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吳曉鈴
二十世紀初,阿壩州境內九頂山的山前脊梁地帶,老人山西南麓向岷江河谷延伸的二級臺地上,一個叫營盤山的文化遺址橫空出世,轟動中國考古界。它就像是一個梳理古蜀文明的歷史座標或橋梁,讓人們得以弄清中國南北方古代文化傳播、民族形成、遷徙、交融以及與成都平原和三星堆的聯繫。11月15日,「古蜀之源——營盤山遺址考古專題陳列」展在茂縣羌族博物館揭幕,展覽以豐富的出土遺存,向公眾展示了茂縣營盤山冷遺址在古蜀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要地位。
營盤山新石器時代遺址地處岷江東南岸三級臺地,遺址平面呈梯形,東西寬120-200米,南北長約1000米,總面積近15萬平方米。遺址內包含新石器時代和石棺葬時代兩個階段的文化遺存,其中,新石器時代遺存為距今5500-5000年的中心聚落遺址,石棺葬時代遺存為西周戰國秦漢時期的石棺墓地。2005年,營盤山新石器時代遺址入圍200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的21個候選項目之列;2006年,營盤山新石器時代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2006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阿壩州文物管理所、茂縣羌族博物館對遺址進行了正式的考古發掘,歷時七年,發掘總面積近3000平方米,發現了房屋基址9座、人殉坑5座、窯址4座、灰坑100餘個、灰溝及灶坑等,此外,在遺址中西部發現一處大型類似於廣場的遺蹟,出土器物包括陶器、玉器、石器、細石器、骨器、蚌器等,總數近萬件。
營盤山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出土文物包括四川地區發現的年代最早的陶質雕塑藝術品,國內發現時代最早的人工使用硃砂的遺物,長江上遊地區發現的時代最早及規模最大的陶窯址等,出土的彩陶器數量為四川之最。據專家介紹,營盤山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是岷江上遊乃至川西北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工作的重大突破,不僅將巴蜀文明的歷史淵源推進至5000年前,也為探索輝煌的三星堆和金沙文明的源頭提供了新的線索,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學價值。
為弘揚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歷史文化,促進社會、經濟、生態、文化協調發展,構建積極健康的精神文化家園,打造歷史文化旅遊品牌,搭建地區經濟文化發展平臺,在四川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導下,茂縣羌族博物館針對營盤山展廳進行了升級改造,全新布置了「古蜀之源——營盤山遺址考古專題陳列」展廳,以此充分體現營盤山遺址所蘊藏文化內涵的豐富性、民族性和多樣性,既可以讓那些在歷史長河中積澱下來的文化珍存走近百姓、走進社會,從真正意義上讓文物「活」起來;又能敦促做好「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的考古工作,增強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努力做到「以文化人、以史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