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狗肉與西方的「文明」

2020-12-09 小蘿蔔說事兒

近來全世界都在受到COVID-19新冠狀病毒病的荼毒,加拿大確診病例趨近四萬,毗鄰的美國朝著百萬大關逼近。封城,保持社交距離,禁止不必要出行,戴口罩,停工停課,仿佛全世界都在抄襲已經防疫成功的中國的作業。可是這些「燈塔國」,「民主國」卻缺乏行之有效的防疫措施,昏招頻出,疫情日趨嚴重的情況下還號召儘快復工複課,究其原因,無外乎經濟撐不住了。

扯遠了,還是回到我們可愛並且偉大的大中華,這場疫情,一部分原因是因食用野生動物而起,一石激起千層浪,讓許多年前的「狗肉該不該吃」這一個爭議性話題,重新回到了大眾的視野。

終日在家閒坐,關注一下近來時事,在國內疫情趨於緩和的形勢下,2020年4月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公布了《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徵求意見稿)》並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狗,被列為伴侶動物。

有人還說國際上,狗普遍不作為畜禽,我國不宜列入畜禽管理。《深圳特區全面禁食野生動物條例》(徵求意見稿)將野生動物和貓狗都排除在可食用範圍之外。對此,眾多媒體發文,說這就是政府明確禁食狗肉的規定出臺了。

但是食用狗肉在某些地方確實是一種傳統風俗,也是一種文化。有人說傳統文化中也有糟粕,需要剔除,批判性的繼承。而吃狗肉就是一種陋習,是一種不文明的象徵,在人類文明進程的演化發展中必然會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

對此,我不敢苟同…

狗,作為一種最早被人類馴化的動物,在我中華民族的歷史中一直有其一席之地。從小背誦的三字經,「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三字經》早就將「犬」也就是狗,列入六畜,可以說,狗作為畜禽,已有至少五千多年歷史,是久經考驗的正宗家畜。作為人類馴化的動物,更是有幾萬年的歷史,可考的歷史也有兩萬多年。現在,怎麼僅憑一部分人豢養作為寵物,就開除出六畜之列?

在我華夏民族,屠狗,食用狗的歷史更加長了。早在先秦時代,最早記載狗肉膳食的,是吃狗肝。《周禮·天官·膳夫》記載著古代的膳食八珍,所謂「八珍」: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擣珍、漬、熬、肝膋也。其中肝膋,便是指狗肝。做法是以網油蒙於肝上,烤炙而成。

《周禮》周公旦所著,距今有三千多年歷史了。從《周禮》記載看出,狗肉當時是天子祭祀的主角,各種器官臟器分而食之,當時的人吃狗肉,已將狗的各種器官分而食之,並經過精確加工烹飪。

在另一部同時期的史料,禮記中亦有記載當時的天子祭祀,狗肉是少不了的祭物,完事了就吃狗肉。

孟秋之月,日在翼,昏建星中,旦畢中。其日庚辛。其帝少(嘷)〔皞〕,其神蓐收。其蟲毛。其音商,律中夷則。其數九。其味辛,其臭腥。其祀門,祭先肝。

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用始行戮。

天子居總章左個,乘戎路,駕白駱,載白旂,衣白衣,服白玉,食麻與犬,其器廉以深。

不單單只是作為祭祀用肉,狗肉還與雞肉,豬肉並列為肉食,不但可以上桌上宴席,更是一種較高規格的肉品。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到後來,社會生產力發展了,天子祭祀開始改用豬牛羊三牲,而民間祭祀依舊有樣學樣,但又限於財力,狗還是祭祀的主角。

老子道德經裡面最有名的一句話,讓千千萬萬無腦文盲網絡修仙小說借鑑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中的芻狗就是一種以稻草茅草扎制而成的狗。芻狗作為一種祭祀用品,沒祭祀之前大家都十分珍視,碰都不敢隨便碰,而祭祀之後就隨便丟棄了。所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就是天地是無私的,它沒有偏頗,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大家可以聯想那些網絡修仙文把這句話意思曲解成啥樣了。

到了春秋末期,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狗肉也能上老百姓的餐桌了。最有名的例子就是越王勾踐慘遭亡國之禍,歷經波折回國之後他臥薪嘗膽,鼓勵國民生育,畢竟人是第一生產力。勾踐規定:凡是生男孩的人家,國家贈送他們兩壺酒和一隻肉狗,而生女孩的人家,則贈送二壺酒和一隻小豬。

天子享用的美食,被勾踐用來鼓勵越國人生育,可見力度之大。而且,從這個記載上可以分析,狗肉那個時候比豬肉值錢。

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生三人,公與之母;生二人,公與之餼。《國語·越語上》

與之配套的,屠狗就成為了一種十分普遍的職業,在當時也並不是什麼不光彩,社會地位比較低的職業。例如戰國時期的刺客,自毀容貌的聶政,荊軻的好基友高漸離,包括漢高祖劉邦的開國元勳之一樊噲就都是屠狗戶出身。所以說,當時吃狗肉已經是一種稀鬆平常的事情。

歷史的進程來到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入主中原,遊牧民族出身的他們和農耕文明的中原王朝不同,他們認為狗作為一種狩獵的動物,應該是用來放牧,拉車的,不能拿來食用,拿來吃就太糟蹋東西了。所以從這個時期開始,狗肉的地位開始逐漸沒落。

而與此同時,大批中原士族為了躲避戰亂而逃到嶺南地區。隨著衣冠南渡的大潮,中原人也將食用狗肉的習慣帶到了嶺南,從此狗肉又被稱為香肉,更有老百姓中流傳夏至魚生,冬至狗肉的說法。如今南方各地的狗肉節,吃狗肉的民俗約莫著就是那個時候流傳下來的吧。

話又說回來,狗肉的地位漸漸下降,是因為擁有更多肉食可供選擇,狗肉個子小,又不易長大,出不了幾斤肉,當然不如豬、羊等其他牲畜。但國人吃狗肉從來沒有退下宴席。《水滸傳》曾記載魯智深吃狗肉的事,「只見牆邊砂鍋裡煮著一隻狗在那裡」,可見當時做狗肉的方法,是砂鍋燉。「那店家連忙取半隻熟狗肉,搗些蒜泥,將來放在智深面前。智深大喜,用手扯狗肉,蘸著蒜泥吃」,當時吃狗肉的方法,是燉熟了蘸蒜泥吃。

隨著狗肉的地位下降,屠狗這個職業也逐漸淪為賤業。明朝時期著名詩人曹學佺(林則徐的偶像)那個最有名的對聯: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皆是讀書人。說的就是將屠狗之輩代指那些不入流的營生,屠狗這一光榮偉大的職業就淪落成了賤業的代表。

到了北宋宋徽宗崇寧年間,當時的朝廷就禁止所有人食狗。原因是一個叫範致虛的大臣上言徽宗,說陛下屬狗,所以應禁殺狗。禁令下達之後,引起朝野上下一致反對。其中最有意思的是太學生們提出的反對意見:神宗皇帝屬鼠,也沒見禁止天下養貓啊。

崇寧初,範致虛上言,十二宮神狗居戌位,為陛下本命,今京師有以屠狗為業者,宜行禁止。因降指揮禁天下殺狗,賞錢至二萬。太學生初聞之,有宣言於眾曰:朝廷事事紹述熙豐,神宗生戊子年而當年未聞禁畜貓也。——朱弁《曲洧舊聞》卷七

這種尖酸刻薄的嘲諷在不殺士大夫的宋朝出現,宋徽宗也是無可奈何黑著臉承認錯誤,只能廢除這一紙禁令。但是由於領導不喜歡,下層自然上行下效的模仿,所以有宋一朝,描寫市井生活,宴席酒肉的記載中牛羊豬肉經常出現,而狗肉,那是鳳毛麟角,至少只看到魯智深放開膀子大快朵頤的吃狗肉了。

而這種哭笑不得的事情無獨有偶。在明朝正德十四年十二月,明武宗南巡期間,也發過一條禁令,禁止養豬殺豬。原因和上面的宋徽宗一樣,他本人屬豬且姓朱,所以不許天下人吃豬肉。這條禁令只維持三個月左右,因為祭祀也需要豬肉,不然不合禮法。首輔楊廷和也上了一道《請免禁殺豬疏》,要求取消這種荒唐的禁令。《萬曆野獲編》的作者沈德符對此事評論道:「然則範致虛之說,又行於本朝矣。今古怪事堪作對者,何所不有。當年宋徽宗幹的糊塗事,今日又在本朝大行其道,真是奇也怪哉,太陽底下無新鮮事。

往後幾百年以降,狗肉的地位越來越低,吃狗肉的名人越來越少,鄭板橋是一個。史載他脾氣古怪,但「嗜食狗肉,謂其味特美。販夫牧豎,有烹狗肉以進者,輒作小幅報之。富商大賈,雖餌以千金不顧也」。普通的老百姓,給他一頓狗肉吃,就給人作一幅畫,寫一幅字。而富人們給他千金,也不願理睬人家。於是有個富人假裝深沉,派一個扮成世外高人模樣,在一個竹林中大吃狗肉。鄭板橋聞味而來,自我介紹後與「世外高人」同吃狗肉,臨行贈字畫一幅。過後才發現上當受騙,那個富人只不過設了個「狗肉局」,騙他字畫而已。

晚清名臣李鴻章也是一個愛吃狗肉的主兒,也不知是哪來的穿鑿附會故意抹黑。說李中堂1896年甲午戰敗後,為了躲避國內洶湧的戊戌變法政治潮流,李鴻章請慈禧老太后懿旨下野出洋考察歐洲各國,到了英國時候,他的老朋友,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幫助清政府鎮壓的洋槍隊隊長戈登家屬給他送上了一條名貴的寵物狗。往後,戈登家屬來信詢問近況,附帶及此狗,誰知李中堂回信:「我是個老頭子了,吃飯也不多,你所賜予的珍貴美味,對我來說非常新奇,只是我牙口不好,不能多吃。」原來李大人以為戈登送他這條狗是讓人殺了吃補身子呢。可憐名貴之狗,成了桌上之肉。

這種清泉濯足,花下曬褲,焚琴煮鶴的粗鄙之事感覺是為了黑而黑編的段子,和北洋水師大炮曬衣服,炮彈裝沙子有的一拼。

不過話說回來,就算李中堂把這狗吃了,西方媒體也不能說他什麼。殊不知,西方歐美國家吃狗肉的歷史一點都不比我們短。

古希臘時期,所謂西方文明的搖籃,對應我們周秦漢時期,就「明目張胆」的將狗肉用作祭祀用肉。古希臘伯裡克利時代的醫生,希波克拉底,這位被遵奉為西醫之父的先賢就曾詳細記載了狗肉的醫用價值,而繼他之後的名醫狄奧克勒斯也經常將狗肉作為藥物開給患者,開食療之先河。

後來的兩千多年內,歐洲歷史紛亂,恕我才疏學淺,也未曾聽說過有禁止吃狗肉的法令。一談到西方食物,離不開的例子就是熱狗,而熱狗一詞,也可以說熱狗一物一開始的代指就是法蘭克福香腸,法蘭克福是德國的一個地方,因為盛產香腸而出名,從十三世紀哈布斯堡王朝馬克西米利安二世加冕儀式上分賜法蘭克福香腸而聞名於世。然後隨著德國人移民美洲大陸,這群德國人又愛吃法蘭克福香腸,而德國人在二十世紀早期又將狗肉作為常食用肉類,故而給這個香腸名為熱狗。

所以說歐洲人吃狗肉,而吃狗肉最精通的就是德國人,狗肉讓他們煎炒烹炸燉蒸可謂五花八門樣樣精通。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德國的薩克森州狗肉普遍被食用。隨後的一些年,狗肉被當作節日佳餚,也被部分階層當成獨特的美味。1870-1871年,德法戰爭時期,狗肉的多種烹調菜式還出現在軍隊的食譜之中。

到了二十世紀,德國食用狗肉的傳統依然延續,僅在1904-1924年間,開姆尼茨、慕尼黑、弗羅茨瓦夫等城市就有約42.400隻狗被屠殺用於食材。

儘管隨著人類與狗的關係的親密,越來越多德國人要求立法禁止食用狗肉,但直到1986年,才有了相關規定。不過,規定也強調,緊急情況或極端條件下(如極地探險,遭遇貧窮)可以把狗當作食材。

由此可見,當初的德國,與中國的狗肉食用傳統很多地方類似,也都非普遍現象,而德國人真正不吃狗肉的歷史也不過三十餘年而已。

那為啥我們普遍印象中西方人都是不吃狗肉的呢?這就要看看狗肉的地位是如何在西方降低的,從而退出餐桌。

差不多是在1870年至1914年時期,西方各國陸續完成了第二次工業革命,養殖業得到了極大發展,雞牛豬羊各種可供圈養的牲畜取代了只能散養又費時費力出肉不多的狗,大規模圈養的牲畜提供了更加高效的肉類製品生產線。

比如歷經一二次工業革命的英國產生了很多有錢任性的中產階級,他們熱衷於飼養狗,一時間養狗成了成功的象徵。到了維多利亞時期,飼養純種的寵物狗就成了一種社會潮流。養狗的人多了,那自然而然就將狗看作是伴侶而不是一種畜牲,在1839年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立法禁止用狗拉車當初畜力的國家。一直到二戰以後,歐洲各國陸續立法禁止使用狗作為畜力,和非法交易狗肉,正因為連虐待狗都不行更別談食用狗肉了。

所以我認為西方人開始不食用狗肉的初始原因是因為技術的革新而不是什麼道德的約束,也沒必要扣啥不吃狗肉就是文明的大帽子。

話又說回來,就算是西方人那麼重視狗的社會地位,合法食用肉狗他們也是不管的。據我所知,歐美國家範圍太大,可以例舉立法禁止吃狗的國家:

奧地利:《動物保護法》第六章第二款規定禁止以食用目的宰殺貓和狗;

波蘭:法律禁止殺狗;

加拿大:為肉用目的屠宰狗類必須經過政府批准,私宰犬類屬於犯罪;

瑞士:《動物類食物條例》第二章禁止以販賣目的屠宰犬類(也就是允許殺狗自己吃,但不得販賣)

德國:《肉類檢疫法》禁止販賣狗肉。

美國: 部分州禁止以肉用目的屠宰犬類,例如紐約州。但在其它44各州並沒有明文立法禁止食用狗肉。

至於食用狗肉的國家也是大有人在。

法國巴黎就有著比較大型的屠宰場,其中雞鴨魚肉牛羊豬甚至狗也殺。每年7月14日法國國慶節,玻里尼西亞人都會殺狗,然後將狗肉插在籤上做成烤串。除了狗肉烤串,狗肉香腸也不錯。

英國市場上還是可以買到柯利犬肉排和臘腸犬香腸。

瑞士雖然立法禁止以販賣目的屠宰狗類,但是農戶們自產自銷還是有一部分狗肉愛好者的,每日郵報的報導就刊登過瑞士農民的日常食物中有貓和狗,其中最受歡迎的品種是羅威納犬。

丹麥整個國家和民族一直有食用狗肉的傳統,丹麥王子更是上了報紙,說他熱衷食用狗肉。

再看看」燈塔國「美國,自己44個州都吃貓狗肉合法,堪薩斯州的一個鎮上一年一度的狗肉節辦了20多屆,但是後來闢謠了,孰真孰假,眾說紛紜。

就是我們的鄰居韓國也一直有食用狗肉的傳統,雖然近年來為了政治正確而少吃,不公開吃,但是也不可能絕跡。某些基金會和XX人士為我們灌輸一個理念,世界上有若干個,約莫是100多個國際禁止食用狗肉。

這句話很強大,為什麼?因為人們潛意識裡認為,外國人好像是不吃狗肉,換言之,狗肉只有中國人在吃,還有韓國人在吃。會有這種錯覺的原因,和人們敬畏洋大人不無關係,總覺得這些白皮豬鬼佬比亞洲人高貴一些。

事實上是這樣嗎?什麼叫禁止,一個國家對吃狗肉立法了,這才叫禁止,如果只是人們不喜歡吃,那不算禁止,比如說中國窮人買不起阿斯頓馬丁,不能說大家抵制阿斯頓馬丁,吃狗肉類似。

這樣,我們來尋找一個答案,世界上到底有哪100多個國家對狗肉立法了。  

世界上從19世紀的歐洲開始,陸陸續續有國家為動物立法,禁止虐待動物,禁止虐殺動物,主張人性化屠宰,這我承認,各國法律寫的也清清楚楚,可有任何一個國家為貓狗立法嗎?(為其立法保護特定物種例如貓狗之權益)

沒有,一個都沒有。有任何一個國家為吃狗肉立法嗎?沒有,一個都沒有。。

其實糾其本質,無非是一個國際話語權的問題,如果中國像美歐那樣」一統天下「,中國人要他們不吃牛排,他們都得乖乖聽話,反過來,歐美人指責我們吃狗肉,我們這邊自然有一些人是要唯命是從。

說實話,要說不文明,要說原始,歐美諸國吃生牛肉,吃一分熟的牛肉,那才叫原始呢,咱中國原始部落的人才會茹毛飲血,燧人氏發明火之後,大家就不吃生的東西了。  

關於食用狗肉,只有一兩個西方國家有相關的立法,例如在瑞士販賣狗肉是違法的,但人們依然有權利吃狗肉。瑞士有兩個州民風淳樸,自古有吃狗肉的習俗,這個風俗經德國一家電視臺報導後引發大量動物保護者和關切的歐洲民眾向這兩個州政府抗議請願,結果均遭當地政府駁回,回答是政府無權過問公民的飲食習慣。

而在西伯利亞,阿拉斯加,格陵蘭島,和加拿大北極領土,這些極寒地帶,雪橇狗是冬季備用的重要食品補給,已經不是什麼新聞。挪威的極地探險家羅爾德·阿蒙森在探索南極的旅途中更是有計劃地殺了半數以上的雪橇狗以維持給養。 

反觀東方世界的情況幾乎有點諷刺,臺灣省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世界上僅有的通過非宗教性的立法禁止食狗的兩個地區。而韓國有吃狗肉的傳統,據說每年至少吃掉十萬公斤的狗肉。  

當今的世界是一個文化衝突的世界,即使平常到「吃」這件事,都充滿了矛盾的觀點,西方文化因為貓狗是靈魂伴侶,是寵物而不肯吃,卻不因為兔子是寵物而放棄吃;猶太教徒,嚴格的基督徒和嚴格的回教徒因為豬和狗是骯髒的雜食動物而不肯吃;印度教徒因為牛是神聖的而不能吃。 

為什麼我們不能只謹守自己的食物禁忌,同時又充分尊重和捍衛別人選擇食物的權利?

在這一點上香港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一方面做得很好,不僅謹守自己的食物禁忌,還把別人的食物禁忌拿來當作自己的食物禁忌,但另一方面就讓人無法恭維,就算不能誓死捍衛公民的選擇食物的權利,也不至於要幹涉他們的吃權利吧?  

拋開情感的標準和宗教的標準,從環境的角度,考慮地球的溫室效應,也許,我們最不應該吃的是牛肉,全球的牛正在釋放的二氧化碳佔溫室氣體總量的19%。

平心而論,是否每個歐美人究竟吃不吃狗肉我不知道,反正歐洲人把渡渡鳥、北美旅鴿、歐洲野牛、袋狼、大西洋海雀、藍羚羊,長毛小鸚鵡等等吃滅絕了,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瀕危物種皆是西方人造成的。而今天,這些西方人,卻喊起最狂熱的動物保護主義,並以文明自居,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的噴我們中國人吃狗肉是野蠻行為。

感興趣的可以去百度,谷歌看看西班牙鬥牛傳統、丹麥法羅群島屠鯨節和法國肥鵝肝的製作過程。也許他們真的不吃狗肉,嗯,狗肉。

2020年4月23日 午後 多倫多

相關焦點

  • 我不吃狗肉,但我尊重別人吃狗肉的權利
    其次,這句話說的不免有崇洋媚外之嫌,如果真要學習西方「現代文明」,不如先戒除掉我們「野蠻」的筷子,一起學習食用「文明」的刀叉。甚至有些偏激網友諷刺道:不如學習西方賣淫賭博合法化,這樣看起來更文明。僅僅因為西方發達國家不吃狗肉就禁吃狗肉,我覺得這是西方文化入侵的一場勝利。
  • 全國禁止吃狗肉?文明和陋習該由誰定義
    吃狗肉是否合理,是否該禁,是近20年才在中國出現的問題,已經涉及到了是否「文明」,是否「先進」,是否「接軌」的問題。以下為視頻內容全文: 我先聲明一句,我也養狗,很喜歡狗。養狗的觀眾們,我們都是同一波人。4月8日,農村農業部公開徵求意見,表示,狗已從傳統家畜「特化」為伴侶動物,國際上普遍不作為畜禽,我國不宜列入畜禽管理。
  • 於山:食用狗肉的歷史與現狀
    正因為犬有以上三方面的實用價值所以中國古代將犬列入「六畜」之一,普遍喜歡豢養。一、中國食用狗肉的基本歷史情況狗是原始部落的主要食物之一。傳說中國早在虞舜時代就以敬老的狗肉席作為「養老之禮」。商周時期狗肉已在宮廷宴飲、祭祀大典上不可缺少。據康殷《文字源流淺說》:甲骨文中「獻」字其形似在甑裡蒸狗。
  • 聞到狗肉香,神仙也跳牆
    《少林寺》堪稱中國當代國產功夫電影的祖師爺,上演後所有影院24小時排滿。我是拂曉4點起床在榮家灣看的。82年看香港電影《少林寺》,第一次聽說「聞到狗肉香,神仙也跳牆」這句民諺。作為中國歷史上曾經的藩屬國,朝鮮人也愛吃狗肉。1970年中國總理訪問平壤時,朝鮮的領導人就為他特設了「全狗午宴」,就像我們嶽陽的「洞庭全魚席」一樣,每道菜均從狗身上做文章:狗血腸、紅燒狗肉、清燉狗肉、狗肉湯。越南是狗肉合法的一個國家。冬季一到,大大小小的店鋪都掛起賣狗肉的招牌,越南的男女老少都對狗肉情有獨鍾。
  • 聞到狗肉香,神仙也跳牆——臨沂潘湖狗肉
    食狗在今天的中國或許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但在上古時期根本不是問題。「獻(獻)」字從犬鬳聲,從字形看就是用陶器煮狗肉,用來吃。
  • 西方文明起源於中國 英語英人起源於中國
    2019年7月22日至23日,在北京舉行的首屆中國國際前沿教育高峰論壇上,杜鋼建、諸玄識、王佩良、李國防等教授學者關於「英語、英國人起源於古華夏」、「西方文明起源於古華夏」的學術報告,轟動了整個會場。在這次大會上,還成立了以杜鋼建教授為會長的「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促進會」。
  • 西方文明和「普世主義」
    要給出文明的確切定義並不容易,地域還是劃分的最佳依據之一。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學術上劃分的當代主要文明有中華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東正教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非洲文明。相比而言,統稱的「西方」文明在這些文明分類當中看起來比較突兀,為什麼不區分為歐洲文明、美洲文明什麼的呢?
  • 王天成 | 中華文明VS西方文明
    人類走向成熟的軸心時代,東西方文明一樣的燦爛輝煌。封建社會的東方帝國秦、漢王朝優於西方羅馬帝國城邦的奴隸制。中世紀西方長達1000多年的黑暗遠遠落後於東方強盛的王朝。文藝復興、工業革命使西方領先於東方,橫霸世界數百年。東方有識之士的不斷探索,使中國人民終於站起來了,正在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砥礪奮進。
  • 看西媒體如何報導玉林狗肉節 側重點不一樣了,西班牙網友也理智了
    可以看出,這次,西班牙媒體報導的風向標不再是聚焦在中國人吃狗肉上,而是突然找到了新的突破口,讓西班牙民眾發現,原來並不是所有中國人都吃貓狗肉。    原文中這樣寫道,玉林是中國南方一個很小的城市,但卻是以狗肉聞名的地方。儘管全世界的動物保護者們都發起了抵制狗肉節的口號,但是玉林狗肉節的開始,但是仍舊吸引 了很多遊客和當地人都會慕名前往去吃燉狗肉。
  • 吃狗肉,吃鯨肉,吃袋鼠肉,太殘忍了……嗎?
    傳統中國人觀感裡,肉分等級,狗肉就不上大雅之堂;魯智深在五臺山下酒肆裡,問店家要牛肉吃,店家沒有,魯智深自己積極探索,發現店家正煮著狗肉,店家解釋說「怕你是和尚,不吃狗肉」,可見當時狗肉比牛肉更市井氣;魯智深吃狗肉也豪邁:蘸蒜泥撕著吃,很鄉野。其實吃狗肉真是古已有之,下裡巴人的食品,戰國名刺客聶政、荊軻的哥們高漸離、劉邦麾下大將樊噲,都是殺狗吃肉的好手。
  • 西方中心論——「文明」的怪胎 (下:「文明」之變異)
    上面從我們對歐洲歷史紀年起源的探討中可以見到,是中國文化照亮了歐洲的近現代歷史,換句話說「西方近現代文明」起源於中國。這也是諸玄識先生著作中的主要觀點。>」的歷史脈絡,揭露了歐洲版世界歷史形成過程中襲用中國歷史作為其造史基礎的真相,揭示了「西方近現代文明」形成過程中所受到中國文化廣泛、深入影響的概貌。
  • 禁食狗肉,這次動真格了
    意見稿中表示,隨著人類文明進步和公眾對動物保護的關注及偏愛,狗已從傳統家畜「特化」為伴侶動物,國際上普遍不作為畜禽,我國不宜列入畜禽管理。這意味著,狗或將被禁止用於食用等商業利用。消息一出,「狗為伴侶動物擬禁食」順勢登上熱搜,截至發稿之時,該話題閱讀已破4億,可見其討論熱度。
  • 西方學者:歐洲人不懂,中國並非單純的國家,是「偽裝」後的文明
    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義,故謂之中國。 ——唐律疏議 神話雖然是傳說,沒有現實依據,但是在世界的所有文明,無一不是從神話的起源開始。中國有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西方則是亞當夏娃,上帝創世紀。
  • 希臘是西方國家嗎?古希臘文明與西方國家是什麼關係?
    希臘被排除在西方文明之外讓我們來看看美國著名學者亨廷敦在其著作中關於希臘的一段話:「希臘不是西方文明的一部分,但它是古典文明的家園,這裡是西方文明的一個重要源泉。國內之所以將古希臘作為西方文明的發源地,應該是西方人出於虛榮心強調希臘的作用而較少提及地理上位於亞洲的諸如腓尼基字母一類的其他東方遺產的緣故。實際上,西方文明產生於古羅馬,古羅馬文明是受希臘影響的一個次生文明,但自身並不是希臘。
  • 文揚:西方如何跳出「國強必霸」邏輯,真正理解中國和中華文明?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文揚】 英國劍橋大學政治和國際研究學者馬丁·雅克研究中國很多年了,他一直以來向讀者們宣揚的一個觀點就是:中國並不是一個與西方國家一樣的民族國家,中國的主要特徵來自於中華文明的歷史,而不是來自於19世紀才剛剛成型的民族國家。西方一直試圖用西方的方式來理解中國,這是個很大的錯誤。
  • 從宋徽宗禁食狗肉,天下群情洶洶,解析儒家傳統中人與動物的關係
    一、禁食狗肉狗作為伴侶動物滿足了許多人的精神需求,近年來地位大幅上升,但以前它們大致只有看門、打獵兩種用途。看門不是非狗不行,中華文明作為農耕民族打獵需求也不高。二、愛的差等中國的諸子百家很早就討論人與動物的關係。墨家認為愛是沒有差等的,假如人人都像愛自己一樣愛別人,不就天下大同了嗎?同等的愛還衍生到了世界萬物,包括所有的動物。
  • 西方文明的擴張;亞洲的衰落、美洲的崛起
    講述亞洲的尤其是東亞文明的淪陷。這次我會把目光放回中國,看看清末民初年間中國這一東亞古老帝國最孱弱的一面。當然,再孱弱的文明在有了一定的體量之後依舊是難以被消滅的。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雖然極盡諷刺的意味,但依舊彰顯中國文明所蘊藏的特性,難以被磨滅的特性。
  •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叢日雲:只要我從正面闡述西方文明,學生就反感
    叢日雲教授在中國政法大學開設了一門「西方文明通論」的通識課程,講解西方文明的演進與特徵,當然也少不了比照中國的歷史進程。如果中國再來一次運動,你能不能清醒地說不?我希望,你們在大潮襲來時,選擇站在理性一邊,站在文明一邊……」 對話叢日雲 人物周刊:你教授的「西方政治思想史」和「西方文明通論」,在學生的知識結構裡並不是完全空白的,你講的與他們原有的知識會有很大差異嗎?
  • 西方正在經歷「文明返祖」,重返中世紀傳統
    現代全球的主流知識界對西方文明的最大誤解是,把現代文明等同於西方文明、西方傳統,等同於歐美文明、歐美傳統。實際上,從歷史淵源上來說,現代文明是反西方文明的。現代文明的出現,是對歷史更悠久的西方文明、西方傳統的大反動。現代文明、現代思想對歐美而言,更早期是對西歐而言,是一種突然出現的新理念、新思想,和西歐固有的傳統是相悖的,存在激烈衝突。
  • 英國哲學大師羅素:老子的睿智將救贖西方文明,人類的希望在中國
    作為北京大學客座教,羅素在中國遊學一年,於2011年回國後寫成了《中國問題》一書,提出了引發轟動世界的課題:中國人發現了使全世界幸福的生活方式,在西方社會引起中國熱。 中國一定能建立不同於西方文明的全新中華文明 作為頂尖的哲學大師,在來中國前,羅素就廣泛研讀過中國先秦時期諸多思想家,尤其對《老子》《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