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中花木池水靜美被稱為「水木湛清華」,畫家們描繪這樣的景色是明清時期的事了。早在唐末五代,花鳥畫就完成了從寫生中提煉技法的改造,只不過那個時候,線條在作品中佔據主要地位。到了元代,北方畫家嘗試用水墨取代線條,得到了很多有益的成就。一直到明末徐渭、陳淳二人開創了用潑墨寫意技法創作花鳥畫的先河。此後,線條不再是唯一的要素,花鳥畫有了新的面貌。清代早期的八大山人喜歡畫花鳥,他最愛畫荷花,曾經畫過一卷長達13米的畫作《河上花圖》,畫中描繪了水岸坡石以及沿河生長的荷花蘭竹,這卷作品標誌著八大山人對潑墨寫意技法的掌握已經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這幅《水木湛清華》也是八大山人畫荷的佳作,和他的畫荷代表作《河上花圖》相比有三點不同。第一點是構圖不同,這很明顯,豎幅立軸作品在構圖時候難度更大,如何在有限的空間表現無限的自然美景是歷代畫家的追求。八大山人採用的辦法就是留白,用大面積的留白重新構建空間。留白代表著畫家的思緒,看著畫中留白聯想到八大山人這樣一位高潔雅士,無人能懂,無人關心,病痛纏身之餘只好寄情繪畫創作。用情感充實自然空間,哪怕是表面上的繁亂也無法攪動孤獨的內心。
其次,這幅《水木湛清華》用筆用墨更加大膽狂放,畫中多處使用濃墨、焦墨,讓作品看上去更加驚豔。荷葉用大筆重墨,落筆沉穩;荷花莖蒼勁瘦硬,遇到轉折彎曲加少許淡墨補足;荷花單線勾勒,深得天然去雕飾的神態。八大山人通過墨色之間的對比,形成色系之間的對比,強化了荷花高潔脫俗的品質。初看這幅作品會覺得又黑又亂,細品之下就會覺得,似乎有清逸之氣透散出來,沁人心脾。
第三點,《水木湛清華》在逐漸忽視技法在創作中的佔比。從構圖來看,又奇又險,打破了花鳥畫的常規構圖,但八大山人的創作本意是不屑於表現這些表面現象。他更注重抒發心情的轉化,從一眼驚豔到略有所思,從沉迷其中到感懷身世,在作品中品味到淡淡的愁苦。歷經繁華美景,最後卻悵然若失,這樣的痛楚將荷花的文化意象進一步深化。人生的種種味道八大山人都經歷過,其中或甘或苦,留到畫中等待知音人能夠品味。
八大山人畫荷花的精品大多出現在創作後期,筆墨純熟的時候就不屑於炫技,從而達到返璞歸真的至美境界。
拓展閱讀
僅有六首詩歌存世,其中一首街知巷聞,王之渙《登鸛雀樓》
你品品,你細品,王翬傳世真跡《秋樹昏鴉》
提升色彩在創作中的地位,畫明淨秀美秋景,張崟繪《空山夕暉》
雅致是什麼樣子,看到鄒一桂作品《翠雲山房》就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