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太極拳八法循環法

2020-10-04 北京晉僖太極養生館

陳式太極拳具有剛柔相濟、快慢相兼、輕沉兼備、蓄髮突變、松活彈抖的特點。如何在學習拳架的過程中體現這些特徵和要求呢?筆者根據數十年的習練和傳授的點滴體會,歸納為八字循環法,先將它介紹如下,敬請各位同仁指正:

北京晉僖太極養生館張晉僖老師教學拳照

松:松是初學者最難逾越的第一障礙,由全身拙力到圓活、輕靈是一個提高的過程。它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習拳者全身放鬆。如肌肉、骨骼、關節處處放鬆,不能有任何拙力的表現。二是精神放鬆。開始由於邊學邊想,動作上顧此失彼,精神上容易緊張,表現為肢體的僵硬和笨拙現象,這時無論怎樣刻意放鬆總是有牽強做作的痕跡,非常不自然,也不符合太極拳「松」的要求。只有在老師的指導下和長期的鍛鍊中逐漸掌握了放鬆兩肩兩胯技巧後,仔細揣摩,潛心領悟,才能功到自然成。

柔:初學者在肌肉、筋、韌帶、關節沒有鬆開之前,胳膊、腿的一舉一動都帶有僵硬勁。這種僵硬不去,即使苦練也無益。柔的目的就是化硬摧僵。只有通過放鬆的訓練,在意識的引導下,動作逐漸順隨協調,屈伸、開合、旋轉自如後,逐漸產生一種輕靈圓活和富有彈性的韌帶力量。柔是在骨骼、韌帶和肌肉聯合放長中鍛鍊出來的,時間久了自然會進入「剛柔相濟」階段。

慢:循序漸進,扎紮實實學好每個動作,是每個習拳者的必經之路,決不可不求甚解。慢練的目的是便於解剖分析、領會動作要領,熟悉動作運行路線,掌握手、眼、身、法、步的具體要求。慢練也是加深理解、鞏固、實踐和自我矯正的過程。如果貪快就會手足錯亂、運行呆滯、忽略細節問題,一旦形成習慣不但會醜態百出,日後改起拳來也會非常困難。陳氏太極拳動作有快有慢,快慢有機結合。我們在練拳時,如果節奏處理不好,會使整體動作顯得呆板乏味、平淡無奇。

北京晉僖太極養生館張晉僖老師教學拳照

靜:這裡所說的「靜」,不單純是指在動作之前,要在思想上排除雜念或選一個清靜意識容易集中的地方,而是在習拳過程中經常出現靜動交叉現象,這種所謂的靜不是不動的靜,而是一種外形上的靜態,在這瞬間的「靜」中,能起到穩定情緒,平緩內氣,達到精神與意念的有效調節,在這瞬間的「靜」中也包括了下一個式子的萌動。例如在第一金剛搗碓動作中雙手上提,腰慢慢螺旋下沉,百會穴上頂;當雙手揚指挫腕向前掤時,百會穴、會陰穴下沉,小腹、命門向外撐鼓,氣沉丹田,定式時呼氣放鬆。身體在這瞬間「靜」中已是「其行若止,其意不止,漸漸充其內勁,必使勁由骨縫中充至肌膚以及指頭,待內勁十分充足,則下勢之機致自動」。

動:就是時機的掌握,時機也可以理解為習拳者發揮某些技術的手段。在拳架演練中,主要是根據動作的要求,充分掌握時機的體現,手、眼、身、法、步與動作的靈活性和協調性。如二路拳閃輾騰挪的要求「閃輾」是避實就虛之法,身體隨著方向、角度、力點突然轉換,迅速發勁;「騰挪」則是意動形未動的動之式,「若上動,而下自隨之;下動,而上自領之;上下動,而中部應之;中部動,而上下和之」,這些要領是每一個習拳者應該掌握的基本要領。

北京晉僖太極養生館張晉僖老師拳照

快:快是對運動者在時間上的基本要求。陳氏太極拳講究快慢相兼,具體講究是要求每個習拳者的一招一式都必須得機得勢,乾淨利落制敵,不能拖泥帶水,「拳打不知」往往令對手措手不及,防不勝防,乃掌握了「快」之真諦。如金剛搗碓三中蹬腿及掩手肱錘的最後衝拳,皆要求形成整體的快。快還要求全身必須具有靈活性和協調性,只有身體各部位得到充分的發揮,才有利於「快」動作的提高。拳架是由一連串的動作組合而成,每個動作的快與慢是需要認真實踐和體會的。

剛:當力量迅速集中到某一點的瞬間稱為「剛」,也是發勁的「剛」,這種發勁是一種爆發力,它速度快,位移小,衝擊力量大,如金剛搗碓震腳具有助拳勢、增功力、固根基、攻下盤的作用和功效。太極拳的剛是由松入柔,積柔成剛,剛復歸柔,剛柔相濟。「柔起點,剛落點」是陳氏太極拳剛柔相濟的具體體現。

穩:穩是保證拳架質量的根本,即「千變萬化由我運,下體兩足定根基」,動作的穩健關鍵是足穩,足穩則身不搖不晃。在動作轉換過程中,因方向、角度的變動上下、前後、左右協調不一致,原有的穩健重心也會出現失衡的現象,影響了動作和呼吸的順隨自然,這樣,就必須運動步法的虛實轉換和腰襠的變化協調重心,使重心重新趨向穩定。「進退需轉換」,「步隨身換」,就是指身法有轉換,步法上必須虛實跟著轉換,使前後、左右、上下有同等支撐性和同等穩定動作變化的重心。如初收中前後四次倒換重心,雙手臂和雙腿必須要穩,要輕鬆圓活,提左腿如果襠不能下沉,右腿重心掌握不好,必然會出現腿不穩身體搖晃的現象。只有掌握了步法的虛實轉換和腰襠變化協調,上肢和下肢的動作才會平衡,順隨圓活。

八字循環法是習拳者在演練拳架上的要求,如能把他們有機結合在一起,並能始終不渝地貫穿和應用到鍛鍊的實際中,定會獲得最佳效果。

相關焦點

  • 陳式太極拳勁理拳法實鑑
    陳氏太極拳勁理拳法實鑑陳程,1965年生,國立南澳大利亞大學碩士。陳家溝陳式太極拳第十二代正宗傳人,師從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太極拳「四大金剛」之一朱天才大師,為朱天才大師之入室弟子。中國武術六段,新加坡陳式太極拳協會理事,新加坡武術龍獅總會武術一級教練。
  • 「陳式混元太極拳」的練習奧秘(一)
    1997年,我去北京的時候,我的陳式太極拳老師馬國相先生讓我代他去拜訪馮志強老先生,順便請他指點拳藝。老先生人非常的好,下樓接,下樓送。期間言辭和藹,樸實近人,沒有一點大師的架子。太極拳的練習包括拳架練習、功法練習和推手練習,三者結合起來練習才是太極拳。
  • 陳式太極拳要怎麼練才能練好?
    轉眼間練習陳式太極拳也有些年頭了,自2003年開始系統學習陳式太極拳,到如今已近二十年了,在這些年中也只練習陳式太極拳一種拳術,以及各種兵器,其實我個人練習陳式太極拳的目的也很簡單,就是因為當年練習雙節棍時,下盤的力量太差,再就是機緣巧合認識了第一個陳式太極拳的師傅。
  • 陳式太極拳的纏絲勁到底應該如何練?
    在練習陳式太極拳時,經常說的一個勁法就是纏絲勁,陳式太極拳講究處處都體現出纏絲勁,每一個動作的變化,每一個動作的轉換,每一個力的發出都有纏絲勁在其中體現,那麼究竟什麼是纏絲勁?這種勁法初學者應該如何去練呢?
  • 陳式太極拳必練的基本功有這些
    想練好太極拳,以下這些基本功,需要天天練,經常練,當你的基本功練好時,你的拳術也會更進一步。1、樁功練好太極拳的關鍵是提高下盤的力量,當下盤有力量了,很多的步伐、步型才能做到位,練習太極拳的基礎就是太極拳的樁功,常見的樁功分為無極樁和太極樁這兩種,這種兩種樁法,簡單易掌握,所以比較適合初學太極拳者。
  • 陳發科弟子洪均生傳「洪架陳式太極拳」
    1930年,洪均生開始跟吳鑑泉的弟子劉慕三學練吳式太極拳。數月後,劉慕三攜三十多名學生,一起隨陳發科學陳式太極拳,洪均生於是成為陳發科弟子。1938年,洪均生在北京財政部印刷局做秘書。1939年至1943年給人當私人秘書。1943年家道中落,1944年洪均生告別陳發科,攜全家投奔濟南母親娘家。
  • 陳式太極拳與養生氣功的關係
  • 太極仁拳談太極拳和陳式太極拳
    《太極仁拳談太極拳和陳式太極拳張三丰王宗嶽由此而悟出太極拳技擊之道:太極拳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傳張三丰創立了太極拳。陳鑫則從萬事萬物皆有陰陽兩面的太極之理悟出了陳式太極拳技擊之道:太極拳有剛有柔,剛柔並濟。傳陳王廷創立了陳式太極拳。因此陳式太極拳不是太極拳。
  • 初學者應該怎樣習練陳式太極拳,收藏版!
    陳式太極拳的文化底蘊深厚,理論基礎直接來源於中國道教思想.它結合了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吸取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和傳統的中醫理論而形成了特有的內外兼修的拳術。陳式太極拳行拳走勢中正圓活、開合有序、陰陽頓挫、剛柔相濟.外似處女,內似金剛。
  • 每次兩分半、陳式洪派太極拳核心九式纏法練起來(九式太極拳)
    九式太極拳簡介陳氏太極拳第八代傳人陳鑫先生在《(陳氏太極拳圖說》中說「太極拳,纏法也,不明此,即不明拳!」,陳式洪派太極拳宗師洪均生先生也說:「陳太極,理法精,陰陽理,互變中;法萬變,不離宗,唯纏法,基本功;每一動, 螺旋形,其要求,圓而松。如毛巾,反覆擰,練周身,內外同;經絡活,血氣通,祛疾病,保康寧,勿懈怠,持之恆,講技法,變化靈;或柔化,或剛攻,因敵變,螺旋中。」這說明纏法在太極拳修習中的重要性,是太極拳的核心技法。
  • 陳式太極拳傳人陳錦文 練好太極拳要專一持恆
    系統地學習了陳式太極拳拳理拳法、老架、新架、炮錘、單劍、春秋大刀等套路,纏絲功、百把氣功樁、太極尺、太極大杆等基本功法,推手、擒拿等技法。」陳錦文老人介紹,太極拳發展有幾個裡程碑式的關鍵人物:明末清初陳王廷創編了陳式太極拳,成為太極拳的開山鼻祖。
  • 太極拳八法精華之-----捋
    在運用捋法時,要注意自己的身形手勢,牢記先賢大師的告誡,「陰陽之母,動靜之機」,此時不可忘記太極拳的根本,周身空松不掛力,手上要松不掛力,像陳鑫大師說的「妙手空空」是絕佳的手勢,我說「四梢空接手」,把握手的空松,是揉手、技擊的第一要素。這是捋法的「力儘自然空」太極內功,空是威力無窮的。周身松空,你便成為松體,重心當然穩重,重心的穩重,功夫不是一天兩天練出來的。
  • 陳式太極拳伸展的重要性(中英文)
    美國陳家溝陳式太極平臺恭祝來自五湖四海的拳友們2016年身體健康,心想事成!有些人練一輩子拳沒練成手,問題出在哪裡也不清楚。原因是很多的,比如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或蒙著頭只管苦練,不求甚解,或者套路剛學完,又沒有經過老師整架、定型,就離開老師,甚至自己就去開館授徒了。或者拜的老師對太極拳並不是甚懂,只是會一部分套路而已,等等。陳照奎老師說過「苦練不死練,巧練不取巧。」「明規矩而守規矩,脫規矩而合規矩。」陳鑫也說過「理不明延名師,道不清訪良友。」
  • 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怎麼練?
    一、動作要柔順圓活 有很多人都說陳式太極拳容易學習,而且它的動作優美。 對如何練好練好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指明了方向。太極拳是意氣運動。是用意練意的拳,用意不用拙力是陳式太極拳基本要求。 因此,在學練老架一路拳時要牢牢把握這一原則。 現在很多喜歡打太極拳的人都只是隨便的亂打,使很多的力氣,可是效果卻很差。
  • 馮志強先生精解陳式太極拳"纏絲勁"
    打太極拳須明纏絲勁,不明此即不明拳纏絲是陳式太極拳獨特的運勁方法。欲求纏絲勁,須外循螺旋之形,內合纏絲之徑(內氣)。外則通過腰脊的螺旋運轉、胸腹的摺疊轉化來貫串和帶動肩、肘、手、胯、膝、足和頸項的螺旋運動;內則以心神為君,腎間動氣,發於丹田,貫於經絡,行於血脈,入於骨髓,達於四梢,纏繞運行,使之流布周身而復歸丹田,形成一股纏絲內勁。
  • 觀正宗陳式太極拳演練 出手不凡 正宗陳家溝太極拳走進大武漢
    9月8日,受武漢陳炳太極院閆紅君行政院長的邀請,慕名探訪了新近成立的武漢陳炳太極院,觀看陳式太極拳教練的現場教學和學員們的研習表演,加深了對於太極拳「強身健體、養生滋體」的感悟。來自陳式太極拳故鄉陳式太極拳獨特的演練風格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愛好者。
  • 談談我所知道的陳式太極拳
    他的陳式太極拳裡頭有一式叫「清平扇」,是陳清平獨創,如果現在誰的拳架裡有,那說明學的就是陳清平的一路。平常他也願意和我閒聊。說過很多陳清平的事,但他是不是陳清平的後人,我沒問他也沒說過。49年以後歷次運動,他們這些民國時有底子的人大都不好過,所以說話特別謹慎。我記得他說過陳清平是陳家溝人,入贅到趙堡的。他和陳長興都不招溝裡人待見,因為把拳傳給了外人。
  • 太極拳與氣功
    在其後的兩三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許多流派,除陳王廷的陳式太極拳外,尚有楊露禪、吳鑑泉、武禹襄、孫祿堂的楊式、吳式、武式、孫式太極拳等五大流派;這些流派還分不同的架式,主要架式如:陳式老架、新架、小架,楊式大架,武式、吳式、孫式小架等七大架式。目前流傳最廣的當屬楊式大架。為了便於群眾性太極拳運動的推廣,上世紀50年代原國家體委組織專家,以楊式太極拳為基礎,刪繁就簡提出太極拳與氣功了簡化太極拳。
  • 不可不看的「太極拳技擊解密之四」《陳式羅架太極拳散手技藝》
    作者:王 駿探幽雖師古 縱橫有新意羅永平先生,著名太極拳文化研究學者、中國溫縣太極拳研究院終身名譽院長、南京太極拳文化研究會會長、南京樂友太極拳俱樂部主任、陳式太極拳第十二代傑出傳承人。其習練、研究、傳授陳式大架太極拳五十載,拳法純正,古樸大觀,推手講究松沉纏繞、虛吞籠敷、順勢消長、不為所乘,散手講究梢節領勁、三節分家、跌空合出。
  • 陳式太極拳名人堂裡不會練太極拳的人——張蔚珍
    張蔚珍從不習武練拳,當村支書後卻挽救了頻臨消失的陳式太極拳。1958年陳照丕從黃河水利委員會退休後回到陳家溝,發現村裡已經沒人練習太極拳了,感到非常著急,開始免費在村裡教拳。「文革」開始後,曾經在國民黨時期教拳的陳照丕被批鬥,被扣以「偽國術教官」的帽子。多次批鬥使得他精疲力竭,最終跳井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