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水上雲間
轉載自:印山講古
王秉書,平樂縣平樂鎮(原長灘鄉)裕豐村人,生於1934年,1957年畢業於平樂師範學校(平樂專區辦,校址設在賀縣八步鎮),歷任小學教師、平樂業餘師範學校教師、縣報記者、公社(區公所)秘書、縣委辦秘書、縣委組織部幹事、組織員,1964年調縣委宣傳部任新聞幹事、秘書,平樂縣革委會政工組宣傳小組副組長兼報導小組長,1984年任縣科協副主席,1988年任縣黨史辦主任,1996年退休。
王秉書主任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即從事新聞報導工作,開始接觸新聞攝影,是我縣新聞界和攝影界的老前輩,也是平樂新聞事業的拓荒者。參加工作以來,在《平樂農民報》(平樂專區機關黨報)、《桂林前進報》(桂林地區早期機關報)、《廣西日報》、《廣西電臺》、《廣西科技報》、《廣西畫報》、《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新華社電訊稿》、《中國新聞》、《民族畫報》、《中國青年報》和《體育報》等地方和中央級報刊發表新聞作品500多篇,新聞照片100多幅。系早期中國攝影家協會廣西分會會員、桂林地區攝影家協會理事。任黨史辦主任以來,撰寫發表平樂黨史文獻資料文章、論文40多篇,主編出版《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平樂黨史資料》、《中國共產黨廣西壯族自治區平樂縣組織史資料》、《平樂英烈傳》、《平樂菸草志》。退休以後,發揮夕陽餘暉,堅持筆耕不輟,後先整理《解放初期平樂剿匪紀實》、《匪患硝煙》等著作。
2020年10月底,一個偶然的機會,筆者陪黨史文獻記錄片《桂北黎明》拍攝組的人員採訪王主任,聽他講述平樂黨史人物中共廣西地委書記廖夢樵烈士的事跡,採訪間隙王主任拿出他珍藏多年的老相冊和剪報,讓我們意外發掘到他珍藏多年的平樂影像資料。以下是從王主任珍藏的相冊中,選擇部分珍貴畫面,透過發黃的黑白相片,從王主任記憶的講述中,聽到的鮮為人知的平樂老故事——
這是王主任慈母陳月芳(1913——2001)女士。老人家一生勤儉,勞碌奔波,養育了四子三女,兒女成才孝順,晚年安逸享福。這是老人家晚年的生活照,身著唐裝斜襟青衫,頭戴線絨帽,面容恬淡從容,緊抿的雙唇嘴角透出堅毅,飽經風霜卻對生活充滿陽光。是那個時代歷經苦難又享受到天倫之樂的時代母親縮影。
這是王主任的嶽父,王主任夫人唐順平阿姨的父親唐晏波先生(1909——1993)這是王主任嶽母,唐順平阿姨慈母吳阿婷女士(1913——1984)
唐晏波先生原籍廣東南海縣羅村區塘頭鄉太平村人,約1938年左右投奔在八步、平樂、桂林經商的堂兄從廣東來平樂,從此在平樂落戶,在平樂養育了一子二女。
唐晏波先生的堂兄唐炎若先生長於經商,善於管理。早年隨鄉人沿桂江來到廣西八步,經多年打拼,積累下豐厚資產,創辦八步捷航汽車站,購置燃炭汽車從事客運,後因業務拓展,又在平樂設平樂捷航汽車分站,購置了7輛燃炭汽車從事客運業務,是平樂最早開辦汽車客運業務的實業家。唐炎若先生的平樂捷航汽車站開辦後,憑藉平樂水陸交通的地理優勢、人口流動較多的專區所在地、桂東北貨物集散地的資源優勢以及其本人善變靈活的經營頭腦,逐漸打開局面,業務不斷拓展,先後增加了皮革廠、食用油加工作坊和桂江水運貨物貿易等商號,系平樂縣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及解放初期八步、平樂著名的工商實業家。隨著商貿客運業務的擴展,唐炎若先生的商行還在當時的省城桂林辦有皮革廠,收購桂林當地豬、牛皮進行加工生產皮革,廠址設在今丹桂大酒店原址。
唐阿姨的父親唐晏波先生從廣東南海老家來到平樂,堂兄唐炎若因桂林皮革廠缺乏管理人手,便將堂弟派到桂林打理皮革廠。唐晏波先生好學聰明,對皮革製作工藝先前雖無接觸,但一學便會。他作為工廠作坊的管理人員,毫無老闆架子,與工人打成一片,並虛心向他們學習皮革製作工藝,很快就在實踐中掌握了複雜的一整套皮革生產工序,並且技術超過了熟練技工。普通熟練技工通常能將一張牛皮開出5層皮革料,到了唐晏波先生手上,能開出7層料。由於技術上超越了熟練技工,唐晏波先生很快產生了自滿情緒,加之性率好玩的年青人天性,心無城府,在皮革作坊的管理中因言語狂妄得罪了工人,被奸詐之徒使壞設套,在皮革浸灰過程加入過量食鹽並超時醃泡時間,造成生皮的潰爛而造成損失,為堂兄責罵並解除了工廠主管之職,發回平樂位於安良村的皮革廠當了一般工人。當時唐阿姨母親吳阿婷也從廣東來到桂林,住在桂林的廠裡,在幫忙皮革廠工人煮吃的間隙,經常跑去花橋旁邊從村子裡種菜的村民手中買回新鮮蔬菜再批發零售,以貼補家用。1944年 10月,日本鬼子發起了對桂林的大舉進攻,桂林保衛戰之前 ,桂林城內城外,到處封城戒備,草木皆兵,風聲鶴唳,戰事大有一觸即發之勢,城內民眾,紛紛外逃疏散。為了接回唐阿姨的母親,唐家專門從平樂派汽車到桂林接人,無奈車輛只能到瓦窯口,城內封城就不允許車輛進入。唐阿姨的母親無法與家裡派來的汽車取得聯繫,最後不得不花花重金包了一條小船,從灕江順流經陽朔逃回了平樂。
1944年 11 月,桂林淪陷,唐阿姨伯父在桂林的皮革廠也在戰火中毀於一旦,好在全家人安全撤回平樂,在平樂重新團聚,自此在平樂縣城安良村原「大教場」處安家,經營皮革廠。大教場即今平樂環城路原百貨公司倉庫原址,明代是平樂駐軍點校出操的場所,後來年久荒廢。清代平樂進士袁景星曾經賦詩《廢教場》:「講武先朝地,於今盡圃畦。滄桑今古事,日落鷓鴣啼。」又曰:「忘戰難為國,佳兵亦不祥。朅來空太息,滿眼牧牛羊!」極盡廢教場之荒涼蕭頹,而儘管環境惡劣,但對於經歷戰亂的唐阿姨一家來說,這些困難對於他們並非不可克服。一家人在戰後重整家園,日子在慢慢變好。
儘管唐家努力經營著平樂的商貿營生,而隨著國共和談的破裂,人民解放軍南下的步伐日趨接近,唐氏兄弟再也無心經營生意,而唐炎若先生本身樂善好施,在錢財上看得很開,他在經營捷航汽車站和皮革廠等商號的同時,對弱者常持同情善心,經常接濟一些貧困學生,對僱工也體諒善待。當時唐家水上貨物貿易商行長年僱請一位沙子蔡姓員工,放手讓他負責水運貿易業務,每把在平樂收購上來的貨物押運到梧州、廣州,回來完全憑良心到公司結算回籠貨款,從不質疑貨款是否短缺,對蔡姓員工可謂十分信任。誰知臨近解放前夕,蔡姓員工眼看唐氏兄弟無心管理商行,便在之後押運的貨物出手之後,私自將貨款截留,跑回沙子購田置地去了。唐家知道這事,也並不追究。後來解放初劃分家庭成分時,蔡姓員工被劃為地主,田地沒收,還被鬥得很慘。而唐炎若先生卻因為善待員工,樂善好施,在1953年政府開展「三反五反」運動的時候,發動員工「揭發」唐老闆的「剝削」罪行,卻意外沒有員工出來揭露,反而眾口一詞都說老闆是好人。政府見實在找不出唐老闆的「惡行」,只好將他辭退。好在當時新政府剛好成立的桂林汽車站處在百廢待興之中,急需管理人才,汽車站的負責人早聞唐炎若在平樂經營捷航汽運的大名,知道他是客運管理方面的商業人才,便力排眾議將他要到了桂林,進入新成立的桂林汽車站擔任會計,直到1960年在桂林去世。
而唐炎若一手打拼成立的平樂捷航汽車站、皮革廠和水運貨物貿易商行,在1956年「公私合營」的時候,一併獻給了國家,作為合作社的原始積累,那便是平樂汽車運輸公司和航運公司的前身。
在王主任珍藏的相冊中,我們沒有見到那位平樂現代運輸業開山始祖的真容,但從唐晏波和吳阿婷夫妻的相片看,他們臉上飽經戰亂之後的堅毅和淡定,卻是用神情反映出那個年代人們的滄桑和對新社會的認同與感恩!
唐順平阿姨從大戶人家的小姐,隨著新中國的到來變成了普通的勞動者。她聰明好學,吃苦耐勞,1957年以優異成績考取平樂中學,畢業後參加工作,歷經街道辦工作人員、區公所幹部、縣婦聯幹部、縣人民政府招待所所長。原來老縣政府對面很有名的政府招待所,就是在她任期間建起來的。唐阿姨在工作中與當時有縣委筆桿子的王主任相識相愛,才子佳人,結婚於1962年,五十八年來,二人伉儷情深,相濡以沫,攜手走過了五十八年的人間風風雨雨,退休後,過著安逸的居家生活。二人育有一子二女,都讀書考上學校,畢業參加工作,事業有成,可謂家風有範,書香有承!
這是王主任年輕時的照片,那個年代特有的國防裝,髮型生態自然,但也遮不住他的帥!
這是王主任在辦公室前的留影
王主任年輕時作為廣西區內活躍的新聞通信員,經常有文章、攝影作品在區內外報刊發表,也有機會去上級宣傳部門參加培訓和開會,這是他當新聞幹事時去南寧參加通信員表彰會議在首府邕江邊的留影。那個時候的王主任,深色中山裝配解放鞋,上衣口袋裡還插著閃亮的鋼筆——這標配,就是那個年代的知識幹部形象!
這是王主任與同事、好友的合影,前面三個年輕女幹部,淡妝黛眉,意氣風發;後面三位帥哥,卻是有點羞答答的欲躲還閃哦!
這是王主任下鄉期間與同事在沙子茶江邊的合影,背後是新建的沙子茶江大橋。該大橋始建於1976年,1978年竣工通車。在沙子茶江大橋修建前,平樂上桂林的車輛要經縣城車渡口往荔浦、陽朔走國道321線,沙子大橋通車後,結束了平樂上桂林要借道荔浦的歷史,車程大大縮短。
這是王主任與工作隊員下鄉開展中心工作在沙子鎮保和村委的山上留影。保和村是當時縣委農村中心工作的示範點,當時的王主任們作為中心工作隊員,下鄉可是腳踏實地,深入基層,真抓實幹工作呢!看,照片中工作隊員穿涼鞋、戴草帽,大有不畏艱難險阻,踏遍平樂千山萬水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氣概。照片中從右到左,分別是婦聯幹部莫宨秀、直屬工委張發剛、組織部姚炳謙、宣傳部王秉書、背後是地名辦的盧建才,小夥子笑得多開心,毫無下鄉苦累感覺。這些腳子,可都是平樂後來政界上的風雲人物呢!
這是唐阿姨年輕時候的風姿。據唐阿姨說這張照片是1964年社教運動(四清)時王主任幫拍攝的,左邊是唐阿姨,時在平樂鎮上關街道辦當幹部;右為平樂鎮政府婦聯主任全玉珍女士。那個時候的女幹部,真是清爽幹練呀!
唐阿姨說這張照片拍攝的具體年代已經記不清楚了,只記得當時是參加自治區舉辦的「工、青、婦」幹部培訓學習班,剛好王主任也背了相機來南寧學習,是王主任陪她們逛街並幫她們拍照留影。照片從右至左分別為:工會幹部唐順平、團縣委幹部李建梅、婦聯幹部馬菊榮。王主任年輕時候真有耐心,絕對的模範丈夫!
據唐阿姨和王主任介紹,這是他們家大女兒與她的同學在縣委大院的合影。照片中背景是老縣委大院,縣委辦公室搬到新建的中山公園旁邊大院後,那棟大樓成為了黨史辦、扶貧辦、區劃辦等機關的辦公樓,那棟大樓也是從前平樂中學舊校址的所在地。大樓前有一株老玉蘭樹,參天而長,枝繁葉茂,玉蘭花四季常開,馨香沁脾。辦公樓大門前石級旁還有一對古老的石獅。照片的左邊的紅磚平房, 是縣委機關宿舍,王主任介紹說,他任黨史辦主任時,一家人就住在右邊的紅磚平房,與同樣為縣委筆桿子,有平樂縣黨員教育理論權威之稱的縣委黨校校長朱祖橋先生伴鄰而居,二人興趣相同、性格相近,家庭相似,一起做了好幾年的睦鄰。照片左邊,玉蘭花樹下,原來是一棟兩層的蘇式磚木結構的樓房,樓梯腳下的小儲藏室被王主任他們改造成縣委通信報導組(宣傳部)的照片衝洗暗室,王主任每每下鄉採訪歸來,所拍的照片都要拿到那個狹窄的暗室衝洗、翻曬,常常是利用下班時間加班加點,把照片衝洗、翻曬出來,在暗室裡忘我工作,一呆常常就是兩三個小時。王主任老相冊裡的照片,都是他親自從那個暗室「製作」出來的。
縣委老大院那棟辦公樓和暗室那棟樓房,早在十多年前就拆除了,如今只剩下紅磚平房還在。前兩年,大院被列為縣裡「棚戶區」改造項目,整個大院的住戶都將清空,所有房子都要拆除,明年,那裡將新聳立一棟棟二十多層的高層建築,紅磚房、玉蘭樹、石獅子、老圍牆都將不復存在,王主任老照片中的歲月記憶、古老的州府遺存,不盡的鄉愁舊緒……都將清除為零……
王主任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參加工作開始,就接觸新聞報導工作,其中在宣傳部門工作了整二十年。從事新聞報導期間,他下鄉採訪、總結典型、反映基層民眾心聲,踏遍了平樂的山山水水,以鏡頭記錄下了不同年代的平樂影像……
戰天鬥地——此作品1977年拍攝於班山尾電站建設工地。班山尾電站是我縣自行修建的水電站,1976年10月動工興建,1980年建成發電。修建班山尾電站時,調集了全縣青年民兵數千人參加,圖為工地熱火朝天的場面。
引水工程——七十年代末拍攝於沙子治平與恭城西嶺交界處的甑山水庫渡槽
桂江放排——拍攝於平樂黑山腳桂江木材專運碼頭。桂江放排是從前桂江木材運輸的特有方式,利用河道將木材從上遊的恭城、桂林沿灕江、茶江順流漂到平樂的黑山腳木材專運碼頭,再集中漂放到下遊的梧州、廣州,放排的時候,木材似千軍萬馬,奔騰而下,十分壯觀,可謂滾滾號子昂,排踏千重浪。本作品是王主任1982年隨電影《沒有航標的河流》攝製組採訪拍攝。
府江天險——拍攝於大發鄉桂江峽谷。本作品充分體現了桂江黃金水道的險峻。與上述作品一樣,於1982年隨電影《沒有航標的河流》攝製組採訪所攝。
送醫下鄉——八十年代初拍攝於鄉鎮圩場。醫務人員的認真神態、受檢大娘的緊張和旁邊看熱鬧女孩的好奇,盡在畫面體現。
巾幗礦工——拍攝於平樂大源煤礦。平樂原來也有煤礦,而且還有女礦工,可見平樂婦女真的能頂半邊天!
鄉村圖書室——拍攝於青龍馬田村圖書室,改開初期,城鄉到處,人們對知識都充滿了渴求。
農民夜校——拍攝於同安農民夜校。儘管是擺拍,但從夜校滿座的盛況看來,當時人們對文化學習的勁頭還是很大的。圖片中的女主角姓梁,曾經擔任過同安中心校的少先隊輔導員。
趣味實驗課——拍攝於平樂中學。這是恢復高考不久,平樂中學恢復正常招生,平樂教育撥亂反正之後拍攝的很有時代感的攝影作品,照片中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從對實驗課的好奇和認真中體現出來。照片中的老師是曾任平中校長的謝念慈先生,時任平中物理老師。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百年平中之所以人才輩出,教學水平始終在全區佔有一席重要之地,與平中先輩老師培育的嚴謹學風和深厚的歷史文脈分不開的。母校恩師慈容猶在,只是照片中當年美麗清純的平中校花,不知今在何方?
養鴨狀元——拍攝於青龍平地河邊。照片拍攝於1984年6月,發表於當年6月23日的廣西科技報。照片中的養鴨狀元名陶讚美,青龍公社蓮塘大隊人,當年養鴨9200隻,養雞1500隻,育鴨苗10萬隻。放到今天,也不愧為鴨司令!
這一組組照,拍攝於當時平樂縣附城公社南佛大隊,是平樂種植薴麻質量好、產量大的大隊。平樂是中國薴麻原產地之一,所產薴麻紡制的「桂布」在唐代就是貢品,平樂薴麻單支纖維高達2700多支,是製作衣物布料的上好原料。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平樂大力推廣種植優質薴麻,使薴麻種植成為支柱 產業,1989年還建成中外合資薴麻紡織廠,鼎盛時擁有員工上千人,是平樂境內最大的工業企業。
這組組照拍攝於大發鄉(當時叫大扒)黃龍村,正是暑假季節,王主任下鄉來到瑤山採訪,在黃龍的桂江邊看見幾個在河邊撒歡的孩子,無意中拍到了這一組照片。黃龍是與昭平縣交界的平樂最南邊的一個村,有「平樂縣尾」和「桂林地尾」之稱。暑假時節,離開學校無人看管的瑤山小夥伴象放開韁繩的小牛仔,相約來到桂江,跳進河中盡情遊玩,面對山外來客,臉上滿是純真,眼中儘是好奇。那個年代的孩子,無憂無慮,其樂融融,放到今天,再也不可能遇見那麼有歡樂氣氛的鄉村暑假生活了!
這一組組照拍攝於同安鎮華山村。平樂秋冬季曬柿餅的場面很早就有了!
本文所有照片皆出自王秉書老主任珍藏的老相冊。在本文的採寫中,得到王主任和唐阿姨的熱心回憶和熱情配合,在此表示衷心感謝!
若你喜歡,請點亮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