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運動有意義的基礎是——體態和平衡。我們健身需要改善體態和平衡再去提升運動表現,體態是否正確?骨骼是否在中立位?對應肌肉強度是否平衡?當改善了這些後,我們的運動才有實質意義。
尋找你的脊椎中立位
脊椎中立位可能是「動作注意事項」中出現最多的一個名詞,尤其是那些大重量訓練中出現的次數更多。一些私人教練在進行動作指導的時候可能會叫你「不要拱背、彎腰,儘量內拱」,「不要低頭,也不要過分抬頭」等等,這些多少都跟脊椎中立位有關。
如果你不理解什麼叫脊椎中立位,聽起來就很容易一頭霧水。想要掌握正確的動作執行,首先要知道脊椎中立位是個什麼樣的體位?它為什麼會這麼重要?
脊椎自然的形態
脊椎中立位(Neutral Spine),根據字面意思來理解就是「不偏左,不偏右,不靠前,不靠後」。嚴格來講,中立位就是脊柱最自然的彎曲形態。人類脊柱自然彎曲的生理形態是這樣子的:
由頸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骨組成的脊椎其實並不是一根筆直的杆子,而是呈現出「雙S」線條形態。脊椎這樣自然彎曲的形態就是我們一直強調的脊椎中立位,常見的脊椎「非」中立位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嚴格來講只要任意一塊椎骨偏離了中立位都可以認定為「非」中立位,比如低頭、後仰和轉身等動作,都是「非」中立位。其實我們的脊椎大部分時間都處於「非」中立位,嚴格的中立位是極少的。
我們為什麼要保持脊椎中立位?
我們一直不厭其煩的強調保持脊椎中立位,其實是非常簡單的三點:為了更穩定,為了更安全,為了實現力量最大化。要實現這三點就必須要說到脊椎中很軟的一個結構:腰間盤!
腰間盤最常聽到的就是腰間盤突出,好像不是什麼好東西。但是它的作用還是很重要的!腰間盤是位於椎骨之間的膠狀物質,非常的Q彈。當脊椎是中立位的時候,腰間盤是很平穩的放在椎骨之間,用來均勻分散壓力。
腰間盤其實有點像瑜伽球!當你在瑜伽球上施加壓力的時候,肯定要找到最穩定(中立)的發力點,這樣你才不會掉下來。一旦你偏離這樣的中立位置,壓力分配不均勻,就容易核心不穩定。
所以,當我們脊椎在「非」中立位的時候,腰間盤就像個瑜伽球一樣會被擠壓成這樣:(以身體前傾和後仰為例)
所以,找到脊椎中立位就像找到「瑜伽球」最穩定、中立的位置一樣,可以讓你的動作執行起來更穩定、更安全,也更容易實現力量最大化。
當你彎腰或後仰時,脊椎就會離開中立位,只要處於短暫的正常狀態,則是安全的。
離開中立位vs保持中立位
但是,如果你站著,脊椎長時間大幅度離開中立位,就可能受傷。
因為你的脊椎離開中立位越遠,脊椎和腰間盤就受到越多的力。長時間用不良姿勢搬重物或鍛鍊,會使背部受傷風險大增。
如果你彎腰久坐,則會長時間拉伸韌帶,過度彎曲腰椎;同時增加腰間盤壓力,壓迫腰部神經,造成腰椎管狹窄,都會導致容易受傷。
如何判斷是否保存脊柱中立位
一、站姿
脊椎中立位其實不好拿捏,而且完全嚴格的中立位是小概率事件。所以只能是從形體上去判斷脊椎是否處於中立位。我們以後腦勺、後背和屁股為三個主要參考點,當這三點處於同一條直線上,那我們就認定為比較中立的位置。
靜態訓練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靠牆站,三點都貼在牆上就行。讓人肉疼的是如何在動態中找到並保持中立位。看過很多人站著保持中立位都很輕鬆,但一旦身體下蹲前屈,後背就弓起來了。
二、坐姿
很多人坐著時會彎腰,對,說的就是你。如果時間短,則問題不大,但長時間過度彎腰會拉伸你的韌帶,對脊椎不好。
錯誤的坐姿vs正確的坐姿
當你坐著時,可以在背後放一個靠墊,或者坐在有腰墊的椅子上。這樣能讓你坐得更舒服,同時保持脊柱中立位。
三、臥姿
當你仰臥時,也要保持脊柱中立位。你的頸部和腰部是離開地面的,而不是完全躺平,從而保持自然的脊柱生理彎曲。可在腰後墊一塊毛巾,以感受下仰臥時的脊椎中立位。
平時訓練小技巧
如果你也是這樣,你可以拿一根塑料管。管子緊貼後腦勺、後背和屁股,握住管子身體向前屈,整個下蹲前屈過程都要控制好塑料管將三點連成直線。在熟悉了無負重情況下的脊椎中立位,再轉換到力量訓練時就不會顯得太吃力。
脊椎中立位是力量訓練形體姿態的基礎
只有掌握了中立位
才能再談如何提高訓練表現
把體態問題進行糾正改善為了更好的鍛鍊運動
不然一定會影響到你的減脂速度和訓練效果
易出現運動損傷
END
專業成就高效
堅持健身,會讓你變得更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