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範進中舉就瘋了?換成是你,你拿到這樣權力,你可能也瘋了

2020-12-23 每天讀文史

如今現在社會當中想要成才的路有很多種,可是如果回到古代的話想要做出一番大事業,只有認真的讀書走科舉這一條路。而且這科舉的制度只是從隋唐時期開始的,之前的普通老百姓想要當官兒簡直是天方夜譚。

雖然說有了科舉之後,很多平民百姓有了光宗耀祖的機會。可是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去學習,都可以去參加科舉的。畢竟那個時候的老百姓每天圍著柴米油鹽生活,想要讀書就需要一筆很大的費用。在那個一兩銀子夠普通人家過一年的時代,除了少許的富裕之家,沒有幾家可以拿得起一年幾兩銀子的束修費。

可就是這樣仍然有人不斷地追求著,哪怕一家人挨餓受凍,也要攢下錢來供孩子去讀書。畢竟只要參加科舉之後榜上有名,基本上就是一步登天了。為何要如此說呢?中舉之後不光可以當官,最主要的是擺脫了自己之前的階層。直接就步入了上流人士的圈子裡,所以才有那麼多的人前赴後繼地去爭取。

人們對待科舉制度有多瘋狂,記得曾經的一篇文章裡有詳細的介紹。故事裡所講的是一個叫做範進的人,是個考了多年都沒有進榜的老秀才了。就是因為這一點他的嶽父很看不上他,還會經常用非常尖銳刻薄的話而辱罵他。

突然間有一天他接到了中舉的消息,直接就高興得瘋掉了。那種癲狂的狀態十分的令人不理解,還有眾人在他中舉前後天差地別的態度。簡直令人啼笑皆非。要知道在古代人們都普遍認為:所有的職業都是低賤的,只有讀書才是人生上的正路。

由此可見當時的人們對於讀書人是一種發自於內心的崇敬。況且在當時的環境當中,一家如果能夠考上一個秀才的話,就可以減少很多的賦稅。包括再見了一些官老爺的時候,這些秀才也不用去向人家跪拜了。可見這是一個多麼具有誘惑力的權力,為了改變自己見人矮一截的狀態,很多人寧願讀書讀到老死也要去科舉考試。

另外一旦中舉之後,就會有很多人主動上門投身做奴才。畢竟在當時那個大環境當中,能夠在一個官老爺家中當個管家,也比自己種田交重稅要省心得多。畢竟沒有人敢在他們身上動一些歪心思,也不會弄得家破人亡。

可是這些官老爺的門檻不是誰都能進的,一些世代為官的人家家裡用的都是世奴,輕易不會收一些新的人家進門。畢竟不知根知底的人人家不敢用,所以這些人才會把眼光瞄準那些新中舉的人。

另外就是當一個人中舉之後,很快就有離得近的鄉紳過來拉關係跑路子。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來送一些銀錢,或者是價格不菲的禮物。畢竟新中舉的人家大多數最缺的就是錢。這樣廣撒網的手段很有用,如果幸運的話,某個舉人老爺有一天真的扶搖直上。想起當初自己錦上添花的行為,多少也會給一些面子。

由此可見只要中了舉之後,基本上無論是權利還是錢銀就都有了。還有一點就是中舉在當時是個很光榮的事情。這就相當於高考時候每個省的狀元,成了所有的人羨慕的對象。而且無論在哪個朝代,基本上都是官官相護。無形當中他們自己織就了一張關係網,並且基本上是好大家一起好,不好就所有的人全部完蛋。

可以說古代的科舉制度有利也有弊。雖然說打破了氏族階級壟斷官場的局面,但是也難免有一些沒有才華的人通過走關係作弊獲得了舉人的位置。為今後的朝廷,埋下了很大的隱患。

相關焦點

  • 範進中舉後瘋了?若把他中舉後的權力放到現代,你可能比他還激動
    《範進中舉》作為課本裡的一篇文章,大多人都學過,它是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創作的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中的一部分。整部文章講述的內容大概是有一個叫範進的窮讀書人,十分的追求功名利祿。半生貧窮,考了二十多次都沒能考中,所以遭受了不少的歧視。54歲才考中個秀才,而他嶽父一開始也是對他百般嘲諷。
  • 範進中舉後為啥瘋了?當你把他當的官放到現代,可能你比他還激動
    國人從初三開始就已經接觸到了《儒林外史》,或許有些讀者會疑惑,其實,當年那篇《範進中舉》,便是《儒林外傳》裡節選的原文。 《範進中舉》的故事大家並不陌生。講的是一個多年考取功名而不得的窮酸秀才最終成功中舉的故事,結構很簡單。筆墨側重的主要還是範進中舉前後的心態變化,以及其周圍親戚鄰裡對他的態度變化,從而諷刺科舉制本身。
  • 範進中舉發了瘋?舉人特權放到你身上,你比他還瘋
    在《儒林外史》中,有這樣一則家喻戶曉的「範進中舉」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範進,從年輕的時候起便年年參加科舉考試,但一直以來都沒有考中,直到他五十多歲,受盡了奚落和譏諷,哪怕是到了窮困潦倒的地步,也始終不悔,執意要考中為止。在他的心中,是多麼希望這一天的到來!
  • 範進中舉後瘋了?若你知道他當的官有多大權力時,你可能比他更瘋
    在清代吳敬梓的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中就有一個很典型的科舉制度殉道者形象——範進,他中舉喜極而瘋的片段被選入了中學課本,讓很多人對此有了深刻的印象。 書中描寫範進看到報帖上寫著的「鄉試第七名亞元」,笑著拍手說:「噫!好了!我中了!」就往後一倒,不省人事。
  • 範進中舉後瘋了?當你知道他當的官有多大時,可能你比他還要激動
    《範進中舉》節選自清代文學家吳敬梓創作的《儒林外史》,講的是54歲考了秀才的範進中舉前後所發生的事情,尤其是範進本人中舉後喜極而瘋,十分具有諷刺性,而這又與當時的環境脫不了關係,為什麼範進中舉後瘋了?當你知道他當的官有多大時,可能你比他還要激動。
  • 範進中舉瘋了是因為這個官職,如果放到現在,誰中舉了可能還要瘋
    秀才,舉人考取實屬不容易。讀者們要知道當今教育這樣發達的時代還不到百分之五十,這樣我們可以試著想想古代是怎麼樣的。參加考試的人都叫做「童生」,這就有許多影視劇中七八十歲的斑白老者被人叫做童生,還去參加考試。考取了童試就獲得了「秀才」的稱號,這不僅僅是名聲的問題,更是實實在在的利益實惠。
  • 小時候,書本上只提到範進中舉瘋了,殊不知原著中他從此發達了
    引言:《範進中舉》,小時候課本中只提到範進中舉後瘋了,卻沒有提到他最後的結局怎樣?範進在五十歲時好不容易考中了秀才,然後中了舉人之後,高興至極然後就瘋了,這裡就「劇終」了嗎?當然不是。小時候的課本欺騙了我們,範進中舉後的確是瘋了,不過在胡屠戶打了他一巴掌後他很快就恢復了正常,甚至最後考取了進士,一路平步青雲,最終官至三品在,這些是課本中沒有提到的。眾所周知,範進五十多歲才中秀才,這其中離不開一個叫周進的人,可以說沒有周進也許就沒有範進的後來,周進就是範進的伯樂。
  • 範進中舉後為何發狂?若你把他當官的權力放現在,你會比他更激動
    不過範進經過了幾番努力,還是從童生變成了生員,雖然範進這生員沒有什麼含金量,因為他不是成績最好、公家會給發放糧食的廩生,也不是次一等的增生,更不是新入學的附生,他只是沒有進入學員受教因而肄業的窮秀才,但也總算是拿到了參加正式科舉考試的資格,脫離最低檔次了。
  • 看完範進中舉,我又笑了一遍:年少只笑範進瘋,年長方知……
    《範進中舉》是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創作的一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中的故事情節。記得初中階段,《範進中舉》這一節被選進了語文課本,我第一次讀到它時就興趣濃厚,主要是人物刻畫得好,語言文字太TM形象生動了。特別是胡屠夫,承包了我好些年的笑點。
  • 範進中舉後,到底當了多大的官?
    原創 團隊作者 朝文社作者|我方團隊張嶔《朝文社》(原《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字數:2823,閱讀時間:約8分鐘歷史提問範進中舉後為啥會發瘋?放到當代範進是什麼職位?答:在古典名著《儒林外史》裡,「範進中舉」後的癲狂一幕,幾百年間不知笑噴多少粉絲。但為何範進會當場「歡喜瘋了」到「兩手黃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的地步?多年前紅遍全國的「白話寫史」讀物《明朝那些事》裡,對此也有一句風趣調侃:「換了你也可能會瘋的」。如此「瘋狂」,當然因為明清年間舉人的「優厚待遇」。
  • 清朝考中舉人都有哪些權力,左宗棠便是例證,難怪範進中舉會瘋
    古時候封建王朝,門閥士族良莠不齊,階層意識比較嚴重,底層老百姓想利用自己的勤奮來改變當前的階級,可以說成是鑽冰求火,好在自隋朝開始,當權者推行了科舉制,此後天下的知識分子就把考試這件事情作為了人生道路中最關鍵的事情。科舉考試稱之為是古時候老百姓唯一的上升臺階(戰爭階段以外),一朝考中便是享不完的富貴榮華,他人也會高看一等。
  • 中醫角度來看範進中舉
    範進中舉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它講的是範進參加鄉試中了舉人一事,運用誇張的修辭手法刻畫了他為科舉考試喜極而瘋的形象,用嶽丈在範進中舉前後的極其鮮明的肢體動作和言語表情,以及中舉後鄰居對他的前呼後擁和鄉紳贈屋的等事例重點刻畫出了一個趨炎附勢熱衷仕途,好官名利祿且世態炎涼的可恥的社會風氣,對當時社會及其陰暗的特徵進行了辛辣的諷刺。
  • 範進中舉後又中進士,他的官職相當於什麼級別,難怪會喜極而瘋
    更有甚者,中了舉,人卻喜極而瘋。範進就是這樣的典型。中國封建社會,等級森嚴,名門權勢全部都是世襲,在科舉制出現以前,下層社會的老百姓無論怎樣勤奮,都不太可能翻盤。隋唐時期的科舉制給了莘莘學子期望,要是勤奮就會有可能入朝做官,因此 很多人都期望可以利用求學步入官場。
  • 範進中舉後為何發狂?你把他的官職放到現在,你可能比他還要激動
    一開始聽說《儒林外史》一書就是從中學時代的語文必修《範進中舉》中了解,而《範進中舉》這一章節,絕對算得上是《儒林外史》一書的精華所在。中舉前的範進,算是一個典型的幹啥啥不行的窩囊廢形象。胡屠夫這樣的肉販子,都覺得自己的閨女嫁給他是下嫁。嶽父都是這樣的態度,就不用說其他人了。而在其中舉之後,大家似是都忘記了曾經對範進的挖苦。
  • 範進中舉,我們都知道他瘋了,卻不知道後來的他有多成功!
    中學課本中《範進中舉》摘選自《儒林外傳》第三回,範進得知自己中舉以後,仰天倒下,牙關緊閉,眾人趕緊拿來開水給範進灌了幾嘴,範進突地又爬了起來,依舊是那副喜出望外,不分由地往外跑。沒跑幾步,腳底溜滑,栽進了泥塘中,待爬起時,已披頭散髮,滿身泥汙,渾然落湯雞的形象,然而嘴中仍不斷念叨:「噫,好了!我中了!」
  • 為什麼範進中舉後會突然發瘋?放到現代範進是怎樣的職位?
    範進中舉是《儒林外史》中的名篇,大概是在上中學的時候我們曾在語文課本上學習過範進中舉一文的節選。範進中舉講述的是範進從年輕時就參加科舉考試,直到五十四歲時終於考中舉人,從一介布衣平民青雲直上終於實現當官夢想。夢想成真那一刻範進喜極成瘋,最後老丈人胡屠戶一巴掌將其打醒。
  • 範進中舉後瘋了?不!得知舉人的這一項特權後,我瘋了
    《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筆下最為知名的人物形象顯然就是範進了。節選自《儒林外史》中的《範進中舉》更是被選入了教科書,很多人對範進這樣一個「到死也要考舉人的窮秀才」的印象極為深刻,學生時代的我們也曾一度嘲諷過他。
  • 範進中舉後險些發瘋,卻自此官運亨通,你可知他後來當了什麼官?
    考試呢就像升級打怪,需要一級一級來,通過縣試和府試後成為童生,成為童生後你才具備了正式報考科舉考試的資格證,然後報考院試通過成為秀才,再考鄉試成為舉人,之後考會試成為貢士,最後參加殿試,如果成功金榜題名就成為進士,前三甲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而且其中有些考試並不是每年都會舉辦,所以這樣算下來,十年就能高中的人估計是天才吧!
  • 權力下的諂笑:從文化屬性的角度解讀《範進中舉》
    1範進進學回家,胡屠戶道:「我自倒運,把個女兒嫁與你這現世寶,歷年以來,不知累了我多少。如今不知因我積了甚麼德,帶挈你中了個相公,我所以帶個酒來賀你。」胡屠戶又吩咐女婿道:「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個體統來。
  • 《範進中舉》中,為何嶽父對範進的態度前倨後恭呢?
    中舉是讀書人成為上層紳士的標誌,之後舉人在地方上就可以其紳士的身份,實際上參與大量地方事務的管理,擁有相當大的權力。範進中舉之後,身份、地位都會發生質的飛躍,因此,胡屠戶才前倨後恭。中舉士子的經濟狀況也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範進在中舉之前,是窮得叮噹響的人物,連最基本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當有報子來他家告訴他中舉的好消息時,他正抱著家裡唯一值錢的老母雞在街上換米,以解決無米下鍋的生計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