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靜靜的嘛呢石》到《氣球》萬瑪才旦講不完的藏地寓言

2020-12-12 中國日報網

生與死的拉鋸,也是兩個世界的交融與牴觸

從《靜靜的嘛呢石》到《氣球》,萬瑪才旦講不完的藏地寓言

■本報記者 柳青

一個家裡已經有了三個男孩,母親能不能決定不要肚子裡的第四個孩子?影片《氣球》的矛盾爆發在這個點,讓它在當下的語境裡很容易獲得女性主義立場的解讀,性別的視角和議題甚至蓋過了導演在影片一開始刻意凸顯的意象——生命的繁殖和衰亡,新生和死去的相持,是凌駕於性別和物種的。當然,事關生命的製造與繁育,女性在其中遭受的困境和痛苦總是成倍於男性所負擔的。影片激發了一個有痛感的兩性議題,儘管它的著力點並不在此。

《氣球》是導演萬瑪才旦的新作,像他之前的若干作品,這電影來自他創作的小說。在他的故事裡,主角的名字在藏文裡是有深意的。比如《塔洛》,意思是逃離者,那是一個關於身份的故事,牧羊人進城拍身份證照,卻終於在城裡的世界迷失了自我認知。比如《撞死了一隻羊》裡,卡車司機和殺手都叫「金巴」,這個名字的意思是「施捨」,一個男人在他混亂的夢裡,替一個同名的男人完成了對方的心願。這次的女主角叫「卓嘎」,在藏語裡,這是「意志頑強的蓮花」。萬瑪才旦塑造了這些看似並無共同點的男人女人,盲目的人,放不下執念的人,堅定的人,而他們共同的困境是被兩個時而交融、時而撕扯的世界夾擊著:一個是精神維繫的信仰世界,那是過去與現在、死者與生者、神鬼和日常共存的世界;另一個是翻天覆地的物質世界,摩託車取代了馬匹,牧羊人走進KTV,小喇嘛著迷於《西遊記》。

在卓嘎的困境裡,有關女性身體自主權的性別議題和古老的生命觀含混地糾葛在一起,女醫生勸卓嘎放棄孩子,這是女性的立場,更是「現代性」「科學理性」世界的態度;而包括卓嘎妹妹在內的家人,堅信未出生的孩子是「死去親人的轉世」。

小說《氣球》發表於2017年,那一年,張楊導演的電影《岡仁波齊》意外成為影市爆款,票房過億元,無數城市觀眾在這部記錄藏人朝聖之路的影片裡,寄託了「詩與遠方」的想像的救贖。《岡仁波齊》的商業成功讓「西藏」又一次成為創作的熱詞,而許久以來,那片高原總是被描繪成純潔的聖地,一塊尚未被當代的物慾和消費主義所染指的飛地。「詩與遠方」這類故事之所以糟糕,在於它們是盲人摸象般不完整的。

在這個意義上,萬瑪才旦寫作和拍攝的「藏地故事」,是一種反擊。他首先反擊的是外部視角下的奇觀敘事,當《靜靜的嘛呢石》出現時,有評論認為這是「藏族導演把藏族真實的生活鋪展於銀幕」,很快,在他後續的作品中,敏銳的觀眾能感受到,上述的評論本身也是導演要反擊的——他拒絕去陳列自然主義的「日常」,他的作品與其說是現實的,不如說是寓言的,用日常的細節組裝出隱喻的整體。萬瑪才旦曾說,他所有的創作出發點是「用我的方式講故鄉的故事」,他是個喜歡講故事的人,故事發生的現場和講述的現場,往往是荒誕的喜劇感與撕裂的悲劇感同在。這也許要追溯到萬瑪才旦在西北民族大學求學時的心理體驗:一邊是唯物主義的知識體系,另一邊是唯心主義的古老學科,哪頭都不能落下。他在兩個世界之間遊走,一個邊界上的人,反覆地書寫起邊界的消融和碰撞——

小喇嘛的生活被寺廟和家分成兩半,廟裡的老喇嘛靜靜地刻嘛呢石,回家的小喇嘛看著哥哥穿著牛仔褲在曬穀場上跳迪斯科;藏族姑娘始終沒能找到她的「智美更登王子」,她隨外鄉人走了很遠的路,只看到村裡的藏戲班子人去樓空;老牧羊人心愛的藏獒被兒子高價賣給狗販子,成為城裡富人的寵物;剪掉了辮子的牧羊人在聲色犬馬的世界裡遺失了自己的「身份」……

一個因為信仰的支配而具有魔幻和超現實色彩的文化,被現代理性以及富裕的物質主義滲入,萬瑪才旦在其中看到了混沌,也看到了詩意和溫柔。衝突是存在的,痛苦也是存在的,但並不是一個世界吞噬另一個、一個世界拒絕另一個這樣簡單粗暴的二元論。他置身其間,感受信仰和世俗的拉鋸,難免動搖和惶惑;但他也不止一次地公開表達過,享受著現代文化的人們要求保留一個純潔原始的「結界」,「世外桃源」的幻想是不人道的。

左右為難的卓嘎會做出什麼樣的決定?《氣球》留下開放式的結尾,這存了和解的希望,有牴觸、有摩擦,又無法避免互相滲透的兩個世界,可以在某些時刻達成交融的共識。就像他返鄉時的那點感觸——縱然人、事、物都變了,但山坡還在,土地不變。

來源:文匯報

相關焦點

  • 萬瑪才旦:電影如寂靜河流 細膩呈現藏地文化
    從2002年的處女作《靜靜的嘛呢石》到《撞死了一隻羊》,再到最新的作品《氣球》,導演萬瑪才旦的電影如同一條寂靜的河流,包裹著藏地中的風俗、信仰、碰撞一路緩緩而來,將藏地文化細膩地呈現在世人面前。由他肇始的「藏地新浪潮電影」,正受到業內和觀眾越來越多的注意。
  • 一個保險套當氣球吹的故事
    自2002年開始,在北京電影學院讀書的萬瑪才旦拍攝了短片:《靜靜的嘛呢石》,此後的十年,藏地電影以萬瑪才旦為首,開始在中國電影市場上展現自己的本土魅力。 藏語片以自己藏語母語為語言,以藏地為故事發生背景,漸漸湧現了萬瑪才旦、松太加、顧桃等等一批優秀的藏地電影人。
  • 【海南島國際電影節】萬瑪才旦:希望做一個冷靜的觀察者
    萬瑪才旦執導的《塔洛》中有這樣一句臺詞:「如果我告訴你我的夢,你也許會遺忘它;如果我讓你進入我的夢,那也會成為你的夢。」從《靜靜的嘛呢石》到《撞死了一隻羊》再到最近的《氣球》,文學氣質和詩意始終是氤氳在萬瑪才旦作品中的敘事氛圍,憂鬱和悲觀情緒是其電影的基調,萬瑪才旦作品的不變主題則是聚焦藏地人文景象。
  • 《氣球》:萬瑪才旦的現代性命題丨新力量
    萬瑪才旦用小說和電影打開了藏區的內部地理,省識出諸多現代性命題。他的電影聚焦藏區日常生活,將目光投向普通人,把藏地從公眾的刻板印象中解救出來。《老狗》通過一條狗顛沛流離的命運,審視宗教中的放生與世俗社會的衝突;《靜靜的嘛呢石》借電視媒介思考藏區本土文化與外來文明的關係;《撞死了一隻羊》將殺手復仇的故事和給死羊做道場的故事拼貼在一起,思索罪與贖;《氣球》以性為隱秘的切口,審視欲望、宗教信仰與生育問題——琳琅滿目的現代性議題,為萬瑪才旦的電影注入了源頭活水。 何為現代性?
  • 萬瑪才旦《氣球》曝演員特輯 細節打造影像之美
    近日,由萬瑪才旦編劇、導演,索朗旺姆、金巴、楊秀措領銜主演的電影《氣球》發布一支演員特輯。幾位演員不僅是藏地首屈一指的實力派演員,更是萬瑪才旦導演的固定合作班底,在《塔洛》《撞死了一隻羊》等作品中都有精彩演繹。
  • 一部藏族《氣球》的誕生曲折
    這就使今天的電影《氣球》的文本經歷了劇本、小說再到劇本的輾轉打磨過程。從早年萬瑪才旦導演的藏地故鄉三部曲《靜靜的嘛呢石》《塔洛》《老狗》中,受眾就可以感受到那種藏文化村落地區與漢藏混居的城市之間新舊文化的衝突帶來的張力。而因為《氣球》比起藏地故鄉三部曲有著更多現實主義的意味,這種源自藏文化深處的宗教信仰和現實生活之間的矛盾,就更加充分地體現了出來。
  • 萬瑪才旦呼籲為《氣球》加排片,同名小說集日前出版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何晶 著名導演、作家萬瑪才旦的新片《氣球》正在全國院線熱映。因票房不理想,萬瑪才旦在朋友圈呼籲給影片增加排片。據悉,《氣球》原著小說集近日已由譯林出版社出版,觀眾在一睹電影的同時也能感受文本的細膩質地。
  • 萬瑪才旦新電影《氣球》發布幕後製作特輯
    電影《氣球》海報  今日,由萬瑪才旦編劇、導演,索朗旺姆、金巴、楊秀措領銜主演的電影《氣球》發布幕後製作特輯。在特輯中,導演與合作多年的演員、幕後主創們配合默契,在對電影高品質及追求極致審美的不變堅守中,不斷探索改變,打造出更貼近普通觀眾、更具大眾共情的藏地故事,對信仰與現實如何抉擇這一普遍人生困境的探討,更是引人深思。《氣球》延續了《塔洛》《撞死了一隻羊》臺前幕後的金牌陣容,已經受邀參加全球60+電影節,並收穫11項大獎肯定,亦獲得眾多專業影評人及資深影迷的讚譽,被稱為是萬瑪才旦集大成之作。
  • 《氣球》導演萬瑪才旦:電影的本質是一場夢
    紅色的氣球代表著什麼隱喻?信仰與現實之間如何抉擇?生不生孩子該由誰說了算?導演萬瑪才旦接受封面新聞記者的專訪,分享這部看似通俗易懂,甚至略帶黑色幽默的新作背後的深思。生育焦慮:生不生孩子誰說了算?  生育焦慮不僅是引發社會討論的熱點,也是熱門影視劇中製造矛盾衝突的推手。
  • 萬瑪才旦電影《氣球》發布藏語片尾曲
    尼姑(楊秀措 飾)佇立在湖畔  由萬瑪才旦編劇、導演,索朗旺姆、金巴、楊秀措領銜主演的電影《氣球》,正在全國熱映中。天籟佛音餘音繚繞,讓眾多觀眾在看完電影後念念不忘。而輕嫋空靈的嗓音,配合電影MV中唯美浪漫的超現實畫面,仿佛引領觀眾進入空靈之境,心靈滌蕩間收穫寧靜與安詳。
  • 萬瑪才旦《氣球》再曝藏語推廣曲《飛》眾志成城助氣球高飛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由萬瑪才旦編劇、導演,索朗旺姆、金巴、楊秀措領銜主演的電影《氣球》,正在全國熱映中,今日再度曝光一首藏語推廣曲《飛》MV。萬瑪才旦導演是蜚聲海內外的藏地文化代表人物,是藏地電影新浪潮的發起者。他的作品一直致力於表現真實的藏地生活,以及傳統民族性與現代性的傳承和碰撞。正如ANU的這首名曲《FLY》,打破了大眾對藏語歌的刻板印象,用很潮流的方式將嘻哈、說唱等展現出來。他們的創作,都是既有民族特色,又極具國際化審美。
  • 老家的人問萬瑪才旦,這個電影會像上次一樣搞得我們很尷尬嗎
    電影的「好壞」見仁見智,但這也許是萬瑪才旦最「好看」的一部電影,節奏流暢,矛盾衝突清晰,人物的兩難抉擇,即便並非身處藏地有著文化壁壘,也絕不會難理解。比起上一次《撞死了一隻羊》裡莊周夢蝶式的哲學迷思,《氣球》裡人物的命運現實,具體而不失餘韻悠長。
  • 氣球:精緻沉穩影像風格 貼近藏民生活
    相信靈魂會轉世回家的藏民,面對不該繼續生孕的生存難題,內心開始有了困惑與動搖。現實對撞信仰,現代對撞傳統,文明對撞原始,諸如此類的主題,常見於萬瑪才旦的每一部作品中。  處女作《靜靜的嘛呢石》,鏡頭對準一個小喇嘛,回家過年期間,他沉迷上電視機裡播的《西遊記》,最後甚至不願再返回寺院,繼續修行。
  • 《氣球》:漸有大師氣象
    萬瑪才旦是當代中國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藏族導演,也是最接近電影大師的中國導演之一。出生於1969年的萬瑪才旦,首先是以小說家的身份聞名的,直到2002年他才進入電影學院學習,並於2005年完成他的第一部長片電影《靜靜的嘛呢石》,一舉獲得當年金雞獎最佳導演處女作獎。
  • 萬瑪才旦十部代表作入選文學共同體書系 展現更真實的藏地日常
    萬瑪才旦十部代表作品入選該書系,其中在發表時間上位於首尾的分別是《誘惑》(1995年)與《氣球》(2017年),跨越二十餘年。2016年,萬瑪才旦獲得林斤瀾短篇小說獎「優秀短篇小說作家獎」;2019年,又憑藉《氣球》摘得《花城》文學獎,寫作技藝日臻醇熟;這十篇作品,見證了一位作家在文學道路上的成長。萬瑪才旦曾說:「我渴望以自己的方式講述故鄉的故事,一個更真實的被風颳過的故鄉。」
  • 《氣球》可能是今年最好的國產電影,它來自一位藏族導演
    《氣球》好像跟前面又不一樣了,這部真的牛逼。他更老練了,永遠有分寸感。」在電影圈內,萬瑪才旦早已成名,被公認是開啟「藏地新浪潮」的代表人物。而即使拋開民族性的身份標籤,細數近年來的華語影壇,他也算是極少能提供普世性主題探討、風格化美學表達的作者型導演之一。《氣球》無關奇觀性的「藏地風情」,細膩地展現出一個小家庭的世俗日常。世俗就意味著數不清的尷尬、煩惱、爭吵。
  • 電影《氣球》曝藏語推廣曲 11月20日全國上映
    電影《氣球》藉由一個普通藏族家庭的故事,講述靈魂信仰與現實的緊張關係。信仰是對生命意義的終極追問,更是深植於藏民族的日常生活中。而當信仰與現實出現兩難困境時,人們又該如何抉擇?正如《靈與肉的禮讚》中的歌詞中所說,「我在幻夢幻影中丟失了自己,從昂首不落的太陽那裡丟失了暖意,恆常卻不定的生死裡丟失了最終的意義」。
  • 《氣球》超前點映 陳丹青評影片「萬瑪才旦視角」
    《氣球》超前點映 陳丹青評影片「萬瑪才旦視角」 時間:2020.11.10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