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進中舉後至於發瘋嗎?如果把他的官職換成現代,換做你也會激動

2021-01-19 叮噹貓說歷史

大家都學過初中課本上的「範進中舉」的故事,當初學這篇課文時,還記得老師講的什麼嗎?本文僅將其大致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封建科舉制的批判,一方面是對範進心理抗壓能力差的遺憾。但是,現實情況又如何呢?為什麼努力了這麼多年終於考中了範進卻又如此興奮?

儒家思想在中國封建制度下已經深入人心,因此在當時的各種職業中,『仕途』是人們最嚮往的人生道路。那時仿佛只有升官發財,才能得到真正的鄉親們的青睞,才能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這類思想使古代的書生們度過了一段艱難的歲月,不僅有「寒窗苦讀幾十年」、「一心只讀聖書」、「頭露梁錐刺」等幾代人的苦讀故事,還有《儒林外史》,它對當時的社會、思想進行了批判和諷刺。

該書雖為長篇小說,但卻在很大程度上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人士對「名利」的看法。今天我們談一談《儒林外史》中較為著名的故事「範進中舉」。

從這個故事開始,我們就知道,範進中舉之難,出身貧寒,家境貧寒,家境貧寒,但範進不願做家務事,不願經商謀生,只懂得用心讀書,因為那時讀書能當官發財,能有好的仕途,為國家作貢獻,同時也能改善家庭狀況。

我們應該知道,在科舉制出現之前,官職與皇位幾乎都是世襲的,也就是說,這個官位由父親傳給兒子,兒子再傳給孫子。這就是說,一個有志之士,是不可能有機會報效祖國的。因此,科舉制對當時的讀書人來說,是個很好的途徑。

但那時由寒門生入官的途徑也只有科舉制這樣一種,所以每年參加科舉考試的人特別多。全體讀者都擠破腦袋,想過這座獨木橋。由於那時官位都很高,一般百姓見官就行跪拜禮,不管是什麼事情,都要找相應的官職來處理。

因此,一旦他們參加了科舉考試,就代表著他的身份地位將與同輩官員一樣,能夠與他們平等地站在一起。於是「手腳不勤五穀不分」的範進發現了這條路後,便開始心血來潮地做起了升官發財的夢,就算家裡揭不開鍋也不願去幹活。

那時寒門弟子眾多,有志之士眾多,科舉考試又是那麼的嚴格,所以每年都有許多人落榜。「成者為王,敗者為寇」,能進入榜首的,自然是『枝頭上的鳳凰』,能受到鄉親們的尊敬和吹捧,也能讓自己報效祖國的理想有了實現的機會。

因此這個雖然一直寒窗苦讀,但似乎並沒有很突出的閱讀能力的範進一直沒有考進,也是可以理解的。年復一年,競爭壓力如此之大,想要一直讀到50歲也是很難的。

為什麼範進中舉後會發瘋?

範進已經考了幾十年,直到五十多歲,因為周進的舉薦,才終於能夠上高中參加科舉考試。範進在50多歲時為一生未得的功名突然而來,一時的激動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那時的他也不僅僅是激動,而是失了心,失去了理智,開始變得瘋狂。現在的人看起來,總覺得範進總是小題大做,覺得不要緊。

但是,如果從當時社會的角度來分析,就會發現他的瘋狂也是情理之中的。第一,在當時的社會,一個人是否有成就,確實與他的官職大小有關。在那個時代,等級分明,官吏,百姓,家奴等等,他們之間的地位並不平等。

在範進還是一個童生的時候,無論是家庭成員還是同鄉,都對他不屑一顧,而且這種鄙視已經延續了幾十年。可是一聽到他中舉的消息,他所居住的鄉下就有許多富人來討好他,一直煩他的嶽父也開始對他吹捧起來。如此鮮明的社會身份地位對比,怎還能讓人心平氣和地對待?

以最近幾年的影視劇《武林外傳》為例,裡面的呂輕侯也是一位身強力壯,卻一直沒有考入官場的窮酸秀才,儘管說在他身上沒人瞧不起他,但從某些情節來看,這也是他的一個痛點,一個不能把別人說出來的點。而呂秀才的才幹其實並不低,一直考不中也是有一定的社會原因的,有許多才幹不如他的人,都能在科舉中加官進爵,卻偏偏輪不到他,由此也揭示出封建社會官場的黑暗,讓一些人白白浪費了許多青春。

然而範進中舉之後,忽然發瘋了,除了他這艱難的一生中參加科舉考試和社會地位的不平等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官職」。應該知道,範進中舉以後,他的地位就可以和當時的縣令一模一樣了。再加上他手裡的權力也能免除自己手下留情的賦稅,這就是為什麼鄉下有錢有勢的豪紳都會討好他。範進中舉後又考進士,入山東學道。

這一官職,如果換成現在的官職,就相當於一個省的教育局長,就是像清代的紀曉嵐那樣的人物。如果是因為自己一貧如洗,一貧如洗,突然間對你說,你已經通過了科級幹部的考試,可以當教務長這類職位的鐵飯碗了,你能不激動嗎?

範進這一生總體來說,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別人的眼中度過的,他為之奮鬥了大半輩子的功名利祿,突然間落到自己身上,為此喜極而泣也是情有可原的。幸好他一直沒有放棄,終於等到了成功的那一天,成為鯉魚躍龍門的那個幸運兒!

相關焦點

  • 為什麼範進中舉後會突然發瘋?放到現代範進是怎樣的職位?
    他之所以如此義無反顧無非就是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做一個有尊嚴有地位的人。範進中舉之前的數十年可以說是窮困潦倒,食不果腹,讓人看不起,連自己的老丈人都看不起,經常大罵範進不長出息,而範進只能是唯唯諾諾任其唾罵。
  • 範進中舉後發瘋,將其職位放現在或許你更激動
    《範進中舉》是很多人都知道的文學著作。按照相對傳統的理解,作者通過《範進中舉》一文對科舉制度進行了極其辛辣的諷刺與批判。然而,當我們換一個角度去解讀《範進中舉》這篇文章,我們就能理解範進中舉後發瘋的原因——將範進中舉後的職位放到現在,當代人或比範進更加激動,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範進中舉後發瘋,他究竟得到了類似現在的什麼官職
    《範進中舉》是我們每個人都曾學過的一篇文言文,出自清代小說家吳敬梓的現實主義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作者通過描寫範進中舉一事,刻畫了他的形象,用嶽丈的肢體動作和言語表情,以及中舉後鄰居對他的前呼後擁來刻畫出了一個趨炎附勢,世態炎涼的的社會風氣,對當時社會的陰暗進行了諷刺。
  • 範進中舉後為啥瘋了?當你把他當的官放到現代,可能你比他還激動
    國人從初三開始就已經接觸到了《儒林外史》,或許有些讀者會疑惑,其實,當年那篇《範進中舉》,便是《儒林外傳》裡節選的原文。 《範進中舉》的故事大家並不陌生。講的是一個多年考取功名而不得的窮酸秀才最終成功中舉的故事,結構很簡單。筆墨側重的主要還是範進中舉前後的心態變化,以及其周圍親戚鄰裡對他的態度變化,從而諷刺科舉制本身。
  • 範進中舉後為何差點發瘋?你看看他前面幾十年過的是什麼日子?
    這樣情緒下的範進是很容易發瘋的,就好比一個正常人長期處於高壓環境下,將所有注意力集中到一件事上,而當這件事的結果出乎自己意料時,這些人往往會崩潰,完全被這個結局嚇到。範進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他剛剛被自己的老丈人奚落,剛因為借不到一粒米而犯愁,剛被自己鄰裡間毫無顧忌的羞辱打罵了一番,突然間天降好事告訴他:你中舉了!
  • 範進中舉後為什麼會發瘋?知道原因後,大家都理解了!
    範進中舉範進考中的時候鄰居們紛紛圍過來,祝賀可是此時的範進去了集市,他現在和自己的母親連日子都過不下去了。範進沒有家室,像他那樣一貧如洗的人是娶不起老婆的,而今的範進已經年老,他對自己的考試也越來越失望考完之後母親告訴他,我們家裡已經沒有一粒米了。你去集市上把那隻老母雞賣了吧?範進只能渾渾噩噩地走向集市,殊不知自己的家裡此事已經炸開鍋了。
  • 範進中舉後險些發瘋,卻自此官運亨通,你可知他後來當了什麼官?
    一般家裡條件好的,在孩子8、9歲時,會送他去上私塾,所謂私塾,就是私立的學校,需要交錢的,所以家裡貧寒的就只能自學。考試呢就像升級打怪,需要一級一級來,通過縣試和府試後成為童生,成為童生後你才具備了正式報考科舉考試的資格證,然後報考院試通過成為秀才,再考鄉試成為舉人,之後考會試成為貢士,最後參加殿試,如果成功金榜題名就成為進士,前三甲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
  • 範進中舉後瘋了?若把他中舉後的權力放到現代,你可能比他還激動
    《範進中舉》作為課本裡的一篇文章,大多人都學過,它是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創作的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中的一部分。整部文章講述的內容大概是有一個叫範進的窮讀書人,十分的追求功名利祿。半生貧窮,考了二十多次都沒能考中,所以遭受了不少的歧視。54歲才考中個秀才,而他嶽父一開始也是對他百般嘲諷。
  • 範進中舉後真發瘋了嗎?
    範進中舉前,飽嘗了科舉制度迫害下落第文人的辛酸苦楚,50多歲還只是個沒有任何功名的童生,窮愁潦倒,寒冬臘月的天氣還穿著單衣,凍得直發抖,小說中說「廣東雖是地氣溫暖,這時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還穿著麻布直裰,凍得乞乞縮縮。」
  • 範進中舉後為啥會發瘋?放到當代範進是什麼職位?
    所謂「中舉」,就是秀才在鄉試中考中舉人了!範進中舉後,為啥會發瘋呢?普通人突然成為百萬富翁,如果神經不夠強大,確實可能發瘋!那麼舉人到底值不值錢呢?舉人是可以購買的。光緒十六年,浙江副貢生龐元濟,捐直賑銀三萬兩,李鴻章奏準賞作「舉人」。
  • 範進中舉後又中進士,他的官職相當於什麼級別,難怪會喜極而瘋
    《儒林外史》中有一篇《範進中舉》,刻骨銘心表明了這一點,品牌形象栩栩如生地譏諷了古時候溜須拍馬、熱衷於官場、好官稱利祿且人情冷暖的社會風尚。範進十年寒窗苦讀數十年,考20數次都連續落選,寒酸窮困潦倒,藉助他的母親和嶽父的幫襯生活,遭盡了鄰裡親朋好友的嘲諷。殊不知在中舉的那一天確實來臨時候,他幾十年的恥辱和痛楚一掃而光,開心得差點兒發瘋。
  • 範進中舉後為何發狂?你把他的官職放到現在,你可能比他還要激動
    他極盡諷刺的描繪出來當時的人們對有功名之人的阿諛奉承之態,也將當時吏治的腐敗以及科舉的教條與虛偽全部都寫了出來。一開始聽說《儒林外史》一書就是從中學時代的語文必修《範進中舉》中了解,而《範進中舉》這一章節,絕對算得上是《儒林外史》一書的精華所在。中舉前的範進,算是一個典型的幹啥啥不行的窩囊廢形象。
  • 範進中舉後為何發狂?若你把他當官的權力放現在,你會比他更激動
    這裡就要說一下科舉考試的的制度了,在經過前面由童生變為秀才,拿到了正式資格之後,接下來秀才們會面臨三個級別的考試,分別是每三年舉辦一次的鄉試,考中後的被叫做舉人,第一名就被叫解元;然後是鄉試後第二年春天舉辦的會試,考中後被叫做貢士,第一名叫做會元;最後是由皇帝主考的殿試,考中後稱進士,錄取前三甲分別叫狀元、榜眼、探花。而範進還在秀才往舉人的這一步。
  • 範進中舉後,到底當了多大的官?
    原創 團隊作者 朝文社作者|我方團隊張嶔《朝文社》(原《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字數:2823,閱讀時間:約8分鐘歷史提問範進中舉後為啥會發瘋?放到當代範進是什麼職位?答:在古典名著《儒林外史》裡,「範進中舉」後的癲狂一幕,幾百年間不知笑噴多少粉絲。但為何範進會當場「歡喜瘋了」到「兩手黃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的地步?多年前紅遍全國的「白話寫史」讀物《明朝那些事》裡,對此也有一句風趣調侃:「換了你也可能會瘋的」。如此「瘋狂」,當然因為明清年間舉人的「優厚待遇」。
  • 範進中舉後瘋了?當你知道他當的官有多大時,可能你比他還要激動
    《範進中舉》節選自清代文學家吳敬梓創作的《儒林外史》,講的是54歲考了秀才的範進中舉前後所發生的事情,尤其是範進本人中舉後喜極而瘋,十分具有諷刺性,而這又與當時的環境脫不了關係,為什麼範進中舉後瘋了?當你知道他當的官有多大時,可能你比他還要激動。
  • 範進中舉瘋了是因為這個官職,如果放到現在,誰中舉了可能還要瘋
    參加了科舉考試博得了功名就可以踏上仕途,如果沒有參加科舉考試考取到功名那就只能夠在家中勞役耕耘一輩子。所以在中國有這麼一句諺語:「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古代等級制度森嚴,所以要突破等級的藩籬就只有好好學習,考取功名。今天我們所講述的主人公就是一個貧苦學生考取功名的故事。主人公是我們熟悉的範進,他考取功名,中了舉人之後就直接瘋掉了。許多人都覺得不就是考中了舉人,何至於此呢?
  • 範進中舉,高興地差點發瘋,你看他的人生變化有多大
    因為一旦考中,就「一舉成名天下知」。但是這個科舉考試並非人人都能考中的,《範進中舉》這個故事就很形象地再現了當時讀書人的考試歷程。一直參加考試的範進,得知自己考中舉人,高興地一口痰上來,迷了心竅,犯了瘋病。至於如此高興嗎?
  • 範進中舉後瘋了?不!得知舉人的這一項特權後,我瘋了
    吳敬梓藉助範進這個人物形象揭示了當時大環境下秀才們對於考舉人的執著,所反應出來的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放到範進身上,留給我們一個疑問:古代的秀才們為何到死也要考舉人呢?範進54歲時依然以童生的身份去參加院試,考中秀才後,又借錢去參加鄉試,而在得知考中舉人後竟然激動地瘋癲起來。
  • 看完範進中舉,我又笑了一遍:年少只笑範進瘋,年長方知……
    範進中了秀才,胡屠戶手裡拿著一副大腸和一瓶酒前去祝賀,然後看到範進就是一通臭罵,「把女兒嫁與你這現世寶」,「你是個爛忠厚沒用的人」,我讀著讀著就不由自主地笑了起來,被罵得範進唯唯諾諾,其他人忙著做飯伺候,胡屠夫從中午吃喝到傍晚,「吃的醺醺的」,然後「腆著肚子走了」,他拿去的一副大腸和一瓶酒幾乎都被他自個兒全吃回去了,別人白伺候他,範進也嚇得不敢吃。
  • 範進中舉後差點發瘋,從此官運亨通,你可知最後他當了多大的官?
    在八股文考試中,出現了很多畸形的讀書人。其中的一個典型例子就是範進,範進中舉常被視為笑談,大家都知道範進在屢次科考落榜後,終於得中舉人而欣喜若狂,近乎成為瘋子。由此,範進的形象就固化為一個急於求取功名的玻璃心書生,不過,卻很少有人知道他為官後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