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台州學子不該遺忘的文人……

2021-02-15 台州發布


「前明二百七十餘年,守臺者六十餘人,治績以譚襄敏公(按抗倭名將譚綸)為最;入國朝二百四十餘年,守臺者五六十人,以劉公治績為最。」這是著名經史學家、教育家、黃巖舉人王棻對曾任台州知府劉璈的評價,劉璈究竟以何功績獨領240年風騷呢?若問現今的本地人,幾乎一臉茫然...

↑晚清中興名臣 左宗棠

鹹豐十年(1860),左宗棠奏調浙江巡撫,抗壓太平軍。屬下劉璈(湖南岳陽人)驍勇善戰,治軍嚴明,屢戰屢捷。

↑影視劇中的劉璈

  同治三年(1864)六月,與楊昌睿(按後繼左宗棠任浙江巡撫)一起在金華孝豐、章村一帶,夾擊侍王李世賢之部,取得勝利,從此浙境全平。劉璈風光無限,賞戴花翎,保道員銜,署台州知府


而此時的台州兵燹之後,百廢待興。事實上,在這更早之前,從清順治開始,台州僅臨海鄉科絕榜43年,自乾隆四十年(1775年)後,臨海縣進士絕榜102年一時讀書士子殆盡

  劉璈認為,立政之體,首重文教。他認為,自從唐朝著名文學家、詩人、書畫家鄭虔在台州振興文教,宋朝的朱熹到台州之後,「建裡社設鄉校,其間門庭鄒魯,雅頌同聲」。

  於是,他想「清源正本,教在所先」。

↑ 鄭廣文紀念館

  1867年,他按鄭虔曾任廣文館博士而創立了「廣文書院」。

  不僅如此,在整個台州,他不斷地督促下面的縣興辦教育。

  據統計,劉任知府九年,督促各縣新建、重建、擴建或整頓的書院共32所。至清末,台州共有書院144所,佔當時浙江省11個府書院總數的14%


 為徹底解決書院、義塾的後顧之憂,同治七年(1868),劉璈擬定章程,抽海門鹽捐為書院和公車經費之用,約每年3000串銅錢,分六成派撥:以四成撥充郡城書院六邑義塾經費;一成撥充生員鄉試川資;一成撥作舉人春闈會試川資。同時發布告示,申飭各縣將寺廟道觀廢產充公,分撥於各書院和義塾。設立培元局,為教育等一切公益事業機構,劃撥府城東南兩鄉20裡範圍內田租給培元局,多方籌措,共累計籌款20餘萬錢,規定專款專用,地方官員一律不得挪作他用。另外,他撥出專款在北京城購置台州會館,方便台州籍考生和在外臺籍人士寄宿。

  終於,在光緒朝結出碩果,台州有17人中進士(其中臨海縣8人),而在整個清代,全台州僅中進士38人,光緒年間佔了近一半

  同治十一年(1872)九月,劉璈迄歸侍父,奉旨以道員開缺,加二品頂戴卸任。臨行前,台州士紳依依不捨,特地為他樹立去思碑,於府學宮建生祠,紀念他的《臨海義學碑記》現移存鄭廣文紀念館。光緒初年,他署甘肅蘭州道員,六年(1880),在左宗棠麾下駐防張家口,次年入京朝覲光緒帝,授福建臺灣兵備道兼提督學政


  劉璈的長處在治事,短處在做人。在臺灣任上,他興學校,招開墾,理冤獄,整頓鹽、茶和煤礦、稅務行業,頗有政聲。光緒十年(1884),法國入侵臺灣,劉璈積極備戰,堅守陣地。基隆淪陷後,全臺震動,他言詞急切為當權者所忌,終被羅織罪名,彈劾入獄,中法議和後被遣戍黑龍江。光緒十二年(1886)七月抵達戍所,十二月,劉璈病逝。


(編輯:楊葉 黃不了 據台州日

相關焦點

  • 中高考延不延期沒關係,台州這些學校,一個比一個熱血沸騰
    中高考延不延期,其實都沒關係, 台州有一些學校,早已進入「備戰」狀態。 他們用一場場儀式感滿滿的特殊場面, 為身處特別時期的備考學子鼓勁打氣! 很燃很熱血!
  • 浙江台州炸出了五大霸主級高中,除台州中學,你還知道哪些名校?
    浙江省是全國赫赫有名的教育強省,高考學子的整體素質和各大高中的教育質量都是非常出色。台州市作為浙江省一個重要的人口大城,台州境內還是非常多比較出彩的優秀高中。編者這就來介紹一下台州最好的五所高中。台州中學浙江台州中學,前身是當年的「廣文書院」,台州市標誌性高中,浙江省首批十八所重點高中之一,浙江省省一級規範化實驗高中,北京大學優質生源基地。師資力量:浙江省特級教師4位,台州市中學高級教師105位,浙江省名師優選計劃2位,台州市一級教師82位。知名校友:生理學家,兩院院士,中科院院副院長,馮德培。浙江醫科大學正教授,博士生導師,金幹。
  • 不該被忘記的人,卻被我們遺忘了40年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現在知道他的人不多,但他是不應該被歷史遺忘的人。 他的前半生創建了清華大學物理系,培養了79名院士,其中有兩位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共和國23位「二彈一星」元勳中有13名是他的學生。
  • 台州民樂:名家傳承成就繁榮
    民樂,在台州音樂界並非櫥窗裡的古老記憶,經過幾代從藝者的努力,如今已成為大放光彩的當代音樂。據統計,台州現有民樂從業人員894人,其中中國音協會員10人、浙江省音協會員160人,全市共有業餘民樂團18支,民間職業劇團樂隊90餘支,這些團隊和骨幹活躍在各大賽事活動和惠民服務中,被浙江音樂界稱為「台州民樂現象」。
  • 台州人什麼都「大」
    此君到了台州,吃了當地的風味小吃,跟著台州漢子劃了三五回拳,拼了幾回酒,了解了台州的風土人情後,遂改口道,他去過的江南諸地,唯有台州稱得上大氣。 大凡台州人都知道,台州的小吃做得比別的地方都大,綠豆面滾滾壯、大米麵白胖胖。
  • 「華頂文學班」第二季第二期在台州學院開講
    11月26日下午,「華頂文學班」第二季第二期在台州學院臨海校區開講。本期主講人是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台州教育作家協會主席章雲龍,他以「台州作家的歷史」為主題,講述了台州獨特的地域文化和台州作家的風採。章雲龍表示,三國時,孫吳建都建業(今南京),大量文人南遷,為台州文學帶來了發展契機。早在南朝,孫詵所作的《臨海記》就包含了相當多有關台州的傳說性內容。豐富的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相互交融,潛移默化地激發著詩人們的創作,「可謂台州的山水孕育了台州的文學」。
  • 人文,什麼是人文
    申請了個百家號,當時選分類選了人文,心想人文包羅萬象,後來發現人文其實還不好寫,寫時事熱點點評,感覺不對,寫歷史吧,也不太入題,硬著頭皮寫,先來了解下人文。反過來讀就是文人,文人兩字自給人一種文人騷客的感覺。從戰國的百家爭鳴,史記,儒家道家佛家。近代魯迅和梁實秋的論戰曠日持久,留下深刻好文。當代餘秋雨散文。都給我人文的感覺。
  • 浙江的二線城市台州,在河南省的城市對手有哪些?
    作為浙江實力比較強的地級市,同時又是兩線城市台州,其發展也是很值得我們肯定的,他在河南的競爭對手有哪些?我們也是河南省的,他那裡的城市發展也很快,其中鄭州支持周邊城市的發展,同時,洛陽也是一個古老的城市,臺灣的主要競爭對手是鄭州和洛陽。
  • 台州葉氏源流
    台州歷史上的葉姓主要有兩大支:一是天台潢水葉氏,二是寧海東倉葉氏。 天台潢水葉氏原稱「臺西潢水葉氏」,唐長慶二年(822年)自縉雲遷入,總房在潢水村(今稱黃水),後來又發展為天台葉宅葉氏,天台藍田葉氏,臨海緱山葉氏(今河頭鎮下灣、上灣村)。寧海東倉葉氏,其系本在台州城內,唐末時遷至寧海東倉。
  •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台州人,現在該留在台州,還是去杭州?
    想去杭州的理由:1、杭州的教育資源、社會資源更好,給孩子更好的平臺;2、老婆現在單位工作不愉快,雖然有編制,但是收入低,跳槽去杭州能找到20-25萬的收入;我可以申請直接內部轉崗過去,眼前收入不會增長,但是可以預見未來的發展上升機會更多;3、杭母自帶的大城市光環,生活居住購物都蠻吸引人;4、雖然現在杭州房價貴,但是台州的賣掉可換杭州60%的首付。
  • 何為「文人藝術家」?寫在第三屆文人藝術家詩書畫印邀請展之際
    活動由北京文人書畫院發起,眾多機構聯合主辦,以「激揚文人風採」為宗旨的「文人中國」第三屆文人藝術家詩書畫印邀請展正在徵稿,詳情可在尋找當代文人藝術家:文人中國第三屆詩書畫印作品邀請展徵稿查看,由此而想到的,天馬行空,不成章句,歡迎討論
  • 台州學院排名飆升,為浙江「黑馬」院校,有望改名為「臺大」
    該省內的高校發展也非常的優秀,境內有著109所高等學校,其中境內的浙江大學不僅是國內的「985」「211」名校,其在世界的大學中都佔有一定地位,境內的中國美術學院也是我國的八大美院之一,是眾多藝術生的夢中殿堂,每年都有無數學子報考。除此之外,該省內還有多所高等學校在國內聞名。
  • 23年前,一個叫王小波的人不告而別,我相信,時間不會遺忘他
    就是靈魂太乾淨的不行,不壞人難受的也不行。遲子建說: 英雄就得倒下,這真是應驗了,但珍寶就是珍寶,認的人多了,反而顯得不珍貴了!王小波和其他中國作家不一樣。中國作家從新文化運動起就表達了對"賽先生"的嚮往,但是他們大多沒受過專業訓練,所以這種嚮往總有葉公好龍之嫌,"科學"到了他們筆下就容易串味。
  • 香港大學看上了台州中學 臺中具有校長提名資格
    昨天,記者從台州中學了解到,香港大學已向台州中學伸出橄欖枝,確定學校為具有校長提名資格學校。香港大學為何會挑選台州中學呢?台州中學工作人員介紹,綜合考慮學校的學風、辦學質量等情況,加上往年也有學生考到香港大學就讀,學生素質及表現都比較優異。這次計劃的實施,將為台州中學學子對接名校、走向世界,搭建更為寬廣的平臺。
  • 臺商臺青「魅力台州行」:山海相連 心手相牽
    中新網台州6月17日電(記者 範宇斌 通訊員 章程 林堅)「台州和合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讓台州更有魅力,和合思想對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作用也很大。」17日,江泰集團董事長李宜學日前率團參與由浙江省麗水市海峽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協會、台州市海峽兩岸交流協會共同組織的「魅力台州行」活動後,點讚台州的人文歷史、經濟發展和「兩岸一家親」的濃厚氛圍。
  • 評5A,台州這個城市有點失落
    昨天,文旅部的一則消息,可能讓大部分臨海人很失落對的,浙江只有一個評上,溫州的劉伯溫故裡其實對比劉伯溫故裡台州府城景區真的不差>一個勝在自然風貌,一個勝在人文故裡2016年10月,台州府城文化旅遊區獲得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入場券」臨海市委、市政府舉全縣之力,提升規劃,加大投入,完善基礎配套,加大宣傳營銷5A創建工作快速推進,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 袁美勤,馮月根丨明清文人結社的吳江現象
    下逮明清,人文尤富……風雅相繼,著書滿家,紛紛乎蓋極一時之盛。」 明清江南文化繁榮,吳江及周邊地區藏書、印刷、出版業的發達也直接推動了文化的興盛與發展。彈丸之地的吳江與江南諸地一樣書香風雅、群星璀璨、大家輩出,成為文人結社唱酬交流的中心,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學現象。
  • 浙江台州,一座既說不清市中心在哪裡,又沒有「台州人」的城市
    台州,浙江省內的地級市,如果讓你說出三座浙江省你所熟知的城市,相信很多人都不會想起台州,甚至人還有會讀錯台州「臺」字的發音,不過台州雖然不是一座著名的旅遊城市,但是還是有很多景區值得一看的。有意思的是,幾乎所有到過台州旅遊的外地遊客,都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台州是一座既沒有市中心,又沒有「台州人」的城市。幾乎所有的城市都有市中心的概念,所謂的市中心,往往就是這座城市最繁華或者是最熱鬧的地方,也是同樣是外地遊客最願意去旅遊打卡的地方,那麼台州的市中心在哪呢?
  • 台州歷史人物散論
    台州數千年歷史上多出直臣,正道直行,勤政廉明,克己奉公,修己慎獨,具體表現在幾個方面—— 崇尚氣節 台州文化精神高度重視道德價值,有崇高的道德追求,明辨是非,不懼官勢,堅持正義,這大概就是魯迅先生所概括的「台州式硬氣」。 王叔英,明朝黃巖亭嶺(今屬溫嶺)人。
  • 一首不該被遺忘的《滿江紅》,來自秋瑾,她擔得起一個「俠」字
    千年文壇,也出了不少能擔得起這個「俠」字的文人,如果非要類比一下大概是這樣的。範仲淹就像郭靖,他戍邊西北時西夏不敢進犯半步;辛棄疾就像楊過,少年就揚名天下,嬉笑怒罵似乎沒個正形,但卻心懷天下;嶽飛就像喬峰,一生肝膽,雖英雄末路不改平生之志。而本期要和大家說的鑑湖女俠秋瑾就像黃蓉,為了平生之志,她孤身留學。回國後,她就像一把利劍,扎向舊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