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進校園|中寧三中:「黃羊錢鞭」非遺文化再發力

2021-02-19 華興時報

手握兩端綁著紅綠彩穗的塑膠管,雙腳跟著鼓點變換著十字步,眼神靈活地配合著身體的扭動……在冬日陽光明媚的午後,中衛市中寧縣第三中學的學生們在操場上「舞鞭弄棒」,這項熱鬧好看又強身健體的活動正是根植於中寧的非遺項目——「黃羊錢鞭」。

中寧三中的孩子們在練習錢鞭。

「黃羊錢鞭」,是流行於中寧縣餘丁鄉黃羊村,距今已有500餘年歷史的一種民間體育運動。在中國古代,「鞭」曾是農耕地區群眾喚牛耕地和北方民族狩獵放牧不可或缺的生產工具。一根手指粗細的圓木棍,兩端拴上若干枚銅錢,便是「黃羊錢鞭」中練習者手持的「錢鞭」。

據說,「黃羊錢鞭」起源於明朝時期遊牧民族的牧羊鞭舞。當時有一個家境貧窮的少年呼娃,以給牧主放羊為生,因他生性伶俐,所放牧的羊個個膘肥體壯,在過年時經常可以得到牧主的賞錢。呼娃將賞錢拴在牧羊鞭上,前後左右甩動發出噼裡啪啦的響聲,時間一長,便形成了錢鞭舞模仿、追隨的人也越來越多。

近年來,因這項運動獨具特色,有益於青少年的身體健康和心智發展,在中衛市、中寧縣各級教育部門支持下,中寧三中將「黃羊錢鞭」引進課堂,作為校園陽光體育活動的內容,並確立為校本科研項目。

「我是上了三中,才開始學習跳『黃羊錢鞭』的,自從學習了這門課,讓我不僅對家鄉的歷史文化有了全面的了解和認識,而且強健了我的身體。」今年上初二的胡瑞雪說。

董淑娟也是從初一開始練習「黃羊錢鞭」的,她說:「剛開始學的時候,感覺比較困難,需要手腳、全身的整體配合,一套動作下來會很累。但只要認真學習,一個半月基本就可以學會。現在,我和同學有時候在一起還自創一些動作,大家都覺得『黃羊錢鞭』不僅幫助我們強健體魄,還豐富了我們的課餘生活。」

 學生們在演練錢鞭。

如今年過六旬、退休後又被返聘回校的教師劉秉國,是中寧三中「黃羊錢鞭」專門授課的老師,見到他時,他正在操場上帶領學生跳「黃羊錢鞭」,一套動作下來,他的額頭上已滲出汗珠。

「『黃羊錢鞭』是根植於中寧的一種傳統文化,在進校園登課堂的過程中,不僅使這項傳統技藝得以傳承,而且在發展中還融入了一些現代元素。」劉秉國介紹,他在六七歲時,逢年過節、廟會及村裡人為新兵送行時,經常能看到大人們歡歡喜喜地表演「黃羊錢鞭」。當時他非常喜歡,也就跟著模仿,慢慢地融會貫通,跳的往往比大人們還好。高中畢業後,他便到村裡當民辦老師,開始給班裡的孩子們教「黃羊錢鞭」,也給村民們教。

「2008年,全區開展陽光體育運動活動時,中寧三中邀請在外校教學的我前去指導、編排『黃羊錢鞭』的基本動作。2009年,我調任到中寧三中擔任初中錢鞭校本課和音樂課教學任務,開始創造性地傳承和發展『黃羊錢鞭』這一文化資源,並與其他教師合作開發出極具特色的校本課程《錢鞭神韻》。這本教材,可以讓人們詳細地了解到錢鞭的起源、道具和服飾、風格特色及基本動作、舞打套路、鼓點配樂以及傳承與創新、教學特點、技法等內容。」劉秉國說,在這種與青少年、與現代文化的積極互動中,傳統技藝肯定會煥發更加強大的生命力。

劉秉國介紹,中寧三中目前18個班的學生都學會了「黃羊錢鞭」。除此之外,在每年寒假期間,還會組成學校錢鞭隊,在春節前後演出、展演。今年,還參加了市、縣的中學生運動會以及「一帶一路」四國籃球聯賽。

根據鼓點不同,孩子們變換不同隊形。

對於「黃羊錢鞭」,中寧三中校長雍長青介紹,為活躍校園生活,讓更多青少年有機會接觸這一傳統技藝,中寧三中還派出專業教師多次到黃羊村走訪民間老藝人和錢鞭傳承人,挖掘整理錢鞭道具、武打套路及鼓點樂譜等。

「學校初一所有班級每周都有一節獨立於體育課外的『錢鞭』課,有專職老師教授相關動作要領,目前學校已培養出能打會練的青少年近萬人,讓這項『老技藝』有了眾多青少年粉絲。」雍長青說,練『錢鞭』時,要求手、頭、腿腳、眼睛都要有配合動作,對身體協調能力和記憶力也是很好的鍛鍊。錢鞭動作稍顯複雜,邊學習邊琢磨也是對學習壓力的一種釋放。」雍長青說,學校已成為「黃羊錢鞭」實現「活態傳承」的最活躍陣地,它不僅形成了獨特的校園文化,更把家鄉的傳統文化根植於青少年的記憶中。

中寧三中副校長王勤認為,作為一名教育戰線上的工作者,對於「黃羊錢鞭」,希望有更多的人能來探尋、認識、學習,也希望學生們走出校園後,能將錢鞭舞帶出家鄉,帶到更遠的地方去。


監製:馮  濤  | 編輯/製作:馬曉婷

轉載請註明來源華興時報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1037•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黃羊錢鞭」代表性傳承人:劉秉國
    黃羊村地處黃河以北,與中寧縣城隔著寬闊的黃河。歷史上,這裡交通相對閉塞,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黃羊錢鞭」並沒有大範圍地流傳開來,只在黃羊村代代相襲傳承。關於錢鞭的文字記載並不多,主要是當地村民通過祖輩口傳相授。村民們熱愛的「黃羊錢鞭」賦予了他們強健的體魄,賦予了與黃土地相契合的精氣神,他們的身上洋溢著生命的張力。 「黃羊錢鞭」影響的不止是體魄,還改變著村風村貌。
  • 非遺進校園 傳承傳統文化
    (通訊員 王建文田赤英楊湘桂)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豐富校園文化生活,12月10日,由道縣縣委宣傳部、道縣文化旅遊廣電體育局主辦,道縣文化館、道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道縣祁劇工作室承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在道縣祥霖鋪中學舉行。
  • 文化孟津|「非遺」進校園 「剪」出傳統文化美
    文化孟津|「非遺」進校園 「剪」出傳統文化美 2020-12-18 16: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寧夏中寧:文化惠民為群眾幸福生活添彩
    近來,中寧縣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傳承人李淑英,在該縣數字文化館推出線上「非遺大課堂」剪紙技藝系統教學活動。遠在百公裡之外徐套鄉李士村的黑希花很是欣喜:「我從小就喜歡剪紙,但是不會剪,也沒人教,現在終於可以系統學習了。」 經過前期培訓,黑希花已經熟悉了學藝流程。
  • 河北青縣:非遺進校園 文化傳匠心
    http://v.xinhua-news.com/bro-view-xgg/store_attachment/xhaudio/2020/12/10/XxjfypC440020_20201210_AEAFN0A001.mp3 河北青縣:非遺進校園 文化傳匠心
  • 非遺走進校園,培養小小傳承人 弘揚傳統文化從娃娃抓起
    表演粵劇、製作東藝宮燈、習蔡李佛拳、製作白沙茅龍筆、學習新會葵藝……為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市非遺保護工作循序漸進,從豐富多彩的「非遺進校園」活動,到開展「非遺在校園」特色教育,讓學生感受到非遺文化的魅力,成為非遺文化的小小傳承人。
  • 米林縣舉辦首屆非遺進校園文化藝術節
    近日,米林縣中學舉辦第二屆學校共建日暨首屆非遺進校園文化藝術節活動,全校師生及學生家長共計2000餘人參加。    上午10時,由各年級學生組成的方陣隊,身穿民族服飾,整齊一致地依次走過主席臺。在雄壯的國歌聲中,全體師生、家長肅然起立,齊聲高唱國歌,注目國旗緩緩升起。
  • 蚌埠第三十一中學舉辦「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
    為了深入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培養青少年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情感,11月25日,2020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戲曲)非遺進校園活動,來到蚌埠第三十一中學,150餘名學生參加了活動。本次活動有非遺表演和非遺體驗課堂兩個項目
  • 非遺音樂文化進校園的策略和模式初探——以魯南地區為例
    二、實施非遺傳統音樂文化進校園的途徑與方法(一)創新課堂教育內容和形式,打造豐富多彩的非遺音樂文化課堂通過對魯南地區非遺音樂文化的梳理,結合高中音樂課程的特點和實際,我們選取魯南地區特色鮮明、易學易傳的曲目和形式,編寫傳統文化校本課程。同時,根據校本課程和高中音樂教材制定了模塊化的非遺音樂文化課程方案。
  • 冰雪運動攜手非遺文化「火熱」校園
    學生手繪冬奧郵票畫作品千龍網北京12月8日訊  冰雪運動攜手非遺文化進校園,手繪冬奧郵票畫、齊跳冰雪運動操「火熱」校園,助力冬奧。12月7日,愛樂實驗小學「愛上冰雪 樂繪冬奧」2020年滑雪體驗季暨冬奧非遺主題展活動如期舉辦。
  • 非遺文化體驗|諾亞舟茂名中大外語幼兒園傳統文化活動
    非遺文化體驗 | 諾亞舟茂名中大外語幼兒園傳統文化活動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的節日,甚至有「冬大過年」的說法,在茂名這座城市裡,做籺、吃籺就是茂名人過冬至最古老、最傳統,也是必不可少的習俗
  • 「戲曲進校園」讓傳統文化在傳承中更自信
    為引導廣大師生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優良傳統,堅持守正創新,同時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校園內的傳播和普及,讓孩子們零距離感受戲曲的藝術魅力,營造廣泛學唱、愛唱戲曲的濃厚氛圍,11月25日,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兩名優秀演員來到金陵小學仙林湖校區,為孩子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崑曲講學授藝活動。
  • 西藏林芝米林縣舉辦首屆非遺進校園文化藝術節_資訊_中國西藏網
    近日,米林縣中學舉辦第二屆學校共建日暨首屆非遺進校園文化藝術節活動,全校師生及學生家長共計2000餘人參加。  上午10時,由各年級學生組成的方陣隊,身穿民族服飾,整齊一致地依次走過主席臺。在雄壯的國歌聲中,全體師生、家長肅然起立,齊聲高唱國歌,注目國旗緩緩升起。
  • 武漢蔡甸非遺:讓傳統文化在傳承中煥發新活力
    1月5日,新年伊始,記者走近蔡甸區文化館看到,非遺展廳內南湖高龍、賤三爺的故事、索河善書、大集豆盤包子製作技藝、袁氏箍桶技藝等各級非遺項目精彩紛呈;知音展廳裡知音遺存、知音人物、知音典籍等內容圖文薈萃、意蘊深厚。站在這裡,猶如置身傳統文化的海洋。
  • 連續兩年入選全國非遺「雙十佳」,廣州「非遺進校園」步穩行遠
    如今,竹料二小洪拳隊蓬勃成長,也成為廣州「非遺進校園」的生動寫照。近年來,廣州「非遺進校園」工作步穩行遠,形成了學校、社區、家庭、非遺界多方聯動、主動參與的文化生態系統。廣州也因此成為全國唯一一個連續兩年入選全國「非遺進校園」十大優秀實踐案例和十佳創新實踐案例的城市。
  • 採茶飄香進校園!黎燦學校百名學生齊舞採茶戲,感受非遺文化~
    1月23日上午,市文廣旅體局、黎燦學校聯合開展「非遺在校園,文化潤童心」採茶集體操展示活動,讓優秀傳統文化以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形式走進校園
  •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2020學校藝術節暨第十屆客家山歌進校園活動舉行
    一年一度的文化盛宴——深圳客家文化節如約而至,深圳市第十四屆客家文化節系列活動在主會場、分會場同步展開,精彩紛呈。南山區分會場由深圳市民協聯合深圳大學附屬教育集團實驗小學(塘朗小學)共同舉辦。11月27日,深圳大學附屬教育集團實驗小學舉辦學校藝術節暨第十屆客家山歌進校園活動。這是深大附小(塘朗小學)連續十年依託市文聯、市文協舉辦客家山歌等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
  • 深圳大鵬:南澳「非遺」進校園
    11月5日,第三屆深圳非物質文化遺產周南澳辦事處「非遺」進校園活動在南澳幼兒園落下帷幕。活動於11月3日—11月5日分別走進南澳中心小學、南澳中學以及南澳幼兒園,表演、教學了南澳4個「非遺」項目,讓師生們近距離地感受「非遺」的獨特魅力。
  • 關注 「非遺」傳承:進校園 入社區
    「非遺」傳承:進校園 入社區 徐行小學等10所學校被評為傳習基地
  • 藝術節閉幕式非遺文化進校園——廟會盛宴,你們準備好了嗎?
    為呼應「國潮」主題藝術節,由家委會籌備,南風成長教育基金支持的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也將於當天下午3:15-4:30進行。本次活動以弘揚傳統文化的廟會形式開展,內容主要涵蓋:1.非遺類文化展示:彩繪,茶藝,標布,變臉,長嘴壺,泥人,刺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