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現在社會當中想要成才的路有很多種,可是如果回到古代的話想要做出一番大事業,只有認真的讀書走科舉這一條路。而且這科舉的制度只是從隋唐時期開始的,之前的普通老百姓想要當官兒簡直是天方夜譚。
雖然說有了科舉之後,很多平民百姓有了光宗耀祖的機會。可是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去學習,都可以去參加科舉的。畢竟那個時候的老百姓每天圍著柴米油鹽生活,想要讀書就需要一筆很大的費用。在那個一兩銀子夠普通人家過一年的時代,除了少許的富裕之家,沒有幾家可以拿得起一年幾兩銀子的束修費。
可就是這樣仍然有人不斷地追求著,哪怕一家人挨餓受凍,也要攢下錢來供孩子去讀書。畢竟只要參加科舉之後榜上有名,基本上就是一步登天了。為何要如此說呢?中舉之後不光可以當官,最主要的是擺脫了自己之前的階層。直接就步入了上流人士的圈子裡,所以才有那麼多的人前赴後繼地去爭取。
人們對待科舉制度有多瘋狂,記得曾經的一篇文章裡有詳細的介紹。故事裡所講的是一個叫做範進的人,是個考了多年都沒有進榜的老秀才了。就是因為這一點他的嶽父很看不上他,還會經常用非常尖銳刻薄的話而辱罵他。
突然間有一天他接到了中舉的消息,直接就高興得瘋掉了。那種癲狂的狀態十分的令人不理解,還有眾人在他中舉前後天差地別的態度。簡直令人啼笑皆非。要知道在古代人們都普遍認為:所有的職業都是低賤的,只有讀書才是人生上的正路。
由此可見當時的人們對於讀書人是一種發自於內心的崇敬。況且在當時的環境當中,一家如果能夠考上一個秀才的話,就可以減少很多的賦稅。包括再見了一些官老爺的時候,這些秀才也不用去向人家跪拜了。可見這是一個多麼具有誘惑力的權力,為了改變自己見人矮一截的狀態,很多人寧願讀書讀到老死也要去科舉考試。
另外一旦中舉之後,就會有很多人主動上門投身做奴才。畢竟在當時那個大環境當中,能夠在一個官老爺家中當個管家,也比自己種田交重稅要省心得多。畢竟沒有人敢在他們身上動一些歪心思,也不會弄得家破人亡。
可是這些官老爺的門檻不是誰都能進的,一些世代為官的人家家裡用的都是世奴,輕易不會收一些新的人家進門。畢竟不知根知底的人人家不敢用,所以這些人才會把眼光瞄準那些新中舉的人。
另外就是當一個人中舉之後,很快就有離得近的鄉紳過來拉關係跑路子。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來送一些銀錢,或者是價格不菲的禮物。畢竟新中舉的人家大多數最缺的就是錢。這樣廣撒網的手段很有用,如果幸運的話,某個舉人老爺有一天真的扶搖直上。想起當初自己錦上添花的行為,多少也會給一些面子。
由此可見只要中了舉之後,基本上無論是權利還是錢銀就都有了。還有一點就是中舉在當時是個很光榮的事情。這就相當於高考時候每個省的狀元,成了所有的人羨慕的對象。而且無論在哪個朝代,基本上都是官官相護。無形當中他們自己織就了一張關係網,並且基本上是好大家一起好,不好就所有的人全部完蛋。
可以說古代的科舉制度有利也有弊。雖然說打破了氏族階級壟斷官場的局面,但是也難免有一些沒有才華的人通過走關係作弊獲得了舉人的位置。為今後的朝廷,埋下了很大的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