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分封時並無秦國,秦國從哪裡來的,為何最後變成大國

2020-12-16 騰訊網

周武王分封時並無秦國,秦國從哪裡來的,為何最後變成大國

公元前1044年,由於商紂王不斷發動徵討東夷的戰爭,國內百姓不能休養生息,經濟也被折騰的非常疲軟。周武王認為時機成熟,便聯合蜀、羌、庸……等部落聯軍攻打朝歌。商紂王自焚,商朝因此滅亡。

隨後,周武王建立周王朝,定都鎬京,並對開國功臣和宗室同族進行了分封。自然,那些部落聯軍的首領,都得到了分封。

不過在分封的71個諸侯國中,並沒有秦國。

那麼,秦國最早是在什麼時候出現的呢?

為了說清楚這件事,就要把先秦歷史再梳理一下。

秦人的祖先據說是顓頊的女兒,她的名字叫女修。

女修在織布時,有一隻鴿子在她織的布上下了一枚蛋。

女修吞下了蛋,結果生下了兒子大業。

大業和少典部落首領的女兒少華結婚後,又生下了伯益。

大禹治水時,伯益也參與其中。由於伯益很有治水的經驗,因此在他的幫助下,大禹最終平定了水患。

舜帝因此獎勵大禹一塊黑色的玉圭。

大禹認為治水不是他一人的功勞,於是向舜帝推薦了伯益。

舜帝又獎勵給伯益一副黑色的旌旗飄帶,祝願他的後代,一定會繁榮昌興,並賜給了他一個美貌的妻子。

伯益於是留下來替舜帝馴養禽獸。被他馴養過的禽獸無不溫順,因此舜帝便賜他嬴姓。

伯益生有二子大廉和若木。

等到了商湯時期,大廉的玄孫孟戲和中衍便為殷國的國君駕車。他們的後人也因功服務於殷商,權高位重非常顯貴。

到商紂王時期,由於西戎對殷商的西邊多有侵犯,於是中衍的玄孫中潏便居住於西邊守衛邊境。他又生下蜚廉,蜚廉又生惡來。

蜚廉和惡來,一個善跑,一個力大,父子二人成為商紂王的不可多得的將領。

到周武王攻打殷商都城朝歌時,蜚廉正奉命出使北方,惡來為了保護商紂王戰死。

待蜚廉歸來時,殷商已經滅亡了。

普天之下,由於周武王分封,已沒有蜚廉的居所。所以他帶著家人隱居在霍太山,並在那裡設壇祭祀商紂王。

轉眼到了周孝王在位的時候,蜚廉的六世孫非子遷居到了犬丘。他特別擅長飼養和繁殖馬匹,於是有人便把他推薦給了周孝王。

周孝王便讓非子為他養馬。

由於非子在管理馬匹上很用心,周孝王的馬匹很快就得到了大量繁殖。這讓周孝王很高興,為了表彰他,便把方圓50裡左右的秦地,賜給他做封邑。就這樣,秦國出現了。不過,此時的秦國,還只是周天子的附庸國,受周孝王管轄。

周宣王繼位後,西戎再次進犯邊境。周宣王便召見非子的後裔莊公,給了他七千兵馬,讓他攻打西戎。

莊公大勝而歸,周宣王便將他們奪回來的包括犬丘等地,都賜封給莊公,並封了他一個官職——西垂大夫。

公元前777年,莊公去世後,次子襄公繼承了國君之位。

公元前771年,寵愛褒姒的周幽王,想立褒姒之子伯服為繼承人,於是廢黜了太子宜臼,引得宜臼的外公申侯非常不滿,勾結西戎和犬戎一起攻打鎬京。

襄公得到消息後,馬上整頓軍隊趕去勤王。結果,等他抵達的時候,周幽王已經被殺死在驪山下。不過,襄公還是極力打退了西戎和犬戎,保護了城中的宜臼。

在襄公等人的擁護下,宜臼繼承了天子之位,是為周平王。

然而,此時的鎬京已經被燒得面目全非。再加上周平王擔心西戎和犬戎會再次襲擊鎬京,所以決定遷都洛邑。

襄公出錢出力,護送周平王遷都洛邑,自然功在首位。

按理,周平王應該分封土地給襄公,以肯定他的功績。但此時的周國,土地已經嚴重縮水。好面子的周平王便對襄公說,西戎不講道義,侵奪我岐山,如果你能趕走西戎,他們侵佔的土地,就都歸你了。接著便給襄公封了爵位。

自此,秦國一見有利可圖,非常努力,把西戎和犬戎打得大敗,獲得了不少土地。由此,秦國才不再是周王室的附庸國,而是享有與鄭、齊、魯、晉等國平等地位的大國。

秦國又經過數代國君勵精圖治,到第9代國君秦穆公時,他再次開疆拓土,注重外交,招賢納才,優待將士……在他不懈的努力下,秦國的軍事和經濟都得到了飛速發展,最終成為春秋強國之一,而他也因此躋身於春秋五霸之列。

此後的故事我們都知道,從無到有的秦國,最終笑到最後,把所有的諸侯國都打敗了,實現了天下的統一。

(參考史料:《竹書紀年》《國語》)

相關焦點

  • 春秋時的一小國,被秦國消滅,疆域卻被晉國佔據!
    在春秋時期,芮國這一個小國夾在秦國、晉國這兩個大國之間,可以說是苦苦支撐了。最終,在公元前640年,秦穆公正式消滅了芮國。不過,在春秋時期,強大的晉國擊敗了秦國,從而佔據了芮國的疆域。
  • 商鞅變法給秦國帶來了什麼改變?為何他的死讓秦惠文王抱恨終生
    ,當沒有上升空間的時候,或者無利可圖的時候,秦國士兵就會失去戰鬥力,甚至演變成反叛,因為害怕受到處罰。尤其是在朝廷陷入低迷或者無力掌控全局時,能夠為秦國效力的士兵會少之又少,這也是秦末時期為何如此強大的軍隊竟然次次被打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 秦始皇的祖先,秦國的第一代國君是誰?死後又葬在哪裡?
    周武王建立周王朝,在闌師分封天下,建立諸侯國,拱衛周王室!戰國七雄除秦國外,都先後受封建國,周武王的兒子唐叔虞受封建立晉國,日後分裂為韓趙魏;大功臣姜子牙被封於老家齊地;燕國的首任國君是周武王的弟弟姬奭;楚國建立稍遲,周成王時,封楚人首領熊繹建立楚國。
  • 長平之戰秦國和趙國作戰,其他諸侯為何不支援趙國一起攻打秦國?
    這不僅僅是因為這場戰鬥是秦國統一天下之前的最後一道障礙,更是因為這場戰爭十分之慘烈。白起獲勝以後,一舉坑殺了趙軍四十萬,使得趙軍從此一蹶不振,再也無力阻擋秦國統一的步伐。那麼,如此重要的一場戰役,其他山東六國為何沒有出兵支援趙國呢?比如東方大國齊國,又比如南方大國楚國。
  • 戰國七雄外的一大國,和秦國多次交手,最後還是被秦國消滅!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不過,戰國時期,遠遠不止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這七個諸侯國。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古蜀國,就是戰國七雄外的又一大國。 西周初期,蜀王杜宇自立為帝,號望帝。杜宇在位時期,開疆拓土,使蜀國成為西南地區的大國。
  • 《大秦賦》中,周天子為何說秦國的先祖是養馬的家奴?
    因為實力上的巨大懸殊,周王室自然難以抵擋秦國大軍,從而讓秦國輕鬆奪走了象徵天子的「九鼎」。在夏商周這三個朝代時,九鼎象徵著至高無上的權力。現在,秦昭襄王奪走周王室的九鼎,自然體現出秦國取代周王室,一統天下的決心和態度。值得注意的是,面對蠻橫的秦國大軍,最後一任周天子——周赧王仰天大罵,說秦國的先祖是養馬的家奴。
  • 戰國時期的一大國,與七雄同時稱王,疆域被秦國、楚國攻佔!
    西周初期分封了71個諸侯國,巴氏被封為子國,首領為姬姓宗族,子爵,因而叫巴子國,通常簡稱巴國。對於巴國來說,原本的爵位只是一個子爵,這在西周諸侯國的爵位中,無疑是相對較低的。 在公侯伯子男這五等爵位中,楚國和巴國一樣,都是子爵國,而就秦國、鄭國、齊國、魯國、晉國等諸侯國,則主要是侯爵或者伯爵諸侯國。
  • 齊國為何坐視五國被滅而不救援,最後獨自面對強大的秦國?
    作為一個戰國數一數二的大國,這是一個極不尋常的現象。真的是齊國主昏臣庸,不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嗎?為什麼齊國會有這種決策長達數十年,以致於最後五國被滅,齊國單獨面對強秦?伐齊之時秦國是最積極的一個,而且秦軍率先在285年就越過韓魏攻打齊國濟西之地,按說齊國對秦國的仇恨不亞於其餘五國,為何卻能夠容忍秦國的強大?大家都是一路從春秋混過來的,應該很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也都懂得合眾小而御一強的道理,其他列國也有秦國賄賂,但還是不乏忠貞的臣子,為何單單齊國君臣如此呢?
  • 秦國律法嚴明,嫪毐對秦國並無重大功績,為何還會被封長信侯?
    而只比列侯低一級的,十九級「關內侯」,只能虛領封地,一般稱為「君」,只有其號,但無封國,在封地內只有食邑權,並無其它實權,關內侯和列侯雖然只差一級,但卻有天壤之別。因此,列侯是獲得難度最大的爵位,也是秦國內每一個文臣武將的夢想,從秦孝公開始有此爵位後,到秦始皇時,史書中明確記載的僅有七人。
  • 他們又是如何開創秦國的
    後來到了夏朝之時,此時大費的後代中有一個叫費昌的人。他拋棄夏王朝而投奔了商王朝,並且最後幫助商王朝滅亡了夏朝。因此費昌被封為貴族,而也因為滅夏有功,所以在整個商王朝期間,嬴姓族人混的都比較好。後來周武王滅商之時,由於此時的嬴姓族人依舊支持商紂王的統治,所以周武王滅商之後,贏姓族人便都被罰為奴隸。後來周武王死後,商紂王的兒子武庚謀反,而作為老部下的嬴姓族人則支持武庚造反。但可惜的是,此次謀反最後被周王的弟弟周公旦所鎮壓。
  • 《大秦賦》中,周天子為何說秦國的先祖「秦嬴」是養馬的家奴?
    而最後一任周天子周赧王仰天大罵,說「秦嬴」是養馬的家奴。秦國不是諸侯嗎?與周王室是國與國的關係。怎麼到了周赧王的口中就變成了「家奴」呢?這還得從秦國的歷史沿革說起。秦國的祖先曾給周王室養馬,因此受封秦國的祖先也是大名鼎鼎的存在,近一點的就是惡來。提起「惡來」我想很多人都聽過,他的父親就是「飛廉」,據說是商紂王的諛臣,而「惡來」是商紂王的猛將。
  • 秦始皇統一天下時,秦國那麼強大,為何短短十幾年便迅速滅亡了
    秦始皇雖然通過制度完成了文字、度量衡、車軌等社會層面的統一,但思想文化的統一顯然不是短期內能夠達成的,秦始皇最初曾嘗試包容、接納六國文化,可惜最終以失敗告終,因而在齊人淳于越重提「分封制」後,這才同意了李斯的「焚詩書」建議。要知道,即使秦始皇「焚詩書」打破了文化壁壘,思想文化的統一直到漢武帝時推行「廢黜百家、獨尊儒術」後才實現,可想而知其中的艱難。
  • 楚國疆域最廣,為何統一天下的卻是秦國?
    在秦國開始統一天下的戰爭之前,楚國已然成為「南霸天」一樣的存在,甚至在秦人試圖通過武力掃清南方障礙時,對楚用兵幾乎傾盡了全國的兵力。然而,儘管楚國擁有令人生畏的體量,但最終完結戰國亂世的卻是偏居西陲的秦國,「秦」由此成為中國歷史上劃階段的時代符號。那麼楚國為什麼沒有取得秦人的成績?它比秦國差在哪裡呢?
  • 秦國:家奴到虎狼的逆襲,全靠一張「大餅」
    答案就是:秦國。當《大秦賦》演到東周被秦國吞併時,史上最後一位周天子周赧王仰天大罵:「秦人,你個養馬的家奴!」如此看來,秦人的確是給周天子養馬的家奴沒錯了,但就是這樣一位不起眼的家奴,最後不僅「翻身做主人」,還威臨天下,統一了六國。職場「大餅」畫起來起初,秦國也是不招人待見的,畢竟「弱國無外交」。那秦人是如何將一個小小的諸侯國壯大成一個威震四海的秦國呢?其實最主要的辦法就是「畫大餅」。
  • 戰國七雄中,為何秦國能笑到最後?其中到底有什麼玄虛?
    武王伐紂,建立周朝,為了鞏固統治,採取分封制,周朝的分封制主要是分封給王室子弟、功臣和先代貴族,其中王室子弟有佔據絕大部分。《荀子•儒效》記載「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呂氏春秋•觀世》中記載「周之所封四百餘,服國八百餘」。分封了那麼多諸侯國,但,沒有秦的份兒。從史料中看出,那時候,秦的先祖還只是周王的駕車人,後代又當了牧馬人,自然沒有分封的份兒。
  • 周郝王都已經變成「租房客」了,為何還敢率軍攻打強大的秦國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周郝王在被秦王廢為庶人之前,他早已是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已經是一個「租房客」了。周郝王成為一個「租房客」,這個不是周郝王自己造成的,是在100多年前的公元前440年,周考王(周郝王的六世祖)就幾乎已經造成了。當時周考王是殺掉他的哥哥當了周天子的。
  • 楚國疆域最廣,為何統一天下的是秦國?
    在秦國開始統一天下的戰爭之前,楚國已然成為「南霸天」一樣的存在,甚至在秦人試圖通過武力掃清南方障礙時,對楚用兵幾乎傾盡了全國的兵力。然而,儘管楚國擁有令人生畏的體量,但最終完結戰國亂世的卻是偏居西陲的秦國,「秦」由此成為中國歷史上劃階段的時代符號。那麼楚國為什麼沒有取得秦人的成績?它比秦國差在哪裡呢?
  • 五國伐齊時,為何秦國選擇加入,這對秦國有什麼好處嗎?
    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在五國伐齊時,燕國成為最大的贏家,不僅報了齊國曾經消滅燕國的深仇大恨,而且將齊國的珍寶錢財搶奪一空,並且在戰國七雄中打出了自己的威望。與此相對應的是,在一些人看來,秦國反而在五國伐齊時,沒有獲得什麼好處,反而是在為燕國做嫁衣。那麼,問題來了,五國伐齊時,為何秦國選擇加入,而不是坐山觀虎鬥呢?
  • 秦國滅亡六國之後,秦始皇為何唯獨留下衛國?你可能永遠想不到
    春秋戰國的亂世,也讓人感到激動無比,在此期間,各國紛爭不斷,百家爭鳴,陰謀陽謀輪番上演,書寫了一部壯麗的史詩,最終還是由秦國笑到了最後,在經過商鞅變法之後
  • 戰國四公子名聲顯赫,為什麼沒有秦國,這才是秦國統一天下的原因
    他們無一例外全是慘死,跟李牧之死效果差不多,每個國家都是痛失了國之棟梁,你是不是覺得昭烈君今天要說一個或者是幾個令人惋惜的故事呢。然而並沒有,今天我要說的是,正是有了他們這些聞名天下的「國之棟梁」,才最終造成了秦國統一天下,這裡面隱藏著秦國能夠統一的真正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