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新中國的立國之戰,抗美援朝戰爭的硝煙雖然早已散盡,但對於十四億國人而言卻依然記憶猶新。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根本原因在於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以及其劣勢的武器裝備將幾乎武裝到牙齒的十七國聯軍打翻在地,創造了震古爍今的歷史奇蹟。
隨著1953年7月27日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在停戰協議上簽字,標誌著我們終於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共和國的國際地位也空前提高,昂首步入五大國序列。
隨後的1954年,我國以五大國身份參加了日內瓦會議,並主導了中南半島的歷史走向,成為無足輕重的世界大國。
很多人說,抗美援朝戰爭的意義,除了證明了共和國堅決抗擊外來入侵的決心和力量,更證明了我們作為大國不能也不可能祈求妥協。
這樣的說法無疑很有道理。畢竟古往今來的歷史早已不止一次地證明:
大國的體量,註定了不可能小富即安。就像人高馬大的妹子難以小鳥依人一樣,大國天生就是要參與大國博弈的,並且只有具備問鼎世界的實力才有活下去的資格,今天的俄羅斯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但抗美援朝並沒有說明這一點,理由很簡單。雖然共和國建國之初體量巨大,但卻並沒有令美蘇忌憚的鋒芒。歷史上的我們,尤其是近百年來,我們從來都是被動挨打。即便是取得了中法戰爭的勝利也依然逃不過賠款的命運,即便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也免不了割地的結局。
所以,某種程度上說,即便是1949年共和國成立,在美蘇等大國眼中,我們也不過是一塊肥肉而已,距離大國還有著十萬九千裡的遙遠距離。這一點在日本的身上表現得尤其明顯,其戰俘也不改「支那」的侮辱性稱呼,因為他們不相信這個昔日的「東亞病夫」已經徹底站起來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理論上我們是有對外卑躬屈膝的可能的。所以美國等西方國家才在內戰撥雲見日的時刻,紛紛向我們拋開橄欖枝,表示我們只要承認西方國家的在華權益,它們立刻就能踹開南京國民政府,和我們情比金堅。
這當然是不可能的,除了這和革命的目標南轅北轍,更重要的原因在於蘇聯的存在,使我們沒有左右搖擺的可能。
雖然立國之初的我們不具備威脅美蘇的能力,但卻有作為一枚棋子的可能,而我們的體量,也註定了倒向任何一方都可能讓對手如鯁在喉,所以它們才會瘋狂拉攏我們。
當時的情況是,即便我們和美國摒除意識形態隔空握手,也不得不面對蘇聯的威脅。畢竟美國遠在大洋彼岸,而蘇聯卻近在眼前。1945年失去蒙古的殷鑑不遠,現實情況不允許我們再度冒險,所以我們必須和西方劃清界限,一邊倒向蘇聯,換取國土的暫時安寧。
而蘇聯出於在意識形態方面對我們的了解,早在1945年就預言到我們必將再度強大的局面,所以韓戰也是蘇聯設計我們入局的一步大棋。
從史達林的角度來看,如果朝鮮能夠成功統一朝鮮半島或者和美國形成對峙,蘇聯都可以在半島坐收漁翁之利。而如果朝鮮力戰不支將我們拖下水,我們又必然打不過聯合國軍,屆時依然需要蘇聯出手,蘇聯便可名正言順地捲土重來。
只是史達林沒有想到,我們不僅有敢於跨過鴨綠江的勇氣,更有以一敵十七的決心,並將聯合國軍從鴨綠江畔趕到三八線,徹底震驚世界,包括蘇聯。
也正是這一仗,確立了我國的大國地位,一改積貧積弱的固有印象。而也正是從這場戰爭結束後,一躍成為世界大國的我們才徹底失去了所有妥協的退路,再也沒有了低調發展的可能。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