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慮太多,會讓我們產生束縛感,不敢打破自己的設限,而成為了那個活得很累之人,韓德讓與胡輦都是這一類人,而她們的結局顯然並不是那麼好。
責任讓其操碎了心
當我們看到《燕雲臺》的結局,已經兩鬢髮白的韓德讓與滄桑愁容的胡輦一起做下來品酒之時,總有一種被這世界遺棄的感覺。
而她們說到底都是在這一生中走得艱難的那一個,韓德讓不僅沒有和心愛的女人在一起,還要與其一起同朝議事,我們可以想像得出,那個深愛的人就在眼前,而你連看她一眼的權力都沒有,為了避免謠言,還要處處與其保持距離。
這各中的無奈,也許只有身處其中的人才能深刻的體會,有時候到很是佩服韓德讓,能時刻都有一個理智的思考,儘管看起來滿眼憂慮,但也剛好被他恰當的掩飾起來。
而胡輦了,她身為蕭家大姐,自母親去世以後,她就擔當起兩個妹妹的照顧責任,而他的父親為朝中重臣,本是公務繁忙,沒有多少時間來處理家務事。
胡輦在他們三姐妹中是最穩重的一個,不是不想像其它女人一樣去追逐夢想,而是要顧及她兩個妹妹的未來,而這兩個妹妹都不是省油的燈,常常為其操碎了心。
一個是為了國事和心事成為了那個拘束之人,一個是為了家事操碎了心,這樣的兩個人性格都存在著一個共性,那就是束縛太多。
付出與回報不對等
韓德讓算得上一個憂國憂民的人物,他所做的諸多事情都是為了讓別人有一個好的未來,於國並沒有虧欠,於民也是體貼入微,並且這已經成為了他的信仰,不求任何的回報。
這一生他為自己做的一件事就是認真的愛著蕭燕燕,想與她有個屬於自己的家,為了這份情,他付出了所有的真,而卻因為皇權的優勢,將他這唯一的期盼都打碎,而他胸中的那些理想也隨之破滅。
而讓他重新站起來的是因為懂得了愛並不是擁有,而是成就,在長時間荒廢理想的路上,慢慢又將其拾起。
心中過不去的坎就是因為自己一心一意為耶律賢謀事,可最後連自己的摯愛都被他奪走了,這樣沉重的矛盾讓他的心支離破碎。
而胡輦產生付出與回報不對等的觀念,是經過了幾次的變故總結出來的,為了救自己的妹妹將終身幸福託付給了看起來並不可靠的愛情,這次是為了蕭烏骨裡,不求得到她的回報,而是做到了當家的責任。
另一次是以一家之主的身份將蕭燕燕從韓德讓身邊帶回來,她為的是蕭家能夠平安,而在中途運用的手段,看起來很是冷血,可也留了分寸,她不在意蕭燕燕對她的看法,而看中她的生死。
而當她把這一切都安定好了之後,本想找一個可靠的男人退出權力之中,卻還是成為了馬奴的利用工具。
無依無靠讓她們學會了獨立
我們都想做那個長不大的孩子,可以不要擔心任何事情,總有人會替她擋下那些風風雨雨,可我們始終要面對著那些你一個人走過的日子。
韓德讓雖然是臣子,但他的父親卻是一個有些特殊的存在,恰似在一個敵對國為臣,本就處處面臨著風險,一生小心翼翼的活著,能讓他的家庭平安就已經很不錯了。
韓德讓是識大體之人,他能清晰的感受到自己的處境,只有用全部的心思來投身於大遼,才能保證韓家平安。
他的身份在權貴之中成為了那個譙不起之人,沒有多少真誠的朋友,在面對很多困境之時只有自己才能帶自己走出來,於是獨立成為了他的生存法則。
蕭思溫將蕭家的主權交予胡輦之後,就被奸臣陷害,蕭家的未來都託付給了她,卻沒有人能在她受難時幫助她,這就導致了她要早早的成為獨立的那一個。
真正將一個人壓垮的並不是那些天災人禍,而是在自己需要幫助時,卻沒有一個人能夠伸出援助之手,只有依靠自己堅強爬出來,這個過程是一個人最易崩潰的時刻。
有一個事實必須要早早的印在心間,那就是提前準備好在無依無靠時如何自救,而獨立就是那顆良藥。
老來都學會了和現實和解
人到了一定年紀,經歷的事情太多,但大多數人都學不會放下,心中依舊有盛世時的期待,於是才會有那麼多老頑固的出現。
而韓德讓與胡輦老來時都學會了與現實和解,盛世之時都付出了全部的努力,哪怕結果並不如意,都沒有去計較的心事。
韓德讓最後沒能夠與蕭燕燕在一起,而是成為了那個築建起大遼盛世的強大的支柱,成就了她的曠世偉業,從認識到彼此成就後,就再沒有住進她的愛情世界中,有的只是為了她的理想而拼盡了全力之人。
在他的心中,很是坦蕩,真誠成為了他的做事標準,而無欲成為了他的處世態度,這樣的一個男人為了一個國家貢獻了自己的一生,老來做一個問心無愧之人就已經算是交給人生滿意的答案。
胡輦心中其實對權力的期盼並不比蕭燕燕少,而她肩上背負的責任,讓她不能成為狠心之人,當看到自己的父親遇害,她的妹妹自盡,那些花了一生時間在維持的親情留給她的只是悲痛的教訓,她在無助的世界中行走了太久,幾近將她的心理世界摧毀。
而在放下了這樣的責任,想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卻未能如願,這也許成為了她的宿命,而唯一的辦法就是認命,在最後的時候本以為自己會成為死去的那一個,選擇了接受,還好蕭燕燕留了一份姐妹情義讓她活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