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爭的五大意義

2020-12-17 海外網

抗美援朝戰爭時期,美國和我國臺灣國民黨當局出於反共的目的,散布不實言論,污衊中國大陸出兵是為蘇聯服務。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檔案解密後,一些人又以片面曲解的方式引用史料,認為中國大陸參加韓戰是不惜損害本國利益為他國出力。近年來,仍有人不遺餘力否定抗美援朝的意義,拋出一些經不起考證的史料,甚至說連毛澤東自己都後悔了,認為「幫助朝鮮打這場仗是錯誤的」。

抗美援朝,中國無疑付出了人員傷亡和軍費開支的巨大代價。那麼,毛澤東認為自己做了錯誤的決策嗎?抗美援朝是否達到他的預期目的?他後來是如何評價抗美援朝戰爭的?筆者依據有關檔案和材料,對這些問題進行梳理分析。

「打回到三八線,守住了三八線」

據毛澤東的衛士長李銀橋回憶,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籤字的消息傳到北京,毛澤東非常高興,在中南海的院子裡清唱了一曲京戲。接著他又對身邊的衛士說:「我們可以脫軍衣了,我脫,你們也脫。」脫下軍衣,說明他內心的一些憂慮和擔心解除了,已經在思考國家戰略重點的轉移。

毛澤東第一次比較系統地評價抗美援朝,是在1953年9月12日召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24次會議上。他指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是偉大的,是有很重要的意義的。」他主要講了四個意義,其中第一條就是「和朝鮮人民一起,打回到三八線,守住了三八線」。他說:「如果不打回三八線,前線仍在鴨綠江和圖們江,瀋陽、鞍山、撫順這些地方的人民就不能安心生產。」

三八線是毛澤東當初決定出不出兵的一個「底」。毛澤東深知美軍越過三八線佔領朝鮮對於中國的巨大危害。此外,還有更深層的憂慮:一旦朝鮮垮掉,按照史達林的意見,朝鮮將在中國東北建立流亡政府,並將殘餘部隊撤到東北休整,那麼,很可能將戰火引到中國境內,即使蘇聯再次出兵東北,無論戰爭勝敗如何,都無法保證在東北的主權不受損害。

三八線對於毛澤東來說,還與解決臺灣問題密切相關。美國對韓戰的反應異常迅速、強硬,出兵朝鮮同時派第七艦隊進駐臺灣海峽,主要是擔心同樣的情況還會在臺灣海峽、越南、緬甸出現,導致美國遠東防線的崩潰。美國把朝鮮和我國臺灣聯繫起來,毛澤東也不能將二者分開考慮。1950年8月4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說:如果美帝得勝,就會得意,就會威脅我國。

朝鮮停戰協定的最後籤訂,中朝軍隊守住三八線,拔去了插在中國頭上的一把刀,使東北乃至全國可以安心搞生產建設﹔避免了在中國國土上與侵略者對抗的可能,將我們的「國防線」外移﹔也在解決臺灣問題上爭取到一些餘地。毛澤東不能不為之感到欣慰。

「取得了軍事經驗」

「取得了軍事經驗」,是毛澤東講抗美援朝意義時提到的第二條。他說:「我們中國人民志願軍的陸軍、空軍、海軍,步兵、炮兵、工兵、坦克兵、鐵道兵、防空兵、通信兵,還有衛生部隊、後勤部隊等等,取得了對美國侵略軍隊實際作戰的經驗。這一次,我們摸了一下美國軍隊的底。對美國軍隊,如果不接觸它,就會怕它。我們跟它打了三十三個月,把它的底摸熟了。」

毛澤東的這段話包含兩層意思:

一是經過抗美援朝,我們的軍隊朝現代化目標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新中國成立後不久,毛澤東和黨中央就把現代化作為軍隊建設的總方針和總任務。然而,當時的實際情況是「我們的軍隊距離現代化很遠」。由於國內工業水平極為落後,沒有現代兵工製造能力,武器裝備較差。戰爭中蘇聯以半價援助了中國60個師的蘇式現代武器,其中約4個師的裝備我們轉讓給朝鮮,其餘裝備提供給56個師的志願軍和國內部隊,這些部隊很快完成大換裝。換裝後,我軍武器裝備的現代化水平獲得了全面提升。此外,中國的各大兵工企業也利用蘇聯提供的技術藍圖成功地製造了第一批國產現代武器裝備,新中國的國防工業開始初具規模。

二是經過抗美援朝,中國人民志願軍各兵種取得了同現代化裝備敵人實際作戰的經驗。

毛澤東認為,取得與強大美國作戰的經驗,是中國軍隊的重大勝利。毛澤東曾說過:「抗美援朝戰爭是個大學校」,「最重要的是,我們的軍隊受到了鍛鍊,兵勇、幹智」。由於有了與美軍作戰的經驗,我們軍隊克服了過去的恐美心理,具有敢於同強敵較量的氣魄,這在毛澤東的談話中也有所反映。1961年9月24日,毛澤東在會見英國蒙哥馬利元帥時說:「我們的志願軍跟美國在朝鮮打了三年,美國軍隊是有戰鬥力的,它的武器好。但是,只要不打原子彈、氫彈,打常規武器,我們是有辦法對付的。」

「提高了全國人民的政治覺悟」

1953年9月,毛澤東講到抗美援朝提高了全國人民的政治覺悟,但沒有展開來說。從他後來的談話中,可以看出其中主要有三層意思。

一是抗美援朝極大地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

抗美援朝之前,毛澤東等領導人曾有過擔心:和平恢復的計劃被打亂,「國內許多人將對我們不滿」。隨著戰爭的勝利,這個擔心不復存在了。1957年3月17日,毛澤東在天津市黨員幹部會議上說:「在我們過去幾十年,主要的工作就是階級鬥爭。打倒蔣介石,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還有社會主義改造,這些都是屬於階級鬥爭的範圍。」「在作這個鬥爭的時候,人們對於我們在開頭也是不相信的。現在人們就相信了,說共產黨行了。」

二是抗美援朝弘揚了愛國主義精神,鼓舞起人民的革命熱情和生產積極性。

早在1950年12月,毛澤東就對蘇聯駐中國大使尤金說:「美帝國主義在朝鮮的侵略,對中國人民是一個很好教育。不數月間,美帝的一切原形均已暴露無遺,中國人民對美帝的認識提高了一步,抗美援朝的運動得到很大的開展。」正如毛澤東所說,抗美援朝運動最大限度地把全國人民動員起來,投入到支援前方、恢復經濟的偉大鬥爭中。經過努力,國民經濟的恢復工作於1952年下半年提前半年完成,經濟建設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於1953年開始。

三是抗美援朝振奮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消除了一部分人的崇美、恐美心理。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打破了美國軍隊不可戰勝的神話,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空前提高。毛澤東深有感觸,並時常以此鼓勵國內外人民敢於和帝國主義做鬥爭,敢於和一切困難做鬥爭。1956年,他暢遊長江時說:「應當號召人們到大江大河裡去遊水,可以鍛鍊人們的意志。有些人害怕大的東西,美國不是很大嗎?我們碰了它一次,也沒有什麼了不起。 」1968年11月,毛澤東會見越南范文同一行時說:「美國在歷史上歷來是讓別國先打,打到半路它再參加。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先打韓戰,然後打越南戰爭……但它經不起打,只出幾十萬兵,兵力有限。」

「推遲了帝國主義新的侵華戰爭」

毛澤東認為抗美援朝勝利意義的第四條,是推遲了帝國主義新的侵華戰爭,推遲了第三次世界大戰。毛澤東說:「今後,敵人還可能打,就是不打,也一定要用各種辦法來搗亂」,「如果美帝國主義不推遲新的侵略戰爭,他說,我要打!我們就用前三條對付他。如果他說,我不打了!那麼我們就有了第四條。這也證明我們人民民主專政的優越性」。

抗美援朝的勝利,頂住了美國侵略擴張的勢頭,為新中國的國家建設和社會改革爭取到了寶貴的和平環境,同時也使新中國的國際威望空前提高,使全世界的人們,包括中國的敵人和朋友,都對新中國刮目相看。中國人民百餘年來受帝國主義列強任意欺侮、宰割的歷史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至於戰爭付出的代價,毛澤東從中國人民長遠利益出發指出:「當然,我們犧牲了人,用了錢,付出了代價。但是我們就是不怕犧牲,不幹則已,一幹就幹到底。」他說:所謂仁政有兩種,一種是為人民的當前利益,另一種是為人民的長遠利益,抗美援朝屬於後一種。兩者必須兼顧,重點應當放在大仁政上。

鞏固中蘇同盟,獲得新中國建設所需的經濟援助和安全保障

毛澤東在1953年9月的講話中沒有講到抗美援朝對於鞏固中蘇同盟的意義,但他在以後的言談中多次流露出這樣的意思。1958年7月21日,毛澤東會見蘇聯駐中國大使尤金等時說:「蘇聯人從什麼時候開始相信中國人的呢?從打韓戰開始的。從那個時候起,兩國開始合攏了,才有一百五十六項。」

韓戰前,毛澤東為維護中國的民族利益和國家主權,與史達林進行了幾次頑強的爭鬥,史達林對中國共產黨沒有多少信任。如果毛澤東違背史達林的意願,拒絕赴朝作戰,之前籤訂的中蘇同盟條約就可能成為一張廢紙。

毛澤東最終作出出兵朝鮮的決定,化解了中蘇同盟在剛剛形成時出現的危機,贏得了對蘇關係的主動。蘇聯援建156項工程,無償地提供了複雜的機器設備、工藝規程、內容豐富的科技資料,提供了其他科學集約化生產方式,派來大量專家。如果沒有抗美援朝,這些都是不可能的。

抗美援朝戰爭已經過去60多年了,歷史已經充分證明了毛澤東對抗美援朝評價的正確性。這場戰爭的勝利,使中國的東北邊疆得到鞏固,美帝國主義從此不敢輕易地進行欺侮和侵犯中國的嘗試,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改革贏得了一個較長時期的和平環境。

(作者為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二研究部毛澤東思想與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史研究一處處長、編審)

責編:張榮耀

31876879,.抗美援朝戰爭的五大意義,.2020-09-15 16:55:06,.204441,.張榮耀

相關焦點

  • 抗美援朝有五大意義,真正看懂後,才發現這場戰爭最終贏家是中國
    抗美援朝戰爭時期,美國和一些反對我國的政客散布謠言說,我國出兵朝鮮,發動抗美援朝戰爭是為了為蘇聯服務。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關於韓戰的一系列文件解密後,很多人單方面認為,中國在國力較弱的情況下參加韓戰,完全是損害本國利益。因此,很多人對抗美援朝戰爭的意義持否定態度。
  • 抗美援朝197653是什麼意思 抗美援朝是哪一年戰爭簡介及歷史意義
    197653的意思是:197653名抗美援朝烈士。「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1950年的今天,中國人民志願軍奔赴抗美援朝戰場。抗美援朝中國犧牲了多少人 ?歷史意義有哪些
  • 寮國領導人盛讚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和重大意義
    寮國領導人盛讚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和重大意義 2020-10-26 09: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抗美援朝的歷史意義
    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和人民軍隊的軍威,打破了美國軍隊不可戰勝的神話,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空前提高。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所強調的,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後屹立於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裡程碑,對中國和世界都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 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之戰——專家談抗美援朝戰爭的世界意義
    新華社北京10月20日電 題: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之戰——專家談抗美援朝戰爭的世界意義 新華社記者潘潔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70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高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旗幟,開赴朝鮮戰場,與朝鮮軍民並肩奮戰。
  • 齊德學:抗美援朝戰爭是一場偉大戰爭
    參考消息網9月14日報導(文/齊德學)「偉大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戰爭」,這是中共中央《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對抗美援朝戰爭的結論性表述。確實,抗美援朝戰爭無論從哪個角度說,都是一場偉大的戰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也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值得驕傲、最值得大書特書的一場偉大戰爭。抗美援朝出兵決策是英明的抗美援朝戰爭不是中國人民要打的,而是美國當局強加給中國人民的一場戰爭。
  • 抗美援朝戰爭是值得我們民族永遠銘記的戰爭
    原標題:抗美援朝戰爭是值得我們民族永遠銘記的戰爭   抗美援朝戰爭,中國人民以巨大的代價,挽救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保衛了國家安全,達成了出兵朝鮮的戰略目的。   抗美援朝戰爭創造和維護了中國在東北亞地區有利的戰略態勢和戰略格局,為國家經濟建設創造了相對和平的安全環境。
  • 抗美援朝戰爭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作為新中國的立國之戰,抗美援朝戰爭的硝煙雖然早已散盡,但對於十四億國人而言卻依然記憶猶新。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根本原因在於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以及其劣勢的武器裝備將幾乎武裝到牙齒的十七國聯軍打翻在地,創造了震古爍今的歷史奇蹟。
  • 中國高調紀念抗美援朝,意義深遠!
    中國和朝鮮在當前的國際背景之下,高調紀念抗美援朝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70周年,其意義和影響都比以往深遠!對於韓戰的意義和作用,歷史已有定論,這裡我就不一一展開來說,今天主要想跟大家分享一些事情,從第三方的角度側面來印證韓戰對於中國的意義和作用。
  • 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獲得的最大利益是什麼?
    1950年韓戰爆發,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趁機介入半島局勢,其戰火一度延綿至中國的鴨綠江邊,嚴重威脅到中國的領土安全。當時中國政府做出了抗美援朝的偉大決定,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彭德懷元帥的率領下浩浩蕩蕩奔赴朝鮮。連同朝鮮人民軍一同對抗聯合國軍。
  • 「抗美援朝戰爭是個大學校」——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帶給我們的啟示
    【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抗美援朝戰爭是個大學校」——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帶給我們的啟示作者:劉國新(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對於抗美援朝戰爭,軍事科學院出版的《抗美援朝戰爭史》總結出如下特點:新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場反侵略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第一場國際性的局部戰爭;新中國與美國互為主要對手的一場軍事、政治、經濟、外交的全面較量;雙方經濟力量和軍隊武器裝備對比懸殊、極不對稱的一場戰爭。
  • 周恩來與抗美援朝戰爭第一年
    (《黨的文獻》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摘要]《建國以來周恩來文稿》第 3冊有多篇文稿涉及抗美援朝戰爭,清晰地展現了周恩來在抗美援朝戰爭決策和戰爭第一年中所付出的心血和重要貢獻:韓戰爆發後,代表中國政府迅速作出外交反應,此後又在著手開展應戰準備的同時,不斷通過多種外交途徑與美國當局和有關方面溝通,表達贊成
  • 抗美援朝70周年|外國人眼中的抗美援朝戰爭:「世界上沒有任何軍隊...
    ,最應該萬世賡續的是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今後,無論何時何地,美國膽敢挑起對中國的戰爭,他們仍將是我們的手下敗將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的抗美援朝戰爭,是新中國剛剛誕生一年,帝國主義侵略者強加給中國人民的,也是中國人民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與地區和平而進行的一場正義戰爭。
  • 讓世界傾聽抗美援朝戰爭的中國聲音:寫在《抗美援朝戰爭史》英文版...
    《抗美援朝戰爭史》是經中央軍委常務會議批准編寫的全景式反映抗美援朝戰爭歷史的鴻篇巨製。該書出版後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成為研究抗美援朝戰爭的重要參考著作,並獲中共中央宣傳部「五個一工程」獎。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外文出版社與軍事科學出版社聯合推出三卷本《抗美援朝戰爭史》英文版,適逢其時。
  • 抗美援朝戰爭:一場反侵略正義戰爭
    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是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援助朝鮮人民,保衛國家安全而進行的一場反侵略正義戰爭1950年10月,在朝鮮人民處於極端困難,中國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的情況下,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根據朝鮮勞動黨和政府的請求,以及中國人民的意願,做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高舉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旗幟,開赴朝鮮戰場,同朝鮮軍民並肩抗擊侵略者。經過兩年零九個月的浴血奮戰,終於以劣勢裝備打敗了具有現代技術裝備的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實現朝鮮停戰。
  • 「抗美援朝戰爭是個大學校」
    【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  「抗美援朝戰爭是個大學校」  ——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帶給我們的啟示  作者:劉國新(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對於抗美援朝戰爭,軍事科學院出版的《抗美援朝戰爭史》總結出如下特點:新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場反侵略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第一場國際性的局部戰爭;新中國與美國互為主要對手的一場軍事、政治、經濟、外交的全面較量;雙方經濟力量和軍隊武器裝備對比懸殊、極不對稱的一場戰爭。
  • 在朝鮮的一仗,作為「韓戰」是平局!可「抗美援朝」打勝了!
    應該說,韓戰與抗美援朝是兩碼事!抗美援朝之戰在韓戰的大範圍之內。準確的意義上說,韓戰一開始,屬於內戰,後來是蘇美兩個大國勢力範圍內的作戰,戰爭的結局,基本打成了平手!而抗美援朝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參加的反侵略戰爭,中國與朝鮮聯手對付美國領導的所謂的「聯合國軍」,我們打勝了。韓戰,時間是從1950年6月25日開始,至1953年7月27日籤署《朝鮮半島軍事停戰協定》止。
  • 抗美援朝戰爭題材小說創作:鼓蕩革命英雄主義的時代強音
    魏巍的小說把眾多英雄人物的共性與個性、戰爭的進程及前後方聯繫、戰爭本身的意義及軍事與政治工作上的經驗等內容全都表現出來,以「激發人們的革命戰鬥性,發揚革命精神」「為將來的反侵略戰爭作準備」。孟偉哉的抗美援朝戰爭題材小說寫作路徑亦大體如此。他始終堅持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內容廣度與讓革命英雄從典型環境中生長出來的人物塑造方法。《昨天的戰爭》以團長周天雷的活動來結構小說,以進行時態描寫戰爭歷程。小說將抗美援朝戰爭置於世界歷史的大坐標中,為眾多富有典型意義的人物營造了真實的環境,也使得小說獲得深厚的歷史縱深感。
  • 汪暉: 20世紀中國歷史視野下的抗美援朝戰爭
    清華大學汪暉教授認為:抗美援朝戰爭以及稍後展開的抗美援越戰爭既是二十世紀中國的人民戰爭的延伸,也是其終結。正確看待它,也是正確看待中國在二十世紀的政治創新。他指出,冷戰後的國內韓戰研究,存在著一種普遍共性——方法論上的民族主義。即擺脫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帝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等對立範疇,轉而以國家間關係及國家利益為中心,探討這場戰爭的歷史意義。
  • 珍貴:1951年和1992年拍的有關紀錄片《抗美援朝》《抗美援朝戰爭...
    這是一部反映人民志願軍在朝鮮前線英勇作戰和全國人民在偉大的抗美援朝運動中的各方面活動的大型紀錄片。編導徐肖冰同志是史達林獎金獲得者、志願抗美援朝隨軍攝 影隊隊長。攝影師楊序忠同志就在朝鮮戰場上遭遇了美國侵略者的轟炸與掃射,壯烈犧牲,有兩個助手同志也在前線負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