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學過初中課本上的「範進中舉」的故事,當初學這篇課文時,還記得老師講的什麼嗎?本文僅將其大致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封建科舉制的批判,一方面是對範進心理抗壓能力差的遺憾。但是,現實情況又如何呢?為什麼努力了這麼多年終於考中了範進卻又如此興奮?
儒家思想在中國封建制度下已經深入人心,因此在當時的各種職業中,『仕途』是人們最嚮往的人生道路。那時仿佛只有升官發財,才能得到真正的鄉親們的青睞,才能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這類思想使古代的書生們度過了一段艱難的歲月,不僅有「寒窗苦讀幾十年」、「一心只讀聖書」、「頭露梁錐刺」等幾代人的苦讀故事,還有《儒林外史》,它對當時的社會、思想進行了批判和諷刺。
該書雖為長篇小說,但卻在很大程度上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人士對「名利」的看法。今天我們談一談《儒林外史》中較為著名的故事「範進中舉」。
從這個故事開始,我們就知道,範進中舉之難,出身貧寒,家境貧寒,家境貧寒,但範進不願做家務事,不願經商謀生,只懂得用心讀書,因為那時讀書能當官發財,能有好的仕途,為國家作貢獻,同時也能改善家庭狀況。
我們應該知道,在科舉制出現之前,官職與皇位幾乎都是世襲的,也就是說,這個官位由父親傳給兒子,兒子再傳給孫子。這就是說,一個有志之士,是不可能有機會報效祖國的。因此,科舉制對當時的讀書人來說,是個很好的途徑。
但那時由寒門生入官的途徑也只有科舉制這樣一種,所以每年參加科舉考試的人特別多。全體讀者都擠破腦袋,想過這座獨木橋。由於那時官位都很高,一般百姓見官就行跪拜禮,不管是什麼事情,都要找相應的官職來處理。
因此,一旦他們參加了科舉考試,就代表著他的身份地位將與同輩官員一樣,能夠與他們平等地站在一起。於是「手腳不勤五穀不分」的範進發現了這條路後,便開始心血來潮地做起了升官發財的夢,就算家裡揭不開鍋也不願去幹活。
那時寒門弟子眾多,有志之士眾多,科舉考試又是那麼的嚴格,所以每年都有許多人落榜。「成者為王,敗者為寇」,能進入榜首的,自然是『枝頭上的鳳凰』,能受到鄉親們的尊敬和吹捧,也能讓自己報效祖國的理想有了實現的機會。
因此這個雖然一直寒窗苦讀,但似乎並沒有很突出的閱讀能力的範進一直沒有考進,也是可以理解的。年復一年,競爭壓力如此之大,想要一直讀到50歲也是很難的。
為什麼範進中舉後會發瘋?
範進已經考了幾十年,直到五十多歲,因為周進的舉薦,才終於能夠上高中參加科舉考試。範進在50多歲時為一生未得的功名突然而來,一時的激動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那時的他也不僅僅是激動,而是失了心,失去了理智,開始變得瘋狂。現在的人看起來,總覺得範進總是小題大做,覺得不要緊。
但是,如果從當時社會的角度來分析,就會發現他的瘋狂也是情理之中的。第一,在當時的社會,一個人是否有成就,確實與他的官職大小有關。在那個時代,等級分明,官吏,百姓,家奴等等,他們之間的地位並不平等。
在範進還是一個童生的時候,無論是家庭成員還是同鄉,都對他不屑一顧,而且這種鄙視已經延續了幾十年。可是一聽到他中舉的消息,他所居住的鄉下就有許多富人來討好他,一直煩他的嶽父也開始對他吹捧起來。如此鮮明的社會身份地位對比,怎還能讓人心平氣和地對待?
以最近幾年的影視劇《武林外傳》為例,裡面的呂輕侯也是一位身強力壯,卻一直沒有考入官場的窮酸秀才,儘管說在他身上沒人瞧不起他,但從某些情節來看,這也是他的一個痛點,一個不能把別人說出來的點。而呂秀才的才幹其實並不低,一直考不中也是有一定的社會原因的,有許多才幹不如他的人,都能在科舉中加官進爵,卻偏偏輪不到他,由此也揭示出封建社會官場的黑暗,讓一些人白白浪費了許多青春。
然而範進中舉之後,忽然發瘋了,除了他這艱難的一生中參加科舉考試和社會地位的不平等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官職」。應該知道,範進中舉以後,他的地位就可以和當時的縣令一模一樣了。再加上他手裡的權力也能免除自己手下留情的賦稅,這就是為什麼鄉下有錢有勢的豪紳都會討好他。範進中舉後又考進士,入山東學道。
這一官職,如果換成現在的官職,就相當於一個省的教育局長,就是像清代的紀曉嵐那樣的人物。如果是因為自己一貧如洗,一貧如洗,突然間對你說,你已經通過了科級幹部的考試,可以當教務長這類職位的鐵飯碗了,你能不激動嗎?
範進這一生總體來說,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別人的眼中度過的,他為之奮鬥了大半輩子的功名利祿,突然間落到自己身上,為此喜極而泣也是情有可原的。幸好他一直沒有放棄,終於等到了成功的那一天,成為鯉魚躍龍門的那個幸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