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訓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健身圈更是流行著「健身不練腿,遲早要.」的說法,這一說法我們無從考證,但練腿確實是非常重要的。首先,需要注意的是,練腿只是籠統的說法,臀腿都練才是正確的。
那麼,練腿為什麼那麼重要呢?首先,雙腿支撐著整個身體的重量,同時讓我們有行走、奔跑、跳躍的能力;其次,大腿肌群以及臀部肌群都屬於大型肌肉群,訓練它們帶來的整體收益要比單純的訓練小肌肉更多,也可以促進各種激素的分泌,而這會促進全身肌肉的生長;再者,大部分人幾乎每天都處於長時間的坐臥狀態,下肢肌群得不到應有的運動,這會造成肌力不平衡的情況,從而引起腰背疼痛、體態不良等一系列問題;最重要的是,臀大肌被譽為人體的發動機,它是人類能夠直立行走的基礎,而訓練它也會提升你的各項能力。
說到這,很多人就想起了深蹲,但深蹲對各方面的要求都比較高,很多訓練者根本無法適應,下面就推舉一種可以代替深蹲、快速上手的動作——高腳杯深蹲。
高腳杯深蹲的優點
1. 在做深蹲時,由於槓鈴在頸後,所以為了保持平衡,訓練者通常需要將上半身前傾,這就需要下背部肌群發力來控制前傾的幅度,對於訓練經驗比較欠缺或者腰背有損傷的人來說,這是非常不利的,很有可能就會在訓練中或者訓練後產生腰背疼痛的情況。而在高腳杯深蹲中,啞鈴在前側,其重力方向恰好與股四頭肌的中間位置重合,訓練者的上半身可以更加直立,從而減小了下背部所承受的壓力。
2. 在傳統的槓鈴深蹲中,訓練者需要雙手握持住槓鈴,雙肩通常處於外展狀態,對於肩關節靈活度不足的人來說,這種姿態是非常不舒服的,而為了抵消肩關節的不適感,訓練者通常會不自覺地施加給槓鈴向前的推力,從而增加頸部的負擔。而在高腳杯深蹲中,啞鈴位於身體前側,且雙肩處於內收狀態,訓練者的肩膀以及頸部不會受到過多的壓迫。
3. 實際上,高腳杯深蹲的動作模式與頸前深蹲類似,也就是說,頸前深蹲要比傳統的頸後深蹲更容易被掌握,但在現實中,頸前深蹲的普及率很低,這是因為頸前深蹲對手腕以及肩關節的靈活度比較高,很多人根本無法適應,就連最基本的槓鈴平衡都無法保證。而在高腳杯深蹲中,雙手只要託舉住啞鈴即可,對關節的靈活度要求比較低,訓練者也無需過多擔心啞鈴掉落的問題。
4. 如上文所說,由於訓練者的軀幹能夠更加直立,因此啞鈴所產生的壓力大都集中到了下肢,也就是說,雖然高腳杯深蹲的訓練重量比傳統深蹲小,但動作效率更高,其避免了很多無用功,可以更好的刺激下肢肌群,還能夠讓訓練者熟悉下肢發力的感覺,即便是在以後的傳統深蹲中,也可以避免代償動作的發生。
動作步驟:
1.選擇重量較大的啞鈴,雙手向上託舉住它,在整個過程中應保證其不會晃動。
2.膝髖關節同步彎曲,啞鈴的軌跡應是垂直於地面的直線。
3.在最低點時,臀部肌群發力頂起身體。
注意事項
1.膝蓋不要鎖死
在動作的最高點,很多人為了追求動作的完整性,都會刻意的完全伸直雙腿,也就是鎖死膝蓋,此時大腿肌肉能夠感受到強烈的收縮,但這樣做是錯誤的。因為用鎖死關節來提升動作的完整度只適用於部分動作,例如在繩索下壓中,可以鎖死肘關節來使肱三頭肌極限收縮,這是因為繩索的方向與手臂的方向並不是完全重合,肘關節並不會承受負重所帶來的壓力,而在深蹲中,當你鎖死膝關節後,啞鈴的重力方向與雙腿重合,此時壓力會轉移到膝蓋上,甚至會讓膝蓋超伸,這無疑會對膝關節造成損傷。所以,訓練者應該在雙腿接近伸直時就可以停止。
2.不要刻意避免膝蓋超過腳尖
有種說法是深蹲時膝蓋不能超過腳尖,但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這都是錯誤的,高腳杯深蹲也不例外。因為在下蹲時,大腿的中心通常會與整體的重心垂線重合,這樣才能保持平衡,而當刻意避免膝蓋超過腳尖時,大腿的運動實際上被控制在了一定範圍內,如果想順利地完成下蹲,那麼臀部就會後移,也就是說,此時身體的重心是比較靠後的,而為了保持平衡,上半身就會過度前傾,這又會給下背部帶來不必要的壓力,判斷標準就是啞鈴的內側脫離軀幹。
所以,我們可以讓膝蓋微微超過腳尖,但不要太多,也不要讓後腳跟翹起,這就需要在下蹲時做到膝髖關節同步運動。
3.全蹲
部分訓練者為了挑戰大重量,會選擇犧牲動作幅度,也就是只做半蹲,其特徵是在底部時,大腿還沒有達到平行於地面的位置就起身了,這實際上會削弱訓練效果,無論你能夠用多大的重量,那都是一種「假重量」,並且,你蹲得越淺,臀部肌群參與的程度就會越低,如果平時再不注重臀部肌群的訓練,長此以往,就會形成肌力不平衡的情況。所以,選擇適當的重量,確保動作的完整性才能高效的訓練。
在很多時候,薄弱的下肢會阻礙你的進步,所以,無論是新手還是有經驗的訓練者,下肢訓練必須有計劃地進行,如果你適應不了深蹲,那麼就可以用高腳杯深蹲來代替,它同樣可以讓你更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