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桓公六年》曰:「公問名於申繻。對曰:『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以名生為信,以德命為義,以類命為象,取於物為假,取於父為類。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周人以諱事神,名,終將諱之。故以國則廢名,以官則廢職,以山川則廢主,以畜牲則廢祀,以器幣則廢禮。晉以僖侯廢司徒,宋以武公廢司空,先君獻,武廢二山,是以大物不可以命。』」
《左傳》shu'ying
可見,古人的命名原則大體有五:
一是信,以名生為信,依據嬰兒出生時的情形取名紀實。
二是義,以德命為義,依據嬰兒的氣質和對他將來的期望取名。
三是象,以類名為象,依據嬰兒的某些生理特徵取名。
四是假,取於物為假,借周圍的事物為名。
五是類,取於父為類,就嬰兒同父親的某種相同之點取名。
當然,這是春秋時期的事情,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也用行輩、陰陽五行等等來命名。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不妨問問父母你當初是如何命名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