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東鮭魚產業發展見聞:「嬌貴」魚兒「遊」出致富路

2020-12-23 西藏主要新聞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在喜馬拉雅山脈中段的亞東縣,雪山融水、山泉水、山間巖洞流出的地下水,匯成了清冽的甘泉,泉水通過管道被引入一座座養殖池內,池中魚兒歡快地遊著。

這是日喀則市亞東縣亞東鮭魚的養殖場景,這一條條魚兒帶動激活了亞東縣的扶貧產業。近年來,亞東縣聚焦生態保護、做好山水文章,依託亞東鮭魚生態養殖產業,把生態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的產業基礎。

亞東鮭魚是亞東特有的魚種,屬於冷水魚,卻又比常見的冷水魚更加「嬌貴」,它對生存、繁衍的環境條件要求極為苛刻,僅分布於亞東縣上亞東鄉至下亞東鄉近20公裡的清澈無汙染、冰冷刺骨的山間活水中。

如此「嬌貴」的亞東鮭魚,是如何成就亞東縣「金貴」產業的呢?

日喀則市政協副主席、亞東縣委書記舒成坤告訴記者,亞東縣的「絕招」就是在平衡好生態保護和資源開發之間關係的基礎上,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理念,讓好山水和優勢資源成為源源不斷創造綜合效益的「無價之寶」。

1992年,亞東鮭魚被列入西藏自治區二級重點水生野生保護動物。同時,在政府引導下,當地農牧民開始嘗試人工繁育亞東鮭魚,在保護這一珍貴資源的同時,對其進行合理適度開發。

2015年,亞東縣政府與上海海洋大學合作成立了亞東鮭魚產學研基地。基地成立以來,上海海洋大學經常選派專家前往亞東縣,進行亞東鮭魚人工繁育技術研發與人員培訓,有效解決了亞東鮭魚在規模化、產業化發展中遇到的難題。

2017年,亞東生態產業園開始建設,並於今年1月正式投入運營。亞東瑪曲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承擔園區運行業務,西藏高峰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負責品牌宣傳、冷鏈運輸、後期銷售、產品開發等市場運行業務。

如今,亞東縣已經形成了「1個產業園+1個春丕亞東鮭魚種魚基地+4個合作社養殖基地+46座魚池」的亞東鮭魚養殖產業結構,初步形成了亞東鮭魚人工繁育-養殖-冷鏈儲運-線上線下銷售的完整產業鏈,輻射帶動亞東縣3個鄉鎮857戶2321人實現增收。此外,亞東縣每年向亞東鮭魚棲息流域進行增殖放流,投放魚苗3萬尾以上,實現了生態資源良性循環。

走進上亞東鄉瑪曲河畔總投資2.5億餘元的現代化產業園區內,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智能循環化亞東鮭魚魚苗孵化養殖車間。十幾名穿著藍色制服的員工來回穿梭在車間裡,有的在清理魚池,有的在操作機械設備,有的在清點待售鮭魚,一片忙碌景象。

西藏高峰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貢布介紹,園區解決了29名當地村民就近就便就業,人均年收入約6萬元。

今年28歲的丹增拉傑是上亞東鄉村民,2015年便參加了上海海洋大學組織的水產養殖培訓,如今已經算是養魚的老手了。「除去五險一金,我每月工資到手有4000多元,還能積累很多養魚技術。」丹增拉傑笑著對記者說,「每天騎電動車上下班很方便,還能照顧老人孩子,真的很開心。」

「我們堅持極為嚴格的生產管理原則,與4個亞東鮭魚養殖合作社合作,實現統一育種、統一供苗、統一飼料、統一收購、統一養殖標準,努力提升產品品質,逐步打開產品市場。」貢布說。

「我們所有的努力,都是聚焦『生產發展、生態良好、生活富裕』的目標,讓立體生態產業發展更多更廣地惠及人民群眾,讓全面小康路越走越寬。」對於下一步發展,舒成坤滿懷信心、目標明確,「我們將立足產學研基地,依託各大科研團隊,持續加大投入力度,在亞東鮭魚、亞東木耳等特色產品上進行科研攻關,延長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並加大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力度,探索開發高原鄉村觀光遊、採摘垂釣休閒遊等旅遊新產品,推動特色產品生產銷售與休閒旅遊服務協調發展。」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記者 汪純 陳林 扎西頓珠 趙書彬 韓劉)

相關焦點

  • 【新時代·邊疆行—西藏篇】一條成為脫貧致富法寶的亞東鮭魚
    圖為青山環繞中的亞東生態產業園亞東鮭魚養殖區 攝影:王茜  近年來,亞東縣聚焦生態保護、做好山水文章,採用「繁育基地+合作社+產業園區+銷售公司」的經營模式,依託亞東鮭魚生態養殖產業,把生態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 走出多彩發展路——遼寧生態旅遊走訪見聞
    走出多彩發展路——遼寧生態旅遊走訪見聞 2020-07-24 14: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開州:產業鋪平致富路 綠色發展創金山
    行走在開州廣袤的田野上,一幅幅煥發勃勃生機的綠色生態畫卷徐徐展開:大進鎮生態茶葉觀光體驗園茶香馥鬱,趙家街道南山村黑泥溝李子漫山飄香,大德鎮磨梁村五彩桃園夢幻甜蜜,鐵橋鎮億世村翠冠梨個大果甜,長沙鎮福城村柑橘掛滿枝頭……開州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種植經濟林作為國土綠化和產業發展的結合點,依託綠色發展,走出了一條促進群眾增收的致富路。
  • 春光正好興產業 村民致富路更寬
    黃龍:村民變「藥農」 新產業帶來新希望黃龍縣圪臺鄉村民抓住春耕春種最佳時節,種植中藥材,拓寬致富路,打好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在圪臺鄉長村的核桃園裡,機器轟鳴,村民們正在翻地、施肥、插苗。村裡還與藥材收購公司籤訂種植協議,解決銷售問題,走出了一條「公司帶動+支部牽線+扶貧項目入股」的產業發展新路,壯大了集體經濟,促進了農民增收。
  • 「鮭魚大炮」繼任者可自動將魚射上水壩
    早在2014年,我們就聽說過一種所謂的「鮭魚大炮」(Salmon Cannon),它可以將產卵魚安全地射出,越過大壩等河道阻擋的障礙物。它的繼任者現在已經投入使用,與原來的系統相比,它有幾個關鍵的優勢。
  • 環保的意義一一鮭魚的洄遊
    在它們的身體中蘊涵著豐富的高濃度氮磷化合物,當然,魚兒本身對此並不關心。它們千辛萬苦地向上遊遷移,只為在那裡產下它們的第一批,也是最後一批愛的結晶——它們的下一代,並且最終在那裡結束自己的生命。在鮭魚洄遊的過程中,它們身上部分皮膚的顏色會從金屬銀色轉變為紅色,而且因為它們不再進食,所以體重也會變輕,體內的脂肪含量也會持續減少。
  • 小玫瑰開出致富「花路」
    新華社瀋陽6月26日電題:小玫瑰開出致富「花路」新華社記者於也童、李宇佳「這批花再有三四天就能成了,到時候希望賣個好價錢。」「用時髦的話說,玫瑰讓我們一家走上了致富『花路』。」瀋陽市遼中區種植玫瑰歷史悠久、品種繁多,所產玫瑰花色鮮豔、花姿優美、香氣濃鬱。張大娘一家所在的六間房鎮正是遼中玫瑰的主產地。從最初簡單的「支部+農戶」經營模式,到現在的「支部+合作社+電商+農戶」經營模式,六間房鎮的玫瑰花產業正不斷發展壯大。
  • 荊州市稅務局:產業扶貧拓寬致富路
    老鄉富不富,產業是支柱。在荊州市稅務局對口幫扶下,江陵縣孟家垸村致力發展的「一村一品」、「一主多輔」產業項目帶動激活了貧困群眾自身「造血」功能,推出了許多暢銷市場的農產品品牌。當前,孟家垸村「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產業模式已經開花結果,生產效益日益顯現,2017 年整村脫貧出列,2019 年實現全村脫貧。陳克元是孟家垸村「產業扶貧」的受益者,也是「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產業模式脫貧致富的代表。
  • 興國:桑蠶產業裡的致富新「絲」路
    「種桑養蠶是一項投資少、見效快、周期短、收益大的增收致富好門路。」看著一個個雪白的蠶繭,養蠶大戶黃新發生說。  今年46歲的黃新發生,是興國縣社富鄉桂江村的村民,此前,他是當地一名室內裝修工人。這幾年,他看到家鄉發展的越來越好,便逐漸萌生了發展農業的想法。
  • 鄉村振興·東營策|東營區龍居鎮西史村:小杞柳大發展「編出」特色產業致富路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馬新怡 東營報導今年以來,東營區龍居鎮西史村以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以創建美麗鄉村為契機,積極組織、深入宣傳、科學規劃,著眼基礎設施提升和產業發展,謀劃了適合本村發展、利民利村的好項目,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 山頭綠了 村民的腰包鼓了——貞豐縣長田鎮甘田村發展茶葉產業見聞
    山頭綠了 村民的腰包鼓了——貞豐縣長田鎮甘田村發展茶葉產業見聞 發布時間:2018-12-17 13:24:16      來源:黔西南日報   「你看,這一株株茶葉長得多好。」
  • 青海黃河岸畔:藏香豬引出致富路 鄉村遊帶來好生活
    中新網青海貴德12月19日電 題:青海黃河岸畔:藏香豬引出致富路 鄉村遊帶來好生活  作者 祁增蓓  家住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河西鎮瓦家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徐德鋒是一位獨居老人,年關將至,徐德鋒剛剛拿到今年養藏香豬的3000元收益。  藏香豬,又名「人參豬」和「蕨麻豬」,以其獨特的營養價值、細嫩的肉質著稱,頗受市場青睞。
  • 在綠水青山中走上全域旅遊的致富路
    「集體經濟+鄉村旅遊」的致富路陶文平是石門縣夾山鎮楊坪社區一組鄉村旅遊發展的帶頭人之一。2014年,他和豐遠柏等幾個當地能人牽頭,成立了石門縣騰達土地專業合作社、石門縣錦溪農旅文化有限公司、陶家崗土雞養殖專業合作社等集體經濟組織,豐遠柏是當時的理事長。
  • 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拓寬增收致富路 設施大棚種出致富「金秧苗」
    原標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拓寬增收致富路 設施大棚種出致富「金秧苗」   隆冬時節,天寒地凍,但在南樓鄉廂同村高端設施農業示範園的溫室大棚裡卻是滿眼蔥綠、暖意融融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辣」出致富路 創收新」椒「點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辣」出致富路 創收新」椒「點 2020-07-22 17: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重走貧困村系列報導——棠棣鎮桃園村:產業扶貧鋪就致富路
    重走貧困村系列報導(四十五) ——棠棣鎮桃園村:產業扶貧鋪就致富路近年來,桃園村堅持以貧困戶脫貧為靶向,立足地方特色資源和產業特色,鋪就百姓脫貧致富路。
  • 河南寶豐:一村一品強產業 增收致富再發展
    央廣網平頂山9月16日消息(記者 彭華 通訊員 柳真真 郭亞旭)近年來,寶豐縣石橋鎮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大力發展「一村一品」,實施鄉村振興,緊緊牽住「產業興旺」的牛鼻子,以「農」字為核心,把發展特色農業作為農業產業化發展、群眾脫貧致富的突破口,結合地理區位優勢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滄桑巨變 · 飲水思源】崆峒:繼續在致富路...
    繼續在致富路上奔跑——平涼市崆峒區脫貧攻堅一線見聞初冬的早晨,40歲的平涼市崆峒區索羅鄉村民杜海琴來到村中「巧媳婦」扶貧車間,開始一天的工作。從平川鄉村到南北二塬,記者用鏡頭見證了一個個曾經的貧困村正發生著喜人變化,一個個特色的扶貧產業發展得如火如荼,一張張充滿自信的臉龐神採奕奕……政策指路:不掉一村 不漏一戶 不落一人
  • 一把小油菜 種出致富路(圖)
    自2017年東麗區對口幫扶皋蘭縣以來,雙方緊盯脫貧攻堅重點難點問題,因地制宜施策,經過幾年來的精準幫扶,三和村靠著農業設施項目種出的「一把小油菜」走上了脫貧致富路,成了遠近聞名的蔬菜大棚種植專業村。  蘭洋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東西部扶貧協作東麗區援建皋蘭縣的項目之一,在此工作的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