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創造的世界光彩奪目,絢麗耀眼,令人讚嘆稱奇。它為什麼是現在的這個樣子?迎著陽光,在現代文明精緻的面龐和魁梧的身軀後面,有一條長長的影子,從那裡,可以看到歲月、歷史和長路。
文明的起源:9.思想的開端:世界的本源是什麼?
只要是能產生認知的生物,我認為它們都會在頭腦中(或其它意識器官中)發生類似「這是什麼?」、「這到底是什麼?」、「我該怎麼辦?」所代表的反應。
人類認為除了人之外的生物都不會有這樣充滿好奇的反應並且具有探索的能力,這不一定正確,我們不敢否認除了人類定義的「思維」和「語言」之外還有其它認知的形式。
但就人類而言,我確信即使在符號和語言都還沒產生之前,思維就早已存在,猿人和智人,他們在面對大地、樹木、水、天空、星星、太陽、月亮和其它的生物時,一定會在頭腦中形成能與「這是什麼?」、「這到底是什麼?」和「我該怎麼辦?」這些語言表達形式相映射的思維過程,在這一點上,我對我的祖先充滿信心,然而沒有符號和文字的記載,他們為探索地球和宇宙所作出的「那些努力」——哪怕只是像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提出並被記載下來「世界的本源是什麼?」這樣簡單的問題——已經被大地深深掩埋。是的,自有符號或者文字記載以來,泰勒斯是世界上第一個提出這個作為人類宏大探索的開端的問題。
這就像是在問:世界的本質是什麼?世界是由什麼基本物質組成的?這個問題太重要了,這是人類現在都還在孜孜以求的問題。
就目前來看,野獸沒有這樣的好奇心,鳥兒們也沒有為這種事傷神,只有人類才有這些看起來多餘的思想。
實際上我們可以想像那些同時代的人會認為泰勒斯一定是瘋了,他們會說:「世界的本源是什麼,還能是什麼呢?不就是我們的眼睛能看到的一切嗎?」
同樣的,如果現在有人提問「時間怎樣才能倒流呢?」,大部分人也會認為他的精神有問題或缺乏常識而懶得回答他。但被科學訓練過和被一次次的科學奇蹟震驚的人們就知道,這並非不可能,只是認知的模式和還沒有被重新塑造的思維暫時把我們的思想禁錮了,我們不願想、不敢想、也沒有能力想那些超越我們認知的問題。一切皆有可能,請記住,只要你能提出的問題,一定會有一個令你意外的答案。
泰勒斯生活在大約公元前642年到公元前547年,故鄉是古希臘城邦米利都城。如果中國有哲學的話,我願意拿中國最早的哲人老子和孔子來作比較,這兩位要比泰勒斯年輕一代人的時間,但他們從未表達過如此宏觀的與自然科學啟蒙有關的思想。
親愛的朋友,你可以試著回答一下這個問題,世界的本源是什麼?你可千萬不要說是原子,因為原子作為一個科學概念是你學習到的,不是你親自假設和驗證的,而且「原子」也不一定是「原子」,那只是中國人拼湊的兩個文字," atom "也不一定是" atom ",那也只是盎格魯-撒克遜人拼湊的四個字母,這些符號和文字不一定代表你心中所想,也不一定代表大多數人心中所想,更不一定「代表」或者「就是」那或許真實存在的世界的本源。
好吧,我只是開個哲學的玩笑,老實說,即使現代人要回答這個問題也並不容易,想一想泰勒斯的時代所面臨的情況吧,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知道。
泰勒斯對他自己提出的問題的回答是:萬物源於水。
後來的古希臘哲學家們對這個問題也有自己獨特的答案。赫拉克利特認為世界的本源是火;柏拉圖認為是理念;亞里斯多德認為是具體的個體的「實體」(好實際又狡猾的答案);基督教認為是上帝;德謨克裡特認為是原子;蘇格拉底認為是靈魂。
「稍等一下,你剛才說什麼?」「蘇格拉底認為世界的本源是靈魂。」「不是這句,前一句。」「德謨克裡特認為世界的本源是原子。」「就是這句,你搞錯了吧?德謨克裡特就知道原子了?原子不是道爾頓的學說嗎?」
德謨克裡特的確沒有也不可能發現原子。在希臘文字裡,德謨克裡特用的是"atomos"來表示他理解的物質本質,他的意思是「不可分割」,他並沒有能力用這個詞來表示近代化學和物理科學意義上的那種物質最小微粒及關於這些微粒構成的一整套理論體系,他只是想說,物質一定有最小單位的構成。19世紀初,道爾頓建立了近代原子學說後,在英文裡,人們就用古希臘文「atomos」演變的「atoms」代表那被證實實際存在的最小微粒。而中文中的「原子」一詞,是來源於日本。
當然,對於哲學家來說,世界的本源問題並非僅僅是關於物質方面的探討。哲學家在這個問題上有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兩個不同的維度,二者在更寬廣意義上的觀點是不一樣的。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物質的,世界統一於物質,精神是物質的產物和反映。抱持這種意識的人主張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是一切事物、現象的共同本質和統一基礎;唯心主義則強調人的主觀精神如感覺、經驗、心靈、意識、觀念、意志等對世界的反映和認知。他們認為那些被認識到的、有限的「事物」或「規律」只是人類頭腦中對客觀物質世界或對或錯的反映,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人的這些主觀精神的顯現。那麼相反的,唯心主義者主張精神、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
世界的本源是什麼,這個問題可以被看作是人類開始探索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前吹響的一聲號角,你能感覺到人類那蠢蠢欲動已經按捺不住地想要認識和探索世界的衝動。現在的我們看看寫在教科書上的那些發現、定義、原則、理論、發明和實踐,就像汪洋大海一樣把我們包圍,人類知識囊括了幾乎所有,沒有死角,而且仍然在更新,在變化,在找尋新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