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我國古代最具批判諷刺意味的小說,還得是清朝吳敬梓寫的《儒林外史》。全書共56章回,每個都是獨立的寓言。以十分寫實的筆調,記敘了社會各個階層人士對於「功名富貴」的看法。
眾所周知,我國封建社會自誕生之初,便以儒家思想為指導核心。故而古代所有職業裡,仕途自然是最受追捧的那個。千百年來,無數古人為功名利祿前赴後繼,各種的千姿百態,確實是個文學創作的寶庫。
因此,《儒林外史》作為第一本跳出這一常態,且批判這一制度的書籍,歷史意義自然不言而喻。其代表我國古代諷刺小說的最高峰,魯迅對其評價極高,稱思想內容「秉持公心,指摘時弊」。甚至在世界文學史上,《儒林外史》也能和狄更斯、巴爾扎克筆下的社會寫實作品相媲美,乃屬世界文學史上一顆明珠。
既然是我國如此傑出的諷刺小說,自然是要被收錄進課本的。國人從初三開始就已經接觸到了《儒林外史》,或許有些讀者會疑惑,其實,當年那篇《範進中舉》,便是《儒林外傳》裡節選的原文。
《範進中舉》的故事大家並不陌生。講的是一個多年考取功名而不得的窮酸秀才最終成功中舉的故事,結構很簡單。筆墨側重的主要還是範進中舉前後的心態變化,以及其周圍親戚鄰裡對他的態度變化,從而諷刺科舉制本身。
故事最後的結局並不盡人意,由於中舉前後身份翻天覆地的變化,本就迂腐呆蠢的範進最後喜極而瘋,著實令人唏噓。
這裡,相信不少人會嘲笑範進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中個舉就能瘋了。要是當上了皇帝,豈不是要當場暴斃?其實,諸位對古代中舉這個概念不太明白,要是類比到今天,相信各位當時的心態一定比範進要更激動。
古代科舉制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這裡筆者就不再一一贅述了,今天來說說考上之後的各種福利。首先是最底層的秀才,眾所周知,古代的徭役很重,倘若你考上了秀才,就是未來的國家公務員預備役,這樣你家裡就可以免除兩個男丁的徭役。別人在田地裡累死累活為朝廷打工,你就可以在大樹陰涼處喝茶聊天,相當自在。
此外,秀才的衣物也和普通百姓不一樣,秀才可以穿長衫,但老百姓只能穿布衣。而且,古代對簿公堂時,秀才看見縣太爺可以不用下跪,而尋常老百姓平常在大街上看見縣太爺的官轎,都是要立馬下跪的,即便是地主和富商,也無法避免。也難怪那會的普通百姓想要改變命運,必須要發奮讀書。
這還只是個秀才,中舉可比秀才要牛多了。其是秀才從鄉試中脫穎而出,考中成為舉人的代指。畢竟秀才只是國家公務員預備役,只能算是有特權的平民百姓,而舉人就是正兒八經的朝廷公務員了。
而且,這個朝廷公務員還不一般。如今國考考上了公務員,都是從最基層的科員做起。想要往上混個科長,怎麼著也得個十年八載,再往上就更難了。而舉人在古代能做什麼官職呢?一般是知縣,通判這類縣級或副縣級的官銜,倘若運氣好,趕上當年吏部大選拔,還能混個省部級的知府。
不難看出,普通的縣級和副縣級都已是處級幹部了,要是攤上知府還得是廳級幹部。放到今天,等於考上公務員直接就是處級,省去了幾十年的奮鬥時間,能不讓人激動嗎?如此想來,範進之所以喜極而瘋,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各位讀者,這事兒要是擱你們身上,諸位承受得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