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小孩,拋開內在小孩才是幸福的開始

2021-01-14 天宇說情感

為什麼伴侶無意中說的話,會讓你莫名暴怒?為什麼伴侶經常出差, 你卻感覺被他拋棄了? 為什麼你控制不住地挑剔伴侶的毛病......

01:每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小孩

每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小孩,那就是內在小孩。

內在小孩是由著名心理學大師榮格提出的概念。榮格認為, 我們其實有很多聚集著形象、情緒、情感、情緒的人格。

一位心理學博士解釋說,其中有一個典型的人格是「批評家」,當我們感覺內在總有個聲音要控制、批評自己時,那就是「批評家 出現了。

和批評家類似,「內在小孩」 也是一種人格, 他像小孩一樣脆弱柔軟,渴望被愛,關心和呵護。當我們有情緒時,經常會發現自己突然變成了一個衝動的孩子,會發脾氣,妒忌、沒有安全感,脆弱無比......

與此同時,內在小孩也是我們的動力之源,與小孩才具有的美好品質相連,比如創造力、生命力、激情、全身心地投入、信任,真誠、好奇等等。內在小孩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赤子之心」。

美國有這麼一個例子,有一個全世界最優秀的小提琴家,他的音樂會門票最便宜也要100美元張, 而且場場爆滿。 一次,一家雜誌做了一個小實驗:請他在地鐵裡演奏小提琴。琴聲同樣宛如天籟,但這次停下來欣賞他演奏的卻只有孩子。因為, 孩子是最好奇和最敏感的,只有孩子才能不在乎世俗的偽裝,真誠地欣賞這個世界上最精微的美好和感動。

如果關愛內在小孩,我們會變得熱情、有活力、真誠、容易與人相處,能夠吸引並獲得伴侶的愛。如果我們忽視了內在小孩的需求,那麼當我們受到挫折時,被情緒困擾時,我們的心可能就會被內在小孩接管,做出很多孩子氣、不負責任的舉動。

如果內在小孩受到傷害,甚至被我們「關」起來,即使我們很愛伴侶,那個孤獨的內在小孩也只會讓我們冷漠地對待伴侶, 和伴侶同床異夢。

02:我們把內在小孩關在了過去

白大衛說,接近內在小孩,就是接近我們的內心,接近自己 脆弱的那一-面。 與伴侶相處,不能怕自己變得脆弱。因為只有這樣,兩顆溫柔的心才會在此刻相遇,漸漸融化。

但是,當在童年時受到傷害,為了保護自己,我們便會將內在小孩關在過去的牢籠裡。那個脆弱的孩子一直在孤獨絕望地哭泣,他在用力拍打著牢門。

小偉有一個嚴厲的父親。小時候,他的學習成績很差, 每次考不好,父親就會嚴厲地管教他,不許他出去玩,監督他寫作業。漸漸地,小偉從父親身上學習到:愛就是控制。

長大後,他遇到了一個掌控欲很強的女孩,覺得特別親切和熟悉。於是,他和這個女孩結婚,變成了一個妻管嚴。他認為, 如果我不被妻子掌控的話,她就不會愛我。可是,當他讓妻子掌控自己時,又在關係中失去了自我。

結果,他和妻子都不快樂: 妻子覺得丈夫很窩囊:小偉覺得妻子不認可他的價值,就連周圍的人也不尊重他。

「西班牙有一句諺語, 熟悉的壞事,也比未知的好事要強!舉個例子,一個美國小夥在美國時, 對麥當勞沒什麼興趣。 但是到了中國後,見到麥當勞飲食就會情不自禁地走進去。 因為這種熟悉的感覺,就好像回家一樣。 」所以,只有我們了解自己的內在小孩,擺脫過去的桎梏,才可能會跳出這個熟悉的怪圈。

西班牙的心理學博士白大衛也曾經把內在小孩關在了過去。6歲時, 他的父母離婚了,媽媽離開了家,搬到其他地方住。年幼的白大衛對此感到震驚和恐懼。痛苦得渾身麻木,他只有一個感覺——我被媽媽拋棄了。從那以後,他把那個脆弱悲傷、渴望媽媽疼愛的自己凍結在了6歲。

父母離婚後,白大衛進入只有男生的天主教學校就讀。為了把心中那個脆弱的內在小孩藏起來,他壓抑著內在小孩的需求和渴望,讓自己變得堅強、獨立。

他用完美主義來應對童年創傷,以此掌控自己的人生,擺脫被拋棄的命運。他不允許自己犯一點兒錯誤,只要寫錯一個字, 整頁作業都會重寫;他不允許自己懶惰,甚至不允許自己有身體上的原始衝動,因為他會覺得骯髒;他只用頭腦生活,不去傾聽內心的感受.....

然而,無論如何拼命壓抑,他的內在小孩都是那麼孤獨,一 聲聲地呼喚著媽媽。進入青春期後,他的心中總有一種強烈的焦慮感和孤獨感。即使身邊有很多朋友,他依然感覺到孤獨,甚至還有一種報復母親的衝動。和女孩交往,也總是以分手告終。他的肩膀常處於緊張狀態,好像穿上了一套厚重的肌肉盔甲。

這份孤獨和悲傷,白大衛獨自背負了很多年。從15歲開始, 他就學習心理學,參加各種心靈成長課程和工作坊。直到他遇到 直到自己的心靈導師,才開始把內在小孩釋放出來。

03:被拋棄、欺辱、忽視的童年創傷

在童年時,父母、老師、祖父母、叔伯、兄弟姐妹、同伴、 鄰居、繼父母等人,如果對孩子有拋棄、侮辱、忽視、實施暴力、 過度期待、控制等行為...這些負面事件的強烈刺激,就有可能會導致童年創傷。

而根據2020年中國心理研究學院的數據調查顯示,發現大部分有童年創傷的人,都選擇把內在小孩關在了過去。

而事實上,內在小孩是不可能被永遠關住的。當我們遇到與 童年創傷類似的情境或經歷時,那些壓抑的情緒和衝動就會被激 活,內在小孩會跑出來,接管我們的心。

當父母離婚,被送養,住寄宿幼兒園時,有些人可能會受到被拋棄的創傷。

朋友娜娜因為父母工作繁忙,從小被送到爺爺奶奶家生活,幼年時的她,感覺被父母拋棄了。8歲時,她被父母接到身邊, 她又感覺被爺爺奶奶拋棄了。

她的內在小孩非常矛盾:一方面,特別渴望愛,對伴侶有很多期待,內心有一個很大的黑洞需要填補;另一方面,又非常恐懼親密關係,沒有安全感,不信任人,因為她從兩次「被拋棄」 的經歷中學到的是:親密關係會毀了你,你早晚都會被拋棄的!

娜娜的丈夫非常愛她,給了她很多呵護。有一次,丈夫出差三四個月,娜娜心中「被拋棄」的情結突然激活了。她的心理退回到被父母「拋棄」的內在小孩狀態,孩子氣地指責對方:「你不愛我,你不關心我,你心裡沒有我....

聽見這些指責,丈夫覺得特別委屈,我對你付出 了這麼多, 你不僅不感動,還說我不愛你。夫妻倆的心,離得越來越遠。漸漸地,丈夫真的不再像以前那麼關心她了。而被拋棄的內在小孩對娜娜說:「你看到了吧, 他真的不愛你!」

當有一天,娜娜又孩子氣地指責丈夫時,忍無可忍的他突然 平靜地說:「是, 你說得對,我不愛你了。」娜娜哭著說:「 我 從一開始就知道,你不愛我! 」

聽見這句話,丈夫突然覺得心如死灰,原來自己這麼多年的付出,在妻子心裡沒有任何意義,於是提出了離婚。

內在小孩,就像埋在我們身邊的一顆定時炸彈,隨時都有可能大爆發。

「和內在的小孩相處,就是和自己過去的情緒相處:和內在的小孩交流,就是向過去的誤會訴說:擁抱內在的小孩,就是擁抱自己的情緒......」

04:放下抱怨,為自己的生命負責

有些童年創傷的確與父母有關,但就算父母犯了錯,我們也不要把童年創傷全都歸咎於父母。這是因為,一些負面經歷之所以成為創傷,不僅和事件本身有關,也和孩子的先天氣質、對事件的解讀和應對方式有關。

在先天氣質方面,每個小孩都是不同的。比如,有的孩子特別敏感,被父母批評了一次,就會把這種情緒無限放大,最後形成創傷:有的孩子天生粗心大意,被父母打了都不當回事。雖然打罵的性質比批評更嚴重,但是他的心理卻沒有創傷。

在解讀方面,比如,爸爸媽媽不來參加家長會,如果孩子把這件事解讀為 「爸爸媽媽太忙了,所以沒有來」,那麼這件事就會自然地過去: 而如果解讀為「 爸爸媽媽不在乎我」,那麼,它也許就會成為一 個創傷事件。在應對方式方面,同樣面對同伴的欺辱,選擇默默忍受的孩子,肯定要比選擇逃跑的孩子,受到的傷害大得多。

而就算有童年創傷,也不意味著我們就一定不會獲得幸福和成功。在《做自己的心理醫生》一書中,作者根據自己的十幾年的心理諮詢經驗,通過文字幫助我們走出內心的心理問題,走出我們內在的小孩,34.9一本的價格就能幫你拋棄內在小孩,拋棄童年創傷,重塑一個新的自己,點擊連結購買一本吧。

所以,重要的不是童年發生了什麼,而是我們怎麼去處理, 懷抱什麼態度。

面對不幸的童年,人們往往有兩種態度:一種是埋怨別人, 把童年創傷作為拒絕成長的藉口——都是你的錯,是你讓我變成這樣的;一種是把童年創傷作為個人成長的養料,這些都是我經歷的事情,它們都很寶貴,能夠幫助我實現個人成長。

「打仗的時候,人們會躲在防空洞裡,躲避炸彈襲擊。但是戰爭已經結束了,我們還躲在防空洞裡,那就會讓我們失去更多。」 所以,心理學家認為,我們把內在小孩關在過去,曾經起到保護自己的作 用。然而當我們長大後,就完全可以走出心理的牢獄。

「西班牙有一句諺語:「永遠不要把鮮花獻給豬。 當我們內心沉重的時候,我們的感覺會遲鈍、封閉,是無法欣賞生命的美好的,也無法和伴侶親密的。」

所以, 我們需要療愈內在小孩,不再背負沉重和悲傷前行, 面對真 實的自己, 向伴侶敞開心扉,分享彼此的內心世界。

相關焦點

  • 每個人的內心都住著一個小孩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個活潑天真、超越理性的內在小孩。當與內在小孩失去聯結時,我們會悲傷、會壓抑、會不快樂,一切的作為都將是有所為而為。我們會為了道德、前途,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怕別人傷心,為了證明給自己看、給別人看、給社會看,整個人生變得很目的性、很有負擔,因而失去了對生命的真正熱情。
  • 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個「打不倒的小孩」
    老劉不是追潮逐浪的人,這卻是他入手的第二個盲盒,「2020年第一次看到,不知怎麼就迷上了。跟小孩一樣。」又何止是他?人人心中都藏著一個「小孩」。特別是「太難」的2020年,我們的「內在小孩」都需要被好好呵護。「把盲盒當新年禮物送給2021年的自己吧!」老劉搓了搓手,「一味擔心沒用,不如大膽些。反正2020都沒把我們怎麼樣。」
  • 與內在小孩溝通,遇見真實的自己
    內在美好,就是會體驗到美好的人事物,你的內在才是真正的創造者。能夠失去的都不是屬於你的東西,那些失不去的才是真正屬於你的東西。比如,看不見的智慧、天賦才華、勇氣等。你不會因為擁有某個人而有價值,也不會因為沒擁有某個人而沒有價值。真正的失敗是,自己明明可以做到,有所保留不去做到。  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一面鏡子,因為你所有的體驗都是你的內在創造出來的。
  • 每個成人內心都住著一個小孩,都曾經是一個小孩,也都要養育小孩
    防禦是人自發的心理機制,每個人無時不刻都在使用各種防禦機制,用防禦來保護自己,但從某種程度上說,也同時受到防禦的制約。我們只可能儘量的覺察防禦,減少過度防禦對自身帶來的傷害。和A 聊完,我想起精神分析課上,我的老師講到的關於嬰幼兒依戀關係的內容——時間性。一個人的精神發展是具有時間性的,在3歲之前,人最底層的安全感和依戀關係基本構建完成,6歲,基本人格確立。
  • 擁抱內在小孩,活出自在人生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很少有人能稍作停歇,靜下心來,給自己一點和自己內在小孩獨處的時間。在忙忙碌碌中,在與人相處中,總是會發生這樣或那樣的摩擦。在摩擦中,人們能很明確的感受到那來自於自己內在的委屈、壓抑、憤怒等,但似乎是一種習慣,又或許實在太難受急於逃避,很少有人能讓自己停留片刻,去看看這些情緒的背後是什麼。
  • 《童年之謎》,記憶中的「羅生門」是內在小孩的呼喊
    為了方便讀者查閱,本書最後作者準備了術語表,書中出現的專業概念在表中均有解釋,可以在閱讀的過程中查閱或者在一開始讀書時選擇先讀術語表。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內在小孩」榮格在1940年首次出版了《兒童原型心理學》,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內在小孩」,也就是書中所說的兒童原型。
  • 每個自卑的人,內心裡都住著一個「批評者」
    每個自卑者,內心裡都有兩個自我;你會不會有這樣的體驗:當你面臨一個抉擇或挑戰時,你內心深處就會有兩個聲音「自我衝突」。一個聲音告訴你:「放棄吧,你不行的!」但是很快,那些話就開始在心裡打結、亂成一團,怎麼理也理不出頭緒來。
  • 以愛療愈恐懼,擁抱你的內在小孩
    在書中,心理治療師克裡希那南達和阿曼娜給「內在小孩」做了更詳細的解釋,叫做「深沉恐懼和缺乏安全感的內心」。你需要先把內心的恐懼想像成一個飽受驚嚇的小孩,他可能正蹣跚學步,可能剛剛開口說話。這個小孩可能會感受到的恐懼,比如,經常會感到不安全,覺得周圍都是威脅;總是難以安靜下來,常常焦躁不安等。
  • 治癒短片《倖存者》看哭了,擁抱你的內在小孩!
    受傷的內在小孩會持續地影響我們的生活、工作、關係的各個層面,只有我們真正地開始去看見內在小孩,療愈內在小孩,這些創傷和限制才會被療愈與解除 治癒你的內在小孩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都不可避免地,會遭受不同程度的創傷
  • 大女主時代,《擁抱你的內在小孩》,重拾快意恩仇的人生!
    願大家都有一個自己說了算,一爽到底的火熱人生。提供一個網友整理的書單,非常全面對於我們這樣非專業的人,心理學入門或者一些身心靈成長的書更加容易看進去比如這本《擁抱你的內在小孩》這本書告訴你,內在小孩是如何操控自己的人生,讓我們逃避真我,壓抑熱情。
  • 擁抱內在小孩《原生家庭》(下)
    「回應」一般只客觀的闡述事實,而「反應」一般指的是情緒上的變化,比如因為某一件事情發生後,而讓人感到激動,高興或者氣憤等。2.接受——不再自我懲罰不要用過去的事情來懲罰現在的自己。你會不會動輒覺得諸事不順,比如說好像上司總是找自己的茬?另一半和自己生活總是不合拍?孩子為什麼總是不聽話?原本認為結了婚就是和自己心愛的另一半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
  • 劉心悠:時隔多年,小孩已長大,可在她的心裡還是她的小孩
    這段與小孩的往事,之所以被提起,是因為劉心悠在自己的ins上分享了一張小孩的照片,而且細心的網友發現這張照片應該是用了塑封,因為能夠看到反光。這才勾起了很多網友的回憶,當時那篇帖子受到了很多網友的關注,故事中的另外一位女生也就是樓主,也一直是受到很多網友的關心,或許他們都是這段感情的見證者,從開始都結束。
  • 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個小孩,那是唯一真實的東西
    在童話《小王子》當中有一句話:每個大人都曾經是小孩,雖然只有少數人記得。昨天是六一兒童節,你在為孩子們過節的時候,是否也會懷念,自己的童年?
  • 《我不是完美小孩》每個成年人的內心都住著一個小孩兒
    昨天閱讀了幾米的繪本《我不是完美小孩》,突然深感有趣味。 如果說金庸和古龍構建的是成年人的童話,那麼幾米構建的是兒童的整個世界。幾米的繪本漫畫多由藍天,大海,有月亮的夜晚,樹林,顏色豔麗卻帶著一點點兒的霧蒙蒙,也帶有點點的思索。
  • 發達國家有多缺少小孩?德國生一個小孩獎勵60萬,卻仍沒人在乎
    引言 在國家的發展過程中,肯定會經歷幾個個不同的階段,每個國家的發展方向和發展程度都不相同,雖然現在國際上具有發達國家也有發展中國家,但這些劃分是籠統的,並不代表每個國家所有的問題,即使是發達國家也會有它們發展遇到的瓶頸。
  • 《簡·愛》:其實,我們心裡都住著一個簡愛
    看完《簡愛》,心裡良久不能平靜。故事裡那個曾經卑微、孤單、內心充滿恐懼、戾氣的孩子,歷經磨難,終成長為一個獨立自信、勇敢平和、自尊自愛的少女,收穫了屬於自己的幸福。這本著作如此動人,歷經百年而不衰,不僅僅是因為那曲折動人、感人肺腑的故事,更是因為簡愛的身上,都有著我們自己的影子,承載著我們對自己最美好的渴望,期待成為那樣的她。其實,我們心裡都住著一個簡愛。
  • 什麼是靛藍小孩、水晶小孩、彩虹小孩?如何療愈他們?
    各位寶寶把公號設為星標不迷路❤️靛藍小孩、水晶小孩、彩虹小孩、星際種子、藍光小孩,這些都是對於從外星球轉世到地球的人類的一個區分,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這輩子的使命與任務,接下來努力行動,活出真實的自己,無愧來過這一個「停靠點」 —— 地球。
  • 蔡志忠:每個小孩都是天才,只是媽媽不知道
    由於母親不認識字,記得從很小開始,我便經常講故事給母親聽,無論故事是從童話書看來的,還是從老師那裡聽來的,或是我自己瞎編的……這也是我很會編故事,擅長用漫畫講故事的主要原因。天才來自早教所謂「龍生龍、鳳生鳳」,指的是人的身軀、體形、長相、外貌。白人父母生下白人小孩,黑人父母生下黑人小孩,黃種人父母生下黃種人小孩。
  •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長不大的小孩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長不大的小孩,希望被關心,渴望被疼愛。可是總有一個冷冰冰的聲音說:別抱希望了!你沒有朋友,沒人會在意你。他們恨你!讀到這段話,我哭成狗,嗷嗷滴。01 脆弱的人,會比你想像的更無助有天在網上看到朋友們討論,網友麥雨香衣說到她知道的一個姑娘,月入2萬,卻在家中毫無話語權,被月收3000的老公各種吊打。
  • 靛藍小孩、水晶小孩、彩虹小孩測測你是哪一種
    很多人都對這群不一樣種類的人感到混淆,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靛藍小孩、水晶小孩、彩虹小孩、星際種子、藍光小孩分別具備什麼樣的特徵,以及各自的區別,你又是哪一種呢?靛藍小孩他們一般都能很快地從消極情緒狀態中恢復過來。不同於其他所有類型,彩虹小孩應該是很稀少的。現在還沒有太多關於他們的信息因為他們還在處於剛剛出世的階段,不過在世界最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會展示出自己的力量。彩虹小孩的目標,就是在靛藍小孩和水晶小孩所做的基礎上去完成最後的一步。