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明二百七十餘年,守臺者六十餘人,治績以譚襄敏公(按抗倭名將譚綸)為最;入國朝二百四十餘年,守臺者五六十人,以劉公治績為最。」這是著名經史學家、教育家、黃巖舉人王棻對曾任台州知府劉璈的評價,劉璈究竟以何功績獨領240年風騷呢?若問現今的本地人,幾乎一臉茫然...
↑晚清中興名臣 左宗棠
鹹豐十年(1860),左宗棠奏調浙江巡撫,抗壓太平軍。屬下劉璈(湖南岳陽人)驍勇善戰,治軍嚴明,屢戰屢捷。
↑影視劇中的劉璈
同治三年(1864)六月,與楊昌睿(按後繼左宗棠任浙江巡撫)一起在金華孝豐、章村一帶,夾擊侍王李世賢之部,取得勝利,從此浙境全平。劉璈風光無限,賞戴花翎,保道員銜,署台州知府。
而此時的台州兵燹之後,百廢待興。事實上,在這更早之前,從清順治開始,台州僅臨海鄉科絕榜43年,自乾隆四十年(1775年)後,臨海縣進士絕榜102年,一時讀書士子殆盡。
劉璈認為,立政之體,首重文教。他認為,自從唐朝著名文學家、詩人、書畫家鄭虔在台州振興文教,宋朝的朱熹到台州之後,「建裡社設鄉校,其間門庭鄒魯,雅頌同聲」。
於是,他想「清源正本,教在所先」。
↑ 鄭廣文紀念館
1867年,他按鄭虔曾任廣文館博士而創立了「廣文書院」。
不僅如此,在整個台州,他不斷地督促下面的縣興辦教育。
據統計,劉任知府九年,督促各縣新建、重建、擴建或整頓的書院共32所。至清末,台州共有書院144所,佔當時浙江省11個府書院總數的14%。
為徹底解決書院、義塾的後顧之憂,同治七年(1868),劉璈擬定章程,抽海門鹽捐為書院和公車經費之用,約每年3000串銅錢,分六成派撥:以四成撥充郡城書院和六邑義塾經費;一成撥充生員鄉試川資;一成撥作舉人春闈會試川資。同時發布告示,申飭各縣將寺廟道觀廢產充公,分撥於各書院和義塾。設立培元局,為教育等一切公益事業機構,劃撥府城東南兩鄉20裡範圍內田租給培元局,多方籌措,共累計籌款20餘萬錢,規定專款專用,地方官員一律不得挪作他用。另外,他撥出專款在北京城購置台州會館,方便台州籍考生和在外臺籍人士寄宿。
終於,在光緒朝結出碩果,台州有17人中進士(其中臨海縣8人),而在整個清代,全台州僅中進士38人,光緒年間佔了近一半。
同治十一年(1872)九月,劉璈迄歸侍父,奉旨以道員開缺,加二品頂戴卸任。臨行前,台州士紳依依不捨,特地為他樹立去思碑,於府學宮建生祠,紀念他的《臨海義學碑記》現移存鄭廣文紀念館。光緒初年,他署甘肅蘭州道員,六年(1880),在左宗棠麾下駐防張家口,次年入京朝覲光緒帝,授福建臺灣兵備道兼提督學政。
劉璈的長處在治事,短處在做人。在臺灣任上,他興學校,招開墾,理冤獄,整頓鹽、茶和煤礦、稅務行業,頗有政聲。光緒十年(1884),法國入侵臺灣,劉璈積極備戰,堅守陣地。基隆淪陷後,全臺震動,他言詞急切為當權者所忌,終被羅織罪名,彈劾入獄,中法議和後被遣戍黑龍江。光緒十二年(1886)七月抵達戍所,十二月,劉璈病逝。
(編輯:楊葉 黃不了 據台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