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爐香》預告片曝光,似乎進一步印證了導演選角失誤。馬思純和彭于晏這「濃眉大眼」的一對,貼合不了張愛玲筆下鬱麗幽暗的氛圍,有人說看他們的激情戲,感覺下一步彭于晏就要按著馬思純的腳脖子幫她來個仰臥起坐。如果說馬思純臉上還有些「呆滯」符合小說裡的描寫,彭于晏那一身腱子肉,怎麼看都吃不了馬思純的軟飯。
這些說法都對,問題是小說《色戒》裡的易先生,矮小,帶著三分鼠相,算命先生說這是「主貴」的,您覺得這些形容,跟梁朝偉像嗎?更不用說電影《色戒》表達的,正是小說《色戒》所要諷刺的,但如今人們所知只有電影《色戒》,對小說是怎麼一回事並不感興趣。
電影是導演的,小說是作家的,是性質完全不同的兩樣東西,要是不折不扣地按照張愛玲的意思來拍,我估計沒有幾個導演敢上手,太冒犯普通人的感情了,張愛玲小說這麼寫已經被人罵了無數遍的陰暗刻薄,要是在投射到大屏幕上,會讓更多人為了看到人世與自身的真相而生氣。
《第一爐香》預告片裡,旁白節選葡萄牙詩歌《愛是燃燒而看不見的火》:「愛是比深愛更深的不愛,是茫茫人海裡孤獨的跋涉,是永遠不會因滿足而滿足,是失去時才得到的關照。」明顯是要講一段虐戀,但小說講的並不是愛,是普通人怎麼失陷於欲望。
小說一開始就說,葛薇龍是個普通的女孩子。普通漂亮的女孩子,香港南英中學的學生,因為各種原因,家裡無法供養她繼續在香港上學,她於是去已經跟她父親決裂的姑媽家打秋風。
父親跟姑姑決裂,因為姑姑貪戀金錢,給有錢人做小,辱沒了門風。
姑媽原本對葛薇龍不感興趣,不肯在她身上花那麼一筆錢,但當時正趕上跟俏丫鬟睇睇決裂,失去左膀右臂,遂把薇龍視為一個送上門來的替補,希望她成為自己新的誘餌,把男人釣到家中自己再截胡享用——姑媽用這種方式,滿足年輕時為金錢放棄的情慾。
薇龍一開始就明白姑媽沒安好心,卻想著」我們到底是姑侄,她被面子拘住了,只要我行得正,立得正,不怕她不以禮相待」。
這想法倒是鏗鏘,但她也不想想,像她姑媽那種人,花那麼一大筆錢,就是圖她個「以禮相待」?與其說她以為姑媽會被她道德綁架,不如說,她太想拿到那筆學費了。
這是普通人被欲望牽制時的自說自話,明知道那筆錢燙手,知道自己控制不了這世界,還是自以為能夠出汙泥而不染,刀尖上舔血之後全身而退。與包法利夫人的不管不顧相比,薇龍有著普通的價值觀與世界觀,卻被欲望催逼,做起兩全其美的夢。
然後碰到喬琪喬,就是電影裡彭于晏演的這個角色,出身豪門,但母親來歷不堪,他不受寵愛,「心高氣傲」地想要娶個妝奩豐厚的小姐,吃定一份軟飯。他喜歡薇龍,但薇龍沒錢,他只是打算玩玩就放手。
薇龍明知道這一點,但看她為了學費能夠勇闖虎穴,在姑媽面前低聲下氣,就知道她想要的東西,她不會輕易放棄。喬琪喬要錢,她可以去掙,她唯一的資本就是她暫時還年輕的身體,就拿出來也無妨。喬琪喬還有點猶豫,但姑媽不願放棄薇龍,就對喬琪喬說,你要錢不是為了快活嗎?薇龍比有錢人家的小姐更好說話,等她將來不能掙錢了,你再拋棄她……
喬琪喬覺得有點道理,就跟薇龍結了婚。
薇龍欲望太強;喬琪喬利用了她的欲望但也被她操控,他原本不必把軟飯吃得這麼髒;姑媽則操控這一切……要是導演不折不扣地按照這個拍,拍出柔情面孔下的猙獰面目,觀眾真的要看嗎?生活已經夠糟心了。
事實上,除了《多少恨》這種由劇本改編成的小說,或是《半生緣》這種考慮改編成劇本的小說,張愛玲小說變成影視劇,大多面目全非。
比如前面提到的《色戒》,小說裡的王佳芝對於革命一無所知,參加刺殺行動不過是戲精上身,臨陣倒戈是突然想換個戲路,害得跟她搭戲的人猝手不及送了命。而老易人到中年還有這番奇遇,讓他無法不沾沾自喜。弄死王佳芝他覺得也不錯,「他覺得她的影子會永遠依傍他,安慰他」,竟至於在她死後滿臉「憋不住的喜氣洋洋,帶三分春色」。
如此毒辣的描寫,在電影裡蕩然無存,梁朝偉會放電的眼神裡滿是哀傷。於是大家被他的「愛情」打動了,紛紛討論「捨得買鴿子蛋的才是真愛」,那會兒,怎麼不說電影跟小說脫節的事了?
還有《傾城之戀》,原作的極其寫實地描述了一堆精明男女的情場鬥法,白流蘇把範柳原視為一張長期飯票,想要嫁給他,範柳原看清楚白流蘇把婚姻視為一場「長期賣淫」,更願意把她變成自己的情婦。他撩撥她,控制她,就是不願意娶她。
兩個人各自打著算盤,鬥智鬥勇,然而戰爭突如其來,兩個人只剩下這一時一刻,兵荒馬亂的世道,容不下一對自私的男女,只容得下一對相依為命的夫妻,他們因此結了婚,範柳原把那些俏皮情話省下來說給別人聽了。
張愛玲的筆調是蒼涼的,她懂愛情,更懂愛情的無力,懂女人的美,更懂得這種美變現的困難。她筆下充滿了揶揄諷刺,對白流蘇的「成功」也帶了點保留。這種極致寫實,是張愛玲成其為偉大的原因,但若是照搬到影視劇裡,一定會成為滑鐵盧。
雖然《傾城之戀》這個故事底子是好的,有讓人意淫的餘地,像張愛玲說的「舊式家庭裡地位低的,年輕人,寄人籬下的親族,都覺得流蘇的『得意緣』,間接給他們出了一口氣。」
但這還是不夠的,範柳原對白流蘇的愛還是有點含糊,觀眾要看甜寵,所以在許鞍華版的《傾城之戀》裡,周潤發扮演的範柳原要深情得多。而更加可怕的是黃覺和陳數版的電視劇《傾城之戀》,臺詞非常之瓊瑤不說,白流蘇某些時候簡直就是真善美的化身。
「霸道總裁拯救失婚婦女」這個故事原型後來被亦舒在《我的前半生》裡進一步發揚光大,劇版裡達到登峰造極,結果是過猶不及,但從這裡也可以看出讀者或觀眾對於含糖量的要求,以及製作方的迎合。
所以將張愛玲的小說拍成影視劇,不能把「原著黨」的說法太當回事,像《紅樓夢》裡榮國府做茄鯗,借一點茄子香就夠了。重點是,借的這個「茄子香」,也不能是張愛玲的「茄子」,而是普羅大眾想像中的「張愛玲的茄子」,裡面的玄妙之處很難把握。
李安算是處理得不錯,他選的易先生不是張愛玲筆下的易先生,卻是觀眾心中的易先生,電影裡沒有張愛玲筆下的冷酷,卻營造出讀者腦補的張愛玲的華麗悽迷。許鞍華選角的問題也許不在於「不忠實原著」,而是對不上觀眾的想像,不過她最後是不是能玩得轉,能否創造一個屬於她自己的小宇宙,還要等電影上映才會知道。
文字 / 閆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