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邊疆行—西藏篇】一條成為脫貧致富法寶的亞東鮭魚

2020-12-23 中國西藏網

  中國西藏網訊 9月13日下午,「新時代·邊疆行——西藏篇」網評引導線下活動走訪團來到了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亞東縣,探訪一條被稱為脫貧致富「法寶」的「魚」。


圖為青山環繞中的亞東生態產業園亞東鮭魚養殖區 攝影:王茜

  近年來,亞東縣聚焦生態保護、做好山水文章,採用「繁育基地+合作社+產業園區+銷售公司」的經營模式,依託亞東鮭魚生態養殖產業,把生態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產業基礎。

  亞東縣河內特有的亞東鮭魚,在當地又稱其為「花點魚」,是日喀則的三寶之一。其肉質鮮美,營養豐富,備受消費者喜愛。但是,亞東鮭魚對生存環境要求非常苛刻,僅分布於亞東縣上亞東鄉至下亞東鄉近20公裡的清澈無汙染、冰冷刺骨的山間活水中。


圖為亞東生態園養殖倉內的亞東鮭魚 攝影:王茜

  據介紹,1992年,亞東鮭魚被列入西藏自治區二級重點水生野生保護動物。同時,在政府引導下,當地農牧民開始嘗試人工繁育亞東鮭魚,在保護這一珍貴資源的同時,對其進行合理適度開發。


圖為養殖池內的亞東鮭魚 攝影:王茜

  位於上亞東鄉汝丙崗村的亞東生態產業園,於2017年開始建設,今年1月正式投入運營。場地水電供應全覆蓋,能夠較好地滿足項目建設過程中所需的水、電、人力資源需求。如今,亞東縣生態園養殖場中的亞東鮭魚,激活了亞東縣的扶貧產業,成為了脫貧致富的法寶。


圖為貢布接受記者採訪 攝影:王茜

  據養殖場負責人,西藏高峰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貢布介紹,生態園建成將提升特色產業化發展水平,示範帶動當地農牧民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增加收入。目前,園區解決了29名當地村民就近就便就業,人均年收入約6萬元。


圖為養殖區一角 攝影:王茜

  同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這裡深入人心,生態保護在產業園各個環節都有體現。園區內的露天養殖池內一角,有水池噴著水花,時不時能看到有魚躍出水面。據貢布介紹,這是淨水系統。養殖場的水從沒有汙染的瑪曲河引進後,沉澱排沙後引入生物池,進行淨化,增氧提高溶氧量,還要經過消毒後才能用於養殖。在「魚寶寶」的「搖籃」——幼苗孵化區的藍色圓形塑料筒使用的是雪山上引下的泉水。據悉,養殖場的排水也是經過經過嚴格的沉澱處理後才可排放出去。


圖為亞東產業園職工丹增拉傑 攝影:王茜

  產業園職工丹增拉傑,是上亞東鄉村民。據介紹,在來到生態園工作之前,他沒有固定工作,收入僅來自於每年在附近鄉鎮打工所得,如今得益於2015年參加的水產養殖培訓,他成為生態園中養殖亞東鮭魚的技術人員,每月工資4000餘元,他說:「現在的生活和過去相比改善太多啦,希望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奔小康的夢想。」(中國西藏網 記者/王茜)

(責編: 王智霖)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亞東鮭魚產業發展見聞:「嬌貴」魚兒「遊」出致富路
    這是日喀則市亞東縣亞東鮭魚的養殖場景,這一條條魚兒帶動激活了亞東縣的扶貧產業。近年來,亞東縣聚焦生態保護、做好山水文章,依託亞東鮭魚生態養殖產業,把生態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的產業基礎。
  • 毗鄰不丹和印度,藏在日喀則的寶藏旅行地,西藏的江南
    那日站在半山腰俯瞰亞東縣城,一條蜿蜒的小河流經亞東縣,整個亞東,位於一個安靜的山谷之間。從西藏日喀則自駕三百多公裡,便到了邊境縣亞東,大約五小時不到的車程。不過需要有邊防證才能來這裡,一路會經過三個邊防檢查站。
  • 再進藏09:亞東----戰略邊疆名城
    亞東,就像是在藏西南邊陲撕開的一條裂口,將印度洋的暖溼氣流,徐徐迎進來,把這個西藏的邊境小城,吹成了江南。亞東城裡到處都是花,素有「鮮花小鎮」之稱。每年5月,山上的野生杜鵑花將各式綻放,春風吹拂,花兒隨風搖曳,讓你忘記你身處高原的感覺。
  • 海水魚體系崗位團隊赴西藏亞東縣開展漁業科技幫扶
    、河魨營養需求與飼料崗位團隊成員徐後國博士赴西藏日喀則市亞東縣,針對亞東鮭魚工廠化養殖產業技術提升和綠色發展,開展科技幫扶工作。亞東縣位於西藏自治區南部、喜馬拉雅山脈中段南麓,平均海拔3500米,亞東地區植被茂密,水資源豐富,分布在該區域的「亞東鮭魚」是中國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西藏自治區二級野生保護動物。
  • 「新時代邊疆行—西藏篇」西藏康馬縣:頁巖石加工出致富新產業
    近日,「新時代·邊疆行—西藏篇」網評引導線下活動採訪團走進日喀則市康馬縣,實地走訪了解當地黨和政府帶領群眾脫貧攻堅奔小康的故事。西藏日喀則市康馬縣康諾瑪尼石實業有限公司講解員吳堅拉姆在介紹反映文成公主和親的工藝品。
  • 走進日喀則,從《極限挑戰》寶藏行拍攝地到珠峰,領略大美西藏
    從拉薩繼續向西出發,翻越連綿的山峰,來到了位於日喀則中部的江孜縣,這裡是年楚河的上遊,江孜在藏語裡的意思是勝利的頂峰,由於地處薩迦日喀則,亞東通往拉薩的必經之地,所以很早以來這裡就成為了商賈遊人的匯集之處。
  • 駐村故事 觀《遠方的家·邊疆行》有感
    加之三月為期西藏敏感月,全區戒嚴,敏感節點太多,所以維穩成為首要任務。根據單位安排我於三月初到駐村點,進行駐村維穩工作。至今,我們完善各類維穩臺帳、駐村工作信息及資料、規範了各類臺帳;挨家挨戶進行民情走訪、錄入了一戶一表電子信息,掌握了兩自然村普遍存在急需解決的問題,申報了兩項「短平快」項目;制定了三月維穩工作制度和措施,確保了三月以來全村的安全穩定。
  • 西藏鐵路網中承東啟西的一條區際幹線鐵路——拉日鐵路
    拉日鐵路(Lasa-Rikaze Railway)是中國西藏自治區境內一條連接拉薩市與日喀則市的國鐵Ⅰ級客貨共線鐵路,呈東西走向,為青藏鐵路的延伸線,也是西藏鐵路網中承東啟西的一條區際幹線鐵路。拉日鐵路東連既有青藏鐵路和規劃中的拉薩至林芝鐵路,西接規劃中的鐵路聶拉木亞東口岸線,是西藏鐵路網承東啟西的一條重要幹線。作為延伸的 「天路」,拉日鐵路的開通運營將完善西藏鐵路網結構,改變西藏西南部地區單一依靠公路運輸的局面,為 「世界屋脊」發展再添新翼,對推動西藏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國土資源開發、改善沿線各族人民出行條件、增進民族團結具有重要意義。
  • 西藏亞東首屆國際邊貿旅遊文化節,展邊貿人文風情
    6月2日,「2019年首屆亞東國際邊貿旅遊文化節
  • 西藏日喀則3個美麗秘境,有雪山湖泊、邊境村落,自駕遊怎麼玩?
    西藏日喀則可謂是自駕者的天堂,這裡什麼的路線都有,比如有紅河谷之旅的江孜、蒼涼的聶拉木、小江南亞東,那麼這幾個縣有什麼好玩好看的?該怎麼走呢?跟著曉嵐的鏡頭去看一看。
  • 亞東首屆國際邊貿旅遊文化節將於6月初舉辦
    2019年05月30日 09:49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 作者:央金 編輯:潘曉明   本網拉薩訊(記者 央金)近日,亞東首屆國際邊貿旅遊文化節推介會在拉薩舉行。
  • 西藏康馬:頁巖石鋪出致富路(圖)
    西藏日喀則康馬縣康諾瑪尼石實業有限公司講解員吳堅拉姆在介紹反映文成公主和親的工藝品(9月16日攝)。新華網 張宸攝  17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評論工作局指導,西藏自治區黨委網信辦主辦、日喀則市委網信辦承辦的「新時代·邊疆行—西藏篇」網評引導線下活動走進日喀則市康馬縣,30餘名媒體記者和網絡正能量人士實地了解當地黨和政府帶領群眾脫貧攻堅奔小康的故事。
  • 亞東第一美女找工作,簡歷震驚日喀則!
    ⊙父 母:中華人民共和國⊙住 址: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下轄縣,西藏自治區南部、喜馬拉雅山脈中段南   麓,西藏自治區邊境縣之一。在亞東,有一種歡天喜地,叫望果節【亞東木耳】【亞東蒸土豆】你若點讚,亞東明天更燦爛
  • 【西藏的一年】綠絨蒿篇
    陸陸續續地又遇到一些綠絨蒿,稀裡糊塗算下來也有9種了,約佔綠絨蒿屬種數的1/6;全球約有54種綠絨蒿,僅一種分布於西歐,剩下的全部分布於中國-喜馬拉雅區,我國約有44種,其中約有23種為特有種,但值得深思的一點是,雖說歐洲分布種類極少,西方反而對於這個屬更為了解一些,至少看到Mon叔在longmeadow裡有種植過綠絨蒿;見到的九種綠絨蒿都是蠻常見的,其中,有兩種我國僅在西藏有分布
  • 西藏有一條絕美公路,風光可與獨庫公路相媲美,堪稱自駕者的天堂
    只要多出去走走,就可以找到一個和那些著名的旅遊勝地很不一樣的另類旅遊地,在西藏日喀則有一條絕美的自駕公路,值得一提的是,它居然可以和新疆的獨庫公路相匹敵,估計用不了多久,將來肯定會變成大火。現在西藏日喀則的公路修建得很好,所以在交通便利的地方,能讓遊客體會到什麼叫真正的長途旅行。旅行的時候,大多數遊客都是先坐飛機或火車去拉薩,然後再去日喀則。
  • 「鐵腿豬倌」脫貧記:勤勞是脫貧致富的法寶
    在各級扶貧政策的幫扶下,憑藉先進的養殖技術和良好的信譽,池永強如今的養殖場已具備了一定規模,從一個最初養2頭母豬的,發展成了規模達40餘頭養殖專業戶、脫貧致富的示範戶。在池永強的理念裡,「苦幹加實幹」才是脫貧致富法寶。不懂就學,技多不壓人。他努力克服自己身體殘疾、文化水平低等困難,勤學技術,刻苦鑽研,對養豬這項本領初入門庭。
  • 西藏又一處世外桃源,穿越喜馬拉雅落差3000米的極致風情
    從海拔4700多米的帕裡鎮下行,經上亞東、下司馬鎮和下亞東,40公裡內跌落1500多米。亞東溝就像一把巨刃,在喜馬拉雅山腰切出一條大裂縫。 夏天的亞東溝帕裡草原上開滿油菜花 柯炳鍾/攝 從亞東到江孜 還形成了一條生態地理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