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悍將薛嶽,是國軍之中最能打的幾個將領之一。尤其是在抗日戰爭期間,薛嶽駐守長沙期間依靠聞名遐邇的「天爐戰法」,在三次長沙會戰中重挫日軍,自此之後聲名大振。但是,就是這個薛嶽卻在解放戰爭時期奉命駐守海南島,意圖阻擋我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海南的步伐,但是卻在短時間內被我四野迅速擊敗。
那麼同樣一個人,面對日本人的時候一頓操作猛如虎,在面對我解放軍的時候卻迅速崩潰,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今天我們就來深入地聊一聊。
一、長沙會戰是正義之戰,駐守海南是逆流而動
中國人講究有道伐無道,這是非常有道理的!長沙會戰之時,薛嶽將軍和國軍將士是為民族存亡而戰,是為保家衛國而戰,將有必死之志,士無貪生之心,這樣的士氣之下自然能夠將軍隊的戰鬥力徹底發揮出來。
在這同時,薛嶽的國軍並非是孤軍作戰,此外還有其他戰區的國軍予以配合,湖南特別是長沙地區的百姓全力支援,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薛嶽佔據了「天時」「地理」「人和」,當然就有了極大的取勝機會!
反觀駐守海南之時,當時整個大陸大部分已經解放,人民解放軍已經猶如排山倒海之勢席捲天下,中共主政江山已經是勢不可擋。此時薛嶽的部隊就已經成為了阻擋歷史的逆流,且島上十萬國軍皆是喪家之犬,早已經是兵無戰心,這樣的部隊當然是十不當一。
此外,當時海島之上還有我黨的地方武裝瓊崖縱隊在四處活動,島上百姓早就盼著解放軍打過來,這樣的情況之下,薛嶽早就處於了無力回天的絕境。所以海南當然守不住!
二、長沙會戰是層層抵抗,駐守海南是八面漏風
接下來我們從戰術層面來加以分析:
首先說長沙會戰。薛嶽以湘北為防禦重點,採取的是層層抵抗、誘敵深入的策略,在戰役期間利用湖南的山地河流交匯的複雜地形對日軍進行了逐步削弱。待日軍打到長沙城下早已經是疲憊不堪,這個時候正面部隊依舊可以依託堅城防守死死拖住日軍,而兩側的國軍則是四面包抄對日軍實施圍殲。
這一套打法下來,日軍完全被國軍牽著鼻子走,處處碰壁、處處受制,最終是在極度虛弱的情況下被國軍打敗,不得不說在戰術層面薛嶽是贏了阿南惟幾一籌。
接下來說海南攻防戰。海南島並不小,海南島上10萬國軍要防守整個島嶼實際上是十分捉襟見肘的;而反過來海南島也不大,薛嶽根本不可能像他在長沙時一樣有誘敵深入的戰略縱深,也沒有層層抵抗的地利優勢,他唯一的依仗就是寬闊的海峽足以阻斷解放軍的大規模推進。所以,在海南島上根本不可能複製「天爐戰法」。
在防守過程中,薛嶽採取分兵駐守的模式,實際上也根本無法堵住海南島上的各處漏洞,反而因為兵力薄弱而呈現出了八面漏風的實際狀況。
三、長沙會戰全在薛嶽掌握,海南島攻防卻是出其不意
長沙會戰期間,薛嶽掐準了日軍想要攻佔長沙的急切心情,所以利用長沙為誘餌自然是無往而不利。一系列戰術布置都圍繞著日軍進攻長沙來打,日軍不明就裡當然是處處受制。實際上整個戰役過程雖然無比慘烈,但是整體節奏始終把握在薛嶽的手上。
反觀海南島攻防戰,薛嶽雖然知道海南島的命門在於死死掌控海峽,但是在瓊崖縱隊的幫助之下,我中國人民解放軍分批偷渡海島,在正式戰役發起之前,島上已經有了1萬4000餘人偷渡的正規解放軍了,所以開戰之後我軍並沒有費太大的力氣便鞏固了灘頭登陸點。後續部隊源源不斷開上來,海南島全境解放便成了時間問題。
在本文的最後還是要特別提到一點,在海南島攻防戰中國軍表現整體拙劣,這是大勢非薛嶽一人可以扭轉。薛嶽眼見形勢不對,當機立斷指揮部隊在榆林一線從容撤退,最終還是保存了國軍七成以上的戰力,避免被解放軍包餃子,所以薛嶽終究還是不愧為名將稱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