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市燕磯金玲生態養殖基地。記者 熊子璇 製作
林下養雞。記者 熊子璇 攝
在基地魚塘內養的鵝。記者 熊子璇 攝
基地的員工從果林中抓來顧客訂購的土雞。記者 熊子璇 攝
燕磯金玲生態養殖基地獲得的獎項。記者 熊子璇 攝
基地內種植的花卉。楊金玲供圖
基地內果樹結的果實。楊金玲供圖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記者熊子璇 通訊員羅燕)春來鮮花繁茂、夏來果林蔥鬱、秋來水果飄香,冬來土雞肥壯,11月17日,記者來到了位於鄂州市燕磯鎮馬山村的燕磯金玲生態養殖基地,處處都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樣子。
生態園成為旅遊觀光休閒地
「我原本一直在外奔波創業,一次偶然的機會,有幸去雲南體驗了一次當地的休閒農業觀光旅遊,看著漫山茶園,感受微風徐徐,感覺好舒服,心裏面就萌生了回到家鄉做農業的想法。」燕磯金玲生態養殖基地負責人楊金玲笑著說。
2009年,楊金玲回到馬山村,流轉了300畝土地種果樹,先後投資780餘萬元創建金玲生態農業園。由於投資大,收益慢,起初他的家人都持反對意見。可是,楊金玲有更長遠的眼光,他說服了家人,將多年來以汗水換來的財富,悉數投入園區開發建設。
園區初創時,楊金玲白天和工友們一起開墾荒山荒地,夜晚則思考園區整體規劃。「我本來想的是繼續在外打拼,然後請人幫我打理基地,但是行不通。要想做好農業,你必須自己成為農民。」楊金玲苦笑地說道。2013年,楊金玲將精力徹底地投入到了基地裡,「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在園裡。」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楊金玲的苦心經營下,如今基地已成為多業態、內循環、直供式、純綠色的有機生態園區。其中,苗木花卉50畝,果木種植50畝,家禽飼養100畝,綠色無公害共享菜園20畝,淡水魚飼養80畝。
園區內可同時招待300人以上的團隊觀光旅遊,開發了集休閒、餐飲、加工等一條龍服務。
基地內的土雞和雞蛋,備受武漢、鄂州、黃石、黃岡顧客的喜愛。2015年,楊金玲還與京東合作,將園內的土雞蛋遠銷省外。
「今年年底,我要建設6個蒙古包,再養一些羊。」為了讓基地不斷地綻放活力,楊金玲思考著新方式,讓基地成為遊客喜愛的旅遊觀光休閒地。
帶領村民創業致富
據統計,金玲生態養殖基地共固定用工有6人,其他用工人數年度可達120人左右。近年來,楊金玲不僅帶領村民脫貧致富,還掀起了一股創業潮,帶領馬山村村民家家養起了土雞。
低保戶何利今年已經57歲了,在金玲生態養殖基地打工近5年了。「婆婆年紀大了,生活都難以自理,我的兒子又患有精神殘疾,必須吃藥維持,原來靠我的老伴在外做零工掙點錢。」何利說。
但金玲生態養殖基地成立後,何利將家裡的土地入股,擺脫了土地枷鎖,成為了基地的長期工。「最初在基地做的是散工,後來籤了合同,成了長期工,有了穩定的工作、固定的工資,一年能賺2萬元錢。」對於目前的工作,何利表示相當滿意。
此外,今年4月份,何利家中還養起了土雞。「我在楊老闆這裡做工,基地裡每天來買雞蛋和土雞的人有好多,而且我在這邊做事已經積累了養雞的經驗,就想著也養些土雞賺些錢。」何利笑著說道。
不少村民們見楊金玲養雞賺了錢,便紛紛進行效仿。還有不少村民直接上門向楊金玲取經,討教農場的種養和管理經驗。面對這群渴望脫貧致富的村民,楊金玲從不拒絕,耐心細緻、誠心誠意地為他們解決難題,提供技術服務。
「他們能想方設法致富,我還能幫到他們,這是一件非常值得高興的事情。」楊金玲表示。
【糾錯】編輯:熊子璇
【來源:荊楚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