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端午,必定離不開粽子,各地端午節雖然有各種不同的風俗,但粽子卻是大家共有的吃食,「彩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
現在,粽子成為端午節必備的食物,關於粽子的來源,普遍的說法是屈原投江後,百姓為了不讓水裡的魚蝦吃掉他的身體所以將米糰投入江中,後來逐漸演化成了吃粽子紀念屈原的風俗。但其實粽子早在屈原之前就有了,最初做是祭祀之用。
最早的粽子源於上古的祭祀習俗,當時粽子還不叫粽子,在北方,它叫角黍,在南方,它被稱為筒粽。
「夏至節日食粽。按周處《風土記》謂為角黍。人並以新竹為筒粽」,「仲夏端午,烹鶩角黍」,「於五月五日及夏至日啖之(角黍)」。這些記載給我們傳達了兩條信息:北方的角黍和南方的筒粽已經被統稱為「粽」,而且它是夏至和端午的節令食品。說明至晚到魏晉南北朝時,粽子已經完成了「南北合營」,不僅統一了名稱,而且開始深入大眾生活。
至隋唐,端午節成為全國性的節日,而粽子作為端午節的標配自然也出現了很多新品種。最著名的「九子粽」,就是用彩線將九個粽子系在一起,寓意多子多孫,唐代不少詩人都讚頌過它——「盤鬥九子粽,甌擎五雲漿」,「四對花競巧, 九子粽爭新」。而錐粽、菱粽、秤錘棕等也都是當時出現的以形命名的新型粽。
此時,粽子的內裡也早已不止是小米或大米,開始增加了糯米,而且其中還加入了棗、糖、松子、慄子、胡桃、薑桂、麝香之類的多樣食材,甚至還出現了楊梅粽、蜜餞粽。
宋代時粽子已經基本都用糯米,以箬葉或艾葉包裹,內餡又增加了柿幹、銀杏、赤豆等,用艾灰淋汁煮熟,其色如金。南宋時還出現了「糖蜜巧粽」,造型複雜,有的結為亭臺樓閣,有的則是木車牛馬,極其精巧,如此吸引眼球的設計也說明宋代時粽子已經發展得極為成熟。
明清時期粽子的品種更加繁多,從宮廷到民間,從南方到北方,各有千秋。造型、用料已經極為豐富的粽子再次獨闢蹊徑:蹭熱點。明朝是科舉制度的鼎盛時期,粽子就從這方面做文章,以紅棗作餡,稱為棗粽,諧音「早中」,將粽子做成筆的形狀,寓意「必中」,參加科考的學子們都會在考前吃上幾個這樣的粽子,討個吉利。時至今日,這一手段仍然興盛不衰,每逢重要考試,家長們還是要做棗粽給孩子吃。
到如今,粽子已經分為兩個「黨派」:甜粽子和鹹粽子。
在粽子中包入蜜棗、紅豆沙等餡料的甜粽子,吃之前在冰箱中冷藏,帶有冰冰涼涼感覺的小粽子可以說是初夏的小清新之選。
鹹粽子中又以鮮肉粽最為出名。糯米是上等的白糯米,肉則豬後腿及裡脊肉。打開粽子,粽葉的清香,豬肉的醇香,糯米的米香,一下子湧了出來。肥肉的油脂滲透進糯米,吃起來鮮香軟糯但又不會太油膩,大塊的肉餡肥而不膩,瘦而不柴,讓人在這初夏時分胃口大開。
無論是甜滋滋冰涼涼的甜粽子,還是鮮香軟糯、滿口留香的鹹粽子,可鹽可甜,總有一款,會叫你記憶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