柯寫長文《絲綢之路——人類的大地之歌》。皇室本身就有鮮卑血統,文武百官胡人很多,皇帝既是中原天子,也是草原的可汗,稱之為「天可汗」。 出生於中亞碎葉西天山的李白,五歲時隨父遷居中原,見識了完整的天山祁連山秦嶺這條巨龍一樣的龍脈。筆者在《天才之境》中專門寫李白,李白來自天界,來自崑崙神壇,賀知章初見李白稱之為「謫仙人」,天降李白就是給漢語注入宇宙天地的神力,真正的盛唐之音。
  • 絲綢之路源頭『青州說』
    這就說明古青州的版圖範疇一度擴大到泰沂山脈及淮河、沭河、沂水、泗水流域。另外,也把山東的範疇略加說明。「山東素稱齊魯之邦」。狹義的「山東」,最早見諸文字,是出自漢武帝丞相公孫弘之口:「臣居山東為小吏時,寧成為濟南都尉」(《史記·酷吏列傳》)。還有《史記·儒林列傳》「秦時焚書,伏生壁藏之……諸山東大師無不涉《尚書》」。此時是指泰山以東地區。
  • 安海衝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去年5月份,安海鎮成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目前,正緊鑼密鼓地申報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泉州港的南港,安海港海外交通貿易起自唐宋,明末清初達到高峰,繁榮至民國。安海是得天獨厚的800年濱海貿易市鎮,有多處歷史建築集中成片的區域,完整地涵蓋了長橋、名寺、古塔、渡頭、街巷、書院、民居等遺存。
  • 張信剛:回望古絲綢之路的發展
    人類首先出現之地——非洲的面積非常之大,把中國、印度、歐洲和北極附近的格陵蘭島都加起來還不及非洲大。但是,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幾乎和美國的面積等同)以及在它之南的鹽鹼地帶把接近地中海的北非與中非和南非隔開了。
  • 甘肅的「金城」蘭州,它是黃河之濱的絲綢重鎮,西北人的靈魂家園
    蘭州,簡稱「蘭」或「皋」,古稱金城,是甘肅省省會,國務院批覆確定的中國西北地區重要的工業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城市。蘭州是河西走廊的重要城市,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城鎮,早在五千年前,人類就在這裡繁衍生息,西漢建立縣政府,意為「金城湯池」,被稱為「金城」,隋朝初年改蘭州,初稱蘭州,自漢唐宋時期,開放「絲綢之路」,出現了絲綢西去、天馬東來的盛況,蘭州逐漸成為絲綢之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鎮,聯繫西域少數民族的重要都會和紐帶,是黃河文化、絲路文化、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的重要交匯地。
  • 黃髮濱、六月牛詩詞合集
    華夏良心文/黃髮濱讀報獲悉,嫦娥五號採取月壤勝利歸來。其中一部分將入韶山以告慰書寫中華兒女"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凌雲志的毛公。蟾宮袖土酬家國,暖化冬雲,義感天人。巧為吾公賀誕辰。九天攬月今嫻熟,早慰詩神,更勵龍孫。華夏良心萬世芬。
  • 穿越絲綢之路(國際)山地自行車多日賽在蘭州開賽
    新華社蘭州9月20日電(記者程楠、張睿)黃河之濱,秋意漸濃。20日上午,「隴越騎聯」2020穿越絲綢之路(國際)山地自行車多日賽在蘭州市開賽。144名運動員、約1000名騎遊賽騎手參與了開幕式(騎遊賽)。甘肅地貌獨特,既有戈壁、草原,也有丹霞、雪山,被業內人士稱為「天然山地自行車賽場」。據甘肅省體育局介紹,本次賽事總裡程1387公裡,其中排位賽、正賽賽段362公裡。
  • 權杖頭:古絲綢之路早期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
    權杖頭:古絲綢之路早期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 李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