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每個軍人都有軍銜,軍銜不僅能明確軍人的身份和等級,也是國家給予每個軍人的榮譽,也是評判其職務和待遇等級決定性因素。我國中央軍委就曾兩次實行軍銜制。
我國第一次大規模授銜是在1955年,當時正值新中國成立不久,抗美援朝也剛剛結束,人民解放軍的編制還很龐大,因此在整體的軍銜等級設置上,我們參照了前蘇聯的經驗。共設了6等19級。
其中元帥分兩級:分別是共和國大元帥和元帥,將軍有四級:分別是大將,上將、中將,少將;校官和尉官也分大上中少各四級,士官有中下三級,士官以下還有上等兵和列兵兩個兵級。
當時我們人民解放軍中可謂猛將如雲,黨中央毛主席為了褒獎他們對新中國建立做出的傑出貢獻,此次的授銜的規格相當高,授銜人數也非常多。
除了至今人民津津樂道的十大元帥以外,還授銜了10位大將,55位上將,175位中將,以及798位少將等1000多位將軍。
由於當時毛主席向中央力辭掉了唯一的大元帥銜,因此共和國大元帥一職空缺。
其後因為種種原因,在1965年起,我軍曾一度取消了軍銜制長達20多年之久,期間造成了許多工作中的不便,尤其是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就發生過由於軍銜不明造成的軍事指揮中的困難。
到了1988年,在小平同志的力主下,我國人民解放軍又重新恢復了軍銜制。
後來經過對軍銜設置又不斷的進行優化和改革。目前為我軍現行的軍銜制度確定為5等19級,其中軍官為3等10級,士兵為2等9級。
其中從將官到尉官自上而下對應涵蓋了從中央軍委首長到軍隊基層連排長的各級軍職,從而使得我軍的整體管理和指揮架構更趨簡潔和高效。
下面我們再來了解一下美國的軍銜體系。
美軍的軍銜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國獨立戰爭時期,時任美國總統的喬治.華盛頓仿效英國設計了第一套美軍軍銜。
隨後經過200多年的發展,目前美軍軍銜體系相對比較複雜,美國的陸海空三軍,海軍陸戰隊以及海岸警衛隊各軍種也都有各自獨特的軍銜設置。
美國法律同時也規定,美國總統為三軍總司令,是美國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但他並不能兼任任何軍職。
美軍的軍銜制度總體可分為軍官,準尉,軍士和士兵4大類,共7等25級,軍官自上而下分別是將官,校官和尉官。
將官從一星到五星分為5個等級,最高軍銜是五星上將,僅在戰時授予且終身服役。
五星上將基本等同於我國的元帥軍銜,歷史上獲得美國5星上將軍銜的共有10人,其中馬歇爾,麥克阿瑟,艾森豪等美國二戰名將均位列其中。
準尉是美國最獨特的一類軍銜,它介於軍官和士官之間,共有五個等級,準尉主要從事軍中的技術類崗位,薪資普遍較高,在服役期間一般不會改變其工作性質。
不同於在軍中服兵役的普通士兵,美國自尉官以上的軍官都屬於職業軍人,而且他們多畢業於美國陸軍西點軍校,安納波利斯海軍學院以及科羅拉多空軍指揮學院等以嚴格著稱的美國軍事名校。因此美軍軍官的軍事素質普遍較高。
而且由於美軍的軍銜和軍職是嚴格的捆綁關係,每名軍人只有不斷的獲得晉升才有可能擔任更高的職務,所以在美軍內部針對軍銜晉升的競爭也相對激烈,往往會出現僧多肉少的局面。
因此只有那些有海外服役經歷和參加過實際軍事作戰行動的候選對象才會受到青睞。
美軍這種軍銜晉升方式可以更有效的刺激軍人們主動去前線作戰,上陣殺敵的欲望。有點類似我國先秦實行的軍功制。
儘管中美兩國的軍銜制度存在差異,但軍銜歸根到底只是一種體系設置,是一種軍隊內部統一的激勵規則。
俗話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一國軍隊戰鬥力的強弱關鍵還是在人,在於軍官整體素質。
因此我們在強化國防軍備的同時,要更加重視對軍官隊伍和軍事專業人才的培養。這才是我們未來能不斷取得勝利的決定性因素。
比如我們某南亞鄰國的軍隊,那裡盛產的是許多體重超標和從不上前線的高種姓軍官,以及大量為了混溫飽參軍的窮苦士兵。
可以想見,素質這樣低下的軍隊,即便高價購買再多的萬國牌武器,把軍銜設計的再繁雜,到戰爭真正來臨時,最終等待他們的也只可能是灰頭土臉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