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回鄉回出一堆哀嘆,故鄉淪陷、年味消失論不絕於耳。對於我來說,這都不算個事,潮汕的年味在舌尖上,有做粿,就有年味。
粿,睹字思義,以稻米為主,糅合其他食材做成的副食品。將粿文化發揚光大的,便是潮汕,逢年過節,各地不同的粿種之多,絕對亮瞎外地人的眼。而這些爭奇鬥香的粿,基本都出自每家每戶的「老姿娘」(上年紀的婦女)之手。
看奶奶外婆媽媽做粿,成了過年的主要節目之一。若看得食指大動,忍不住偷吃一點餡兒,也能找回一點童年的感覺。
廣東人出了名的什麼都吃,潮汕尤甚。潮汕美食之所以那麼出名,除了求鮮求精外,食材的豐富多彩,也是一個重要原因,體現在做粿所用的食材上,也是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粿還與民風民俗緊密聯繫。如潮人除把粿當作日常點心外,每個節日都要做不同的粿,即所謂「時節做時粿」。
清明節做鼠殼粿,端陽節做梔粿,中秋節的發糕,冬至的菜頭丸,過年的甜粿,各種祭拜神明或祖先的日子更離不了粿,如送灶日的煎粿。
「粿」貫穿在潮人的整個生活圖景中,牽扯著他們心中的鄉情、親情,與他們的歡樂和悲苦緊密相聯。
(拜神的甜粿需要這樣子擺)
粿是怎麼來的?
移民因素潮汕先民是從中原南遷到潮汕地區,按祖籍習慣,要用麵食當果品祭祖。但南方不產小麥,所以改用大米製成果品,就有了今天的「粿」。潮汕地區的粿品種繁多,各種粿的來由也各不相同。
(拜神的發粿需要這樣子擺)
什麼節要吃什麼粿?
潮汕地區向來極其重視祭神拜祖,粿被視為僅次於「三牲」的必備祭品,按潮汕習俗,逢年過節家家戶戶都需要做粿祭拜祖先,而不同的節日需要製作不同的粿品。
吃粿有什麼好處?
舊時潮汕地區疫瘴橫行,藥物奇缺,為保持人體健康,潮汕先民只好就地採摘各種草藥與應時粿品結合,運用「時節做時粿,時令防時病」的方法做成具備不同預防功能的粿品,因此,潮汕不少粿品有保健養生、預防疾病的功效。
如:鼠殼粿可用於春天御春寒咳嗽,紅殼桃可消食健脾,菜頭粿可去邪熱氣,樸粿可健胃祛溼、消風祛疾,麥粿可利便養肝,梔粿可助消化、增食慾。
潮汕人為什麼熱衷於做粿吃粿?
四個原因:一、滿足拜祭不同神明的需要;二、寄託良好祝願和吉祥寓意;三、吃粿可保健養生、預防時病;四、凝結著本土文化,潮汕粿品從結構上講,主要以主料和餡糅合在一起為特色,如荷蘭薯粿、菜頭粿等,體現著潮汕「融合」的精神,這種融合的精神也體現在其他方面,如潮汕文化融合了中原文化、閩文化,潮人祖先海外求生,吸收異國文化而發展壯大。
紅桃粿篇
潮汕人逢年過節,很多人家都會做紅粿桃,來祭拜神明和祖先。城市家庭大多都從市場買,做粿的習俗漸漸淡化。下面用漫畫科普一下紅桃粿的製作過程。
紅桃粿,又名紅曲桃。取桃果造型而得名。桃果象徵長壽,故制桃粿正反映祈福祈壽的願望。有些地方叫作粿桃和紅桃粿,因為外形像個平面的紅桃子。
潮汕家庭婦女,一般都能掌握這類食品工藝。由於整個過程必須從舂搗米粉開始,故做粿又稱為舂粿。
做紅桃粿,必定離不開粿印。潮汕粿印,大多是木製的紅漆印模或是用陶土燒制的印模,現代的粿印還有用塑料做的。以桃形為主,其它形狀還有梅花形,圓形,方角形,石榴、芝蘭花、鯉魚形狀等。粿印裡包含著豐富的符號,每種符號既有審美的功能,又包含著極其深刻的文化象徵意義。
桃「 --- 是婚姻,長生不老和春天的象徵」。所以,大部分粿印是用桃木來做的,而其圖案裡面也有著許多桃形,這反映了人們運用桃形來表達一種幸福美滿、延年益壽、吉祥如意等願望。
「石榴」--- 裂開時露出無數的種子,喻多子多福之意。它表達了「多子多福、兒女孝順、家族興旺的願望」。潮客地區用石榴粿的場合有:新婚,擺滿月酒,祝壽,拜神祈福等。
。
圓形--- 主要表達團團圓圓,魚形表達年年有魚。龜形有長壽之意,八卦形則有闢邪保平安之意。蝙蝠則有「福」「壽」之意。
通過這些圖案祈禱吉祥和美好希冀。其它的則直接通過「福」「壽」「吉祥如意」等文字來表達人們的祈福觀念。
油粿篇
沒有離開過家鄉,是不會知道自己會有多留戀,在其他城市呆久了,總是特別想念家鄉的一草一木,當然,這其中最想念的還有家中的小食。油粿,逢年過節或祭祖,油粿都是必備的一道小食。
最喜歡吃外婆做的油粿,必定要用紅心番薯做粿皮,番薯蒸熟後趁熱剝皮碾成泥,撒入粘粉做成有粘性的粿皮。
外婆做的油粿的餡料分為甜鹹兩種,甜的是由白砂糖和上好的飽滿的花生仁或者芋泥做餡,鹹的多用七瘦三肥的豬肉和捲心菜絲,有時候還有蝦脯等海鮮乾貨做餡,包成極限小的三角錐後,放入油鍋中炸至金黃,這個時候甜油粿中的白糖已經融化成糖汁,一口咬下去滿嘴清甜,而咬一口鹹油粿,恰到好處的脂香溢出,被豬油滋潤過的捲心菜絲閃著誘人的光……
(他叫火煤酥,油粿下鍋之前用他試試油的溫度。。超級愛吃他,我寧願不要包餡料。)
鼠麴粿篇
鼠麴粿,也作「鼠曲粿」,幾乎所有潮菜館都訛寫成「鼠殼粿」(潮汕話中「麴」與「殼」同音),因為潮汕人食名在外,「鼠殼粿」確曾嚇壞過不少外地人,以為真是用老鼠皮做的。其實,鼠麴粿,是用糯米+鼠麴草+餡料做成的粿品,跟老鼠沒有半毛錢關係。
鼠麴草又名鼠耳草、佛耳草,散長于田間地頭,因其葉有「白茸如鼠耳之毛」而得名,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早有記載,「又可和米粉食也」。李時珍是否吃過鼠麴粿不得而知,潮汕先民斷斷不是看了《本草綱目》才發明鼠麴粿的。
潮汕的田間地頭遍地可見的鼠麴草。
年臨節近,老姿娘們便會帶著孥仔(小孩),挎著竹籃,下田採鼠麴草。整棵採回,只摘嫩葉,洗淨,熬熟,搗爛,加粘米粉、糯米粉和水揉成團,巧手翻飛,三摶兩捏,粿皮便初具規模,接著放餡、壓印、成形,整屜放入鼎,炊上二三個字(5分鐘一個字),熱騰騰、香噴噴、讓人垂涎三尺的鼠麴粿便可以上床了(潮汕人稱桌為床)。
壓印工序必須非常細心,力求均勻,方能有一個外形美觀不露餡的雅粿。
竹籃通風透氣,有利自然冷卻。
(去煎更好吃哦)
粿餡的有料無料固然重要,外觀上的雅(美)不雅也頗為關鍵,它直接反映做粿的姿娘是巧是拙,半點馬虎不得。潮汕粿印(模)都大同小異,但捏皮、包餡的時候是否有經驗,手是否靈巧,直接決定了一個粿是滴餡不漏還是破綻百出;經驗不足的,包餡、壓印的時候看不出問題,一炊熟就露餡了。同族同宗,同桌拜祖宗或神明,誰家的粿雅誰家的粿醜,一目了然。於是,能否做雅粿,便成了衡量一個傳統潮汕姿娘是否合格的重要標準之一。
(這群娘們在作秀,沒人這樣子做粿的,噓。。。)
不過,你若當面誇一個潮汕姿娘會做雅粿,多半會當面討個沒趣。因為,「做雅粿」是一句由做粿引申出來的潮汕口頭語,比喻嘴甜舌滑會說好聽話、場面話,也比喻做足表面工夫,是褒是貶,其微妙處,也只有潮汕姿娘才能切身體會。
潮汕人傳統觀念中,一個好粿必須料足皮雅,一個好姿娘也當如是。不過,從80後開始,會做雅粿的潮汕姿娘越來越少,年節一近,市場上到處有成品粿賣,潮汕姿娘做雅粿的畫面,越來越難得一見了。
三代潮汕姿娘,會做雅粿的,基本到70後止,80後很少人會了,90後肯圍觀,已是對70後母親和50後外婆的莫大安慰。
梔粽篇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是華夏子孫世代相沿的民間傳統節日。潮汕端午有各種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習俗。潮人《端午》有名詩云:「家家插艾望消災,欲食粽球興滿懷。更喜龍舟競渡處,鑼頻鼓急槳花開。」詩文活靈活現地道出了潮汕人過端午節的生動逼真情景。
端午節,也叫端陽節。這一天,潮汕有做梔粿、吃梔粿的習俗,梔粿因用料「梔子」而得名。潮汕人擅長時節做時粿,將中藥加入到粿品中,時令防時病。端午節一定要吃的是梔粽。潮汕俗語說「食粽正會健壯」,這體現了潮汕人對端午節食粽子的保健功效的充分認識。
《本草綱目》曰:梔子有清熱瀉火、除煩解鬱、涼血解毒的功效。
《潮汕百草良方》則說:「味苦、性寒、無毒、根味淡。內服清熱利溼、利尿、除煩、涼血止血、散瘀」。
梔子是秦漢以前應用最廣的黃色染料,梔子的果實中含有酮物質梔子黃素,還有藏紅花素等,用於染黃的物質為藏紅花酸。《漢官儀》記有:「染園出梔、茜,供染御服。」說明當時染最高級的服裝用梔子。古代用酸性來控制梔子染黃的深淺,欲得深黃色,則增加染中醋的用量。用梔子浸液可以直接染織物成鮮豔的黃色,工藝簡單,漢馬王堆出土的染織品的黃色就是以梔子染色獲得的。
端午時節,潮汕地區溼熱交加,古有「惡月」的說話。本地人應時應景,在端午節,採摘梔子製作梔粿,既可做祭拜祖宗的供品,又可做一家老少的時令保健食品。一舉兩得,所以流傳至今。
吃起來有點奇怪的苦,又帶點奇怪的香。
做法是把梔子敲碎用水浸泡成黃色梔子汁,和糯米粉拌成糊狀,再盛入墊有炊巾的蒸籠中猛火蒸製而成,能助消化,增食慾,祛疫病。食用時用紗線牽拉切成一小片一小片,白砂糖蘸粘,甜潤爽口,涼喉解渴。
潮汕的「梔粽」還包括潮州鳳凰的「枕頭粽」、潮州庵埠的「竹槌粽」和半山客區的「涼粉粽」。這些粽,有的用竹葉裹紮成長方形或長條形,有的則用手搓成細條狀,其共同之處都是用中草藥灰鹼液浸米並製成素粽。在潮州鳳凰,端午節包梔粽的習俗由來已久。製作工序也較繁瑣:首先將雜柴的灰燼用開水淋上,再攪拌、過濾,便製成了製作梔粽的主要材料——黃色的梔水。再將糯米浸於梔水十多個小時,糯米變成了金黃色,再用於包粽子,包好的粽子得煮上六、七個小時。煮熟的梔粽,沾上砂糖,入口甘香爽口,別有一番風味。據說,鳳凰梔粽補中益氣、清除腸毒。每逢端午節,鳳凰山區家家戶戶包梔粽,名聲在外。
鳳凰山的粽子,營養豐富,既補中益氣,又能清除腸毒。而且有著很多人都沒有聽過的名字,叫「鳳凰桅粽」,包得像一個小枕頭,而不是傳統的三角,「枕頭粽」也因形似枕頭而得名,雖也以糯米為原料,但其製作方法和滲入的液汁,卻絕無僅有。
在鳳凰,端午節包梔粽的習俗由來已久。「枕頭棕」。它的外型與眾不同,做法與用料也別具一格。小小的梔粽,製作工序卻十分繁瑣:首先將雜柴的灰燼用開水淋上,再攪拌、過濾,便製成了製作梔粽的主要材料——黃色的梔水。再把精選的糯米洗淨浸於其中,隔24小時以後,糯米變成金黃色,再用加工漂制的竹葉包紮。這種竹葉是從高山採下來的白竹之葉,經煮後放進小溪中讓活水衝浸,去掉雜質,直至竹葉變得柔軟,潔白透明。經包成枕頭形後用蘆葦絲纏繞捆縛再放進鍋鼎熬煮10小時以上。枕棕色澤金黃,光滑柔潤,既可見米粒狀,切開則似粉粿。吃時蘸粉糖,軟而不沾,甘甜可口。
鳳凰人為何要不辭勞苦製作這種粿品,是因為枕頭粽有保健和治療作用。糯米經這樣處理後,不僅暖胃補中益氣的作用更明顯,而浸植物鹼之後能除腸毒,治療尿頻。若把粽燒煅成炭,還是小兒食積之良藥。「枕頭粽」更牽繫著旅外鳳凰人的鄉思和情誼,詩云:
漂洋旅外多鄉親,
豈止茶香入夢頻。
端午節臨話食粽,
眉飛色舞鳳凰人。
我們來了解鳳凰桅粽的製作工序:
1)到山上雜木燒成灰,水煮開來澆(梔水),隔一夜沉澱,糯米洗後來浸(梔水),用的是荔枝木和山上雜木,「黑仔」、「甘母」。這些就是雜木燒成的灰末,將它摻水攪勻過濾出的植物鹼液,就是「梔水」,是做桅棕的不二「法寶」。
2)泡米,這道工序很是費時。糯米洗乾淨濾幹,用梔水攪拌均衡,浸到明天(凌晨)三四點就可能用來綁棕。要浸一夜和半天。而包棕的竹葉也是精挑細選。(用)白竹葉好,嫩的竹葉好,不然(用其它竹葉)包棕顏色發黑。
3)包好的梔粽放入沸水中煮,必須嚴格注意火侯和時間控制。梔棕要煮七八個鐘頭,煮越久越好吃,煮越久越韌,煮的時候要恆溫,鍋四周要燒火。一個大鍋能煮60個,小鍋80、 90個 。早上四點起火煮到明天天亮,沒停。
4)七八個鐘頭後,梔粽煮熟了,剝開粽葉,粽肉色彩金黃,光滑柔軟,切開之後沾上砂糖,品嘗一下,頓覺甘香爽口,別有一番風味。 和其它的粽子不一樣,它是淡味的。平時吃的話先放進冰箱裡冰一下,再拿出來,用紗線或小刀切割成小片,蘸砂糖來吃(也可以砂糖中加些攪碎的黑芝麻)。吃起來冰涼爽口,軟而不沾牙,一股來自森林的清香與甘甜沁人心脾,別有一番風味。在我們潮州本地,喜歡邊衝泡著潮州工夫茶(鳳凰單叢),再來點點心,就是桅粽了,真是無比愜意 的一件事啦~
梔粽營養豐富,既補中益氣,又能清除腸毒,因此,每逢端午節,鳳凰山區,家家戶戶包梔粽,隨著人們保健意識的提高,潮汕地區的人們也越來越喜歡這種傳統食品。小小一個梔粽,裡頭蘊涵著節日的祝福,願這樣的傳統習俗、傳統手藝,在鳳凰鄉親們的手裡一代代不斷地傳承下去!
端午節除了吃各種粽外,潮汕不少地方還用伸骨節、使君子葉、真珠花菜、雞蛋、豬肉等一起煮湯吃,能起明目、去熱毒、驅腹蟲的作用。據說吃真珠花菜能明目和清除腹內毒質,使君子葉能殺死腹內蛔蟲,伸骨草能強筋壯骨,幾種草藥合煮能互相補充。農村家庭常於端午日用使君子花炒蛋給小孩吃,對治小孩疳積效果甚好。也有用使君子葉和薏米、赤豆熬湯飲吃,除病健身,放點紅糖,頗為適口。上述各種食物本來在平時也可以吃,為什麼會成為端午節的食俗?舊俗認為,端午節是「聖日」,吃了能立即見效,且效果顯著,非這一天吃效果不大。
發粿篇
阿嫲說,一年到尾炊好粿,來年也一樣平安大吉。興許也是為了答謝神明保佑,這些粿,大多是用來還神的。
阿媽說,她小時候的發粿是用粘米粉和酵母來炊的。大米泡一天一夜,時光和水分把大米醞釀得迷醉,再用石磨子磨出雪白的粉來。磨好粘米粉曬乾封好。等到要炊發粿的時候,再到藥店裡買一角兒酵母就可以炊了。那時候酵母是用酒餅之類發酵的,除了藥店,就只有賣酒的雜貨才會有。
炊發粿不難,一斤粘米粉配半斤烏糖,烏糖先用擂缽擂細,才能加到和好的粘米麵團中,然後下酵母,讓酵母在麵團中間悄悄走一轉,像酵母是要花點時間和麵團中的各家各戶叩門問好似的。這麼等兩個多鐘頭,就可以往粗瓷的發粿杯裡添麵團,添麵團之前,一個個發粿杯的內頭得輕輕抹一層油,待到一個個添好,大鼎灶的火也紅了。就放到蒸籃上炊,炊二十多分鐘,發粿就炊好了。
至於炊發粿,是講究會「笑」的。什麼是笑?就是一鼎發粿炊好後,一杯一杯的發粿,得像開花般的開出三瓣或者四瓣,謂之會笑的發粿。至於那些像藝術家帽子蓋在發粿杯上頭的,叫做蓋頭粿,這些是不會笑的,是上不了門面的。
這些蓋頭的發粿,只能讓小孩們先吃。「笑」得好看的發粿,一般會先挑好,存起來拜神。那時候,炊發粿時蹲在灶頭前,說是幫忙,其實是在玩火,那時的灶頭總是那麼暖和,柴火在嗶哩吧啦中散發著溫柔的火光,那火光容納了我們幼時很多奇妙的念想。那火是帶著一股特別的香氣,是我後來聞所未聞的。
(外婆家的灶)
(小外甥,剛出爐的發粿太香,聞聞~)
甜粿篇
潮汕人家,每逢祭神熱鬧的日子,都會自家蒸製一籠甜粿.甜粿蒸製精細,風味獨特,深受潮汕人的喜歡。將上等的糯米浸泡一天一夜後撈起濾幹並碾成糯米粉,在浸泡的過程中,需在上面放一株抹草,以起到避邪之用。
甜粿,作為一種神聖般的年糕食物,是不允許被玷汙的,尤其在講話方面,小編小時候總是好奇,所以在炊甜粿的過程中有時向母親問一些有的沒的,每當話語中含有一絲不好的言辭的時候,母親總是嚴肅的說「麥講呀多咯,麥講呀多咯」並把我給支開來。
經過幾個小時的漫長等待,熱氣騰騰的甜粿算是大功告成了,由兩人合力,抓著粿布將這上百斤的一「埠」甜粿搬到用竹子編制的甜粿籃中,甜粿籃相當於現在小汽車的一個輪胎那麼大小,由竹子編制的,底是六角的,筐沿面是圓形的,甜粿放在這樣的竹籃內最後定型也是圓的,象徵圓圓滿滿。最後的一道工序,就是對甜粿進行「按摩」,剛蒸出來的甜粿其表面難免會有一些泡泡或者不光滑,這時需要藉助飯勺子蘸滿花生油對其撫平,方可大功告成。
關於潮汕粿品的民諺熟語也讓人們津津樂道。「甜粿好食,難炊」是指:甜粿雖然好吃,但「炊」(蒸)甜粿很費功夫,米(至少要篩兩遍,越細膩越好。炊甜粿也很費時。「正月尾,番薯準甜粿」是指:元宵的甜粿,至月末已吃完了。此時農事方忙,春日初長,肚子易飢餓。冬薯留至正月尾,糖份最多,足以準(當做)甜粿。「無苦奈何炊甜粿」背後的故事是:甜粿耐貯藏。從前潮人迫於生計,離鄉別井去過番(出境打工),臨行前各炊(蒸)甜粿一籠,以備船上充飢。「無苦奈何炊甜粿」正是體現出這種背井離鄉飢腸轆轆的艱辛。
說起蒸製甜粿的材料,一般是以糯米為原料,首先將糯米洗淨後,用清水浸漂濾去水分陰乾,然後放進石臼用人工舂成米粉(俗稱糯米糕),舂米糕很費工夫,至少要過篩二三遍,粉末越微細越好。糯米糕過篩好後,按一定比例摻入白砂糖或紅糖,並拌入水份攪拌均勻成為糯米漿糊,盛放入專用粿帕,放在粿箕上裝入蒸籠,用爐火加熱蒸熟。冷卻後用紗線牽拉切成一片一片,然後再放在平底鐵鍋(潮俗稱為煎盤)上加熱,用植物油煎至金黃色,香酥可口。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載:「糯米味甘,性溫,食之有益氣止洩,補中益氣,主消渴,暖脾胃之效」,既是美食,又是藥膳,難怪潮汕人愛吃。
關於甜粿,潮汕民間還有這樣的故事:潮汕地區歷來人多地少,「豐年不足三月糧」,加上經常發生自然災害(颱風高發區),因生活所迫,所以漂洋過海謀生。在「紅頭船」時代,出洋的人隨身所帶「三件寶」:幾件舊衣服、一罐淡水(或冬瓜)、幾塊甜粿.那時出洋的人乘坐的「紅頭船」是木質帆船無機械作動力,只能利用風帆,順著潮水和風勢行駛,有時遇到氣象不好,在海上漂流,安全無保障,多久才到目的地,也是未知數。所以帶上甜粿,對保持生命較有安全感。
冷卻後的「甜粿」硬硬的,可以切成片直接吃,很有嚼頭。甜粿也可以熱吃,切片後粘上雞蛋漿下油鍋烙。烙甜粿可是個慢性活,很容易燒焦,得小火烙,還得注意翻面。
1、冷卻後切成大塊
2、切成0.5釐米厚的大片
3、打一雞蛋
4、雞蛋打成雞蛋液
5、甜粿沾上一層薄薄的雞蛋液
6、放油鍋裡烙(小火!鍋裡的油不要一次加太多,分次加油。)
7、烙好的樣子。小朋友們都在催,趕緊給他們吃。
菜頭丸篇
菜頭丸,是潮汕地區傳統的小吃,油炸而成,在現在的潮汕地區街邊和夜市都有擺攤,有祛火除痰,消食開胃的功效。
關於下文,關於罾城
這是連幼希的故鄉,一座位於粵東南海邊上的小鎮,隸屬汕尾,現人稱捷勝。因地勢如古代的手網罾而獲名,明朝建所城,民國毀城牆,如今過半人口出外謀生,很多熟悉親切的風俗、味道和故事也漸被淡忘。希望,這些文字,能再築一座,歲月帶不走的城。
我家三十暝放過開門炮後,女人們就開始張羅著煮甜丸,拜天地,拜神明。到第二天小孩們起床穿好新衣服的時候,所有神明也拜好了。這時阿媽會把拜過神明的甜丸熱好,要我們每人先吃一碗,再吃早飯。我們家大年初一的早飯是必須要吃素的,罾城有些人家還會給祖宗拜祭素菜。素菜除了甜湯菜脯豆乾鹹菜,印象最深的還必須有一盤煎得金燦燦的菜頭丸。
菜頭是我們那的話,也就是外邊人說的蘿蔔。我一直覺得菜頭這名字是比蘿蔔更有想像力的,蘿蔔兩字太雅了,讓人難以想像出一種蓬勃的生機活躍的姿態。倒是菜頭好,通俗得一聽就能在腦海裡浮現一角綠色欣然。
我們家對菜頭的吃法很簡單,除了加點燜豬腳的滷汁一塊燉,就只有做菜頭丸了。菜頭丸都是在大年廿八左右做好的。小時候有北風,冬天的天氣沒有現在這麼熱,菜頭丸做好了晾涼,直接蓋上白梭子布放灶下,可以放到年初三年初四。這些時候,灶下總會交織著各種食材的香氣,炸過的獅頭鵝,泡著花生油的馬鮫魚丸,還有豬腳墨脯雞……這些陳雜的香,就成了幼時最難以忘卻的年味兒。
我阿媽說,菜頭要挑沉手,沉手的嫩,水分也多。一個個洗淨去皮,就用「菜頭脫」把菜頭脫成菜頭絲。我家的菜頭脫用了很多年了,木質,長板狀,尤其好用,所以用了幾十年都捨不得扔。菜頭脫成絲後就要用刀背剁細,然後裝在籃子裡,撒上粗鹽,讓海鹽的鹹味,悄悄順走多餘的水分。這樣擱個十來分鐘,菜頭絲就軟得差不多了,阿媽會再用手把最後的水分捏乾淨,拌上薯粉,就可以捏菜頭丸了。
這時候阿媽會坐在小板凳上,兩手交替地把菜頭丸捏好,炊籃上不一會就擠滿了一顆顆乳白色的菜頭丸。那丸子比馬鮫魚丸大多了,渾圓渾圓的,上面還能看清菜頭絲的輪廓。一炊籃裝滿了,阿嬸也喊大鼎的水燒開了,可以開始蒸了。蒸十五分鐘,一起鍋,滿灶下熱氣騰騰,白煙氤氳中,透著一種甘香。而那一顆顆丸子告別適才濃妝般的粉白,變得晶瑩剔透,似乎又回到食物最原始的氣質,在安靜中散著天生俱備的芳香。
菜頭丸炊好後擱涼,就可以下鼎裡煎,熱油鍋下一點兒腐乳,稍微炒香後,就可以下菜頭丸煎,煎得一顆顆金黃透亮,再稍微下一點胡椒粉和五香粉,小火翻滾,最後還能拌上點芹菜或芫荽作配搭。這樣就是一道大年初一最好的素菜。煎菜頭丸入口軟香,軟而不散,菜頭濃鬱的甘香過後,只在舌尖處,留下一點輕輕的辣。
罾城多處有小販賣菜頭丸,只是我阿媽喜歡自家做,她說外面的會磣粘米粉來增加口感,沒自己做的那麼下本。我倒是見過拌上花生、蝦米或者其他配料的,但總覺得還是純粹菜頭丸最好吃。
罾城人其實一年都做菜頭丸的,之所以在過年這會印象特別深刻,除了因為是大年初一的素菜,還因為:小時到了過年這一會,我大姑媽就常常到我家來,幫家裡打掃做家務。
我大姑媽是一個勤快的女人。那會,家裡的菜頭丸就是我大姑媽做的。一到大年廿八,十幾斤菜頭,一個大紅膠桶,大姑媽一個人麻麻利利地削皮脫絲切絲捏丸蒸好。然後煎一碗先給我阿嫲嘗,自己再去把做丸子的東西收拾乾淨。我大姑媽做菜頭丸必須把菜頭弄得極細(我阿媽說這樣口感不好,脫完絲後就不切絲),我阿嫲吃習慣了。常常說只有這麼做的菜頭丸才能做得夠細夠好吃。
記得那會,我阿嫲吃得特別開心。
而大姑媽一直身體不好,到我小學五年級,就因舊病復發過身了。從那時候開始,家裡過年的這頓菜頭丸就由阿媽阿嬸來做了。家裡也沒人再提過大姑媽,這似乎成了一個忌諱,像是為了不讓阿嫲她老人難過。那時候的我懵懵懂懂知道,有些人是這輩子都不會再出現的了。只是在某些瞬間,那年少的回憶,還會讓我清晰記得,大年廿八,在天井暖熙的陽光裡,有個熟悉的身影,在勤快地做著菜頭丸。
那些時光是帶著甜,帶著香,帶著漸漸遺忘的,過年前的雀躍。
切片煎好的菜頭丸。
土豆丸。
切片煎好的土豆丸。我家加了蝦,比較重口味(*^__^*) 嘻嘻
煎好的紅桃粿。皮酥軟脆微甜,餡料有花生或者白米飯。
——————————————————
大家好,我是華麗麗的蘭花指切割線。
——————————————————
大家好,我是小編,我不叫華麗麗。
潮汕的粿真的太**的多了,三天三夜寫不完的趕腳。
小編我已經花費6個小時整理收集這篇文章,
期間還有一次不小心誤刪全文重新來過。
如果你還堅持看到這裡,絕對是真愛呀。
潮汕的粿真的太**的多了,再次感慨一下。
整理得太累了,感覺這輩子都不想再吃粿了。
下面一張圖片總匯大潮汕的粿品,
潮汕的粿真的太**的多了。。。將就看吧= =
最後就不巴拉一些什麼粿的偉大意義了。
這是我們大潮汕的美好傳統文化,
希望我們後輩能夠好好傳承下去。
年尾拜神。
拜素的。提倡素食不殺生,功德無量阿彌陀佛~
石榴粿也是一種粿。。嗯真的很**的多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