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湯圓?吃麻餈?溫州老習俗冬至這天該做哪些事

2021-02-13 溫州文旅資訊

2020.12.21

迎來「冬至」節氣

視頻:冬至節氣的由來

為啥說冬至大過年?

為啥說過了冬至長一歲?

溫州冬至都有哪些習俗?

下面這些知識

你應該知道

冬至是中國24個節氣中的一個,和春分、夏至、秋分一起劃分一年四季。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節日哦~!

冬至這一天,太陽會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離太陽是最遠噠~這天是全年日最短、夜最長的一天。

所以,冬至是預示冬季到來的一個重要節日。古人認為,到了冬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但春天已經不遠了。

這時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所以在我國就產生了這句句俗語「做冬大過年」。

民間稱,在這一天吃了湯圓之後,就算長了一歲。這是為什麼呢?有人開玩笑說,過新年長了一歲,過生日長了一歲,這吃了湯圓,又長一歲,這一年要是長三歲,情何以堪啊!不過,這也讓人思考,這吃了湯圓,為何有「長一歲」之說呢?

史料顯示,上古的夏殷周時代,對「正月」的具體時間安排是不一樣的。夏以今農曆一月為正月,第一個節氣是立春;殷以今農曆十二月為正月,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氣為小寒;周則同樣以今農曆十二月為正月,但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日卻是從冬至開始,因此冬至這一天,也就是當年的「元旦」。

周以後,計算二十四節氣,都從冬至開始,這樣冬至便成了「歲首」。再者冬至所在的十一月份曾經是「正月」。

冬至具備「陽氣始至」的特殊特點,意味著「陽氣始生」,萬物開始萌動。因此,在冬至日吃湯圓,又何嘗不是意味著新一年的開始呢?因此長了一歲,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了。

冬至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在這個寒冷的時候養生非常重要,如果你想要安全過冬的話那就要學會冬至養生知識。那麼冬至養生到底要怎麼辦呢,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呢?

老溫州習俗

冬至是中國傳統的民俗節日,經過千百年的歷史沉澱,溫州百姓也傳承了許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冬至民俗。明天就是冬至了,溫州的這些冬至習俗你應該知道……

吃湯圓

在冬至這一天,溫州人都有吃湯圓或麻餈的習慣。長輩會趁著「碎息兒」(溫州方言,意為「孩子」)吃湯圓時進行家教,比如「吃了湯圓就要大一歲了」,勸孩子要更聽話,一切事情都要比去年做得更好。

曬湯圓粉

「冬節」前,不少人家會提前幾天將糯米碾成粉,用水拌糊,然後分成一小塊一小塊地擺在竹笪上曬成湯圓粉。湯圓粉曬乾後存放好,要吃時拿幾塊出來用水浸開後使用。有的人家也會一下子曬很多,「冬節」前夕分送給鄰居親戚。

賣麻餈

每當「冬節」前後,溫州老城的街巷裡就會出現一些挑著擔賣麻餈的人。這些人一般來自郊區農村,他們事先在家將湯圓粉煮熟捏成團,再帶些白糖、豆沙粉,一路叫賣,邊賣邊做。他們技術高超,一塊湯圓粉經他們雙手一轉,就變成一個麻餈團,然後裹上豆粉,味道香甜。

做節

在溫州地區的部分農村,「冬節」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擺酒席祭拜祖先。將豬頭、雞、鴨、鵝、魚等幾樣東西用和盤盛著,向祖先祭拜,祭拜後一家人坐下吃,這叫作「做節」。

還天願

有些人家在冬至這一天還舉行「還天願」儀式。在年初所許下的一些心願如果實現了,都必須在這一天還願。所以溫州人評價一個人懶惰、幹事情有精無彩時,會用「還願」二字來諷刺,如「你這個人怎麼幹事情還願恁,一點勁也沒有」。

這「還願」也叫作「百家願」,意思就是還願時要端出「百家米」來還。百家米指的是用一百家的米來湊成,這樣才證明還了一百個心願。但這「百家米」從哪湊呢?據說,冬至這一天,討飯的乞丐最吃開,因為只有他們手中的米可當作「百家米」,所以一些人家都花高價將乞丐的米買來作祭拜還願之用。

這一天,全國都充滿各色誘人的味道

歷史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曾隆重多彩:天子祭天、百姓祭祖,百官朝賀、拜師尊長,闔家團聚、親朋互饋。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在中華大地上,更是流傳下了豐富多彩的冬至飲食習俗,各地冬至飲食習俗也是很有趣的。

冬至吃餃子是全中國的主要習俗,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餃子之所以流傳千年而不衰,根源於中華民族在長期生活實踐形成的智慧:陰陽平衡,五味調和,粗細搭配,谷菜配合,剛柔相濟,包容中庸。吃一口餃子,吃下去的不只是營養,更是文化。

姑蘇地區有俗語云:「冬至如大年」。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圍坐在一起喝冬釀酒。這是一種米酒,因為加入桂花了釀造而成,所以香氣宜人。飲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以滷牛肉、滷羊肉等各式滷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寄託了姑蘇人對生活的美好祈願。

舊時上海,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上海人在冬至這一天習慣吃湯圓,來慶祝冬至的到來。用糯米粉做成麵團,裡面包上各種餡料,做好的湯圓用來祭祖以及互贈親朋。

從清末民初直到現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兒菜、冬筍、肉絲炒年糕,晚餐是雪裡蕻、肉絲、筍絲湯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嘉興土生土長的人,大多選擇吃桂圓燒蛋過冬至夜。以前人們的生活條件不大好,冬至夜吃上一碗熱騰騰的桂圓燒蛋,自個兒心裡就感覺整個冬天都不冷了。現在條件好了,但傳統卻被沿襲下來。把買來的桂圓剝好,然後放在水裡煮,把桂圓的汁水煮出來,再打入雞蛋,根據自己的口味加糖……喝上一碗,整個人都暖和起來。


在四川,在冬至的習慣是吃羊肉湯。羊肉是冬日可謂冬日滋補之首,吃羊肉既能御風寒,又可補身體,對一般風寒咳嗽、虛寒哮喘、體虛怕冷等有所改善。冬天喝上一碗羊肉湯,內心一定可以洋溢慢慢的暖意吧。

湖南湖北一帶,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飯。盛上一碗赤豆飯,香味伴著氤氳的熱氣撲面而來。糯米味甘、性溫,能夠補養人體正氣,吃了後會周身發熱,起到禦寒、滋補的作用,最適合在冬天食用。

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其中,燒臘就是廣東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餘,準備一些臘肉臘腸吃一頓,以祈求來年能鴻運當頭。

潮汕有「冬節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表示年雖還沒有過,但大家已加了一歲。孩子們最盼吃這碗甜丸,往往夜裡醒來都要問天亮了嗎?然而天好像要與孩子們開玩笑似的,老是不亮,故潮俗有「冬節夜,囉囉長,甜丸未煮天唔光」的童謠。

衢州有一句俗話:冬至有得吃,吃一夜,沒得吃,凍一夜,在衢州的老習俗裡,每到冬至,每家每戶的菜餚裡必須要有肉和豆腐,同時各家都炒上一些花生、玉米、大豆等,用於冬至夜裡的閒食使用。

廈門人冬至吃薑母鴨。薑母鴨以紅面番鴨為原料,用芝麻油將鴨肉炒香後,再加入老薑(薑母)及米酒等燉煮而成。薑母鴨自家做的比較少,因此,冬至一到,就有很多人開始排隊買薑母鴨。


在我國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如意和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熟,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冬至節在臺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養腎為先

寒氣內應腎。腎是人體生命的原動力,是人體的「先天之本」。冬季,人體陽氣內斂,人體的生理活動也有所收斂。此時,腎既要為維持冬季熱量支出準備足夠的能量,又要為來年貯存一定的能量,所以此時養腎至關重要。飲食上就要時刻關注腎的調養,注意熱量的補充,要多吃豆類,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大豆、核桃、慄子、木耳、芝麻、紅薯、蘿蔔等均是冬季適宜食物。

冬至養生重在養心

冬至養生的重點是要養心。要養生先養善良、寬厚之心,心底寬自無憂。冬季養生,要靜神少慮,保持精神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不要強求名利、患得患失;避免長期「超負荷運轉」防止過度勞累,積勞成疾。

冬至出外要保暖

到了冬至的時候,溫度會進一步下降,而且下降幅度非常大。冬至養中最重要的就是保暖,身體暖暖的,我們的氣血才會更加的順暢,這樣才能夠避免很多疾病的發生。保暖強調的是頭和腳。俗話說「寒從腳下起」,腳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慢而少,皮下脂肪較薄,保暖性很差,一旦受寒,會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細血管收縮,降低抗病能力,導致呼吸道感染,因此在寒冷的冬至時節,腳部保暖也應加強。

起居護養要適度

在起居上,應早睡晚起,等待陽光出現才出外活動。同時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戶外活動,防止陽氣過度的消耗。「起居有常,養其神也,不妄勞作,養其精也」,冬令時節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養神氣,勞逸適度可養其腎精。儘量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極聽、目不極視、坐不至久、臥不極疲」。

運動養生適度為宜

運動這方面,因為冬至萬物潛藏,運動養生還是要順應自然規律,不適合做太過激烈的運動,更加應該是在「藏」字下一下功夫。就像每天在陽光好的時候我們多做做舒展運動。

增苦少鹹

冬天腎的功能偏旺,如果再多吃一些鹹味食品,腎氣會更旺,從而極大地傷害心臟,使心臟力量減弱,影響人體健康。因此,在冬天裡,要少食用鹹味食品,以防腎水過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補益心臟,增強腎臟功能,常用食物如:檳榔、橘子、大頭菜、萵苣、醋、茶等。

食補要吃溫性食物

在冬季適宜補益的食品中,中醫又分為幾大類。天寒地凍,首選溫補類食物,如羊肉、牛肉等。在冬季可作為進補的佳品,但過多地進食溫補類食品,容易上火。還有一類滋補類食物,具有滋陰益腎、填精補髓的功效。主要有木耳、黑棗、芝麻、黑豆等。

溫食忌硬

黏硬、生冷的食物多屬陰,冬季吃這類食物易損傷脾胃。而食物過熱易損傷食道,進入腸胃後,又容易引起體內積熱而致病;食物過寒,容易刺激脾胃血管,使血流不暢,而血量減少將嚴重地影響其他臟腑的血液循環,有損人體健康,因此,冬季飲食宜溫熱鬆軟。

中國地大物博,在冬至,各地的飲食習俗都豐富各異。說了這麼多,對於冬至最深刻的影響還是吃吃吃~在冬至裡無需過多言語,一家人或者天南地北的朋友聚在一起,吃吃喝喝聊聊天,就很滿足幸福。

相關焦點

  • 冬至習俗你知多少?細數冬至的傳統習俗
    那麼,冬至的習俗有哪些呢?下面一起來了解下吧!     2、吃水餃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 冬至起源由來習俗盤點 冬至飲食養生吃什麼...
    冬至這天我國北方大部地區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而南方大部地區也只有6℃至8℃左右;東北大地千裡冰封,瓊裝玉琢;黃淮地區常常是銀裝素裹;江南地區冬作物仍繼續生長;而冬至這天華南沿海的平均氣溫通常在10℃以上。冬至習俗有哪些?
  • 今日冬至!要吃什麼?該了解哪些知識?給孩子上一堂「民俗課」→
    因此,冬至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古時也喻意新生命的開始。你知道冬至這天有哪些習俗嗎?冬至這天吃餃子,是為了紀念誰?千百年來的農耕社會裡,忙碌了一年的先人們,從這天開始休養將息,並衍生出豐富的節日活動和民俗之樂。北方吃餃子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每年一到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
  • 2020年冬至是幾月幾號?冬至習俗是什麼?
    北方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我國北方地區在這天要吃餃子因為餃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間還流傳著「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諺。現山東滕州一帶,這天被稱作數九,節前會給長輩送諸如羊肉等禮品,數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湯,對個人對長輩對家庭都為圖個好兆頭。湯圓江南一些地區,則比較盛行吃湯圓,取其團圓的意思。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戶磨糯米粉,並用糖、肉、菜、果、蘿蔔絲等做餡,包成冬至團,不但自家人吃,也會贈送親友以表祝福之意。
  • 本周天氣可能又要大反轉 今天又逢冬至 你吃湯圓了嗎?
    冬至後便開始「數九」,每九天為一個「九」,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數九寒天」馬上就要到了!數完「九九」,便意味著「餘寒消盡暖回初」,古人一邊數九一邊從寒冬看到春日的希望。為啥說冬至大過年?為啥說過了冬至長一歲?溫州冬至都有哪些習俗?
  • 冬至|冬至節日習俗|冬至節日吃什麼過節
    冬至節日吃什麼過節的習俗南方我國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這天都會過節慶賀。冬至是時年八節之一,南方地區有在冬至酬神祭祖的傳統。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酬神祭祖後通常還有宴飲活動。北方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我國北方地區在這天要吃餃子因為餃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間還流傳著「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諺。今日冬至日-冬至日該吃什麼?我國南北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經過歷史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
  • 12月21號冬至,分享4個冬至民俗,在南北方農家這天要吃這些食物
    而在一些地區,則流行冬至兒媳婦為公婆獻鞋襪的習俗。目的則是為了「迎福踐長」,為公婆祈福長命百歲。這些都表達了農村的孝道,其實也是人們冬日裡的一種消遣時光的方式,畢竟農村的冬天大多農民不需要做那麼多農活,為了避免人們無聊,所以就有了這些習俗。
  • 冬至吃什麼?有什麼習俗?這堂「民俗課」講給孩子聽!
    千百年來的農耕社會裡,忙碌了一年的先人們,從這天開始休養生息,並衍生出豐富的節日活動和民俗之樂。 北方吃餃子 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每年一到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
  • 【過節】冬至已至,這些習俗你知道嗎?
    那麼冬至的習俗你都知道嗎?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 冬至為什麼要吃湯圓?今天你吃了嗎?
    冬至這天的節日飯更是花樣繁多,除了延續中國百姓的傳統習俗吃湯圓外,還有吃餃子、吃餛飩等傳統習俗。冬至為什麼吃湯圓?,是怕又老了一歲還是人們的對過節的期待越來越少,這不得而知,但不管怎樣,我們都在一天天的走向衰老。
  • 【回應關切-教育科普】冬至來啦!今天要吃什麼?讀什麼?了解哪些...
    這一天,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糰、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因此,冬至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古時也喻意新生命的開始。你知道冬至這天有哪些習俗嗎?冬至這天吃餃子,是為了紀念誰?
  • 冬至為什麼要吃湯圓?冬至吃湯圓的習俗由來
    吃湯圓在明、清時期已經約定俗成。在冬至這天,要「作粉圓」或「粉糯米為丸」。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記載,稱「冬至,粉糯米為丸,名『湯圓』」。做好湯圓後要祀神祭祖,而後合家圍吃湯圓,叫做「添歲」。所以,冬至吃湯圓,古而有之。       吃湯圓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 冬至來啦!今天要吃什麼讀什麼?了解哪些知識?給孩子上一堂「民俗課...
    冬至在古代是十分重要的節日,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這一天,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糰、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因此,冬至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古時也喻意新生命的開始。你知道冬至這天有哪些習俗嗎?冬至這天吃餃子,是為了紀念誰?
  • 冬至吃的那些事兒
    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南方吃湯圓  古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湯圓,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便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還代表團圓之意。
  • 冬至習俗 | 冬至究竟吃什麼?
    以前每到冬至這天媽媽都會給我端來一碗熱騰騰的湯圓上了大學後我才發現有些北方的童鞋冬至並不吃湯圓甚至有些南方的童鞋也是原來冬至吃湯圓不是全國統一的想知道各地的人冬至吃什麼嗎那就隨我一起來看看各地的冬至習俗吧
  • 冬至來啦!今天要吃什麼?讀什麼?了解哪些知識?給孩子上一堂「民俗...
    這一天, 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 吃餛飩的習俗, 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糰、 冬至長線面的習慣。
  • 冬至為什麼要吃湯圓?冬至吃湯圓的由來及寓意
    冬至這天的節日飯更是花樣繁多,除了延續中國百姓的傳統習俗吃湯圓外,還有吃餃子、吃餛飩等傳統習俗。冬至為什麼要吃湯圓?冬至又稱為冬節、亞歲,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有著北方吃餛飩和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2017年的冬至快到了,那麼,你知道冬至為什麼吃湯圓嗎?有什麼寓意嗎?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冬至為什麼要吃湯圓?
  • 【今日冬至】 冬至這天,你的家鄉吃什麼?
    冬至這天吃餃子的習俗仿佛是基因裡與生俱來的,所以現在很多人都戲稱冬至這一天為「餃子節」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據傳這種習俗,是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北方有冬至吃羊肉的習俗,因為冬至過後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在此時吃上一鍋燉羊肉,更有禦寒滋補的雙重功效。羊肉味甘而不膩,性溫而不燥,歷來被視為補陽佳品。冬季適當進食,為進補最佳食譜。
  • 今日冬至 2020年冬至說說祝福語
    今日冬至 2020年冬至祝福語!今日北京時間12月21日18時02分將迎來「冬至」節氣,從這一天起,我國開始進入「數九寒天」時節,民間俗稱「進九」。大家當地有什麼習俗麼?比如宴飲、吃水餃等等。這天又該如何發祝福語呢?
  • 冬至吃什麼?10種冬至傳統美食,每一種都讓你隔著屏幕流口水!
    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 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很多地方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餃子餡多種多樣,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喜好。不過在冬至這天吃的餃子,大多數人會選擇羊肉餡的。理由是羊肉性溫熱,冬至吃可起到溫陽作用,幫助機體驅寒,還有溫養臟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