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黃安平 個山小像
(時年四十九歲,或說為八大自畫)
祖父、父親皆工書畫,能詩文。八大「八歲即能詩,善書法,工篆刻,尤精繪事」,又「善詼諧,喜議論,娓娓不倦,嘗傾倒四座」(陳鼎《八大山人傳》)。
八大善繪花鳥、山水,立意新奇,「純用減筆」(鄭板橋語),「翛然無畫家町畦」(邵長蘅語);早期山水畫筆法方折、硬挺;中後期(六十四歲後),變方折為圓潤,盡透荒率之趣。最具其個性的花鳥畫則簡括清新、活潑生動。董氏《花眼》所謂「花果迎風帶露,禽飛獸走,精神脫真」,亦足為註解;秦祖永《桐陰論畫》評其作:「雖一枝一葉,逸氣拂拂從指腕間出。」
其作品皆蓄亡明之恨,魚鳥多作青白眼,睥睨塵世;山水則滿涵剩水殘山蕭索之氣。押「三月十九日」花押,以不忘崇禎帝自縊殉國忌日;又押「個相如吃」字形,以示「承父志,亦喑啞」的忠孝之心。款題 「八大山人」,形似「哭之」、「笑之」, 以示哭笑不得,吐瀉難以伸展的抑鬱之情。「所寫水墨畫脫盡窠臼,天姿超邁,故能空前絕後為開一代生面」(謝壟語)。「筆墨靜純,氣象恢宏,圓融之中活潑靈動,筆中趣致生發不已,境界蕭疏不可端倪。……開三百年畫法之先河,後之來者無出其右,譽為畫中之聖」(吳悅石《快意齋論畫》)。
八大書法,早年學歐陽詢,瘦勁方正,行書師法黃庭堅和董其昌;五十九歲後師法二王、顏真卿;六十九歲後達到高峰。尤其行草,筆含篆意,圓健蒼勁,淋漓奇古,其尖銳、放縱、傲岸不羈的獨特風格,與其繪畫藝術同臻雙絕。
八大的篆刻作品,章法詭譎多端,刀法老辣純熟;風格既詭利奇逸、疏宕起伏,又偉岸空明、遒勁蒼然,顯示出極其深厚的藝術修養和造詣,於清初四僧中斐然在先。
其詩文奇奧幽澀,亦具傲岸不馴之情。「山人有詩數卷藏篋中,秘不令人見。予見山人題畫及他題跋皆古雅,間雜以幽澀語,不盡可解」(邵長蘅《八大山人傳》),惜詩卷皆佚失未見。今人據方志及其書畫題跋、信札等輯有《八大山人詩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