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兩端綁著紅綠彩穗的塑膠管,雙腳跟著鼓點變換著十字步,眼神靈活地配合著身體的扭動……在冬日陽光明媚的午後,中衛市中寧縣第三中學的學生們在操場上「舞鞭弄棒」,這項熱鬧好看又強身健體的活動正是根植於中寧的非遺項目——「黃羊錢鞭」。
中寧三中的孩子們在練習錢鞭。
「黃羊錢鞭」,是流行於中寧縣餘丁鄉黃羊村,距今已有500餘年歷史的一種民間體育運動。在中國古代,「鞭」曾是農耕地區群眾喚牛耕地和北方民族狩獵放牧不可或缺的生產工具。一根手指粗細的圓木棍,兩端拴上若干枚銅錢,便是「黃羊錢鞭」中練習者手持的「錢鞭」。
據說,「黃羊錢鞭」起源於明朝時期遊牧民族的牧羊鞭舞。當時有一個家境貧窮的少年呼娃,以給牧主放羊為生,因他生性伶俐,所放牧的羊個個膘肥體壯,在過年時經常可以得到牧主的賞錢。呼娃將賞錢拴在牧羊鞭上,前後左右甩動發出噼裡啪啦的響聲,時間一長,便形成了錢鞭舞模仿、追隨的人也越來越多。
近年來,因這項運動獨具特色,有益於青少年的身體健康和心智發展,在中衛市、中寧縣各級教育部門支持下,中寧三中將「黃羊錢鞭」引進課堂,作為校園陽光體育活動的內容,並確立為校本科研項目。
「我是上了三中,才開始學習跳『黃羊錢鞭』的,自從學習了這門課,讓我不僅對家鄉的歷史文化有了全面的了解和認識,而且強健了我的身體。」今年上初二的胡瑞雪說。
董淑娟也是從初一開始練習「黃羊錢鞭」的,她說:「剛開始學的時候,感覺比較困難,需要手腳、全身的整體配合,一套動作下來會很累。但只要認真學習,一個半月基本就可以學會。現在,我和同學有時候在一起還自創一些動作,大家都覺得『黃羊錢鞭』不僅幫助我們強健體魄,還豐富了我們的課餘生活。」
學生們在演練錢鞭。
如今年過六旬、退休後又被返聘回校的教師劉秉國,是中寧三中「黃羊錢鞭」專門授課的老師,見到他時,他正在操場上帶領學生跳「黃羊錢鞭」,一套動作下來,他的額頭上已滲出汗珠。
「『黃羊錢鞭』是根植於中寧的一種傳統文化,在進校園登課堂的過程中,不僅使這項傳統技藝得以傳承,而且在發展中還融入了一些現代元素。」劉秉國介紹,他在六七歲時,逢年過節、廟會及村裡人為新兵送行時,經常能看到大人們歡歡喜喜地表演「黃羊錢鞭」。當時他非常喜歡,也就跟著模仿,慢慢地融會貫通,跳的往往比大人們還好。高中畢業後,他便到村裡當民辦老師,開始給班裡的孩子們教「黃羊錢鞭」,也給村民們教。
「2008年,全區開展陽光體育運動活動時,中寧三中邀請在外校教學的我前去指導、編排『黃羊錢鞭』的基本動作。2009年,我調任到中寧三中擔任初中錢鞭校本課和音樂課教學任務,開始創造性地傳承和發展『黃羊錢鞭』這一文化資源,並與其他教師合作開發出極具特色的校本課程《錢鞭神韻》。這本教材,可以讓人們詳細地了解到錢鞭的起源、道具和服飾、風格特色及基本動作、舞打套路、鼓點配樂以及傳承與創新、教學特點、技法等內容。」劉秉國說,在這種與青少年、與現代文化的積極互動中,傳統技藝肯定會煥發更加強大的生命力。
劉秉國介紹,中寧三中目前18個班的學生都學會了「黃羊錢鞭」。除此之外,在每年寒假期間,還會組成學校錢鞭隊,在春節前後演出、展演。今年,還參加了市、縣的中學生運動會以及「一帶一路」四國籃球聯賽。
根據鼓點不同,孩子們變換不同隊形。
對於「黃羊錢鞭」,中寧三中校長雍長青介紹,為活躍校園生活,讓更多青少年有機會接觸這一傳統技藝,中寧三中還派出專業教師多次到黃羊村走訪民間老藝人和錢鞭傳承人,挖掘整理錢鞭道具、武打套路及鼓點樂譜等。
「學校初一所有班級每周都有一節獨立於體育課外的『錢鞭』課,有專職老師教授相關動作要領,目前學校已培養出能打會練的青少年近萬人,讓這項『老技藝』有了眾多青少年粉絲。」雍長青說,練『錢鞭』時,要求手、頭、腿腳、眼睛都要有配合動作,對身體協調能力和記憶力也是很好的鍛鍊。錢鞭動作稍顯複雜,邊學習邊琢磨也是對學習壓力的一種釋放。」雍長青說,學校已成為「黃羊錢鞭」實現「活態傳承」的最活躍陣地,它不僅形成了獨特的校園文化,更把家鄉的傳統文化根植於青少年的記憶中。
中寧三中副校長王勤認為,作為一名教育戰線上的工作者,對於「黃羊錢鞭」,希望有更多的人能來探尋、認識、學習,也希望學生們走出校園後,能將錢鞭舞帶出家鄉,帶到更遠的地方去。
監製:馮 濤 | 編輯/製作:馬曉婷
轉載請註明來源華興時報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