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進中舉後,到底當了多大的官?

2020-12-14 澎湃新聞

原創 團隊作者 朝文社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朝文社》(原《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

字數:2823,閱讀時間:約8分鐘

歷史提問

範進中舉後為啥會發瘋?放到當代範進是什麼職位?

答:在古典名著《儒林外史》裡,「範進中舉」後的癲狂一幕,幾百年間不知笑噴多少粉絲。但為何範進會當場「歡喜瘋了」到「兩手黃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的地步?多年前紅遍全國的「白話寫史」讀物《明朝那些事》裡,對此也有一句風趣調侃:「換了你也可能會瘋的」。

如此「瘋狂」,當然因為明清年間舉人的「優厚待遇」。單看明代中後期《傳世藏書》《採芝堂文集》的記載,一個人只要「中了舉」,那真是「親朋率望腹焉」,也就是「沾點親的」,全都指望著你來過活。而且千萬別怕沒錢,阿貓阿狗都會爭著來投奔你,「且厚貲以見」,絕不空著手來。

《儒林外史》裡「中舉」後的範進,就生動展現了這「一夜暴富」的過程,這位在科考場上吃了一輩子虧的「窮書生」,老婆自嫁給他後「這十幾年不知豬油可曾吃過兩三回哩」,老娘在他中舉前更「餓的兩眼都看不見了。」可等著中舉後「瘋完了」,先是張鄉紳上門送錢送房子,接著兩三個月裡「有送田產的,有人送店房的」,財富不知不覺就暴增,連苦了一輩子的範進老娘看到這一幕,竟都驚呼「這都是我的了」,活活給「樂死了」。

這「一夜暴富」的過程,就是明清時代,千千萬萬舉人們「人生大翻身」的寫照。比如魯迅小說裡那抽阿Q嘴巴的「舉人老爺」,打斷了孔乙己腿的「丁舉人」,這些讓當時老百姓談之色變的「老爺們」,很可能都是如範進這樣「翻身」的。

而比這「大翻身」更讓多少讀者們驚嘆的,是範進「中舉」後的人生:別看已是五十多歲,事業卻進入了「快車道」,先是「丁憂」三年後考中進士,然後一路官運亨通,官至「山東學道」,負責一省的「整治文風」「考選人才」「講學」等工作。按今天的話說,相當於一省的「教育廳廳長」。

但放在《儒林外史》的創作年代——清代時,這「山東學道」,可不止「教育廳長」這麼簡單,放在清朝年間,範進的「山東學道」,學名為「提督學政」,這個職務本身沒有品級,任職門檻卻極高,必須要從當時的「翰林院編修」「侍讀」「侍講」中選拔,等於有「欽差」的身份。不但權力大「前途」也更大,清代紀曉嵐張之洞等名臣,都有過「提督學政」的經歷。單看這就知道,「翻身」後的範進,仕途有多得意。

而且這官職何止「前途」大?「錢途」也更大:一省的「提督學政」,執掌科場選拔大權,簡直抬個手就財源滾滾。所以清王朝也曾高度重視「提督學政」們的「養廉」工作。在山東河南等省,「提督學政」們每年就能拿到五千到六千兩「養廉銀」,相當於清代總督「年薪」(每年180兩白銀)的二十七倍多。「非法收入」更多,清代的北方各省,往往是2000多童生爭30多個「生員名額」,執掌選拔大權的「提督學政」,當然也是香餑餑。「販賣生員」「違禁漁色」的醜聞早不是新鮮事,幾乎躺著就有錢拿。

所以說,《儒林外史》裡苦了大半輩子的範進,在「中舉發瘋」之後,確實過上了「有前途且有錢途」的宦海人生,完美實現了人生逆襲。如此風光,也叫「範進」這個人物形象,在不少現代讀者間實力圈粉,甚至還被當做了「勵志典型」,催生了一票「毒雞湯文」。可如果真的這麼「仰慕」範進,那就真誤會了《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的意思了。

因為,吳敬梓在範進身上花了那麼多筆墨,哪裡是為了樹立一個「奮鬥標杆」?相反,卻是為了諷刺這個「誤人誤己」的科考名利場。範進的諷刺性在哪?首先就要看一個事實:苦盡甘來的範進,真有過人的才學嗎?

說起範進的「才學」,好些人都在哀嘆他早年屢試不第的苦命人生。但後來官升「山東學道」,「範大人」還是不經意間暴露了學問水平——當幕客們開玩笑似的說起宋代大詞人蘇軾時,範進竟連蘇軾是誰都不知道,還以為這是「本朝」的考生,還認真來了句「蘇軾既文章不好,查不著也罷了。」一個不知蘇軾的人,竟管起了山東的教育。

如此雷人一幕,難道是吳敬梓瞎寫?還真不是。比如在《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生活困頓,陷入「腹做千雷鳴」境地的乾隆三年,清朝大臣舒赫德就怒斥八股取士「文途空言,不適於用」,也就是全是空洞無物的學問。清代名臣鄂爾泰更感慨「非不知八股為無用,特以牢籠志士,驅策英才」。但既然「無用」,那麼如此模式選拔出來的,自然是越來越多的「庸才」。

所以,到了清朝中期時,大清權力場上就是「庸官」扎堆。各級「飽讀八股」的官員,卻常見毫無實幹能力。放在《儒林外史》已熱銷「大清圖書市場」的清朝嘉慶年間,嘉慶皇帝就見識了「庸官」們的能量——嘉慶十二年,新任江西巡撫金光悌叫苦說,單是當時的巡撫、藩司、臬司、鹽道這幾個衙門,未結的案子竟然就有一千六百多起,各級州縣的積案更多達上萬起。這「上下磨洋工」的景象,也叫嘉慶哀嘆「今吏治疲玩若此」。

到了嘉慶帝的兒子道光帝在位,這「疲玩」更是越演越烈:僅道光十年這一年,查出犯有「失查」大錯的官吏,竟就有兩萬零二百多名。這都還是些「小魚小蝦」。藩司臬司的高官們「於地方一切公務不求甚解」。有的知府「終日以飲酒唱曲聽戲為事」,有些知縣甚至「終年未曾坐堂審案」,被老百姓戲稱為「木偶老爺」。所以到了鴉片戰爭時,有些官員更是「昏」出了「國際影響」——英軍兵臨浙江時,杭州知府凌泰封天天在家看書,各級官員能躲就躲,上下犯昏。

這麼多「昏官」,說起來,都是如範進一樣,在科場裡「考出來」的。

而比這「能力問題」更讓人深省的,還有範進的品質問題。說到範進的「品質」,好些人都津津樂道他的「吃苦」「執著」。但他「中舉」後的一件「小事」,卻暴露了其品性——範進母親去世後,本該「丁憂」的範進,被張鄉紳拉到湯知縣處「打秋風」。嘴裡說要「丁憂」「吃素」的範進,譜擺得十足,連用什麼筷子都要計較。開吃後身體卻誠實,「在燕窩裡撿了一個大蝦丸子塞到嘴裡」。如此「孝順」,實在虛偽。

這虛偽做派,到了鴉片戰爭前夜,更成了清朝官員間的「潮流」,當時道光皇帝倡導「節儉」,帶頭穿補丁衣服,官員們也紛紛效仿,民間「補丁衣服」價格也飆升,看上去各個都是穿著樸素的窮官。

可其實呢?州縣官員們「挾妓包娼」成了常事,官員們見完上司常直奔妓院,「歡呼達旦,恬不為怪」。地方按察使布政使進一次京城,送禮就要花一萬五千多兩銀子,表面「樸素」的官場上,更形成了約定俗成的規矩:比如在陝西等「窮省」,逢年過節每個下屬給總督送的壽禮,就多達上千白銀。另外官員過境要送「程儀」,缺了錢就從賦稅做文章,大肆「浮收」賦稅,這麼多錢送來送去,最後都是老百姓買單。

這樣的風氣下,那個叫「範進」們無比嚮往,苦一輩子也要玩命鑽進去的大清權力場,幾乎成了大染缸。比如巡撫到任,放在道光年間就被稱為「餓虎出林,急不能待」,猴急著要「吃」民脂民膏,修河治水等重要資金,往往「然實用之工程者不及十分之一」。衙門的飲宴逢年過節都有,每次都熱鬧到通宵達旦。虛偽且庸碌的範進,進了這樣的權力場,攤上的還是「提督學政」這類肥差,到底是變成「餓虎」還是「碩鼠」,閉著眼都能想。

換句話說,清王朝的國力,何嘗不是被千千萬萬個「考出來」的「範進」,一代代活活蛀空?鴉片戰爭慘敗成這樣,真不止是裝備的事兒。

以這個意義說,刻畫了如此生動「範進」形象的吳敬梓,無愧名垂史冊的偉大文學家。

參考資料:馮爾康《生活在清朝的人們》、謝世城《道光朝官員腐敗問題》、關文發《嘉慶傳》、陳美林《中舉前後的範進》、於豔竹《儒林外史 對八股取士的批判》

原標題:《範進中舉後,到底當了多大的官?》

相關焦點

  • 範進中舉後瘋了?當你知道他當的官有多大時,可能你比他還要激動
    《範進中舉》節選自清代文學家吳敬梓創作的《儒林外史》,講的是54歲考了秀才的範進中舉前後所發生的事情,尤其是範進本人中舉後喜極而瘋,十分具有諷刺性,而這又與當時的環境脫不了關係,為什麼範進中舉後瘋了?當你知道他當的官有多大時,可能你比他還要激動。
  • 範進中舉後差點發瘋,從此官運亨通,你可知最後他當了多大的官?
    在八股文考試中,出現了很多畸形的讀書人。其中的一個典型例子就是範進,範進中舉常被視為笑談,大家都知道範進在屢次科考落榜後,終於得中舉人而欣喜若狂,近乎成為瘋子。由此,範進的形象就固化為一個急於求取功名的玻璃心書生,不過,卻很少有人知道他為官後的成績。
  • 範進中舉後瘋了?若你知道他當的官有多大權力時,你可能比他更瘋
    科舉制度雖然讓貧寒學子也有機會入朝為官,但它陳腐的八股文考試內容大大限制了考生的思維,特別是明清時期,這種狀況尤為嚴重。 在清代吳敬梓的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中就有一個很典型的科舉制度殉道者形象——範進,他中舉喜極而瘋的片段被選入了中學課本,讓很多人對此有了深刻的印象。
  • 《範進中舉》中,為何嶽父對範進的態度前倨後恭呢?
    中舉是讀書人成為上層紳士的標誌,之後舉人在地方上就可以其紳士的身份,實際上參與大量地方事務的管理,擁有相當大的權力。範進中舉之後,身份、地位都會發生質的飛躍,因此,胡屠戶才前倨後恭。如果舉人犯了罪,知縣是不能隨便處罰的,必須先報告學政,由學政革除其功名後,才能進行審理。考舉人的競爭非常激烈,每百名生員中,幸運者僅一兩名。舉人的功名比生員重要得多。舉人不但可參加會試投考進士,即使考不中進士,也能參加「大挑」,或做知縣,或做學官,從此步入仕途;再退一步,哪怕不做官,在地方上以其紳士的身份,也實際上參與大量地方事務的管理,擁有相當大的權力。
  • 範進中舉後為啥會發瘋?放到當代範進是什麼職位?
    所謂「中舉」,就是秀才在鄉試中考中舉人了!範進中舉後,為啥會發瘋呢?普通人突然成為百萬富翁,如果神經不夠強大,確實可能發瘋!那麼舉人到底值不值錢呢?舉人是可以購買的。光緒十六年,浙江副貢生龐元濟,捐直賑銀三萬兩,李鴻章奏準賞作「舉人」。
  • 範進中舉之後
    範進中舉,《儒林外史》寫活了各色人等的表演,尤其是範進的嶽父胡屠戶。但是範進中了舉之後有怎樣的人生道路呢?一般讀者就不太清楚了。話說先是張鄉紳來拜訪,胡屠戶躲進女兒房裡,張鄉紳送上賀儀五十兩,還送了一所三進三間的宅子。自此以後,果然有許多人來奉承他;有送田產的,有人送店房的,還有那些破落戶,兩口子來投身為僕,圖蔭庇的。到兩三個月,範進家奴僕丫鬟都有了,錢米是不消說了。
  • 範進中舉後險些發瘋,卻自此官運亨通,你可知他後來當了什麼官?
    能夠出人頭地的也是佼佼者,大多數人可能努力一輩子也只能是個小官,甚至一直名落孫山。所以如果能夠順利通過考試,整個人都會飄起來吧。就有這樣一個人,中舉人之後喜出望外,可能是一直以來太大壓力了,得知自己上榜後幾乎瘋了,從而成為大街小巷的一個笑談。說到這裡大家一定知道我說的是誰了吧,沒錯就是範進。
  • 為什麼範進中舉後會突然發瘋?放到現代範進是怎樣的職位?
    範進中舉是《儒林外史》中的名篇,大概是在上中學的時候我們曾在語文課本上學習過範進中舉一文的節選。範進中舉講述的是範進從年輕時就參加科舉考試,直到五十四歲時終於考中舉人,從一介布衣平民青雲直上終於實現當官夢想。夢想成真那一刻範進喜極成瘋,最後老丈人胡屠戶一巴掌將其打醒。
  • 範進中舉後真發瘋了嗎?
    範進中舉前,飽嘗了科舉制度迫害下落第文人的辛酸苦楚,50多歲還只是個沒有任何功名的童生,窮愁潦倒,寒冬臘月的天氣還穿著單衣,凍得直發抖,小說中說「廣東雖是地氣溫暖,這時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還穿著麻布直裰,凍得乞乞縮縮。」
  • 範進中舉後瘋了?若把他中舉後的權力放到現代,你可能比他還激動
    《範進中舉》作為課本裡的一篇文章,大多人都學過,它是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創作的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中的一部分。整部文章講述的內容大概是有一個叫範進的窮讀書人,十分的追求功名利祿。半生貧窮,考了二十多次都沒能考中,所以遭受了不少的歧視。54歲才考中個秀才,而他嶽父一開始也是對他百般嘲諷。
  • 「範進中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範進只是中了秀才居然會變成一個瘋癲之人,這令很多讀者都感到不解。而對於那些臉譜化的人物,例如胡屠夫,他在範進中舉前後對範進的坦度判若兩人。範進未中舉之時,胡屠夫對他明嘲暗諷,從長相樣貌到家世成就沒有一處能讓胡屠夫說出誇讚之語。範進中舉之後,範進身上又沒有任何一處是胡屠夫不滿意的,甚至在誇讚範進的同時,也誇讚了自己的眼光。
  • 範進中舉後瘋了?不!得知舉人的這一項特權後,我瘋了
    《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筆下最為知名的人物形象顯然就是範進了。節選自《儒林外史》中的《範進中舉》更是被選入了教科書,很多人對範進這樣一個「到死也要考舉人的窮秀才」的印象極為深刻,學生時代的我們也曾一度嘲諷過他。
  • 人到中年再讀《範進中舉》,發現範進的妻子才是女人的楷模
    非常佩服那些編教材的專家們,語文課本上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經典中的經典,值得一讀再讀。上過初中的朋友應該都讀過《範進中舉》,第一次讀到《範進中舉》只覺得是一個有意思的嘲諷故事,當時老師講本文的中心思想好像是封建社會下的科舉制度怎麼樣。於是範進在我腦海裡就變成了一個「中舉變瘋」的形象。
  • 範進中舉後又中進士,他的官職相當於什麼級別,難怪會喜極而瘋
    《儒林外史》中有一篇《範進中舉》,刻骨銘心表明了這一點,品牌形象栩栩如生地譏諷了古時候溜須拍馬、熱衷於官場、好官稱利祿且人情冷暖的社會風尚。範進十年寒窗苦讀數十年,考20數次都連續落選,寒酸窮困潦倒,藉助他的母親和嶽父的幫襯生活,遭盡了鄰裡親朋好友的嘲諷。殊不知在中舉的那一天確實來臨時候,他幾十年的恥辱和痛楚一掃而光,開心得差點兒發瘋。
  • 中醫角度來看範進中舉
    範進中舉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它講的是範進參加鄉試中了舉人一事,運用誇張的修辭手法刻畫了他為科舉考試喜極而瘋的形象,用嶽丈在範進中舉前後的極其鮮明的肢體動作和言語表情,以及中舉後鄰居對他的前呼後擁和鄉紳贈屋的等事例重點刻畫出了一個趨炎附勢熱衷仕途,好官名利祿且世態炎涼的可恥的社會風氣,對當時社會及其陰暗的特徵進行了辛辣的諷刺。
  • 範進中舉後為啥瘋了?當你把他當的官放到現代,可能你比他還激動
    國人從初三開始就已經接觸到了《儒林外史》,或許有些讀者會疑惑,其實,當年那篇《範進中舉》,便是《儒林外傳》裡節選的原文。 《範進中舉》的故事大家並不陌生。講的是一個多年考取功名而不得的窮酸秀才最終成功中舉的故事,結構很簡單。筆墨側重的主要還是範進中舉前後的心態變化,以及其周圍親戚鄰裡對他的態度變化,從而諷刺科舉制本身。
  • 為何範進中舉後會失常?你看他中舉後,會獲得哪些權力就明白了
    範進中舉 讀書人範進的一生恰是這種境遇的真正寫實。幸運的是,後來在幾位商人的幫助之下,給他捐了監生,他考中了舉人,從此平步青雲。 而範進的「成功」,則又與周進在求取功名之時的尋死不同,範進在聽聞自己高中之後只呆呆的說了一句「噫!好!我中了!」便變得瘋癲起來。最後,還是自己的嶽父一巴掌才讓他清醒了。
  • 範進中舉我們看來非常的搞笑,他中舉之後,周圍人的反應更誇張
    也有一些頭髮花白的人出現,因為他們在考科舉的時候都是一層一層的等級往上去考,直到中了舉人才算是有了一定的俸祿,成為了一個做官的人。所以對於很多人上學期間學習的那個範進中舉這篇故事,大家應該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其實現在看來,我們的課本節選的只是其中的一回,採用了非常典型的諷刺手法,將它種植之後的醜態描述的非常清晰,甚至讓人發笑。
  • 範進中舉後發瘋,將其職位放現在或許你更激動
    《範進中舉》是很多人都知道的文學著作。按照相對傳統的理解,作者通過《範進中舉》一文對科舉制度進行了極其辛辣的諷刺與批判。然而,當我們換一個角度去解讀《範進中舉》這篇文章,我們就能理解範進中舉後發瘋的原因——將範進中舉後的職位放到現在,當代人或比範進更加激動,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看完範進中舉,我又笑了一遍:年少只笑範進瘋,年長方知……
    《範進中舉》是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創作的一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中的故事情節。記得初中階段,《範進中舉》這一節被選進了語文課本,我第一次讀到它時就興趣濃厚,主要是人物刻畫得好,語言文字太TM形象生動了。特別是胡屠夫,承包了我好些年的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