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珍貴文物,勾勒出古蜀文明的文化傳播路線

2021-01-13 騰訊網

川報觀察記者 吳曉鈴

廣漢三星堆博物館。高大偉岸的青銅大立人像、神秘誇張的青銅面具等文物面前,總有人發出「三星堆簡直像外星人手筆」的驚嘆。

這是今人對三星堆瑰麗文明和古蜀先民傑出藝術的一種禮讚。考古顯示,大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以甘肅馬家窯文化為主的黃河文明和以湖北石家河文化為代表的長江中遊文明,就分別進入四川地區。正是文化的多元和融合,滋養了此後以三星堆為代表的古蜀文明的發展與輝煌。

那早在四五千年以前,這些外來文化又是如何翻越崇山峻岭進入巴蜀大地?

8月21日,「茂縣營盤山遺址與古蜀之源」學術研討會在三星堆博物館舉行。來自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北京大學等科研單位的數十位考古學者匯集一堂,發布最新考古及研究成果。在近年持續不斷的考古勘探發掘以及環境、動植物考古等高科技的加持下,古蜀先民從西北甘青地區遷徙和文化傳播的線路圖正在漸漸清晰。

距今5000多年前

他們從西北遷入岷江上遊

2000年,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在岷江上遊進行中華探源工程的相關調查時,在茂縣鳳儀鎮地處岷江東南岸的三級臺地上,發現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營盤山遺址。在此後的考古發掘中,他們在茂縣、汶川等地發現大量帶有甘肅馬家窯文化、黃河中遊地區仰韶文化特徵的陶器、玉器等文物。

在三星堆兩大祭祀坑1986年橫空出世以後,人們開始苦苦探尋:更早以前,古蜀先民生活在哪裡?

上世紀90年代,考古人員在新津發現距今4500年至3700年之間的寶墩古城遺址,和距今3000多年前三星堆剛好可以上下銜接。而茂縣營盤山遺址的發現,更讓考古人員驚喜不已。在這處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延續至明清時期的文化遺址中,考古人員相繼發現距今5300年至4600年間新石器時代的房屋基址、人祭坑、灰坑和窯址等遺蹟,尤其出土的精美陶石器,表明這處遺址已經是當時的一處大型中心性聚落。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陳劍介紹,在眾多出土文物中,包括帶有甘肅馬家窯文化特徵的彩陶罐、瓶、盆等文化遺存。這種公元前5800年左右開始的文化以彩陶文化為主要特徵,大量水波紋、渦紋、圈紋等富於變化的圖案和絢麗色彩,是其典型特點。

營盤山遺址出土彩陶,帶有馬家窯文化特徵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隨著考古調查區域的不斷擴大,考古人員又在距今6000年左右的茂縣波西遺址出土仰韶文化特徵的彩陶缽、尖底瓶等文化遺存,在金川縣劉家寨遺址出土具有明顯仰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特徵的侈口深腹罐、折沿盆等文物。考古學者由此認為,這些遺存應是隴西南向南發展至岷江流域,並在岷江上遊的核心地區形成的。而岷江上遊地區,應是古代黃河上遊文明進入岷江流域的文化通道,也是古蜀文明的重要發源地。

營盤山遺址出土彩陶 帶有馬家窯文化特徵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陳劍表示,根據古氣象學研究,全球在距今5000多年前有一次災難性的氣候變化,可能造成了洪水肆虐。受氣候變化或者其它因素影響,部分馬家窯文化人群開始南下,沿著橫斷山區不斷向南拓展生存空間。

在近年對營盤山遺址的植物考古中,考古人員從土壤中浮選的植物種子裡也鑑定出以黍和粟等北方旱作農業結構為主。在距營盤山遺址不遠、年代稍晚的下關子遺址,還發現極少量的水稻。考古人員認為,甘青地區的人群最初帶入川西高原的農業品種是黍和粟,在經歷和當地環境的適應與磨合後,才發展出適應環境的農業結構。

營盤山遺址出土的人面。仰韶文化風格,與甘肅省大地灣遺址出土的人頭彩陶瓶基本相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生產力極度落後的史前時期,外部環境往往成為影響人類發展的重要因素。在營盤山遺址,考古人員還發現一個特別現象——當營盤山遺址在從距今5300年延續至4600年以後就消失了。直到距今3000年以後的青銅時代,人們才開始重新利用此臺地。「這可能與距今4000年前的一次氣候乾冷化過程有極大關係。」陳劍認為,面對急劇惡化的生態環境,營盤山人群應該是感到了生活不可持續的壓力,不得不放棄這片生息之地。幸運的是,此次乾冷氣候影響下,成都平原從沼澤變為平地,營盤山人群極可能就是在此背景下進一步遷徙到成都平原。

什邡桂圓橋

古蜀人從山區走向平原的前哨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古蜀先民從岷山峽谷向成都平原漸漸挺進。他們的線路可能有兩條:一是從茂縣翻越九頂山直接進入什邡,另一條則是順岷江而下從都江堰進入平原。前者以桂圓橋遺址等為代表,後者則為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提供著考古證據。

2009年,什邡桂圓橋遺址在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時被發現。在距今5000年至4600年的新石器時期文化層,考古人員發現與茂縣營盤山遺址特徵相似的一批陶石器。成都平原最早的陶器——距今約5000年的侈口深腹罐就出自這裡。而從地理位置而言,桂圓橋遺址恰巧地處川西高原與成都平原相交地帶。與此同時,桂圓橋遺址發現的植物種子也表明這裡的人們剛從山區直接進入平原。根據種子浮選結果,桂圓橋一期的植物樣本結構與川西高原頗為相近,呈現粟、黍搭配的特點。

什邡和茂縣僅九頂山一山之隔。從茂縣到什邡紅白鎮的直線距離只有大約36公裡,距離桂圓橋遺址只有大約70公裡。德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劉章澤介紹,兩地之間雖然道路險峻,但古代完全可能存在聯繫通道。在這種假設下,考古人員開始尋找相關線索。

2016年8月,居住在茂縣九頂山山麓的餘友強,向考古人員展示了在九頂山筲箕塘發現的一件新石器時代石斧。同年10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在石亭江上遊區域的考古調查中,也在什邡洛水鎮洛城村石亭江出山口的河流衝擊地層中,發現桂圓橋時期的陶片,「這說明石亭江上遊峽谷地區,可能存在桂圓橋時期的遺存。桂圓橋遺址一期的先民,應該是翻越九頂山以後,沿著石亭江上遊峽谷進入什邡。」

2012年,什邡箭臺村遺址的發現,為古蜀先民從山地走向平原,並最終向三星堆等腹地挺進提供了更多的證據。箭臺村遺址位於什邡市區西南,東南距桂圓橋遺址約4公裡、距三星堆遺址13公裡,遺址時間從距今5000年持續到距今2000年左右。這裡出土了種類繁多的陶器,其中包括三星堆時期很典型的黑皮陶高柄豆、鳥頭勺等器物,陶片類型70%與三星堆相同。這些發現,引發考古界和學術界的高度關注。劉章澤表示,箭臺村遺址的發現,把桂圓橋一期、三星堆一期以及三星堆文化直接聯繫起來,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地區性文化發展序列,「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古蜀先民從山區到達平原後,從桂圓橋開始發展,在周邊的箭臺村發展成大型聚落,它們是古蜀先民最終抵達三星堆的前哨。」

文化的多元融合

滋養出輝煌三星堆

文化通道的存在,讓夏商時期的中原文明以及長江中下遊文明也翻越崇山峻岭抵達成都平原,文化的多元和融合最終滋養了古蜀文明的發展與輝煌。

這從三星堆眾多出土文物的文化特徵中能看出端倪。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朱乃誠表示,三星堆遺址出土的具有河南二里頭文化(公元前1750-1530年)特徵的文化遺存,自1929年三星堆在月亮灣燕家院子被發現以來就不斷出土,「其中的幾件牙璋,可能就是二里頭文化時期的作品。」1976年,廣漢高駢鄉機制磚瓦廠發現一處可能是祭祀坑的遺蹟,其中出土的鑲嵌綠松石銅牌飾,也被他認為可能是二里頭文化四期遺存或是二里頭文化四期之後,製作的具有二里頭文化特徵的遺存。朱乃誠還發現,同時出土的一件玉刀,是利用二里頭文化的殘斷玉牙璋改制的。1986年,三星堆祭祀坑一醒驚天下,其中二號祭祀坑出土的兩件玉璋,「原件應是牙璋,屬於二里頭文化的作品。」

三足陶盉,具有二里頭文化特徵。三星堆博物館供圖

和中原文化相似的器物,在此後的發掘及研究中不斷被發現。三星堆還出土一件帶有明顯二里頭文化特徵的陶盉。在考古學上,將不同考古學文化區分開來的標誌,通常使用陶器組合。因為陶器使用最普遍、器形變化最敏感,最能體現區域人群日常生活概況。沒想到相隔千裡的兩地,陶盉造型均是「三條腿、手叉腰、頂上半開」的造型。根據目前的考古資料,陶盉起源於中原地區,而成都平原從來就沒有用陶盉的傳統。突然出現器型非常成熟的陶盉以及其它與二里頭文化相似的器物,只能是文化輸入的結果。

帶有甘肅齊家文化特徵的玉琮三星堆博物館供圖

考古人員還發現,在二里頭文化之外,三星堆、金沙遺址還發現甘肅齊家文化的玉琮和玉石璧。此外,鹽亭縣曾出土過一組10件的列璧,這種列璧現象也可能與齊家文化有關。在朱乃誠看來,目前所知的三星堆文明最初的一批高檔次文化遺存分別是成都平原地區本土文化、二里頭文化和齊家文化,它們一起構成古蜀文明、也即三星堆文明的主要文明因素源。

這些外來文化元素,極可能就是通過以茂縣營盤山遺址為代表的岷江上遊地區,進入成都平原。

朱乃誠說,目前營盤山、劉家寨等遺址發現具有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特徵的文化遺存,在汶川縣則發現可能與齊家文化有關的遺存,說明在比馬家窯文化更晚的齊家文化(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500年)時期,岷江上遊這條連接隴西南和川西北的文化通道仍在發揮作用。

把視野從四川投放到更遙遠的隴西南地區,這裡分布著豐富的齊家文化遺存。而在天水等地的齊家文化中,還發現嵌綠松石銅牌飾等大批二里頭文化的高檔次文化遺存。由此,一條文化傳播的時空通道可以清晰勾勒:河南二里頭文化不僅對齊家文化產生了影響,其部分精華也可能隨著族群向隴西南的遷徙而轉移。當二里頭文化進入隴西並融入齊家文化,完全有條件由隴西南通過岷江上遊進入成都平原,並最終促成三星堆文明的形成。

偏居西南的古蜀文明從未孤立存在,它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古蜀先民以開放包容的胸襟擁抱著各方文化,最終成為世界青銅文明的一顆耀眼明珠。

相關焦點

  • 金沙遺址——撥開古蜀文明的迷霧
    ,飽覽金沙珍貴文物,盡情感受金沙文明帶來的震撼。然而,雖然關於古蜀國的記載很早就見於《華陽國志》《蜀王本紀》等文獻中,也留下了「蠶叢縱目、魚鳧成神、杜宇化鵑、開明復活」等關於古蜀國的傳說。但是幾乎所有人都不認為這是一個真實存在過的國度,再加上關於古蜀國文獻基本都已經被神話,使之可信度進一步降低。直到1929年一位四川廣漢的農民一鋤頭鋤出一個「三星堆文化」,終於使人相信在巴蜀之地曾存在一個古蜀國。
  • 抓住古蜀文明的唯一性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因為對古蜀文化有極大興趣,鄭睿每周末會抽一個下午到金沙遺址擔任講解員。經常參加博物館日常展陳及特別展覽的講解工作,使得她對傳播古蜀文明有心得也有迷惑,如何向觀眾更好地傳播古蜀文明,是她最關心的問題。  對此,傅小凡拿自己做了比較。他認為,不忘初心,是他最大感觸,「就像老師授課一樣,授課的主體內容都是需要重複的,但對於學生來說,這都是新鮮的,第一次聽的。
  • 古蜀語研究者「方言考古」出圈了
    研究古蜀文字,離不開對古蜀語的研究,這被西南交通大學教授汪啟明稱為「方言考古」。  近日,《中國社會科學報》刊發了一篇名為《考論蜀語 牽住古蜀研究「牛鼻子」》的報導。該報導以長篇專訪的形式,介紹了汪啟明教授以及他近年來在蜀語和蜀文化領域的研究成果和心得。在這篇文章中,汪啟明提出,蜀地文字研究是今後若干年古蜀文化研究的「牛鼻子」。
  • 「烏木」是古蜀大地的光明神木
    烏木文化,在古蜀大地,具有極其濃厚的地域特徵。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青銅神樹,是國寶級的烏木文物,誕生於距今三千二百年以上。青銅神樹的信息主要包括八個方面:A、體現出鳥、樹、龍為一體的建木模型。H、青銅神樹先進的設計製作水平,體現出古蜀國力的強盛。古蜀大地從西漢到三國時期,留下的烏木文物搖錢樹,具有鳥、樹、龍三大元素的同時,增加了神話元素或動物元素,豐富了建木模型的結構,體現出建木三大元素與地域文化元素融合的和諧思想,其中有些搖錢樹的底座上刻印出儒道佛供奉神樹的圖案,表明建木文化是儒道佛(中佛)文化的「祖師爺」。
  • 到茂縣羌族博物館探密「古蜀之源」
    它就像是一個梳理古蜀文明的歷史座標或橋梁,讓人們得以弄清中國南北方古代文化傳播、民族形成、遷徙、交融以及與成都平原和三星堆的聯繫。11月15日,「古蜀之源——營盤山遺址考古專題陳列」展在茂縣羌族博物館揭幕,展覽以豐富的出土遺存,向公眾展示了茂縣營盤山冷遺址在古蜀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要地位。
  • 廣漢:全力創建天府旅遊名縣,精心打造世界古文明研究和文化旅遊高地!
    位於「天府之國」腹心, 擁有古蜀文明、航空旅遊等世界級旅遊資源, 是四川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集中收藏和展示三星堆遺址及遺址內一、二號商代祭祀坑出土的青銅器、玉石器、金器以及陶器、骨器等千餘件珍貴文物。
  • 「三星堆」來到了上海,古蜀「人與神」呈現上大博物館
    11月21日,「三星堆:人與神的世界」特展在上海大學博物館舉辦,展覽以16件(套)文物(8件國家一級文物、2件國家一級文物、5件文物複製品、1件文物仿製品)概覽式展示長江上遊地區先秦時期古蜀文明成就的傑出代表——三星堆文明的璀璨與輝煌。如何以16件展品概括「三星堆」文明的始末,也頗具挑戰性。
  • 江蘇泗陽三莊漢墓發掘出漢代古瑟 出土珍貴文物
    江蘇泗陽三莊漢墓發掘出漢代古瑟 出土珍貴文物
  • 古蜀文化遺址——三星堆中青銅器背後的秘密
    三星堆遺址有四大之「最」,分別是迄今在西南地區發現的範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以及現有保存最完整的東、西、南城牆和月亮灣內城牆。通過對這兩個祭祀坑的挖掘和探索後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其中就包括了各種各樣的金器、青銅器、玉石器、骨器等等。其中尤其以青銅器數量最多,而從三星坑中出土的青銅器的形狀和造型也和其餘出土青銅器大相逕庭。
  • 箏哥藝述丨遊曉林之古蜀畫魂__神鳥鳳凰太陽祭
    北京全球華人筆墨丹青藝術創作中心常務理事,北京巴蜀書畫藝術院特聘理事,四川水利書畫院顧問,主要以古蜀文化為背景創作《古蜀頌繫列》《三星堆魂系列》《金沙遺夢系列》《漢風蜀韻系列》古蜀藝術繪畫。形成了融合中西方藝術語言,獨具個人特色的繪畫風格。
  • 穿越千年古蜀文明,廣漢三星堆半馬等你來暢跑古今!
    賽事路線方面,半程馬拉松路線由德陽高新區會展中心至錦弘廣場止,迷你馬拉松由德陽高新區會展中心至雒城遺址止。途經三星堆博物館、房湖公園、金雁溼地公園、雒城遺址等廣漢城市地標,從燦爛的古蜀文明跑步「穿越」到現代化城市,親身體驗廣漢豐厚的歷史文化和時尚潮流的交匯共融。
  • 貯貝器 古滇文化的歷史書(文物有話說)
    貯貝器是古滇國特有的青銅器,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自被發現以來便受到國內外學界關注,是滇青銅文明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古滇文化是從戰國初期到西漢末年,以昆明、玉溪兩地為中心、方圓幾百公裡內高度發達的青銅文化。古滇文化的橫空出世、神秘消失,都給人留下遐想空間。
  • 三星堆特展來到上海大學博物館,帶來的國家一級文物多達8件
    展覽以16件(套)文物概覽式展示長江上遊地區先秦時期古蜀文明成就的傑出代表——三星堆文明的璀璨與輝煌,其中國家一級文物多達8件,也有5件三星堆出土典型器物的複製品。這些展品包括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出土的青銅器、玉器、金器及石器,其中三星堆博物館藏的青銅戴冠縱目面具、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以及金沙遺址博物館藏的太陽神鳥金飾都難得一見。
  • 古蜀名鎮非遺之旅!轉古鎮 聽川劇 遊燈會
    尋夢古蜀名鎮心棲人文成都走進非遺之旅感受四川本土文化 基本特點依託文化旅遊名鎮和街區的豐富非遺資源深度體驗古蜀民風民俗的獨特韻味金沙遺址博物館金沙遺址是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城西蘇坡鄉金沙村一處商周時代遺址,是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7世紀長江上遊古代文明中心——古蜀王國的都邑。金沙遺址博物館2007年在金沙遺址原址建成開館,展示了神秘的古蜀文化和獨特的青銅文明。
  • 「中國失落的古文明:神秘的三星堆」展覽~
    在寶爾博物館與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舉辦的此次展覽中,不僅會讓我們找出那段失落的聞名,更會有來自三星堆和金沙堆的120件珍貴文物,讓我們一起去見證距今3500年前古蜀國最鼎耀的文化時段。現任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陳顯丹以及金沙文化研究專家朱章義都在現場為我們答疑解惑,揭秘千百年前突然失落的古文明。
  • 「千年蜀都·文博青羊」譚先智古蜀文化美術作品展在成都開展
    「名家送春聯」現場圖  1月6日,由成都市青羊區金沙街道辦事處、中國美網、青羊區美術家協會主辦的「千年蜀都·文博青羊」譚先智古蜀文化美術作品展在成都市青羊區金沙街道文體活動中心正式拉開帷幕。 中國美網董事長廖峰表示,近年來,中國美網曾多次舉辦各類文化藝術活動,並長期致力於對中華傳統文化及現當代優秀文化藝術家的宣傳和推廣工作。本次展覽活動的選辦,正是對「文博青羊」發展定位的響應,也是讓高雅藝術走進社區、深入基層、服務基層的實際舉措。
  • 故宮博物院珍貴文物眾多,為何沒能擠進世界四大博物館之列?
    世界上有一種遺留千年的美,它們歷經了無數的風霜雪雨、輾轉流離,終於以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的身姿舞動在世人的眼前,它就是文物。世界上有四大博物館,他們將各種文化背景下,人類創造出的精美藝術品,收藏、保管在其中。它們分別是:英國大英博物館,法國羅浮宮,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俄羅斯冬宮。
  • 眉山市發現戰國至明清時期墓群 揭秘古蜀後裔去向
    西漢墓葬出土的器物東漢墓葬出土的馬頭22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在眉山市彭山區發現戰國至明清時期墓群——大墳包墓地,專家判斷此地為古蜀後裔的埋骨之地。2020年3月底,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彭山區文物保護研究所對該墓地進行了考古發掘,至2020年7月下旬,已清理完成各類遺蹟192個,其中墓葬165座、灰坑13個、溝11條、陶窯3座,時代涵蓋戰國晚期、西漢、新莽、東漢、三國至兩晉、唐、宋、明、清,出土陶、銅、鐵、瓷、木等各類器物900多件(組)。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蜀。根據《華陽國志》的記載,蜀王死於武陽城。蜀王的後裔去了哪裡?
  • 青春online行兩岸|訪古蹟 兩岸青年感受華夏文明多元之美
    三星堆出土了哪些珍貴文物?三星堆和金沙遺址有哪些聯繫?帶著這些問題兩岸青年深入探訪三星堆和金沙遺址感受古蜀神秘魅力探秘古蜀文明發展脈絡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共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聽聽臺青怎麼說陳婉譯:三星堆非常震撼,沒想到除了當時以中原為中心的商文明,在四川地區還存在這樣一個獨特的文明,讓我知道了中國古代文明的多樣性和輝煌燦爛,也從另一方面看到華夏文明多元一體的成長曆程。
  • 德陽IP《三星堆》四次央視重播 帶起一陣古蜀文化風潮
    原標題:德陽IP《三星堆》四次央視重播 帶起一陣古蜀文化風潮     德陽城市超級IP動畫《三星堆·榮耀覺醒》自12月3日央視第四次開播以來再次在全國帶起一陣古蜀文化風潮,同時,《三星堆·榮耀覺醒》動畫還再度登上網絡主流新媒體平臺推薦頁,在網絡上為古蜀文化的熱度持續發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