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根據媒體報導,對於開放美國豬肉進入臺灣市場,陸委會副主委林祖嘉對此表示,這只是美臺貿易跨出的第一步,在馬英九執政期間,相比美韓之間自由貿易協定,臺灣有很多短期內解決不了的自由開放阻礙,因此林祖嘉認為雙方真正會談之後,最少需要走5-6年或者更長時間的路,而開放美豬則只是第一步。
本月14日,臺北市中山區舉行的「兩岸現狀下臺灣的方向與發展」研討會上進行了兩岸關係,兩岸和平和美豬進口與美臺貿易有關演講。林祖嘉回憶表示,在曾經開放美牛時,要先要經過專家會議,然後與業者進行交流溝通,接著把相關文件遞呈「立法機構」審議,之後再進行公聽會等複雜程序,在沒有任何問題後,才能實施此政策。確認有安全許可,牛肉和豬肉分離,禁止內臟及強制標本之後才能進入臺灣市場。
而此次開放美豬並沒有經過開放美牛時所走程序,是蔡英文自行決斷後便開始實施。對此,林祖嘉表示,這違反了民主程序,雖然民進黨最後在巨大社會輿論壓力之下,才呈遞「立法機構」審議。但他們忽略了公開美牛和公開美豬之間重要差距,臺灣每人一年食用6千克牛肉,豬肉食用量卻高達36千克,內臟更是每天都在食用,而且內臟瘦肉精含量要比其他部位多很多,公開美牛與公開美豬雖然要經過類似程序,但對臺灣民眾影響卻是有天壤之別。
從產業面來講,林祖嘉提出,臺灣本土的豬肉產業大概有750億新臺幣的產值,引進美國豬肉後,每年將會有150億以上虧損,這對臺灣本土豬產業的影響是巨大的,假如後續臺美雙方籤訂「自由貿易協定」,取消了關稅,無疑是給已經不堪重負的臺灣豬產業雪上加霜。
近日美方要與臺灣進行「經貿夥伴對話」,而美方參加的人員主要是國務院政客,臺灣則以經濟部人員為主。
美國要想真正與臺灣進行貿易談判,談判的應該是談判代表而不是國務院人員,所以臺灣經濟部代表只是去與美方國務院的政客會談健康與科技領域有關問題,而「自由貿易協定談判」還需要走很長一段路。同時林祖嘉提到,美韓自由貿易協定雙方談了五年以上,而美方對於某些方面需求又比較多,臺灣在這些問題上還存在很多障礙,需要要很長時間來解決。
編輯丨堅果 審稿丨悠悠
免責聲明:本文由《每天十點港澳臺》原創創作,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部分消息參考:中評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