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賈至同遊洞庭湖,各自寫下一組絕世詩篇

2020-12-26 騰訊網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秋,李白於流放途中遇赦,秋時由江夏(今湖北武昌)而至嶽州(今湖南岳陽)。在洞庭湖 ,李白碰到了兩位故人。一位是族叔李曄,一位是當年的老同事賈至。

這三位都因為被貶在他鄉相遇,一下子就有了同病相憐的味道。李曄被貶前任刑部侍郎,相當於公安部副部長,貶官嶺南行經嶽州;賈至被貶前任中書舍人,相當於給皇帝寫材料的大秘。如果不是都被貶,這三位也不會在遠隔京城千裡之外的湖南同遊洞庭湖。

相同的境遇,美麗的夜色,詩人們不禁詩興大發,其中自然以詩仙李白為最,他一口氣寫下一組共五首的七絕:

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遊洞庭五首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盡南天不見雲。

日落長沙秋色遠,不知何處吊湘君。

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

洛陽才子謫湘川,元禮同舟月下仙。

記得長安還欲笑,不知何處是西天。

洞庭湖西秋月輝,瀟湘江北早鴻飛。

醉客滿船歌白薴,不知霜露入秋衣。

帝子瀟湘去不還,空餘秋草洞庭間。

淡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出是君山。

這一組詩是詩仙的晚年作品。李白經過多重打擊後,在人生的暮年仍然保持了難得的爽朗性格,表現在詩境的處理上非常明淨。

許多評論家認為第二首最為出色,它內涵豐富,妙機四溢,有悠悠不盡的情韻。茶座君覺得,作為組詩,讀者在欣賞時不宜割裂。最好對全詩做整體關照,才能更精準地把握全詩的內涵。這一組詩或追溯當地的傳說,或驚豔於洞庭的美景,或懷念過去的時光,當然也流露出現實的惆悵,傳說、美景和現實,結合得非常緊密。

其一從洞庭形勝著手,描繪了洞庭浩渺的景象,最後聯想歷史傳說,時空跨度較大,讀來令人過癮。,

其二重在寫景,水、月、雲,形成了一個明鏡秀美的琉璃世界,充滿奇思妙想,如入神仙境界。最後一句「將船買酒白雲邊」成了湖北「白雲邊」酒得名的由來,可謂詩酒聯姻的例證。

其三從歷史照進現實,以西漢才子賈誼和東漢高士李膺分別比喻賈至及李曄,再回憶在長安時期的往事,撫今追昔,起不勝感嘆之致。

其四以景寫情,在各種烘雲託月的筆法後:「洞庭湖西秋月輝,瀟湘江北早鴻飛「,點出醉客的微妙心理。作者是喜是悲,是興之所至還是借酒澆愁?盡在不言中。

其五再次寫就一首美詩。美的湖,美的傳說,如畫一般,空靈而明淨,表現出一種超脫於塵世之外的皎潔明淨的心情。

李白的絕句境界清新,而內蘊飄逸瀟灑。他的爽朗的性格、自由自適的氣質,反映到他的絕句裡,形成了清新飄逸的情思韻味,從這一組詩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出來。李白不僅愛寫山水詩,而且質量也最為出色。作者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獲得感悟,屬興到神會、一揮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有一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美。晚明評論家許學夷《詩源辨體》說:「太白七言絕句,多以一氣貫成者,最得歌行之體。」

在詩仙的集子中,寫於同時期的類似作品的不止這五首,其它還有分別與族叔李曄、隱士裴侍御泛舟洞庭的記錄,如《陪侍郎叔遊洞庭,醉後三首》《夜遊洞庭尋裴侍御清酌》。其中一首還頗為有名,是很多選本的常客:剗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巴陵無限好,醉殺洞庭秋。

與李白一同泛舟遊玩的賈至,也寫下一組七絕。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

其一

江上相逢皆舊遊,湘山永望不堪愁。

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其二

楓岸紛紛落葉多,洞庭秋水晚來波。

乘興輕舟無近遠,白雲明月吊湘娥。

其三

江畔楓葉初帶霜,渚邊菊花亦已黃。

輕舟落日興不盡,三湘五湖意何長。

從詩題看,這裡出現了另一個人物:裴九。這個裴九應當就是活躍在李杜晚年的酬和詩作中的隱士裴隱。裴隱沒有作品流傳至今,史籍中對其身份和經歷的記載十分吝嗇,不過有清代修編的地理總志《大清一統志》留下這樣一段簡介:「唐裴隱,字逸人,臨湘人,居白馬磯,與李白相友善,官侍御,掛冠歸,與岫道人鼓琴自娛,李白亦嘗至其處相與倡和宴遊。」賈至也有一首《贈裴九侍御昌江草堂彈琴》詩作:「朔風吹疏林,積雪在崖巘。鳴琴草堂響,小澗清且淺。沉吟東山意,欲去芳歲晚。悵望黃綺心,白雲若在眼。」詩中誇讚裴隱彈奏的琴聲如同潺潺流水,清新高雅。

賈至的詩名拿現在來看,自然比不上李白,但在當時,以文才而聞名的他皇上的御用筆桿子。其父賈曾和他都曾為朝廷掌執文筆。玄宗受命冊文為賈曾所撰,而傳位冊文則是賈至手筆。玄宗讚嘆「兩朝盛典出卿家父子手,可謂繼美矣」。

賈至的年紀比李白小了十七歲,他這次被貶其實也沒犯什麼大的錯誤,主要是受到房琯罷相的牽連。此前李白與他一同在朝廷為官,李白是翰林供奉,賈至是中書舍人,辛文房的《唐才子傳》說他們「日酣杯酒,追憶京華舊遊,多見酬唱」,真是好不快活。

作為曾經的皇帝身邊的紅人,現在貶到千裡之外的湖南,其失落鬱悶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所以第一首開篇就這樣寫:江上相逢皆舊遊,湘山永望不堪愁。接下來,秋風、孤鴻、落葉等蕭瑟的意象,進一步強化了愁。

第二首把筆觸具體落到洞庭秋色上,湖水美景激發詩人的詩興,進而引發對歷史傳說的喟嘆。

其三呢,不管從寫法還是內容上,與其二其實都有點重複了。「江畔楓葉初帶霜」與「楓岸紛紛落葉多」句意雷同,第二句「渚邊菊花亦已黃」並未開拓新的意境。第三句再次句意雷同:輕舟落日興不盡/乘興輕舟無近遠。結句「三湘五湖意何長」也顯得有點老生常談,也許這正是他與李大詩仙的差距。

也正因此,很多的唐詩選本選的是第二首。

一起泛舟遊玩的另外一位主人公李曄,李白喊他族叔,實際上,二人關係不大。李曄是李唐宗室的後裔,鄭王李亮(高祖李淵八叔)之後。這也不是詩仙攀高枝,因為詩仙其實也是宗室的後裔。同姓人互認宗族,這在當時是一種習氣。《全唐詩》裡,李曄僅有一首作品《尚書都瓦堂》流傳至今。

本文由「詩詞茶座」原創,歡迎您到評論區交流。

相關焦點

  • 李白好友賈至五首詩:離恨空隨江水長
    賈至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及詩人。其散文影響極大,韓愈弟子唐皇甫湜在《諭業》一文中說:「賈常侍之文,如高冠華簪,曳裾鳴玉,立於廊廟,非法不言,可以望為羽儀,資以道義。」指出了賈文典雅華瞻的風格特點。在貶嶽州後,賈至詩風大變化,詞句變得清麗,意境變得悠遠。賈至是李白的好友,與李白一同泛舟洞庭湖,脾氣相投,詩歌互答。李白在《巴陵贈賈舍人》一詩中說:賈生西望憶京華,湘浦南遷莫怨嗟。
  • 讓王維、杜甫、岑參、李白都來獻詩拍馬屁,賈至是誰?面子這麼大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賈至在上朝之後,寫下《早朝大明宮呈兩省僚友》。一班文武大臣連聲奉和。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不久,叛軍攻陷長安,唐玄宗率眾逃至馬嵬坡,發生兵變,在六軍憤怒的逼迫下,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縊死楊貴妃。第二年,太子李亨在諸將的擁戴下自行登基,遙奉玄宗為太上皇,改元至德,是為唐肅宗。
  • 詩壇知己:李白與杜甫·同遊
    他們一見如故,攜手同遊,北涉燕趙,南去淮泗,往來齊魯,度過了三個月的快樂時光。第二年秋天,李杜二人在山東再次相聚,他們一起登高懷古,求道訪隱,飲酒賦詩,關係更加親密。關於這次同遊,二人都有詩作記錄,我們一起來欣賞。
  • 讀了李白這首寫洞庭湖的詩,才知道詩仙的想像力
    屈原《九歌》以下,洞庭湖歷來為文人墨客所鍾愛,在不同人筆下呈現萬千氣象。在杜甫筆下,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天地星辰都在湖上游離飄蕩;在孟浩然筆下,是「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波瀾壯闊氣象萬千;在劉禹錫筆下,是「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無風無波寧靜美好;而在李白筆下,則充滿了詩仙式的誇張與飛騰的想像力。
  • 解讀李白《遊洞庭湖》:李白的瀟灑人生,從這首詩中可見一斑
    #這三位,都是響噹噹的人物,一位是大詩人李白,他剛剛在流放夜郎途中被大赦,返江陵時寫下《早發白帝城》,此時身在嶽陽,與老友相遇,自是心情愉悅。第二位是李白的族叔李曄,這位任刑部侍郎的族叔,也是被貶官,去往嶺南時路過嶽陽,聽說這個大侄子在嶽陽,於是叔侄相見。第三位則是由中書舍人貶到嶽陽任司馬的賈至,也算是地主吧。三位都曾在玄宗身邊工作過,自然是熟識的,加之三人都是被貶職身份,自然更有共同語言。
  • 一個是李白偶像,一個是李白粉絲,同寫洞庭湖,誰更勝一籌
    李白在中國詩歌史,影響力可謂空前絕後,即便沒有讀過李白的詩,也聽過李白的名。不過,李白的名氣也並非與生俱來的,而是不斷累積的,在年輕的時候,李白也曾崇拜過不少詩人,孟浩然,就是他的偶像,在《贈孟浩然》,他直言不諱的說道: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孟浩然代表作《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孟浩然,名浩,浩然是他的字。
  • 李白、杜甫、孟浩然……這些大詩人都對這個景點情有獨鍾!
    洞庭湖曾經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隨著生態環境的惡化,圍湖造田的進行,洞庭湖的面積不斷縮小,如今已經被鄱陽湖超過。不過洞庭湖依然是中國最重要的淡水湖之一,也是著名的風景名勝,湖南、湖北二省的名稱就是來源於洞庭湖——在洞庭湖以南的稱湖南,以北的就是湖北。
  • 都是歸心似箭,李白和杜甫分別寫下一詩,成為各自快詩之首
    曾經有古人認為,這首詩創作於李白的青年時代,是他從蜀地走出時的作品。但是,根據李白的生平以及「千裡江陵一日還」中的「還」字,現在絕大多數學者都認為這是創作於李白暮年遇赦返回江陵時。在我們印象中,李白是放蕩不羈,遊走天下,處處流露出豪放豁達胸懷的。
  • 李白與杜甫的友情:飛蓬各自遠,不如走在我身邊
    此時的杜甫面對星光閃耀的李白,兩人跨越年齡和身份懸殊,一見如故,繼而相約秋季同遊梁宋。梁宋自古以來是中原重鎮,兩人同遊是如此快意人生!這次同遊後,兩人第二年又相約齊魯大地,期間飲酒賦詩、訪仙求道,在詩詞長河中一起激起了最美的浪花。三次見面後,他們餘生再未重逢。告別齊魯,杜甫去了長安,李白則漫遊江東。
  • 「詩官」賈至為何能為玄宗撰寫「傳位冊文」?
    賈至所生活的盛唐時期,不僅政治、經濟、文化達到了巔峰狀態,而且也是唐詩文化以及詩歌成就最繁榮的時代。在這一時期湧向出了一大批著名詩人,既有大家耳熟能詳的李白、杜甫,也有「詩佛」王維、「詩隱」孟浩然以及「高岑」等。
  • 賈至 春思(其一)
    賈至 春思(其一)草色青青柳色黃,桃花歷亂李花香。東風不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長。賈至(約718-772),字幼幾,一作幼鄰,洛陽(今屬河南)人。天寶初年因任校書郎而做了單父尉。安史之亂時,賈至跟隨玄宗進入蜀地。肅宗繼位後,又擔任冊禮使制官,後又任中書舍人、知制話。乾元元年(758)春,離開京師出任汝州刺史,後被貶為嶽州司馬,與李白相遇,有詩酬唱。代宗即位,又入朝擔任中書舍人,提升為尚書左丞。大曆初年,升任兵部侍郎,遷京兆尹,後官任右散騎常侍。撞長作詩,音調清暢,有俊逸之氣。鑑賞:賈至大半生沉浮於宦海,總體來說官運暢達。
  • 李白的一生
    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李白不願應試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華,通過他人舉薦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賞識。他曾給當朝名士韓荊州寫過一篇《與韓荊州書》,以此自薦,但未得回復。直到天寶元年(742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李白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採,名震天下 。
  • 李白與杜甫:情深於辭的李杜之誼
    秋天他們相約同遊梁宋,在汴州遇見詩人高適,三人「論交入酒壚」「氣酣登吹臺」(《遣懷》),把盞暢談,評詩論文。初識之際,杜甫寫下《贈李白》,歷述自己在東都「所歷厭機巧」「蔬食常不飽」的遭遇,對李白遠離朝廷「脫身事幽討」表示欽佩,表示欲與李白歸隱山林,訪道求仙。從他用「李侯」敬稱和僅以「金閨彥」籠統讚美李白來看,兩人應屬初交。
  • 李白最精彩的一首寫洞庭湖的唐詩,水天一色的美景讓人嚮往
    就像蘇軾最喜歡在西湖邊寫景抒情,在杜甫的唐詩當中多有長江的意象一樣,李白對於祖國的壯麗山河也有獨特的思考和品鑑。比如他筆下的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比如他筆下的蜀道難,「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都是精彩之語。而李白來到了孟浩然「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的洞庭湖,更寫出了水天一色的美景,讓我們心生嚮往。
  • 李白和杜甫的相遇相知,是唐代最偉大的文學邂逅
    同年秋天,他們如約又在開封重逢,這一次,他們同遊開封、商丘,登吹臺、琴臺,登王屋山,過黃河。一路攜手,喝酒賦詩縱懷。 自此之後,他們各自飄零,動如參商,再也無緣相見。他們分手後,各自踏上了人生徵途。李白繼續自己的仗劍天涯遊歷生活,而還未嘗過人生艱辛的杜甫,也開始迎來了人生中接連不斷的風浪。
  • 「詩仙」李白被好友騙來喝酒,動情寫下感恩詩,誇友情勝過1潭水
    李白痴迷喝酒,圈裡人都知道,再加上李白秉持「人生貴相知,何必金與錢!」的交友原則,為此還結交了不少的性情中人。在唐朝天寶年間的時候,有人聽說大詩人李白南下到南陵,於是南陵的文人們一下子就炸鍋了,紛紛想著和李白把酒言歡,暢談詩詞一番,這其中有一個叫汪倫的詩人。
  • 賈至 巴陵夜別王八員外
    賈至 巴陵夜別王八員外柳絮飛時別洛陽,梅花發後到三湘。世情已逐浮雲散,離恨空隨江水長。鑑賞:該詩是一首韻致獨特的送別詩。當分別的時刻到來,詩人回想往事,感慨萬千,遂寫下此詩。該詩從詩人自己離別洛陽時寫起:「柳絮飛時別洛陽,梅花發後到三湘。」那時正是暮春時節,滿城柳絮飛揚,詩人滿懷著被貶的失意心情離開洛陽,在梅花盛開的隆冬時節到了三湘。這是用物候的變換來表達時間的變化,很有《詩經》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風韻。
  • 詩仙李白在山東
    還有與迷弟暢遊齊魯,說起李白先生的這位迷弟,也是聞名天下的大詩人。在他們相遇之前,這位迷弟就來過泰安,寫下著名詩篇——《望嶽》: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太白兄與小迷弟在河南洛陽遇到,兩人一見如故,相約同遊,後又遇到高適、陶沔先生,二人行變成四人遊,稱為四君子,共同遊歷。他們一起去單父(今菏澤單縣),在古琴臺彈琴懷古、孟渚澤騎馬射獵,一起喝酒寫詩;又去了曲阜、鄒縣遊玩,觀賞大庭庫,古木松風;據說這倆人還曾在飯顆山頭偶遇,也是緣分吶……倆人相親相愛到什麼程度呢,各位感受感受:「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
  • 李白夜遊寺廟,寫下一首詩,全詩無一生僻字,卻有天馬行空的美
    李白有太多浪漫經典的詩篇,讀來膾炙人口,給我們留下太多美的享受。的確李白就是盛唐時代的神仙,他是仙人 ,千年過後再次品讀,白衣秀士的翩然神採依然立現眼前。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夜晚遊覽寺廟寫下的詩,這首詩寫得雖然語言簡單質樸,讀來卻生動形象,還有著率真、可愛的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