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時期的幾個主要國家中,羅斯福、邱吉爾和希特勒都屬於通過競選上臺的國家元首,從而以文職兼任武裝部隊最高統帥。自己給自己授了軍銜的有史達林(蘇聯大元帥)、裕仁(陸海軍大元帥)和蔣中正(民國特級上將),這其中最喜歡穿軍裝出鏡的反而是史達林、希特勒和蔣中正,但是許多人其實忽略了史達林的軍銜變化,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吶!
第一,衛國戰爭爆發時史達林並沒有軍銜。
史達林當然不是民選的政府首腦,而是在列寧逝世後通過高層鬥爭取得了最高領導人地位,但是他的軍隊資歷卻很深厚,早在1918年蘇俄內戰剛剛爆發時,身為軍事委員會委員的史達林,就被派往察裡津地區擔任軍政一把手。他在這裡得到了第1騎兵軍伏羅希洛夫、布瓊尼等老將的支持,最終取得了察裡津等戰役的勝利,而察裡津也因此後來被更名為「史達林格勒」。
1919年史達林已經是蘇軍西南方面軍政委,貨真價實的軍職,但是在蘇波戰爭中表現差極,回國後遭到朝野一致批評,不得已辭去了軍職,這也算是「傷心過往」吧。儘管從1924年起他逐步成為蘇聯最高領人人,但在1935年蘇軍第一次正式授銜時,史達林作為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也沒好意思給自己授銜,當時授予的蘇聯元帥共有五名(肅反被殺了三個),1940年第二批封帥名單裡,也沒有他的名字,畢竟是和平時期。
第二,史達林第一次給自己授銜是1943年。
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後,史達林時任蘇聯國防委員會主席,同年8月任蘇聯武裝力量最高總司令,不久成為蘇軍最高統帥部的「最高統帥」,但他仍然屬於文職。作為最高統帥,史達林當然要行使作戰指揮權,每天要跟元帥和將軍們打交道,所以這一時期他經常穿軍便裝,因為他並不是現役身份也沒有軍銜可掛,多穿軍裝主要是工作需要和彰顯自己的軍人出身,這一點跟希特勒情況非常類似。
到蘇德戰爭進入深水區的1943年,隨著部隊規模的擴大和大批將官的晉升,尤其是三巨頭初次見面的德黑蘭會議即將召開,史達林的授銜被提到日程上來:是年1月朱可夫晉升蘇聯元帥,2月份華西列夫斯基封帥,而3月份終於授史達林為蘇聯元帥軍銜。所以要注意,在這一時期史達林還不是身份特殊的「大元帥」,僅就軍銜而言,他跟布瓊尼、伏羅希洛夫(第一批剩下的)、沙波什尼科夫、鐵木辛哥、庫利克(1940年獲授)以及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是平級的。
第三,史達林直到1945年才真正是「蘇聯大元帥」。
蘇軍分別於1944年和1945年,又晉升了一批戰功卓著的將軍為蘇聯元帥銜,比如科涅夫和羅科索夫斯基等等,此時現役的元帥已經有十幾位了,而衛國戰爭也即將取得勝利,後面涉及一系列慶典和會議,作為蘇軍贏得戰爭的最高統帥,再讓史達林跟這些元帥們平級就不合適了。經某某同志提議,蘇聯於1945年6月26日決定設立「蘇聯大元帥」的最高軍銜,然後第二天就授給了史達林。
所以要弄清楚,史達林在戰爭期間雖然一直身著軍裝,其實具體內容是不一樣的,戰爭爆發時到1943年,穿軍便裝但是沒有軍銜;1943年到1945年,穿得是「蘇聯元帥」軍裝或者禮服;直到1945年6月以後,包括參加波茨坦會議時,才正式穿上了「蘇聯大元帥」的禮服。這跟希特勒和蔣中正是不一樣的,希特勒因為沒有軍銜始終是軍便服,而蔣中正則是一天到晚掛著上將銜,從1935年銓敘特級上將了嘛。
第四,史達林有掩飾身高不足的現實需要。
在國內史達林是老大,沒人敢評頭論足,但是在德黑蘭會議、雅爾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期間,史達林跟美英等盟國首腦同時出席會議或者留影時,千篇一律是身著元帥或者大元帥服,這不僅僅是體現軍隊的統率權和彰顯軍人出身,其實史達林還有在意形象的潛意識。羅斯福、邱吉爾乃至於後來的杜魯門都沒有軍銜,在他們面前一身戎裝固然是保持心理優勢所需,畢竟同盟國之間的關係非常微妙。
因為史達林可不是什麼俄羅斯族,而是高加索中西部地區的喬治亞人,所以遠不如俄羅斯人那般普遍身高馬大,其身高只有1.62米,這在中國都算不上「中等身材」吧?別看羅斯福總統坐了輪椅,其實這位美國總統的身高達到了1.88米,在雅爾達三巨頭中邱吉爾最矮,只有1.60米。那麼為了在盟國首腦面前顯得偉岸,史達林穿軍裝戴大蓋帽的用意是非常明顯的,嚴重懷疑皮靴裡也有一定的「內增高」,這是你懂我懂大家懂得事情。
實際上希特勒的身高也有點抱歉,不過1.65米,為此他在早期出席集會和慶典時,也喜歡穿衝鋒隊的制服然後扣上大蓋帽,這樣至少在外人看來,整體形象一下子就「高大」起來了,1941年直接兼任陸軍總司令以後,乾脆就是國防軍的軍便裝不離身了。所以他的出發點跟史達林差不許多:一曰彰顯軍人出身和軍隊統率權,二曰掩飾身高的不足。比較例外的是二戰元兇之一的裕仁,一般只在出席儀式和檢閱部隊時才身著大元帥服,這也是日本人的狡猾之處,那就是儘量躲在幕後。
蔣中正的軍裝在抗戰結束之前一直掛著三顆星的領章,直到美式軍裝開始普及以後,才弄成了五顆星的專屬標誌,但是稱謂仍然是「特級上將」,別跟美國人的五星上將混為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