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扶貧看鄂州(27)燕磯金玲生態養殖基地負責人楊金玲:脫貧致富領...

2020-12-15 瀟湘晨報

鄂州市燕磯金玲生態養殖基地。記者 熊子璇 製作

林下養雞。記者 熊子璇 攝

在基地魚塘內養的鵝。記者 熊子璇 攝

基地的員工從果林中抓來顧客訂購的土雞。記者 熊子璇 攝

燕磯金玲生態養殖基地獲得的獎項。記者 熊子璇 攝

基地內種植的花卉。楊金玲供圖

基地內果樹結的果實。楊金玲供圖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記者熊子璇 通訊員羅燕)春來鮮花繁茂、夏來果林蔥鬱、秋來水果飄香,冬來土雞肥壯,11月17日,記者來到了位於鄂州市燕磯鎮馬山村的燕磯金玲生態養殖基地,處處都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樣子。

生態園成為旅遊觀光休閒地

「我原本一直在外奔波創業,一次偶然的機會,有幸去雲南體驗了一次當地的休閒農業觀光旅遊,看著漫山茶園,感受微風徐徐,感覺好舒服,心裏面就萌生了回到家鄉做農業的想法。」燕磯金玲生態養殖基地負責人楊金玲笑著說。

2009年,楊金玲回到馬山村,流轉了300畝土地種果樹,先後投資780餘萬元創建金玲生態農業園。由於投資大,收益慢,起初他的家人都持反對意見。可是,楊金玲有更長遠的眼光,他說服了家人,將多年來以汗水換來的財富,悉數投入園區開發建設。

園區初創時,楊金玲白天和工友們一起開墾荒山荒地,夜晚則思考園區整體規劃。「我本來想的是繼續在外打拼,然後請人幫我打理基地,但是行不通。要想做好農業,你必須自己成為農民。」楊金玲苦笑地說道。2013年,楊金玲將精力徹底地投入到了基地裡,「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在園裡。」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楊金玲的苦心經營下,如今基地已成為多業態、內循環、直供式、純綠色的有機生態園區。其中,苗木花卉50畝,果木種植50畝,家禽飼養100畝,綠色無公害共享菜園20畝,淡水魚飼養80畝。

園區內可同時招待300人以上的團隊觀光旅遊,開發了集休閒、餐飲、加工等一條龍服務。

基地內的土雞和雞蛋,備受武漢、鄂州、黃石、黃岡顧客的喜愛。2015年,楊金玲還與京東合作,將園內的土雞蛋遠銷省外。

「今年年底,我要建設6個蒙古包,再養一些羊。」為了讓基地不斷地綻放活力,楊金玲思考著新方式,讓基地成為遊客喜愛的旅遊觀光休閒地。

帶領村民創業致富

據統計,金玲生態養殖基地共固定用工有6人,其他用工人數年度可達120人左右。近年來,楊金玲不僅帶領村民脫貧致富,還掀起了一股創業潮,帶領馬山村村民家家養起了土雞。

低保戶何利今年已經57歲了,在金玲生態養殖基地打工近5年了。「婆婆年紀大了,生活都難以自理,我的兒子又患有精神殘疾,必須吃藥維持,原來靠我的老伴在外做零工掙點錢。」何利說。

但金玲生態養殖基地成立後,何利將家裡的土地入股,擺脫了土地枷鎖,成為了基地的長期工。「最初在基地做的是散工,後來籤了合同,成了長期工,有了穩定的工作、固定的工資,一年能賺2萬元錢。」對於目前的工作,何利表示相當滿意。

此外,今年4月份,何利家中還養起了土雞。「我在楊老闆這裡做工,基地裡每天來買雞蛋和土雞的人有好多,而且我在這邊做事已經積累了養雞的經驗,就想著也養些土雞賺些錢。」何利笑著說道。

不少村民們見楊金玲養雞賺了錢,便紛紛進行效仿。還有不少村民直接上門向楊金玲取經,討教農場的種養和管理經驗。面對這群渴望脫貧致富的村民,楊金玲從不拒絕,耐心細緻、誠心誠意地為他們解決難題,提供技術服務。

「他們能想方設法致富,我還能幫到他們,這是一件非常值得高興的事情。」楊金玲表示。

【糾錯】編輯:熊子璇

【來源:荊楚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鹹寧脫貧致富有實招
    嘉魚縣高鐵嶺鎮九龍村林下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製作第四代「別墅」雞舍。崇陽縣白霓鎮橋頭村扶貧車間員工。湖北黃袍山綠色產品有限公司員工檢測茶油。2014年,他賺得人生第一桶金後返鄉成立了湖北領康中藥材有限公司,投資發展中藥產業。「目前中藥材基地有8600畝!」熊銀德介紹,近幾年來,中藥材基地遍布全縣130多個村,共有46個基地。通過試種,從47個品種中挑選出了24個適合崇陽種植的中藥材,如黃精、蒼朮、白芨等。基地建到哪裡,就帶動哪裡的村民脫貧致富。
  • 土雞養殖扶貧項目助力大維堵村脫貧致富
    原標題:土雞養殖扶貧項目助力大維堵村脫貧致富 民逸農牧負責人詩罕波進行雞舍管理 近日,走進雲南民逸農牧科技公司養殖基地,成群的土雞在林中悠閒覓食。「這是我們通過『政府+集體+企業』模式建成的土雞養殖扶貧產業項目。」
  • 陳恆剛:養殖蚯蚓脫貧致富
    提起土地裡常見到的小蚯蚓,人們總覺得沒什麼新鮮的,可是在埇橋區灰古鎮秦圩村,貧困戶陳恆剛卻把它當成了脫貧致富的「金疙瘩」。走進灰古鎮秦圩村埇橋區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園區,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開闊的平地,陳恆剛在蚯蚓養殖基地裡除了稀疏種植著一些農作物外,十分特別的便是隆起的一排排黑褐色的牛糞包。這片土地的承包者——灰古鎮秦圩村脫貧戶陳恆剛說,糞包下面是他賺錢的「法寶」——蚯蚓。
  • 思南縣鸚鵡溪鎮:脫貧致富產業興 群眾戰貧有決心
    採取「合作社+農戶」「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等模式,全鎮建設生態茶園32000畝、油茶6500畝、精品果蔬1300畝、中藥材1500畝,發展思南黃牛1550頭、蛋雞養殖80萬羽,建成規模型農業產業園12個、示範園區2個,興辦農業專業合作社36家,建立了以生態果蔬、生態茶、中藥材和特色養殖為主的產業體系。
  • 千名記者一線行之李王福脫貧致富之路!
    當我們看到李王福的時候,他正在向群眾傳授生態種養知識和技術,幫助貧困群眾通過知識和技術脫貧致富。灘面鎮坡頭村貧困群眾 丘玉堂李王福以前和我們一樣也是貧困戶,他成功脫貧後,把自己的掌握的知識和技術和脫貧的經驗傳授給我們,好讓我們和他一樣脫貧致富。
  • 神木:打好就業扶貧組合拳 鋪築貧困群眾致富路
    就業不離村,家門口實現脫貧夢  每天早上,納林採當村脫貧戶李旭則在給自家的羊餵食後,來到恆源集團農豐農業公司種養殖基地,開始一天的忙碌,他的工作是養殖基地的飼養員,每個月能拿到4200元的工資。  「扶貧不是捐款捐物,而是變『輸血』為『造血』。」作為一家民營企業,恆源集團農豐農業公司已逐步發展成為一家集生態農業開發、發展果蔬種植、生態養殖為一體的農業產業發展公司。在做大品牌做優服務的同時,該公司積極響應國家「萬企扶萬村」和精準扶貧的號召,目前共吸納包括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和村民在內的20多人就業,每年季節性用工約3000人次,為當地脫貧攻堅作出了積極貢獻。
  • 柳田農業公司即將迎來遵義市扶貧觀摩大會
    遵義市農委一行領導蒞臨柳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指導工作為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綠色農產品發展,日前,遵義柳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千畝蝦蟹塘基地正有序建設中在養殖基地施工現場,挖掘機和施工隊伍正在忙碌的進行池塘底部建設,養殖場輪廓已基本完成,部分池塘開始在灌水種草。
  • 生態養殖家禽,鳴響致富強音
    近年來,欣山鎮下莊村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發展思路,利用當地生態資源優勢,鼓勵村民大力發展林下生態養殖,為村民鋪就了一條增收致富之路。在欣山鎮下莊村林下養殖基地,記者看到灌木林裡成千上萬隻林下生態雞爭相追逐,競相覓食。
  • 小龍蝦大作為 服務澳洲淡水龍蝦產業扶貧示範園
    近日,在南寧市上林縣西燕鎮雲靈村那地莊,南寧飯記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負責人範宏提起自己養殖的澳洲淡水龍蝦就打開了話匣子,眼光準,銷路暢,他的扶貧產業園發展勢頭一路向好。然而,在澳洲淡水龍蝦養殖基地發展初期,正是南方電網廣西電網公司南寧上林供電局西燕供電所黨支部的雪中送炭,讓他堅定了認真做好澳洲淡水龍蝦養殖信心。
  • 【新時代·邊疆行—西藏篇】一條成為脫貧致富法寶的亞東鮭魚
    圖為青山環繞中的亞東生態產業園亞東鮭魚養殖區 攝影:王茜  近年來,亞東縣聚焦生態保護、做好山水文章,採用「繁育基地+合作社+產業園區+銷售公司」的經營模式,依託亞東鮭魚生態養殖產業,把生態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 「三根臺柱子」演活「脫貧致富戲」
    「三根臺柱子」演活「脫貧致富戲」 2020-12-21 1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打造「魚菜共生」基地 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安順...
    接到任務後,我就開始認真思考,探尋帶動村民脫貧致富的路子。到這以後,羅仙村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空氣品質很高,生態環境很好,土地資源比較豐富。我把村支兩委都叫到一起,了解村裡各個產業的情況,發現大都屬於老百姓自發的一些產業。
  • 延平爐下鎮:打造循環水生態養殖基地
    近年來,延平區爐下鎮下嵐村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整合區域資源,全力做好水美文章,大力發展「生態養殖+垂釣+旅遊」產業。生態養殖+垂釣+旅遊目前,下嵐村樟林循環水生態養殖基地已成為一處休閒垂釣示範基地和旅遊觀光景點。近日,南平市老乾局組織離退休老幹部來到爐下鎮下嵐村樟林循環水生態養殖基地參觀遊覽。
  • ...養雞增收奔小康——河池市大化縣「陽光助殘扶貧基地」成果紀實
    成立之初,合作社效益平平,2019年覃朗文得到「陽光助殘扶貧基地」的輻射扶持後,開始大力發展七百弄雞養殖,目前已存欄七百弄雞15000多羽,其中商品雞3000多羽,種雞12000多羽,共帶動附近20多戶貧困戶實現了增收。像覃朗文這樣受到「陽光助殘扶貧基地」幫助的人,在當地還有很多。
  •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發展白鵝養殖扶貧項目
    摘要: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大力發展白鵝養殖扶貧項目,建設白鵝養殖基地及扶貧工廠,拓寬市場前景,增加白鵝苗以及鵝蛋出欄量,有效吸納了周邊貧困戶務工。
  • 大山飛出「扶貧鴿」
    隨著京冀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推進,阜平縣與北京市西城區建立結對幫扶關係,來自北京的對口幫扶項目紛紛在這裡落地生根。在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區和北京市農業農村局的共同推動下,2018年4月,北京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野谷健康產業集團將旗下硒鴿養殖項目落地阜平,打造生態循環產業集合體。
  • 自強夫妻的脫貧致富經
    胡玉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 李建民    柯正禮、石偉慧是湖北省陽新縣興國鎮七裡崗村的一對身殘志堅、自強不息的夫妻,這對夫妻乘著國家精準扶貧和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改革春風」帶頭富、帶領富,成為陽新縣脫貧致富的模範和標杆。
  • 伊利:變輸血為造血以產業發展帶動精準扶貧
    就業,真正變輸血為造血,讓更多的地區和貧困群眾實現脫貧致富。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就是伊利股份「產業基地精準扶貧模式」帶動當地脫貧致富的典型代表之一。  與此同時,2020年,伊利還在土默特左旗同步啟動了敕勒川30萬頭奶牛生態牧場示範項目暨國家奶牛核心育種基地,通過引入新一輪投資,進一步推動土默特左旗當地的產業和經濟發展,提升當地
  • 【中國發展門戶網】畜禽特色養殖助推科技精準扶貧
    通過發展畜牧業實施精準扶貧,是產業扶貧中較為常見和較為重要的一種方式,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推進解決農村相對貧困長效機制的主導方向之一。因此,在脫貧攻堅的決戰時刻,針對貧困地區自身條件限制、畜禽養殖水平落後和科技基礎薄弱等問題,通過科技創新發展畜禽特色養殖,引進高新技術企業,對推動貧困地區畜禽產業發展、繁榮產區經濟、帶動產區農民脫貧致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中山一家企業獲評廣東省「省級示範性就業扶貧基地」
    近日,經省人社廳評定,緯創資通(中山)有限公司獲評廣東省「省級示範性就業扶貧基地」。據悉,全省共有15家企業被授予「省級示範性就業扶貧基地」稱號,緯創是中山市首家獲評企業。 針對企業普工用工量大等特點,中山市人社局及火炬開發區通過組織扶貧地區招聘會、定向精準對接對口幫扶縣鎮等方式,積極為其拓展貧困地區普工招聘渠道,使企業在滿足自身用工需求的同時,也促進了相關地區貧困人口的轉移就業,為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提供有效渠道。據統計,緯創自2018年以來,累計招聘全國各地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500餘人,其中為數不少來自中山市東西部扶貧勞務協作地區雲南昭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