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1
迎來「冬至」節氣
視頻:冬至節氣的由來
為啥說冬至大過年?
為啥說過了冬至長一歲?
溫州冬至都有哪些習俗?
下面這些知識
你應該知道
冬至是中國24個節氣中的一個,和春分、夏至、秋分一起劃分一年四季。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節日哦~!
冬至這一天,太陽會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離太陽是最遠噠~這天是全年日最短、夜最長的一天。
所以,冬至是預示冬季到來的一個重要節日。古人認為,到了冬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但春天已經不遠了。
這時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所以在我國就產生了這句句俗語「做冬大過年」。
民間稱,在這一天吃了湯圓之後,就算長了一歲。這是為什麼呢?有人開玩笑說,過新年長了一歲,過生日長了一歲,這吃了湯圓,又長一歲,這一年要是長三歲,情何以堪啊!不過,這也讓人思考,這吃了湯圓,為何有「長一歲」之說呢?
史料顯示,上古的夏殷周時代,對「正月」的具體時間安排是不一樣的。夏以今農曆一月為正月,第一個節氣是立春;殷以今農曆十二月為正月,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氣為小寒;周則同樣以今農曆十二月為正月,但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日卻是從冬至開始,因此冬至這一天,也就是當年的「元旦」。
周以後,計算二十四節氣,都從冬至開始,這樣冬至便成了「歲首」。再者冬至所在的十一月份曾經是「正月」。
冬至具備「陽氣始至」的特殊特點,意味著「陽氣始生」,萬物開始萌動。因此,在冬至日吃湯圓,又何嘗不是意味著新一年的開始呢?因此長了一歲,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了。
冬至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在這個寒冷的時候養生非常重要,如果你想要安全過冬的話那就要學會冬至養生知識。那麼冬至養生到底要怎麼辦呢,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呢?
老溫州習俗
冬至是中國傳統的民俗節日,經過千百年的歷史沉澱,溫州百姓也傳承了許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冬至民俗。明天就是冬至了,溫州的這些冬至習俗你應該知道……
吃湯圓
在冬至這一天,溫州人都有吃湯圓或麻餈的習慣。長輩會趁著「碎息兒」(溫州方言,意為「孩子」)吃湯圓時進行家教,比如「吃了湯圓就要大一歲了」,勸孩子要更聽話,一切事情都要比去年做得更好。
曬湯圓粉
「冬節」前,不少人家會提前幾天將糯米碾成粉,用水拌糊,然後分成一小塊一小塊地擺在竹笪上曬成湯圓粉。湯圓粉曬乾後存放好,要吃時拿幾塊出來用水浸開後使用。有的人家也會一下子曬很多,「冬節」前夕分送給鄰居親戚。
賣麻餈
每當「冬節」前後,溫州老城的街巷裡就會出現一些挑著擔賣麻餈的人。這些人一般來自郊區農村,他們事先在家將湯圓粉煮熟捏成團,再帶些白糖、豆沙粉,一路叫賣,邊賣邊做。他們技術高超,一塊湯圓粉經他們雙手一轉,就變成一個麻餈團,然後裹上豆粉,味道香甜。做節
在溫州地區的部分農村,「冬節」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擺酒席祭拜祖先。將豬頭、雞、鴨、鵝、魚等幾樣東西用和盤盛著,向祖先祭拜,祭拜後一家人坐下吃,這叫作「做節」。
還天願
有些人家在冬至這一天還舉行「還天願」儀式。在年初所許下的一些心願如果實現了,都必須在這一天還願。所以溫州人評價一個人懶惰、幹事情有精無彩時,會用「還願」二字來諷刺,如「你這個人怎麼幹事情還願恁,一點勁也沒有」。
這「還願」也叫作「百家願」,意思就是還願時要端出「百家米」來還。百家米指的是用一百家的米來湊成,這樣才證明還了一百個心願。但這「百家米」從哪湊呢?據說,冬至這一天,討飯的乞丐最吃開,因為只有他們手中的米可當作「百家米」,所以一些人家都花高價將乞丐的米買來作祭拜還願之用。
這一天,全國都充滿各色誘人的味道
歷史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曾隆重多彩:天子祭天、百姓祭祖,百官朝賀、拜師尊長,闔家團聚、親朋互饋。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在中華大地上,更是流傳下了豐富多彩的冬至飲食習俗,各地冬至飲食習俗也是很有趣的。
冬至吃餃子是全中國的主要習俗,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餃子之所以流傳千年而不衰,根源於中華民族在長期生活實踐形成的智慧:陰陽平衡,五味調和,粗細搭配,谷菜配合,剛柔相濟,包容中庸。吃一口餃子,吃下去的不只是營養,更是文化。
姑蘇地區有俗語云:「冬至如大年」。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圍坐在一起喝冬釀酒。這是一種米酒,因為加入桂花了釀造而成,所以香氣宜人。飲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以滷牛肉、滷羊肉等各式滷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寄託了姑蘇人對生活的美好祈願。
舊時上海,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上海人在冬至這一天習慣吃湯圓,來慶祝冬至的到來。用糯米粉做成麵團,裡面包上各種餡料,做好的湯圓用來祭祖以及互贈親朋。
從清末民初直到現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兒菜、冬筍、肉絲炒年糕,晚餐是雪裡蕻、肉絲、筍絲湯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嘉興土生土長的人,大多選擇吃桂圓燒蛋過冬至夜。以前人們的生活條件不大好,冬至夜吃上一碗熱騰騰的桂圓燒蛋,自個兒心裡就感覺整個冬天都不冷了。現在條件好了,但傳統卻被沿襲下來。把買來的桂圓剝好,然後放在水裡煮,把桂圓的汁水煮出來,再打入雞蛋,根據自己的口味加糖……喝上一碗,整個人都暖和起來。
在四川,在冬至的習慣是吃羊肉湯。羊肉是冬日可謂冬日滋補之首,吃羊肉既能御風寒,又可補身體,對一般風寒咳嗽、虛寒哮喘、體虛怕冷等有所改善。冬天喝上一碗羊肉湯,內心一定可以洋溢慢慢的暖意吧。
湖南湖北一帶,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飯。盛上一碗赤豆飯,香味伴著氤氳的熱氣撲面而來。糯米味甘、性溫,能夠補養人體正氣,吃了後會周身發熱,起到禦寒、滋補的作用,最適合在冬天食用。
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其中,燒臘就是廣東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餘,準備一些臘肉臘腸吃一頓,以祈求來年能鴻運當頭。
潮汕有「冬節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表示年雖還沒有過,但大家已加了一歲。孩子們最盼吃這碗甜丸,往往夜裡醒來都要問天亮了嗎?然而天好像要與孩子們開玩笑似的,老是不亮,故潮俗有「冬節夜,囉囉長,甜丸未煮天唔光」的童謠。
衢州有一句俗話:冬至有得吃,吃一夜,沒得吃,凍一夜,在衢州的老習俗裡,每到冬至,每家每戶的菜餚裡必須要有肉和豆腐,同時各家都炒上一些花生、玉米、大豆等,用於冬至夜裡的閒食使用。
廈門人冬至吃薑母鴨。薑母鴨以紅面番鴨為原料,用芝麻油將鴨肉炒香後,再加入老薑(薑母)及米酒等燉煮而成。薑母鴨自家做的比較少,因此,冬至一到,就有很多人開始排隊買薑母鴨。
在我國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如意和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熟,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冬至節在臺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養腎為先
寒氣內應腎。腎是人體生命的原動力,是人體的「先天之本」。冬季,人體陽氣內斂,人體的生理活動也有所收斂。此時,腎既要為維持冬季熱量支出準備足夠的能量,又要為來年貯存一定的能量,所以此時養腎至關重要。飲食上就要時刻關注腎的調養,注意熱量的補充,要多吃豆類,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大豆、核桃、慄子、木耳、芝麻、紅薯、蘿蔔等均是冬季適宜食物。
冬至養生重在養心
冬至出外要保暖
到了冬至的時候,溫度會進一步下降,而且下降幅度非常大。冬至養中最重要的就是保暖,身體暖暖的,我們的氣血才會更加的順暢,這樣才能夠避免很多疾病的發生。保暖強調的是頭和腳。俗話說「寒從腳下起」,腳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慢而少,皮下脂肪較薄,保暖性很差,一旦受寒,會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細血管收縮,降低抗病能力,導致呼吸道感染,因此在寒冷的冬至時節,腳部保暖也應加強。
起居護養要適度
在起居上,應早睡晚起,等待陽光出現才出外活動。同時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戶外活動,防止陽氣過度的消耗。「起居有常,養其神也,不妄勞作,養其精也」,冬令時節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養神氣,勞逸適度可養其腎精。儘量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極聽、目不極視、坐不至久、臥不極疲」。
運動養生適度為宜
運動這方面,因為冬至萬物潛藏,運動養生還是要順應自然規律,不適合做太過激烈的運動,更加應該是在「藏」字下一下功夫。就像每天在陽光好的時候我們多做做舒展運動。
增苦少鹹
冬天腎的功能偏旺,如果再多吃一些鹹味食品,腎氣會更旺,從而極大地傷害心臟,使心臟力量減弱,影響人體健康。因此,在冬天裡,要少食用鹹味食品,以防腎水過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補益心臟,增強腎臟功能,常用食物如:檳榔、橘子、大頭菜、萵苣、醋、茶等。
食補要吃溫性食物
在冬季適宜補益的食品中,中醫又分為幾大類。天寒地凍,首選溫補類食物,如羊肉、牛肉等。在冬季可作為進補的佳品,但過多地進食溫補類食品,容易上火。還有一類滋補類食物,具有滋陰益腎、填精補髓的功效。主要有木耳、黑棗、芝麻、黑豆等。
溫食忌硬
中國地大物博,在冬至,各地的飲食習俗都豐富各異。說了這麼多,對於冬至最深刻的影響還是吃吃吃~在冬至裡無需過多言語,一家人或者天南地北的朋友聚在一起,吃吃喝喝聊聊天,就很滿足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