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99%的饒平人關注了饒平人饒平事
就差你了
饒平民間俗語:五月節,粿關門
(澄海蘇北中學 許旭綿)
饒平民間有「時節做時粿」的說法,做粿是舊社會每位饒平女人的必修課。現在市面上要什麼粿都有,會做粿的澄海姿娘越來越少了,這叫做「家務勞動社會化」。過去澄海人還把會處理事,把事情處理得漂亮的行為稱為「噲做雅粿」。把事情辦砸了叫「沐掉阿嫲個齏粿」。事情卡殼了叫「咬粿」。把累得筋疲力盡叫做「噲咕豬賣吹火,噲唱歌賣咬粿」。所以,粿這種東西在饒平人的語境中佔有特殊的地位,直到現在,做粿仍然是一年之中饒平民俗活動的重頭戲。
過年粿。以鼠曲粿最有代表性。「鼠曲」是一種植物,中藥名叫「白頭翁」,其花蕊生長有許多棉絮狀物質,用來舂粿,不但味道獨特,據說還有開胃消食、和滯養顏的藥理作用呢!採摘來的新鮮「鼠曲」,經過熬、浸、舂、煎油,然後和上相當於全部的三分之一的糯米粉,搓揉成小團團,放在沸水中煮上一會,成深綠色,撈上來然後再和上剩下的三分之二糯米粉,加湯水,不斷地搓揉,就製成了「粿皮」。包上豆沙或炒飯或「鹹甜雙烹」,在家庭主婦的巧手中被捏印成桃心形、龜形等形狀,放在芭蕉葉上蒸熟,這樣,饒平年節最具特色的食品「鼠曲粿」就製成了。
除鼠曲粿之外,舊時饒平人過年還有蒸菜頭粿,甜粿,酵粿的習俗,合稱「三籠齊」。
清明粿。以「樸籽粿」最有代表性。樸籽樹也叫樸丁樹,屬榆科植物,其葉有化痰下氣的作用。其果實是黃豆大小的彈丸,過去澄海兒童用來充當竹管小炮「樸籽銃」的銃籽。 製作樸籽粿,首先將樸籽葉洗乾淨後和大米舂成米齏,然後舊時用酒餅發酵(俗稱「起大酵」)再滲入糖漿,最後再用陶製的豬朥粿模盞或梅花形陶盞蒸熟而成。一般樸籽粿有梅花型和桃心型兩種,蒸熟的樸籽粿為草綠色,上面自然開裂成笑狀,散發出淡淡的草藥清甘香。
五月節粿關門。這是饒平人的傳統說法。是因為過了端午節,下次做粿要隔很久了。端午的下個節是七月半,但七月半剛好芋頭成熟,過去饒平人各家各戶都熻芋頭代替粿品拜祖及普度,一般很少專門再去做粿。再下個節是中秋,饒平人都做糕餅不做粿,所以要等到十月十四」五穀母」生,才會做紅粿桃。這樣算來,端午以後有大半年時間不見粿了,故有「五月節粿關門」之說。因為粿要關門了,所以在關門前的端午節,有點像「報復性」做粿,成為粿品種類最多的節。但奇怪的是,端午節忌發酵類的粿,老輩人說「端午吃浮酵會癩哥」,或者說家族有遺傳麻瘋病的人家端午忌發酵一類的粿。另有一說酵粿像麻瘋病人的皮膚(麻瘋病人臉上沒有「甜毛」)。到後來相沿成習,澄海民間端午一律不做含有酵的粿。因為不做「搓裹包」、發粿、碰桃,所以必須去豐富和發展其它種類。主要有:
梔粿。用黃梔的梔籽熬汁,用梔籽汁去浸糯米一天一夜,然後汁和糯米一起磨漿,再下蒸籠去蒸,蒸熟放涼,用紗線切割成片,醮白糖吃。這是家用梔粿的做法。市面上賣的梔粿一般用燒鹼或者小蘇打去製成鹼水,滲入糯米粉去蒸。民間認為五月節吃梔粿有潤腸凉腸的作用,但筆者一直不相信這種炎熱天氣,吃糯米這種難消化的溫補食物會凉腸。
粽球。用生長在山腳的矮竹葉作為粽子葉,這也是中藥裡面的幹竹葉。這種藥用竹葉只有葉沒有竹竿,更不會長高。用來包粽子,有獨特的風味。至於粽子的內容,以糯米為主料,有鹹香甜香和鹹甜雙烹三種。
豆粿。豆粿的做法跟菜頭粿差不多,用白豆或赤小豆先煮熟,加上香菇蝦米等配料,和上佔米齏,下蒸籠去蒸。蒸熟放涼,用紗線切割成片,吃時如果再用油煎一下,會更香更脆。
米篩松。讀做米篩雙。潮州人叫蒸黃米糕。用糯米幹齏,摻入白糖一起研磨或舂細,邊磨邊用篩鬥把糖齏篩進蒸籠裡,蒸籠裡先墊塊粿帕,讓篩鬥下的糖齏像下雪一樣自然蓬鬆散落在蒸籠裡,然後鼎底加水蒸,蒸到七成熟的時候,掀開籠蓋,用刀在籠裡輕輕劃割成菱形,再繼續蒸熟。放涼之後,整籠「米篩松」自然開裂成一塊一塊的菱形,潔白如漢白玉石,吃起來味道像甜粿,但入口有沙沙的感覺。
鯛粿。這是解放前才有的粿。這種粿工藝流程非常特別,技術含量高,現在已經失傳絕跡了。這是從饒平海山傳入澄海東部漁民鄉村的粿,解放前也只有極少數討海人家的主婦會做。饒平人把海水退潮之後活躍在海邊灘涂上的「彈塗魚」稱為「小鯛(小調)」,這種小鯛在海灘看起來一大片,人一走近全鑽進泥裡,非常難抓,所以澄海民間有「憨浪掠小鯛」的俗語。漁民用小竹筒事先埋入灘涂,然後故意驚動,讓小鯛鑽入竹筒裡,隔幾小時後去把竹筒倒出來,每個竹筒都藏有一條小鯛。
到了端午節,漁家主婦把這些小鯛洗白,用佔米齏和上一點配料,解放前大概也只是加入一把切碎的蔥粒,再摻入鹽和一把沙茶末而已,然後把活的小鯛倒入米漿中,下蒸籠去蒸。加熱之後上面受蒸汽燻蒸,小鯛全部鑽入還未熱的米漿下面,等到下面也熱了,小鯛呆不住了,全部把頭鑽出米漿上面想透透氣,一鑽出頭,上面蒸汽更熱,死了。繼續蒸到粿熟,小鯛的肉都和米漿凝結成片,只有頭部整齊露在上面,粿略微降溫之後,主婦們用手指尖把小鯛的頭輕輕一拉,就把魚頭連同中間的骨拉出來,鯛肉留在粿裡,用紗線切片,用熱油煎一下,就是一道漁家特有的美味粿了。
重陽節食粿頭。粿頭也叫青葉粿,是饒平特有的粿,也是一年之中唯一無需用於祭拜做完即食的粿。舊時舂青葉粿必須用九種植物的葉,包括秋瓜葉,雞屎藤,蕹菜葉,荷包草,雞撮鼻,馬蹄金,馬兜鈴,金銀花,木耳菜等,現在沒有這麼多,但秋瓜葉,雞屎藤和蕹菜葉是必備的。這些青葉和佔米舂成深綠色的米齏,加入冷粥和一點鹽,再去石臼裡舂到看不到粥粒,然後在大鼎中間加點水,把青葉粿做成和狗的舌頭差不多的形狀和大小,在鼎中間沿水貼一圈,加火貼蒸,出鍋時一邊焦黃,焦香撲鼻。
拜五穀母專用紅粿桃。五穀母是炎帝神農氏,每年十月十四日五穀母生,正值晚稻收割完成,饒平農民用新米做紅粿桃祭拜五穀神,也含有慶祝豐收感恩五穀神的意義。用新米碾成齏,用一種「紅曲米」的食用酵素煮出紅水,把米齏倒入煮開的紅水中,加蓋把米齏熻熟,然後鏟入揉粿專用的陶缽,加水搓揉成粿皮,然後包上加了豬肉香菇蝦米的糯米飯,印成桃心形,下蒸籠蒸十五分鐘,紅粿桃就蒸好了。現在用買來的粿條先蒸一下,加入與粿條重量相等的生粉,加入紅火龍果的汁,也可製成紅粿桃的皮。
菜頭粿。菜頭粿有二種做法,分原味菜頭粿和加料菜頭粿。原味菜頭粿是攤檔每天賣的,加料菜頭粿是家庭拜神拜祖用的。菜頭的諧音是「彩頭」,圖個好頭彩,所以除夕一般饒平人家都會蒸菜頭粿拜祖宗。攤檔賣的原味菜頭粿的做法是:菜頭刨絲,下點鹽,釋出水分,加佔米粉去蒸。家庭的加料蒸菜頭粿,要講究得多。先用專門的浮點的鐵板「菜頭刨」,把菜頭刨磨成泥狀,一斤佔米粉配三到四斤菜頭。為了防止菜頭水分過多,蒸出來的粿不結實,要先把菜頭泥下鍋煮開,用沽飯的笊籬沽起不太含水分的熟菜頭泥,和上佔米齏,蝦仔脯,花生仁,香菇切粒,沙茶,芫荽粒,蔥珠朥,豬肉粒等配料(這些配料先炒熟,下鹽,沙茶,味精,可以重口味一點,因為還要和菜頭以及米齏),如果在攪拌過程中覺得水分不夠,就用剛才沽菜頭泥剩下的菜頭湯去調節,這樣更好把握粘稠度。然後下蒸籠去蒸,蒸熟放涼了就可切割拜神明祖宗了。(本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澄海蘇北中學 許旭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