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人眼中的奧斯特洛夫斯基

2021-02-13 解放日報

各種語言版本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左),奧斯特洛夫斯基像(中),奧斯特洛夫斯基的臥室。 龔潔芸 攝

本報特派記者 龔潔芸

這幢小屋,成了他最後的牽掛

    「一個人的生命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恥。」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中,前蘇聯作家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借主人公保爾·柯察金之口,說出了自己對人生的感悟。

    保爾這樣一個人物,曾經影響了幾代中國人。幾乎來索契參加冬奧會的每一位中國人,都會懷著一顆虔誠的心,去市中心的奧斯特洛夫斯基故居拜訪。我也不例外。

    採訪索契冬奧會期間,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我從奧林匹克公園坐火車,50分鐘之後,就來到了索契市中心。

    從索契火車站向東,沿著城中心最寬敞的Gorky大街一路向東,距離著名的冬季大劇院不遠處,有一條狹小到不起眼的街道,叫保爾·柯察金街。奧斯特洛夫斯基在索契最後居住的地方,就在這條街的四號。

    如今,奧斯特洛夫斯基的故居依然保持著78年前他離開時的原樣,那座並不大的小屋的門,虛掩著,仿佛在等待著他回來一樣。

    房間裡的日曆,停留在了永遠的1936年6月30日——他離開索契前往莫斯科治療的那一天。雖然他曾想著能再次回到這個溫暖的城市,但他的願望,最終還是沒能實現。在他索契的家裡,奧斯特洛夫斯基前前後後共住了8年,但他在這裡的最後時光,飽受病魔折磨。

    從這幢普通的兩層樓俄式小洋房步行到黑海海邊,大概有15分鐘的路程。在索契的最初時刻,他還能在傍晚的時分,去海邊走走,但1929年,當他的雙目失明,之後脊椎又出問題的時候,他只能臥病在床。這幢小屋,以及小屋裡陪伴著他的媽媽、姐姐葉卡捷琳娜和妻子拉婭,和他的三個秘書,成了他最後的牽掛。

傳世著作,在這間小屋裡寫就

    在這裡,奧斯特洛夫斯基文學博物館的專職研究員塔利亞納親切地接待了我,她帶著我走進了這幢留給奧斯特洛夫斯基最深刻記憶的小屋,用緩緩的語氣,來還原那78年前,奧斯特洛夫斯基在這裡生活的各種氣息。

    客廳的正中央,那張並不大的餐桌上,當年用過的茶具排列得整整齊齊,那裡是奧斯特洛夫斯基媽媽、姐姐和妻子在某一個下午偶爾小坐的地方。餐桌的一旁,是一整排的木質書櫥,這裡近2000本的藏書,都是奧斯特洛夫斯基的珍藏。即便是雙目失明之後,他也會叫自己的秘書,挑出幾本他的最愛,坐在床頭,讀給他聽。客廳靠近窗戶的一邊,是他失明後最大的依靠,收音機和留聲機,音樂和新聞,給了他第二雙眼睛。

    客廳的牆壁上,是奧斯特洛夫斯基和他這一生最依賴的兩個女人的合影,媽媽從小用針線活把一家人養大,在他生命中的最後一段時光裡,母親還是這樣陪伴著他。姐姐葉卡捷琳娜負責他的起居,她細心地照顧著這個不幸的弟弟,照顧著整個家庭。

    客廳的另外一側,就是奧斯特洛夫斯基的臥室。奧斯特洛夫斯基的臥室不算太大,這裡最顯眼的,是他那張賴以生存的病床,以及床的另一頭,那一架依然如新的鋼琴。在奧斯特洛夫斯基最後的日子裡,寫作和聽音樂,是他每天的功課。累了的時候,妻子拉婭就會坐在鋼琴前,為他彈奏一首樂曲,陪著他忘卻暫時的疼痛。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床頭,有一張凳子,那是屬於他的秘書的。雙目失明加上脊椎硬化,奧斯特洛夫斯基的每一天,只能在病榻上度過,但是他的著作,還沒有完成。所以,他的秘書們,成了他的眼睛,他將他腦海中的保爾·柯察金口述出來,他的三個秘書,就這麼輪流為他筆錄、整理、打字。他臥室正對著的打字間,總亮著盞燈。1933年,《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樣一本傳世著作,就是在這間屋子裡寫就的。

他和「保爾」,永存人類文明史中

    12歲開始當童工、15歲上戰場殺敵、16歲身受重 傷、25歲全身癱瘓、32歲溘然長逝……因拒絕對白匪開槍,被押上法庭受審……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命運與保爾一樣跌宕起伏,《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小說,其實就是他口述的自傳體。這也是為什麼奧斯特洛夫斯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成為前蘇聯人民的偶像,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蘇聯青年的思想和生活。

    而在世界範圍內,奧斯特洛夫斯基也和他筆下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一起,成為廣大讀者的榜樣和楷模。

    對於一個誕生了普希金、託爾斯泰、契訶夫、高爾基等世界一流小說、詩歌、戲劇巨匠的國家來說,也許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地位,並不算很高,是他波瀾壯闊的人生事跡以及人格魅力,讓「保爾」永遠留存於人類的文明史中。奧斯特洛夫斯基文學博物館的專職研究員塔利亞納這麼評價:「奧斯特洛夫斯基真誠地相信革命的理想,於是他把這種信念以一種非同尋常的真實寫入自己的書中。他的小說是那個時代的紀念碑,是那個時代人們思想和意識的產物。」

    塔利亞納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問世後,產生了巨大的反響。讀者的信件像雪片一樣飛來,訴說著讀完這本書後的強烈感受。據說,在生命的最後一年,奧斯特洛夫斯基收到了5000多封讀者來信,他堅持讓秘書給每個讀者回信,他的堅韌品質,讓人動容。

    也就是那個時刻,索契政府決定保留奧斯特洛夫斯基在這座城市的記憶,把它改建成文學博物館,供熱愛保爾的人們瞻仰。

    如今,快80年過去了,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小屋,依然會經常有人來做客。特別是在索契冬奧會期間,這裡的人流,比往常多出了三四倍。

    塔利亞納說,她接待的最多的,就是來自中國的遊客。「冬奧會期間,每天都有來自中國的官員或者運動員來這裡,來看看。」在奧斯特洛夫斯基臥室旁小屋的桌上,有一本厚厚的留言本,這裡有來自全世界各地遊客的籤名和留言。記者在這本本子上看到了很多中文的留言:「有信仰、有靈魂、有精神。彼岸的人,永遠值得人們懷念、尊重!謹向奧斯特洛夫斯基致敬。」「精神永在世,影響一代人」……

    在奧斯特洛夫斯基故居裡,記者還偶遇了一位澳大利亞籍的華人工程師。這位名叫曾雲的工程師,是索契冬奧會網絡供應商的技術代表,回國之前,他一個人特意從奧林匹克公園區摸索到了這裡。曾雲今年四十出頭,他對塔利亞納說:「我小時候,父親一直都跟我說保爾的故事,這一次來索契,他叮囑我一定要代他來看一看奧斯特洛夫斯基創作這部小說時的故居。」

    曾雲在故居裡拍了很多照片,他說回去之後,可以給自己的父親看。「從小,父親這一輩就受蘇聯文學的影響,我也耳濡目染,即便是到現在,父親也總說。」曾雲說,所以這一次到俄羅斯,給了他很多的「親切感」。如今來到奧斯特洛夫斯基故居,感覺更真實了。「小時候課本裡的那個保爾,仿佛就在眼前。」

    除了中國遊客,塔利亞納說,還有很多國家的遊客也會慕名而來,其中最多來自烏克蘭、瑞典等。

上海老人,捐贈中文版精裝本

    記者無意中得知:一位中國老人,曾給索契的這個奧斯特洛夫斯基文學博物館,捐贈過一本中文版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而且據說,這位老人就住在上海。

    奧斯特洛夫斯基文學博物館裡,陳列著各種語言版本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在陳列櫥的中間偏右上的地方,我找到了這本書的中文版本。三本中文版本中,有一本是中國大學的教材,一本是上世紀50年代出版的精裝本。塔利亞納告訴我,這本書來自於一位熱心的中國讀者的捐贈,當時博物館的女館長、奧斯特洛夫斯基的秘書扎廖娃,接受了這份來自中國的禮物。

    幾經曲折,記者在上海找到了這位熱心的讀者:如今已是80歲高齡的老人華紹曾。

    「保爾,對我們那代人,甚至中國幾代人的影響,都太大了。我沒法忘記他。」華紹曾是武漢七零一研究所的副總工程師、我國著名造船學家。

    1953年,在南開大學讀書的華紹曾,經過一年的預備學習,被選送到前蘇聯的列寧格勒船舶學院,學習船舶動力專業。當時,我國的船舶製造專業還幾乎是一片空白。5年半的大學學習,40多位中國青年廢寢忘食,「記得出國前,周恩來和劉少奇都分別接見過我們。劉少奇說,當時40多個農民一年的生產價值,才能供養一個大學生。你們一定要學好」。

    當時,所有到蘇聯的中國青年,都報有幾乎和「保爾」一樣滿滿的報效祖國熱情。「我記得,當時國內很多學校都有保爾班,在學校時,中國的『保爾』吳運鐸還給我們做過報告,讓我們對『保爾』更加充滿感情,他鋼鐵般的意志、為理想獻身的精神,激勵了無數青年為建設新中國奮鬥。」華老說。

    1955年,一次乘實習船學習的機會,華老和同學們一起來到了療養勝地索契,「我們所有人都讀過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也知道這裡是奧斯特洛夫斯基故居的所在地。於是,我們想一定要去他的故居看看」。

    華老記得,那一天,正是奧斯特洛夫斯基過去的秘書扎廖娃接待了這些中國學生,「她帶著我們慢慢地參觀故居中的每一處細節,一路不斷地講述,他在人生最後的一段日子裡,怎樣生活,怎樣和病魔鬥爭,怎樣口述小說的日子。那些栩栩如生的講述,令人更加感動。」在博物館,華老看到了奧斯特洛夫斯基睡過的床鋪,秘書記錄他的口述使用的打字機,作家過去的生活仿佛曆歷在目。

    可是,當他看到被翻譯成各種語言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本時,卻發現諸多版本中竟沒有中文版。當即,他就想著要送給博物館中文版本的願望。回學校後,他立刻給國內的姐姐寫信,請她郵寄一本中文版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並且強調一定要精裝本。直到1958年,這本書才從國內寄到了華老的手裡,他隨即寄給了博物館,「因為那時,精裝本的書國內也極少的,但我想必須要這樣,才會更有分量」。

    1959年2月,華紹曾學成回國,未想不久,竟意外地收到了一封俄羅斯的來信。原來,在收到中文版本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後,當時已成為博物館執行館長的扎廖娃特意給他回信,對他的捐贈表示感謝,對他的工作和生活表示了誠摯的祝福。「最讓我喜出望外的是,館長還隨信寄來了奧斯特洛夫斯基不同時期的生活照片及博物館的參觀指南。」至今,華老對於那份驚喜仍記憶猶新。

    「與我同屆的同學,回國後幾乎都成為我國造船事業的各領域骨幹,並為此貢獻了一生。有時候和孩子們講述那時的經歷,我還是牢牢記著書中保爾最後的那些話——我整個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華老說。

那是歷史,我們不能忘記

    塔利亞納已經在奧斯特洛夫斯基文學博物館工作了20多年。在這裡,她看到許多慕名而來的人們,當然,她也會隨著人流的多少,感受著奧斯特洛夫斯基在俄羅斯文學界地位的變遷。

    塔利亞納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問世後不久就被譯成了多種文字。該書出版後,奧斯特洛夫斯基又活了4年,就在這4年中,他的小說出版了54次,被翻譯成73種文字,在47個國家出版。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話劇在蘇聯和世界許多國家的劇院上演。

    但是在前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文學界對蘇維埃時期的文學,特別是描寫革命者的前蘇聯文學作品有不同看法。他們認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只是一部神話,保爾的時代也已經過時。所以,在前蘇聯解體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就再也沒有再版。在擁有諸多文學巨匠的俄羅斯,奧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命短暫,著作有限,所以他的地位也並不高。而隨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節選段從俄羅斯文學教科書中被刪節,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影響在俄羅斯人民、特別是俄羅斯青年中,不復往昔。

    在採訪索契冬奧會期間,記者隨機採訪了幾位俄羅斯人,他們對於奧斯特洛夫斯基的評價不一,卻真實地體現了「保爾」在如今俄羅斯的影響。

    24歲的尼古拉是一位程式設計師,他說:「小學的時候,奧斯特洛夫斯基的作品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小說很真實,不管是寫一些身邊的人,或是當時艱難的生活。」但是尼古拉也說:「不過就現在而言,相比俄羅斯其他的大文豪,我並不喜歡奧斯特洛夫斯基,因為他作品的基調太過灰暗。」

    20歲的克裡斯蒂娜是聖彼得堡大學大二的學生,對於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印象,她想了半天,說:「我只知道他寫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要評價很困難,因為我沒有讀過。」

    48歲的亞歷山大,是蘭州大學的俄羅斯外教,他的評價直言不諱:「《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在前蘇聯時期是中學高年級必讀的教材,但現在……」

    當然,也有不一樣的聲音。21歲的瑪麗亞在大學裡的專業是文學,她就很喜歡奧斯特洛夫斯基:「我喜歡他所有的作品,簡單易懂。讀他的作品時,很多畫面都會自然地在腦海裡浮現。他是一個偉大的俄羅斯作家。他的作品不管是在以前還是現在都很有現實意義,特別是對研究當下的問題,都很有借鑑意義。」

    塔利亞納說,平時,只有莫斯科或者聖彼得堡的人來到索契,才會來拜訪奧斯特洛夫斯基文學博物館。他們中的大多數,也都已經上了歲數:「或許是他的書有太多的政治色彩,但是即便如此,奧斯特洛夫斯基對於俄羅斯文學界的貢獻,不可磨滅。」

    塔利亞納告訴我,在莫斯科大學語文系的二十世紀俄羅斯文學研究室的牆上,依然懸掛著奧斯特洛夫斯基的畫像。該教研室的前主任科爾米洛夫會說:「那是歷史,我們不能忘記歷史。」

(本報索契2月22日專電)

■歡迎關註解放日報!

  解放日報是上海市委機關報,是您了解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的第一選擇。解放日報精彩內容每日推送,更有精彩互動。

  添加辦法:微信「朋友們」-「添加朋友」-「查找微信公眾帳號」-輸入關鍵字「解放日報」-加關注。

  解放日報微信平臺,讓你看到不一樣的解放日報

相關焦點

  • 俄羅斯,如何對待《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
    本文為歷史領域文章,描述的是今天俄羅斯,如何對待《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作者,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的歷史往事。奧斯特洛夫斯基故居博物館俄羅斯一位人士,對今天俄羅斯,如何對待《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作者,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作出了介紹和評價,以下為具體內容:
  • 人中俊傑奧斯特洛夫斯基
    俄羅斯國內這方面的重大分歧,猶如浪潮洶湧,其餘波迅速影響到中國。專家學者們以明顯對立的觀點,相互碰撞、交鋒,激起廣大讀者的驚訝、思索。思維空前活躍,真理越辨越明。  這種再閱讀與再思考,需要可靠的資料作基礎、作依據,否則難以接近正確或較正確的判斷。
  • 俄羅斯人眼中的中國(人)是什麼樣的?俄羅斯人對中國人的印象
    其實俄羅斯人一直非常關注中國和中國人,無論是已經移居國外(相當一部分去了美國)的前蘇聯的俄羅斯人,還是目前在俄羅斯國內的人,都非常關注中國。首先看看一些移民到北美(主要是美國)的俄羅斯人是如何看待中國(人)的:(首先介紹他們,因為他們經歷的更多,對於中國和中國人具有國際化和多元化的視角,給我們的啟示作用更大)很多移民的俄羅斯人經歷了蘇聯解體和俄羅斯變革時期的社會聚變,對於當時蘇聯和俄羅斯的情況記憶猶新,他們中的很多,特別痛恨當時將蘇聯搞崩潰和把俄羅斯弄的面目全非的那些人
  • 外國人眼中的俄羅斯:為何俄羅斯人鮮有微笑?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專家為您解讀有關俄羅斯的最為流行的傳說。俄羅斯人飲酒並不比其他人多歷史上,俄羅斯人被認為是世界上飲酒最多的民族,外國人常把「伏特加」一詞與「俄羅斯」等同起來。俄羅斯人的微笑之謎很多來俄羅斯的外國人抱怨當地居民陰沉憂鬱,就說:你向過路人微笑,但回復的情感是零。由此得出結論:俄羅斯人是不熱情的民族,他們不歡迎外國客人。這個結論並不見得正確,要知道,俄羅斯人一直以好客著稱。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
  • 美國人眼中誰是軍事強國?印度位列世界第四,俄羅斯重返第二
    圖為印度購買的T90s坦克最近,美國人給出了全世界軍事強國榜單,讓我們來看看美國人眼中誰是軍事強國?這份榜單中,印度位列世界第四,俄羅斯則重返第二,中國則排第三位,針對中國第三的排名,也讓人覺得疑惑,畢竟,此前中國曾經拿到過世界第二的名次。
  • ——不同時期美國人眼中的俄羅斯
    美國的記者和政客們為我們勾勒俄羅斯的形象時,一直在「邪惡國度」和「救世主彌賽亞」之間反覆搖擺。然而令我們大為驚訝的是,美國扭曲俄羅斯形象的歷史實際上已經頗為悠久,而且這種扭曲時至今日仍然在影響著美國人對俄羅斯的看法。
  • 硬漢終能練成:普京是怎麼在俄羅斯人眼中成為「硬漢」形象的
    大家都知道,普京其實現在已經60多歲了,不過從照片上來看,這位俄羅斯領導人的體魄比起很多俄羅斯20多歲的小夥子也毫不遜色。對於普京這樣的硬漢領導人,不少俄羅斯的媒體和學者都感到十分驕傲。普京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讓人們不要忘記他,並讓人們像從前一樣相信他。
  • 俄羅斯民族!
    俄羅斯一個堅強 多才多藝的民族俄羅斯,疆土廣袤無垠,人民挺拔俊逸,歷史厚重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在這塊聖地安眠的都是為俄羅斯作出過重大貢獻的人,像著名作家果戈理、契訶夫,文學家普希金,詩人馬雅可夫斯基,舞蹈家烏蘭諾娃,音樂家蕭斯塔柯維奇,畫家列維坦,科學家圖波列夫,政治家米高揚、波德戈爾內,民族英雄卓婭、舒拉、奧斯特洛夫斯基等等。
  • 俄羅斯那些不為人知的魅力~
    頓河畔羅斯託夫被稱為"俄羅斯的南方之都",位於頓河河畔,距離亞速海50公裡,是俄羅斯人口第十大的城市。這裡氣候宜人,風景優美。羅斯託夫國立馬戲院:位於俄羅斯頓河畔羅斯託夫市,建於1957年,隸屬俄羅斯聯邦馬戲管轄。可容納1490人,是歐洲最大馬戲院之一。頓河畔羅斯託夫體育場:建立在頓河左岸,北面看臺巨大開闊,是羅斯託夫足球俱樂部的主場。
  • 美國人眼中的5大世界強國,俄羅斯退出前3名,中國排名出乎意料
    圖為參加海外演習任務的士兵最近美國有機構發布了新的世界軍事強國排名表,那麼美國人眼中的前5大世界強國都有誰呢?第一名仍然是美國,而讓人驚訝的是在這次的排名中,第二和第三分別被中國和印度佔據,這讓全世界的目光已轉向東方,俄羅斯則首次退出前3名,淪為了第四,僅比第五名以色列強一點,看來俄羅斯是真的已經衰弱了。
  • 美國人眼中的2049年五大超級強國:俄羅斯未進前三,中國是第幾?
    美智庫給出2049年強國排名,美國不是第一,俄羅斯沒前三,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為什麼美國都沒有排在第一?首先,中國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眾所周知,國防武器裝備離不開紮實的工業基礎,而中國完整的工業體系助力中國的國防實力顯著提升;其次,中國有一批艱苦卓絕的科學家,此前有美國媒體評選美國人眼中「最值錢」的中國人,例如「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和「中國潛艇之父」黃旭華等等,他們在艱苦條件下取得大量研究成果,對中國各領域的發展創新做出很大的貢獻。正是因為如此,美國智庫將中國排在了第一的位置。
  • 以前俄羅斯有很多人叫「某某斯基」,如今為何很少見到「斯基」了
    提起俄羅斯人的名字,很多人覺得他們的名字長得像火車,念起來還很繞口,都害怕自己的舌頭會在嘴裡打結。在1999年的春晚舞臺上,馮鞏一句「馮斯特洛夫斯基」想必至今仍令很多人記憶猶新。這個名字化用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就是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名字。也許有人會感到納悶,在一二百年前,俄羅斯明明有很多人都叫「某某斯基」,為什麼現在卻很少見到「斯基」了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先從俄羅斯人的名字談起。
  • 美國人眼中排名前6的軍隊:俄羅斯排第三,印度和日本這次很尷尬
    美國人眼中6支最強大的軍隊分別有哪些?這個問題相信很多網友會很感興趣,接下來黃三哥就給大家盤點一下。首先,在各大軍事強國中,美國其實是國家史最短的存在,不論是一戰還是二戰,美國所經歷的戰爭,其實都是在和老牌強國PK,例如德國,俄羅斯,英國,法國等。
  • 日本JCB不顧對俄制裁緊隨中國進軍俄羅斯
    日本和中國支付系統打算佔領俄羅斯境內的Visa和Master Card的位置。有望年內俄羅斯五家大型銀行將啟動中日兩國支付系統銀行卡服務。今年春天當Visa和Master Card因美對俄制裁而終止俄羅斯一些銀行的信用卡的服務後,中國銀聯和日本JCB支付系統便為挺進俄羅斯開始行動。
  • 建築人眼中的世界盃| 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球場巡禮(五) :下諾夫哥羅德體育場
    ,除了精彩的比賽,在建築人的眼中,體育賽場也是看點之一,本屆世界盃的全部賽事安排在俄羅斯11座城市的12個場館中進行。俄羅斯2018世界盃組織委員會和下諾夫哥羅德州政府採納了將場館以城市命名的建議,因此體育場被叫做「下諾夫哥羅德體育場」。2018俄羅斯世界盃後,這座球場將成為下諾夫哥羅德的足球俱樂部「伏爾加隊」的主場。
  • 俄羅斯人太強大,下酒菜如此硬核,網友:俄羅斯人不斷挑戰我三觀
    俄羅斯人太強大,下酒菜如此硬核,網友:俄羅斯人不斷挑戰我三觀在不同的國家就會有著不同的飲食習慣,對於下酒菜而言,人們會製作一些自己喜歡吃的小菜,在我們許多小夥伴的眼中,花生米和酒簡直就是標配。但是俄羅斯人太強大,下酒菜如此硬核,網友:俄羅斯人不斷挑戰我三觀,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俄羅斯人的下酒菜是自己製作的小菜,他們非常喜歡吃醃肉,但是他們的醃肉製作方法和我們有著很大的不同。我們製作醃肉需要醃製很長時間,但是俄羅斯人製作的醃肉三天後就可以食用了。
  • 歐洲人為什麼不喜歡俄羅斯人?俄羅斯做錯了什麼?
    說到俄羅斯,大家對於他的印象是一個實力強大,國土面積也非常龐大的一個國家。俄羅斯橫跨亞歐大陸的,文化也具有強烈的雙面性。 一直以來關於俄羅斯到底是屬於歐洲國家還是亞洲國家的爭論就沒有停止過,俄羅斯人對於自己的到底歐洲人還是亞洲人也眾說紛紜,那麼俄羅斯民族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
  • 美國眼中的三大強國 中國的排名讓人不意外
    那麼,美國眼中的三大強國是誰呢?我們來瞧瞧吧。在美國眼中的三大強國中,美國當然認為自己的實力是最強的了。其次,美國人認為中國以及俄羅斯的實力排在全球前三。俄羅斯的綜合實力以及國際影響力非常高,儘管經濟差了點,但在軍事、科技等的實力不容小覷。
  • 俄羅斯的氣候與俄羅斯人的性格的關係
    話說最近已經5月,俄羅斯有的地方卻還在下雪,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希望可以讓更多人了解俄羅斯人,了解俄羅斯人的性格,生活環境,飲食起居
  • 羅馬帝國眼中的蠻族俄羅斯如何開始文明化?俄羅斯民族與國家起源
    對於俄羅斯的歷史,大多數人都是比較模糊的,只是知道近代史他扮演一個帝國的角色,後來成為蘇聯的一部分,再剩下的可能就是普京,熊,酗酒和戰鬥民族這幾個標籤了,本文試圖從俄羅斯的起源以及其民族開始文明化的發展幫助大家構建對俄羅斯底層文化的認識,就好比知道中國文化必然離不開先秦時代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