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卷,又稱春餅、薄餅。是漢族民間節日的一種傳統食品。目前流行於中國各地,在江南等地尤盛。民間除供自己家食用外,常用於待客。歷史悠久,由古代的春餅演化而來。據古書陳元靚的《歲時廣記》中記載:「在春日,食春餅,生菜,號春盤。」清代的《燕京歲時記》也有:「打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可見春日做春餅,食春餅的民俗風情由來已久。現在有關春卷的諺語很多,如「一卷不成春」,「隆盛堂的春卷——裡外不是人」等等,春的意思在這裡就是春天,有迎春喜慶之吉兆。
春卷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北方人也稱為「春餅」。據傳在東晉時代就有。那時叫「春盤」。當時人們每到立春這一天,就將麵粉製成的薄餅攤在盤中,加上精美蔬菜食用,故稱「春盤」。那時不僅立春這一天食用,春遊時人們也帶上「春盤」。到了唐宋時,這種風氣更為盛行。著名詩人杜甫的「春日春盤細生菜」和陸遊的「春日春盤節物新」的詩句,都真實地反映了唐宋時期人們這一生活習俗。在唐代,春盤又叫五辛盤
隨著烹調技術的發展和提高,「春餅」又演變成為小巧玲瓏的春卷了。這時它不僅成為民間小吃,而且也成為宮廷糕點,登上大雅之堂。在清朝宮廷中的「滿漢全席」128種菜點中,春卷是九道主要點心之一。
南昌春卷用精製麵粉、瘦肉泥、韭菜、少許鹽和味精為原料。 將麵粉加適量水攪拌後,打出一張張麵皮,放入肉泥和韭菜餡蕊、裹成二寸長,八九分寬的長卷,後放到油鍋炸成金黃色。具有外酥內香、美味可口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